發(fā)布時間:2022-05-29 08:46:4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外語教學理論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一)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需要。
伴隨著改革開放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步伐,我國越來越融入國際,而在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加快,高等教育日益國際化的大背景下,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語言,得以應對各國之間日益頻繁的交流,因此對英語人才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為了滿足人才市場的這種需求,高校教育就必須提高英語教學質量,以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而要提高英語教學質量,關鍵就在于實施科學有效的教學管理工作。
2.傳統(tǒng)教學模式改革和更新的需要。
新形勢下,傳統(tǒng)的高校教學管理體制已經(jīng)很難滿足社會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我們可以看到,部分高校已經(jīng)開始重視對外語學生思辨和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制約之下,很多問題依然存在,給教學質量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阻礙。將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更新,不但可以使教師的英語教學方法跟上時展,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上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新的外語教學模式不但重視學生對外語的學習和掌握,更注重加強對學生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交際能力、綜合運用能力等。
(二)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1.英語教師自我發(fā)展的需求。
要滿足社會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各種需求,人才必須具備對口型的素質,教師則是高素質人才的引導者,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高校外語教學管理體制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也要尋求各種途徑,實現(xiàn)自我素質的提高和自我發(fā)展,以培養(yǎng)出高水平的人才。教師這種自我發(fā)展的需求為大學英語教學管理改革提供了可能。
2.學生提高自我英語水平的愿望。
隨著我國越來越融入國際社會,市場對英語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英語學生來說,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必不可少,同時在當前時代下,還要能夠對英語靈活進行運用,去解決交際中問題和困難,而不是僅僅用來讀寫,那樣是不會符合市場對高能力和高素質英語人才的要求的。很多學生大學畢業(yè)后,并不能夠很好的適應用人單位,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改革高校的英語教學管理是可行的,因為當前的英語教學并不能較好地提高學生自身的英語水平和應用能力,無法充分滿足他們今后的就業(yè)和繼續(xù)深造的需求。
3.經(jīng)濟和科技的發(fā)展為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和科技進步,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許多大學中開始得到應用,這尤其豐富了英語教學的教學內(nèi)容和形式,使其從原來單一的課程變?yōu)榫C合的視聽說英語課。應用多媒體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聲像并茂的語言材料,激發(fā)學生的多種感官,擴大其視野,從而使教學更有效率。從這點上看,我們可以說是正是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科學的進步,給英語教學管理的改革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天地。
4.學校間競爭為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隨著各大高校之間對優(yōu)秀生源的競爭越來越白熱化,高校必須提高其教學質量,進而提高畢業(yè)生就業(yè)率,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jù)一定的優(yōu)勢,而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為此,高校也會樂意積極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措施,這為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大環(huán)境,使得改革變得可能。
二、當前高校外語教學管理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外語教學科學管理認識上的偏頗
目前我國高校內(nèi)部對外語教學管理的看法不盡相同。一部分人認為,科學的管理體系造就優(yōu)異的教學成績;一部分人認為,教師的素質高低與學生的努力程度共同影響高校外語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另一部分人認為,學好外語更多在于學生自己的鉆研和能動性,教師、教學管理部門只是起輔助作用,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外語教學管理是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和專職管理人員的事,與其他職能部門及人員無關。其實我們應該明白,外語教學其實更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參與其中的不僅有該專業(yè)的教師、學生、進行教學管理的工作人員,整個學校的教育體系都將其包括進來,所以取得成績是各方面相互配合的結果。
(二)各部門溝通不足
我國的教學管理體系一般而言主要是由上至下的校、院(系)、室(教研室)的三級管理模式,一般由校級進行宏觀指導、下發(fā)統(tǒng)一命令,由院(系)級進行組織管理和通知具體的教學要求,由室(教研室)級具體實施教學,這其中院(系)級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連接著向上的校級和向下的室級,共同構成一套嚴密的體系。當前最主要的問題,是教學管理層中不同級別干部,以及教師和干部之間沒有一套良好的溝通體系,教師與院系之間的配合度并不高,這樣在教學管理上就不可能達成一致的理念,不能同心共力去完成教學目標,無法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學質量自然就很難得到提高了。
(三)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監(jiān)督
當前部分高校在教學目標的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沒有建立相應的監(jiān)督體系,對教學過程沒有進行有效管理,在松散的管理之下一些教師在教學上明顯缺乏積極性。尤其是在多媒體教學條件下,有的教師為了節(jié)約課余時間,直接下載網(wǎng)絡上現(xiàn)成的課件,而一些課件的形式和內(nèi)容往往與教學內(nèi)容是不貼近的,教師只是照著課件來教學,學生也沒有很大的積極性將自己的需求反饋給教師,最終導致了外語課堂教學實際效果達不到既定目標。
(四)教學評價的手段單一
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更加注重讀寫能力,即應試能力。為了應付考試,教師在課堂上對語言知識的講授非常重視,以期能夠提高學生應對考試的能力;學生們?yōu)榱送ㄟ^考試,也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語法、結構等知識上,反而忽視了語言的交際功能,以致很多學生都只能“紙上談兵”,口語拿不上臺面,更不用說靈活運用。而我們知道,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和交際能力,用單純的筆試并不能測評出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故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出學生對語言的掌握程度。
(五)角色定位呆板
教育發(fā)展到現(xiàn)在,教師和學生平等的觀念已經(jīng)越來越成為共識,在探索和學習的道路上具有同樣的身份,教師在對學生教學的同時,也可以向學生學習他們的長處,這樣才是理想的教學氛圍。然而這種理念不但沒有得到足夠落實,甚至在當前外語教學中都很少看到,教師和學生的溝通大都停留在課堂教學上。教師多是扮演著課堂教學的主導者,不喜學生挑戰(zhàn)教師權威;學生則是習慣了成為受教的一方,不愛質疑。這種教學模式無法擁有活躍的學習氛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難被調(diào)動起來,教學效果自然也就上不去。
三、構建科學合理的高校外語教學管理體系的策略
(一)加強管理體系各層面的協(xié)調(diào)和溝通
我國的教學管理體系一般而言主要是由上至下的校、院(系)、室(教研室)的三級管理模式,這三個層次分別承擔著宏觀指導、組織管理和承上啟下、具體實施的作用。所以外語教學質量管理的體系建設過程中,三個體系要加強互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協(xié)調(diào)好各個方面的問題,使教學管理體系能夠順利運作。
(二)改進外語教學評價機制
高校外語教學評價機制改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能力測試要更加細化。目前筆試仍然是教學評價和測試中的主要方式,教學評價機制的改革要對測試進行進一步的細分,可分為閱讀、口語以及寫作等不同能力方面的測試。(2)試題涉及面要廣。(3)把成績考試融入到教學目標中。從確定測試目的到制定考試大綱、組織命題、閱卷評分到計算成績、分析測試結果等等,必須實行周密細致的組織管理工作。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培養(yǎng)出高素質水平的外語人才,首先要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yè)水平和能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除了對在職教師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其教學經(jīng)驗外,還可以為其提供各種深造的機會和平臺,提高其自身的英語水平;另外學校還可以積極引進高質量的英語教師,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引進外教。
(四)加大教學彈性
加大教學彈性是指,在教學管理部門規(guī)定的基本學制前提下,可以試著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情況自主安排學習進度和計劃,自由選擇提前或是延后完成學業(yè)。因為不同的院校、專業(yè)之間具有不同的培養(yǎng)目標,對學年和學時各有不同的要求,而且學生們英語水平層次也有差異,如果加大教學彈性,學生們就能根據(jù)自身實際合理統(tǒng)籌在校學習時間,有條件的可以提前畢業(yè)進入工作,有困難的也不會由于跟不上學習進度等原因而降級或退學。當然,彈性學制的修業(yè)年限也應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不能無期限的延長,否則會增加學生的惰性。
(五)推行自由選課制度
關鍵詞:外語文化教學;交際能力;文化角度
1.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位
(1)從文化角度來談跨文化交際能力。從文化角度來看,文化交際這一領域是以文化為基礎的。文化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就好比海洋中的一滴水,而這一滴水往往蘊含的是思想價值中的潛意識。[1]從這一角度來說,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文化的內(nèi)涵要遠比我們所觀察到的和所感覺到的更加寬廣。如果從人類學角度來看文化交際,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所謂文化,主要是人民和群體的一種生活方式,它的范圍非常廣泛,甚至涵蓋整個群體的社會實踐。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所謂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是指在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進行的交流與溝通能力,它能夠實現(xiàn)不同民族以及不同語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因此,從文化角度來說,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是實現(xiàn)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的能力 [2] 。
(2)從目標語言文化來看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語言的發(fā)展歷程中我們應當充分意識到語言的產(chǎn)生為人們的思維交流和溝通提供了工具。語言來自不同的文化,其不可以脫離文化而存在,但可以反作用于文化。如果我們在外語教學過程中脫離了文化教學,則不利于語言教學目標的達成。語言與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不僅僅是思想的一個外在表現(xiàn),也是思想的內(nèi)在框架,如果拋棄語言,單純地談論思想,談論文化,則其就會變成為一紙空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方言以及特定群體用語逐步發(fā)展起來,極大地豐富了社會文化。不同的語言,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個體、群體觀點的差異。正因如此,在進行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外語學習者深入理解隱藏在目標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并逐步建立起相應的跨文化意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充分運用語言這一工具將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以及情感表達出來,實現(xiàn)自身文化交際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2.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1)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筆者認為,外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提升自身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還要不斷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明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在分析文化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外語學習者觀察語言文化的能力。其次,外語教學者應當積極鼓勵外語學習者通過對比等方式,樹立語言學習中的跨文化意識。最后,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使外語學習者意識到,在社會不斷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文化并不是停滯不前的,它是不斷變化的。為了進一步提高外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我們有必要也有責任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帶領外語學習者學習外來文化,增進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為維護世界和平、穩(wěn)定與發(fā)展貢獻自身的力量。
(2)選取典型文化為內(nèi)容的教材。教材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良好的教材有利于提高外語學習者的外語學習興趣,幫助外語教師組織教學。因此,想要進一步提高外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我們必須選取相應的文化素材。例如,教師可以以國外一些國家的飲食習慣、交流方式作為教材資料,并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教材資料與學習內(nèi)容有機結合在一起,在課堂上依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展外語教學,從而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具體實踐過程當中去。值得注意的是,在選取典型文化素材作為教學內(nèi)容的時候應當遵循適量的原則,過多的典型文化素材選擇不僅不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可能給學生學習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3)應用靈活的授課模式。外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采取靈活多樣的授課模式,這種做法有利于進一步增強外語學習者的外語學習興趣。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運用圖片、紀念品等方式幫助外語學習者明確目標語言文化,并積極鼓勵他們進行深層次的文化探究,實現(xiàn)語言文化意識的構建。
參考文獻:
1.1創(chuàng)設虛擬情景教學
外科護理學具有前沿性、實踐性的特點??萍嫉难该桶l(fā)展給醫(yī)療技術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些臨床疾病的護理措施在教材上得不到及時更新,使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而有些疾病發(fā)病率低,平時難得一見,在課堂講解時教師有“無從說起”之感,更談不上讓學生見習或實施護理操作了。針對這種情況,可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有效改善這一狀況。教師根據(jù)教學大綱和教學內(nèi)容需求,創(chuàng)設虛擬情景,即利用模擬系統(tǒng)程序創(chuàng)造出多種真實病例和臨床急救場景,使學生能以直觀、形象、生動的方式融入特定的情景中,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1.2搭建師生互動交流平臺
為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任課教師可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建立班級QQ群、微信群等,把教學課件和學習資料上傳到“群共享”,設置“在線答疑”。學生可利用班級群下載文件、交流、討論等,逐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利用班級QQ群、微信群等充分進行交流互動,以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反饋的信息,從而對教學內(nèi)容、進度、方法等適時調(diào)整、改進。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wǎng)絡技術將學科的最新進展信息反饋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學科前沿信息的能力。
1.3構建多元化學習模式
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教學系統(tǒng)使學生面對的不再是單一枯燥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變的粉筆加黑板的課堂,而是呈現(xiàn)給學生圖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視聽結合的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使傳統(tǒng)教學法中抽象的書本知識變得易于學生接受,使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狀態(tài)。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視覺與聽覺功能,滿足了思維的多元化和學習的多元化需求。
2發(fā)揮現(xiàn)代教育技術優(yōu)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1掌握現(xiàn)代教育技術,激發(fā)教師教學熱情
我校外科護理學課程組教師大部分是青年教師,缺乏臨床實踐經(jīng)驗,教學方法也不夠豐富,在授課時往往照本宣科,內(nèi)容講解無新意,授課無特點,久而久之教師會覺得授課枯燥乏味,逐漸降低了教學熱情。如果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充分發(fā)揮青年教師對計算機、網(wǎng)絡的應用優(yōu)勢,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方式,針對學生學習需求制訂新穎的現(xiàn)代化教學方案,從而培養(yǎng)青年教師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求變和勤于反思的現(xiàn)代教學理念,激發(fā)他們的教學熱情。
2.2改革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nèi)容
將現(xiàn)代教育技術充分應用到外科護理學的教學中,可極大地豐富教學內(nèi)容,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如在講解“泌尿系結石”時,由于知識點零亂、抽象,僅通過語言描述很難讓學生了解它的病因、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及護理措施。但教師如果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以圖片、動畫來展示泌尿系結石的形成、排出過程以及引發(fā)腎絞痛的原因,通過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使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記憶更加深刻。
2.3利用網(wǎng)絡資源,突破教學難點
為讓學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教師可制作生動、形象、圖文并茂的教學課件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講授“燒傷患者的護理”這一章時,在講解“燒傷深度評估”這個重點內(nèi)容時,可應用網(wǎng)絡教學圖庫資源,通過皮膚組織結構圖片清晰而直觀地展示不同程度燒傷所達到的皮下組織深度;還可通過列表比較來直觀展示“三度四分法”不同級別的相同點和區(qū)別,使平時在課堂上難以表達的重點內(nèi)容形象、直觀地再現(xiàn)出來,這樣學生就會更加深刻地記住它們。
2.4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或多媒體素材庫,利用各種教學素材編寫演示文稿或多媒體課件,形象生動,使學生在學習各種臨床護理操作時,如同親臨醫(yī)院真實場景,可真切感受臨床護理工作程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明顯提高。
2.5注重師生互動交流
實現(xiàn)教學相長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傳統(tǒng)“教師—學生”的單向交流模式,建立起“教師—學生”、“學生—教師”、“學生—學生”的多向交流模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加強了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指導與反饋,創(chuàng)造了師生平等交流的課堂氣氛,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師生在積極的互動中產(chǎn)生教學共鳴,實現(xiàn)教學相長。
3效果評價
3.1教學效果滿意度評價
學期末采用自行設計的調(diào)查問卷對授課班級學生隨機進行抽樣調(diào)查。統(tǒng)計顯示,學生對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教學效果的評價明顯高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P<0.05)。
3.2期末理論考核及綜合能力測評
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教學后,期末理論考核優(yōu)秀率79.2%,綜合能力測評優(yōu)秀率89.9%,總體效果較好。
4結語
論文摘 要:本文從分析文化及文化能力、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等觀念內(nèi)涵著手,探討如何有效地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現(xiàn)代外語教學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隨著我國加入WTO,全國一體化及資訊時代的到來,社會上迫切需要掌握一門或多門外語的復合型人才。縱觀我國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可謂喜憂參半:學習英語的人數(shù)龐大,越來越多的人對英語感興趣,學生花在英語上的時間及精力是相當多的,學生在各種英語等級或水平考試中也屢獲佳績;但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低下,語用失誤頻繁。這確實值得外語教學工作者進行深刻的反思。下面試從外語教學中必然涉及到的“文化能力及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等重要影響因素的概念內(nèi)涵進行分析,進而探討如何有效地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 關于文化能力及文化
“文化能力”是近幾年外語界頻繁使用的新術語。人們通常所指的文化能力就是對文化知識,特別是交際文化知識的掌握能力以及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對目標語文化和母語文化間的差異的對比和識別能力。這類文化知識掌握得越多,那么文化能力也就越強。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應該對禮儀習俗、風土人情、典故逸聞、詞語表征、時事政治等表示出較大的興趣,這就是“文化”。正如有的人類學家所說,文化是一種近似(approximation),一種傾向(tendency),一種抽象(abstraction)。對異域文化的了解、理解和善解是需要時間的,是要經(jīng)過反復接觸、體察、對比、探究、反思、感悟、歸納、積累的。誠然,了解和學習異域文化并非等同灌輸和崇拜異域文化,而是欣賞和尊重優(yōu)秀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應該樹立文化平等觀,加強文化傳播和文化交融的主動意識,這是學習外語、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時必須注意的問題。
總體而言,一個國家或民族具有一個宏觀意義上的特征性文化,如我們常說的浪漫的法國人、保守的英國人、嚴謹?shù)牡聡?、奔放的西班牙人、散漫的意大利人、愛酒的俄國人等,盡管比較隨意,但他們的文化特征,從中可見一斑。
通俗而言,文化無處不在,文化隨處可見。然而,僅有極少數(shù)的文化內(nèi)容是顯性的,大部分的文化是隱形的,猶如巨大的冰山,只有頂端一小部分露出海面。因此,在外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重點關注并提示教學內(nèi)容所涉及到的隱形文化部分,學生還可利用其生活、工作閱歷、想象力、相關資料等來品味教學內(nèi)容中隱藏著的文化差異所在,并在教師的知道中去印證、核對其理解是否正確。
2 關于交際能力
最早提出“交際能力”的是美國社會語言學家、人類學家Dell Hymes。他給“交際能力”下的定義是一種“什么時候該說話、什么時候不該說話、對誰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談什么內(nèi)容”的能力。交際能力涉及四個特性:(1)語法性(possibility),相當于語言能力;(2)可行性(feasibility),即可接受的程度;(3)得體性(appropriateness),語言要符合即時場景,恰到好處;(4)現(xiàn)實性(performance),的確是實際生活中使用的語言。由此可見,一個人的交際能力是集語法、心理、社會文化和詞語概率等要素的綜合能力。
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意味著必須學習和掌握它的基本要素(詞匯、語音、語法)和基本技能(聽、說、讀、寫、譯)。在社會生活中,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是相輔相成的,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不等于具備了交際能力。文化知識是組成交際能力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促進對目標語文化的理解和溝通是現(xiàn)代語言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師在教授外語的同時,必須實施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即在目標語的教學過程中,采用比較和對照異同點的方法,有意識地導入相關目標語的文化知識、背景材料、語境特征、語用規(guī)劃、思維圖式等,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外語學習。這種文化能力也有人稱之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或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順暢、得體、有效的交際的能力)。
在一種語言材料中,字、詞、句、篇章以及語言思維的模式、言辭表達的語法規(guī)則、邏輯推理的慣常形式等無不包含著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講,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教學發(fā)生的同時文化教育也發(fā)生了。因此,語言教學與文化教育必須平行共進,相輔相成,融會貫通。
當然,非語言交際能力(nonverb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也應視作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部分,包括手勢、身勢、眼神、表情、體距、體觸、服飾、打扮、沉默、時空觀念等。其中,體態(tài)語(body language)是最重要的。值得一提的還有副語言(paralanguage),亦稱伴隨語言,包括音質、音幅、音量、語速以及某些在會話中發(fā)出的非語言的聲音。下面以幾個具體的案例來說明交際能力與文化的關系問題。
2.1 詞語案例
英國是一個島國,四面環(huán)水,人們經(jīng)常與水打交道,而中國人在亞洲大陸繁衍生息,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因此在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時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
轉貼于
2.2 語法案例
漢語注重語義表達,而英語則講究文法的正確?;谶@種差異,讓西方人去寫出想中國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這樣通篇沒有動詞的詩詞很困難,而中國人也往往注意不到“I get up early every day.”和“I got up early today.”中因時間不同而需要使用不同的動詞形式。
2.3 思維案例
“If you ever think he is lazy,think again.”如直譯為“如果你認為他懶的話,再想一想吧。”按照漢語思維習慣與原文相符,但由于忽略了在特定環(huán)境下英語習慣表達的特點,而沒有將原文的意思完全翻譯出來。應譯為“如果你認為他懶的話,那你就錯了?!?/p>
英漢兩種語言在思維模式方面存在著重大差異,而這些差異正是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面對的最大難點,所以教師在外語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滲透兩種語言表達的差異性,指導學生盡力避免以本族語的思維模式去理解和解釋西方文化現(xiàn)象,學會用英語思維去構建句式,最終使學生自覺地順應英語語句結構,從而用英語思維。
3 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既是一種特殊的交際能力,也是一種現(xiàn)代社會理念在多元化生活中的具體體現(xiàn),同時也可視作微觀層面上的一種世界觀、哲學觀、文化觀和社會觀。眾所周知,美國既是一個移民國家,又在海外不斷擴張,移民、駐外人員和軍隊都需要了解和適應當?shù)氐恼Z言和文化環(huán)境,跨文化交際學應運而生。20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政府機構、情報機構和軍隊首先對涉外人員實施跨文化交際培訓,后來又逐漸演變成大學里的正式課程。隨著各領域國際化進程的急速推進,跨文化交際培訓和研究越來越廣泛和深入。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人們也逐漸注重強化和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20世紀90年代初,一些大學也開始教授這類課程,它屬于應用語言學范疇,也可視作宏觀語言學,有些專家稱之為文化語言學,它是一門交叉性學科。
在國內(nèi),很多學生愛學英語,卻無視、漠視、輕視英語賴于存活的英語文化。從跨文化交際學視點看,就是缺乏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敏感和意識(a lack of sensitivity to and aware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脫離語言文化來學或教語言是學不到或教不到語言精髓的,也是違背語言的自然屬性:跨文化交際為了跨文化交際。
要做到語言得體,首先應該了解和掌握相關的文化知識,由于缺乏文化能力而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失當或失體的例證不勝枚舉。如restroom這個英語單詞僅從表層去理解,是“休息室”的意思,但在美國英語中就指“廁所”。在公共建筑物里,休息場所應用lobby或lounge。
一種語言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存在方式。它的表面凝聚著歷史,深層積淀為文化(中國語言里復雜細膩的“堂”“表”親之別源于親情裙帶觀念;英語中涉及“?!?,ox,bull,cow,calf,buffalo,cattle,beef,veal,butter,milk,cheese等,從中可見牛在西方人生存環(huán)境中的地位。)可見,外語能力不等于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貫穿外語教學的全過程。
在教學中進行跨文化因素導入的方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1)融合法:教師結合課堂教學融入相關的文化知識,可利用課前幾分鐘時間,講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國家的主要知識,尤其是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
(2)注解法:教師結合所學教材內(nèi)容對相關的知識文化加以注釋,做到語言知識講到哪里,文化知識詮釋到哪里。特定含義的注釋,有助于學生掌握得體的交際文化,如歷史性的課文內(nèi)容要補充一定的時間、地點、政治背景等的內(nèi)容。
(3)實踐法:結合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改編成對話進行表演,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語言和文化,同時注意其中有意義的文化細節(jié),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
(4)比較法:教學中通過對比兩種文化的差異來導入文化。如對比英美人和中國人對恭維和謙虛的不同反應;對比不同國家民族對家族關系稱謂的區(qū)別;對比送禮、宴請、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讓學生既了解英美人的風俗習慣,又知道本民族的習俗。
(5)專門講解法:當講到歷史劇、文學小說、等作品時,對其中人物的刻畫、背景及性格的描寫,進行專門的講解,否則學生不了解事件發(fā)生的政治背景,很難準確體會其中人物心理的變化過程。
(6)文化講座法:定期、限時、有的放矢地結合某一章節(jié)進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講座。比如第一階段開設“英國概況”,第二階段開設“美國概況”。每門課都是由一系列相關的專題組成。文化講座可以將支離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構造,系統(tǒng)列出用于說明一個整體概念的有效教學策略。這種講座可給學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時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聽寫和觀察能力。
(7)利用圖片展示法:此法可以展示說明某一個“文化現(xiàn)象”或具體操作。如“Throwing the sledge”(鏈子球),通過觀察圖片學生可以對此運動得到更直觀的認識,配合對游戲規(guī)則及歷史淵源的講解,學生便可對其文化環(huán)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綜上所述,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極其復雜,而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牽涉到方方面面。只有在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的同時,也注重文化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從而在外語教學中適時導入跨文化的內(nèi)容,就有利于學生打開眼界、開拓思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得到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和中外文化的熏陶,具備一種新的文化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減少語用錯誤;有利于避免脫離實際的機械的死記硬背,符合與與時俱進的時展要求,使學生能夠學到真正活的英語,從而為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涉外導游人才 跨文化交際能力 大學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周少蓉(1971- ),女,湖南永州人,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導游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旅游英語教學和旅游英語翻譯。(廣西 桂林 54100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06-0117-02
涉外導游是指從事國際游客入境服務和中國游客出境服務的導游人員,主要包括接待國外游客的“全程陪同導游”“地方陪同導游”以及在景區(qū)從事外文講解工作的“景區(qū)講解員”,還包括帶領中國團隊出境旅游的“領隊人員”。涉外導游從事的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所接觸的客人來自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教育背景、價值觀念以及思維和行為模式等。如果涉外導游缺乏跨文化意識,就很可能引起“文化沖突”。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此類人才應具備的重要素質。我國高校是高素質涉外導游人才的培養(yǎng)基地。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高校階段涉外導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不令人滿意。
一、現(xiàn)代旅游市場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涉外導游人才
近年來,我國出入境旅游市場發(fā)展迅速。據(jù)世界旅游組織預測,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客源國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國。為進一步提升旅游業(yè)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正尋求與世界旅游市場全面接軌,實現(xiàn)旅游業(yè)的國際化。旅游業(yè)的國際競爭力不僅取決于目的國是否有一流的旅游環(huán)境,更取決于其是否有一大批高素質的涉外導游。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旅游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到異地旅游,除了觀光之外,更渴望了解當?shù)氐莫毺匚幕I嫱鈱в巫鳛槁糜挝幕氖拐?,在傳播我國民族文化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名真正適應市場需求的涉外導游人才除應具備導游人員的基本素質外,還應具有過硬的英語語言能力和良好的中西方文化修養(yǎng)。
二、我國高校涉外導游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分析
跨文化交際是指同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缥幕浑H能力是指人們在跨文化交際情境中可以有效實現(xiàn)其交際目的的能力。要成功地在跨文化交際情境中實現(xiàn)交際目的,人們需要理解和尊重異域文化,能從異域文化的角度去看待他方的行為,同時對自己的言行作相應調(diào)整。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我國在科技、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各領域都日趨國際化,個人與國際交往也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正成為社會、尤其是英語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一般來說,高校階段大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例如通過有關西方文化知識的課程(主要是英語專業(yè)的大學生)和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外國文學作品以及外文報紙雜志、觀看外國影視作品和有意識地接觸外國人,等等。然而,我國高校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并不令人滿意,作為外語類復合型人才的涉外導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樣也令人擔憂。不少涉外導游專業(yè)的學生缺乏必要的跨文化意識,對自己民族文化和異國文化的異同缺乏了解,以為只要掌握基本的語言技能就可以成功地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目的了。這種現(xiàn)狀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缺失
現(xiàn)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缺乏應有的理解,對民族文化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在人格修養(yǎng)、審美情趣、個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的現(xiàn)狀都不令人滿意。這一方面是由于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高校對學生的人文教育還不夠重視。
(二)涉外導游人才的培養(yǎng)沒得到社會的足夠重視
長期以來,導游學沒有獨立的學科地位,大多數(shù)本科院校都沒有開設導游專業(yè),涉外導游人才的培養(yǎng)主要通過英語專業(yè)或旅游管理專業(yè)來完成。然而,這些專業(yè)的課程設置都沒能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涉外導游人才所應具備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雖然近年來有的旅游院校已開設有導游專業(yè)以培養(yǎng)專門的涉外導游人才,但由于涉外導游專業(yè)的課程覆蓋英語和導游專業(yè),所以不可能像英語專業(yè)那樣開設有一系列的異域文化課程幫助學生提高的跨文化意識;同時,由于導游專業(yè)還較為年輕,對于如何通過相應課程設置和改變?nèi)瞬排囵B(yǎng)模式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處于探索階段,需要不斷完善。
(三)傳統(tǒng)英語授課模式的影響
對涉外導游專業(yè)的學生而言,英語類課程在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大學英語教材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較大變化。大學英語教材的內(nèi)容具有時代性、趣味性和可思性,除了突出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還注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但是,由于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和教師自身素質的影響,不少教師在授課時只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能,而忽略了文化知識的輸入。這樣一來,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英語教學是提高涉外導游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大學英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最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強調(diào),“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痹诖髮W階段,學生通過英語學習,不僅應具備較扎實的英語語言技能,還應具有較寬的知識面、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和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體現(xiàn)著人們在價值觀念、審美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等方面的特點;而且語言的表層結構和使用方式也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文化存在著巨大差異,要想成功掌握一門語言,并能在跨文化交際情境中得體地使用,除了掌握必要的語法知識,還要有意識地去理解和接受該語言所蘊含的文化。英語教學是提高涉外導游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不僅要注重講授語言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能,還要以課文內(nèi)容為媒介,加強民族文化和異域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以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和異域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從而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當然,要真正地改變“只注重語言知識傳授的”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方法不是一件易事,學校有必要建立一定的考核機制,來督促老師進行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更為重要的是,學校要激勵英語教師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要為教師的再次深造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通過大學英語教學提高涉外導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
1.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篇意識。語言的一大功能是幫助人們實現(xiàn)交際目的,語言功能在語言表層結構中的實現(xiàn)是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緊密相連的。特定文化思維模式在言語表現(xiàn)形式上的特點可以通過篇章分析獲得。在同一交際情境,不同文化的人為實現(xiàn)同一交際目的采用的篇章形式是不同的。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師較注重對文章中語法結構的講解,而忽略了對學生語篇意識的培養(yǎng)。這樣一來,學生的言語表達盡管符合語法規(guī)范,卻不符合異域文化的篇章結構特點,不容易為對方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師在分析文章時,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對不同專業(yè)篇章整體結構的了解,尤其是對旅游類篇章結構和行文風格的認識,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言語表達上更符合異域文化的審美習慣,容易為對方理解和接受。
2.教師應注重提高學生的口譯能力。涉外導游的一個主要職責是向外國游客譯介中國特有的文化,包括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民俗風情,以及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經(jīng)濟建設、社會發(fā)展和人們的生活狀況等各方面的情況。涉外導游譯介的過程就是將現(xiàn)有的中文信息翻譯成目的語言信息的過程,所以他們需要較強的口頭翻譯能力??谧g是一種集語言信息、預警信息、文化信息、心理信息等于一體的綜合交際活動,口譯能力的形成需要經(jīng)過不斷的練習。英語教師可以在教材內(nèi)容和相關口譯教材有機結合的基礎上,設置口譯練習題,并通過介紹相關的口譯技巧,有步驟地提高學生的口譯能力??谧g練習題應該與涉外導游以后要譯介的內(nèi)容息息相關,要廣泛地涉及社會文化生活的各方面。
3.教師應注重文化知識導入。大學英語教材中豐富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為我們進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英語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把文化知識滲透到具體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跨文化交際研究中,許多學者把增強對他方文化和己方文化之間異同的敏感性作為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教師既要讓學生了解西方人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使學生理解和接受異國的文化;也要讓學生了解中國民族文化,增強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文化的對比,加深對他們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并討論中西方在飲食、社會禮儀、節(jié)日等方面的異同點,讓學生學會理解、尊重異國文化,并讓他們在了解異國文化的同時,加深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還可以通過主題討論、課堂提問和作文等方式,引導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展開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了解人生;同時也有助于培養(yǎng)涉外導游人才應具備的品行和素質,即健康的人格、社會責任感和國際視野。
教師還可以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課件,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異域文化?;蚴亲寣W生觀看一些英語原聲影視作品,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異域文化,學到更多的社會文化知識。
4.指導學生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報紙雜志等。文學作品以藝術的形式再現(xiàn)了人們在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生活,報紙雜志則更多地反映了當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狀況和文化模式。所以,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和報紙雜志是間接體驗西方文化的一種很好的方式。教師應引導學生去閱讀一些經(jīng)典的英美文學作品和時尚報紙雜志,讓他們更多地理解西方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
為提高涉外導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英語教師應告別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不僅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能,還要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這對所有英語教師來說都是一種挑戰(zhàn),他們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學習跨文化交際學的相關知識,這樣一來,才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文化輸入,從而有效地提高涉外導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陳乾康,袁靜.論涉外導游人才的培養(yǎng)[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5(5).
[2]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高永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和對策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6]梁鏞.跨文化的外語教學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7]梅德明.英語口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外國語言學;教改;探索
反思性教學源自西方,后被我國引進,受到廣泛的普及和應用,相關學者和研究部門也對國內(nèi)的反思性教學熱進行了細致的實踐和調(diào)研。從發(fā)展教學實踐和提升教學理論的角度上說,反思性教學能夠發(fā)揮出重要作用,同時反思性教學也可以對外國語言學課程產(chǎn)生影響,下面我將具體展開探討。
一.提出問題
因為處于傳統(tǒng)教學理論的影響中,教學實踐和語言學輸入理論出現(xiàn)了互相排斥和矛盾的現(xiàn)象,教師自身的實踐經(jīng)驗和儲備的語言學知識無法融會貫通,這也是我國外語教學的相關部門和科研人員關注的主要問題。針對這種現(xiàn)狀,國內(nèi)很多高校紛紛開設了相關專業(yè)課程,重點進行外國師資培養(yǎng)工作。比如應用語言學和外國語言學研究生專業(yè),就是有針對性開設的,然而高校只是看到了積極的一面,忽視了其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味側重語言學理論的系統(tǒng)性,忽視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導致很多學生只能死記硬背,領會理論知識,無法觀察到外語教學實踐中應用語言學理論知識的真正作用和意義,無法用自己學到的語言學理論知識去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具體來說,有機結合師資培養(yǎng)課和語言學理論教學,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激發(fā)研究生對于學習理論的熱情和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同時也要注意,把語言學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機整合,對實踐的過程進行細致的反思,把反思性教學作為語言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手段。
二.反思性教學的基本內(nèi)涵
反思性教學即我們提到的反思性實踐,它是近年才在教育界興起的教學實踐活動,被稱之為教師提高專業(yè)技能最為有效且現(xiàn)實的手段,一經(jīng)提出,就受到廣泛的普及應用。反思性教學也是文化在教學中的一種真實反映,可以促進教學主體逐漸走向自覺化,是教學主體解決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重要手段,可以促進學會學習和學會教學的有機結合,讓教學實踐更加的科學合理,幫助教師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反思性教學可以從對教學活動的描述和思考中,明確教師的目標,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也可以讓他們趕超過去,激發(fā)出發(fā)展事業(yè)的潛在能力。在對之前的技能,經(jīng)驗和觀念的反思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活動評估,也可以激發(fā)教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反思不只是指對一個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研究,也包括對師生在教學中構建的制度和結構的思考,反思實踐是可以對教學效果產(chǎn)生影響的。由此可見,培養(yǎng)出一批有批判特點和批判能力的反思型教師是反思的真正目的。要想實現(xiàn)這個目的,教師需要把理論研究成果有效的應用到教學實踐活動中。
三.探索反思性教學
根據(jù)我的主觀理解,教法課程是用來解決“怎樣”問題的,但是語言學教學則是用來解決“什么”和“為什么”的相關問題的。從另一個角度說,教學技能和教學法教學,主要是教育學生怎樣進行組織教學;但是和語言學有關的教學課程,比如通常說的應用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則主要是負責解決教學里的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但是根據(jù)當前的教學現(xiàn)狀,研究生在學習中o法在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中間建起一個溝通的橋梁,導致他們無法把所有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充分發(fā)揮課堂的引導作用,讓學生不只研究怎樣的問題,也要研究外語中的為什么和什么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累扎實的理論基礎的同時,更好的掌握教學技能和教學過程,順利展開他們未來的教師生涯,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教師。同時教師也要充分發(fā)揮反思性教學的作用,努力把語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
四.分析語類的過程
對語類的分析過程進行反思,實際上是把學習純語言學的過程轉換為學習語言教學的過程。
(一)輸入語言學理論知識
初期為了研究語言學,給語類的定義是描述一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的語類分析,講解分析語類的具體方法,可以從對比的角度進行,與此同時,給學生推薦一些可供參考的材料。
(二)挑選語料
根據(jù)復旦大學的《大學英語》和其他機構編制的《新編大學英語》的內(nèi)容,從中選出五個科普類的文章,然后尋找五篇網(wǎng)上的科普類論文。不管是論文還是文章,他們的主題都是保護環(huán)境,以此來滿足語類分析的研究目的,避免受到被跨學科這個因素影響。
(三)分析語類
分析語類的時候,要從下面這些方面進行:第一,分析具有標記性的主題;第二,分析語法主題;第三,使用的語態(tài)和時態(tài);第四,分析縮略語
(四)結果和討論
通過分析這些文章和論文語態(tài),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語類不同,語言特征也不同。科研類的論文重點探究過程,科普類的文章則重點分析對象,而且這兩種語類面對的讀者群也是有差異的。通過分析縮略語可以看出,對比于科普類的文章,研究論文對于技術背景和知識背景的要求更高。
(五)給外語教學帶來的啟示
通過上面的討論結果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種類的關于科技方面的英語文章,它們的本質也不一定是相同,同時也存在語類差異,教師在外語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這種差異性,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正確的認知和應用。另一方面,這也給教選擇閱讀材料和教材提供了借鑒,舉個例子,科普文章并不適合所有的人,它是要要求的,只適合那些沒有技術背景,但是有閱讀能力的普通讀者,不能把這類的文章當成學術論文的典型范例。
綜上所述,我國的外語教學因為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的影響,一直存在理論和實踐脫節(jié),師資綜合能力無法滿足教學發(fā)展的要求等現(xiàn)象,雖然相關部門和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改善這種狀況,還是無法完全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外語教學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必須把理論和教學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并且對整個過程進行反思和經(jīng)驗積累,努力讓培養(yǎng)出的學生知道怎樣把自己的積累和所學,應用到未來的職業(yè)生涯中,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效率,充分發(fā)揮反思性教學的作用,提高外語教學效果,給社會培養(yǎng)出一批反思型的全能人才。
參考文獻:
本章節(jié)將對外語教學模式進行綜述與討論,整個綜述從模式的定義入手,闡述各種模式的理論基礎與模式的實踐原則,從而為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一、模式定義
外語教學歷來是在一定的模式下進行的,比如聽說模式、交際模式、情景模式等。那么,何謂教學模式?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教學模式是指在相關教學理論與實踐框架指導下,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而構建的教學活動結構和教學方式。它是將相關教學理論轉化為具體教學活動結構和操作程序的中介,是將相關教學理論與實踐框架同具體教學情景相結合的結果。因此,教學模式一般說來有這些顯著特征:1)原型(prototype):是對教學活動方式的抽象概括,源于教學活動經(jīng)驗。成熟的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相對穩(wěn)定,但不等于公式,一成不變,而是一個開放的和不斷完善的動態(tài)系統(tǒng)。2)模型(model):是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結構化的、簡約化的表達方式。教學模式是對理論基礎、目標、條件、策略、方法和評價的有機整合,是對教學的空間關系和實踐關系的系統(tǒng)概括。在空間上表現(xiàn)為多要素的相互作用方式,在時間上表現(xiàn)為操作的過程和順序。3)范型(pattern):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任何教學模式都具有一定的適用范圍,有其獨特的運作條件和系統(tǒng)的策略/方法。由于其形象具體的表征、開放性的動態(tài)結構和可操作性的特點,因而它具有[!]啟示、借鑒、模仿和遷移、轉換的價值。(鐘志賢,2006)
除了上述這些模式特征外,教學模式又是一個既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的話題,所涉及的問題眾多??梢哉f,自人類有了教學活動起,人們對教學模式概念中所涵蓋的問題從未停止過思索和探討。換言之,人們探索將教學的基本理論、思想、理念與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從而有效促進教學的努力從未間斷過。在國外,早就有不少學者和教育家對教學模式中的各種問題進行了研究和闡述,形成了許多很有影響力的體系,如夸美紐斯的‘原則-方法’體系、赫爾巴特的‘目的-方法’體系、原蘇聯(lián)的‘過程-方法’體系以及西方國家一直流行的‘內(nèi)容-方法’體系等。這些體系相應地創(chuàng)造了不少教學模式,比較成型的是夸美紐斯教學模式以及在我國影響深廣的凱洛夫教學模式。在我國,從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到近代的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要讓孩子們學會學習”等理念貫徹的具體操作性措施,即“啟發(fā)誘導”和“教、學、做合一”,已有了教學模式的雛形。就外語教學而言,上述提到的思想和模式都得到了充分的開發(fā)和利用,同時也得到了不少學者和教育家們(Tyler,1949;Taba,1962;Stern,1983;Holliday,1994 等)的補充和發(fā)展,形成了不少頗具影響力的外語教學理論模式和教學模式的實踐原則。
二、語言教學的理論模式
語言教學的理論模式是一種理論框架,具有該理論的基本因素并借以闡明模式中各因素間的關系及其結構功能。建立語言教學理論模式主要是為了解決兩大問題:一是理論模式包含多種因素,每個因素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是什么;二是如何辯證地處理各因素間的聯(lián)系和關系并發(fā)揮理論模式的整體結構功能。由于理論的基礎和指導思想不同,外語教育界先后產(chǎn)生了許多不同的外語教學理論,尤其是歐美國家的一些學者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外語教學理論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tern,他在被譽為“20 世紀偉大成就之一”的巨著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Teaching 的第三章,討論外語教學法的理論框架時,重點介紹了五種理論模式并提出了自擬的一種理論模式,這六種模式都對外語教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以及模式中各因素間的關系等進行了理論闡述。
這些模式的產(chǎn)生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前后,與外語教學相關的語言學和心理學發(fā)生了急劇變化,使人們企圖應用這兩門學科來建立語言教學學科的基礎的愿望破滅了。一些學者,如 Halliday,Corder 等,認為處于語言學科與語言教學實踐之間的應用語言學是中介學科,可以通過它使語言學科更有效地作用于語言教學。通過多年的努力,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除語言學科之外,還有些因素對語言教學也很重要。然后,在 1973 至 1978 年間美國發(fā)生一場關于應用語言學范圍的爭論,爭論的中心問題是:1)語言科學中哪些學科與語言教學有關和怎樣建立它們之間最有效的關系;2)除語言科學的各門學科之外,還有什么因素對語言教學起著重要作用。盡管爭論并沒有結果,但學者們先后提出了不少理論模式,以求理順涉及語言教學諸因素之間的關系。
第一種是 Campbell 的理論與實踐關系模式(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heory and practice):
根據(jù)這一理論模式,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才是真正的理論,而應用語言學只是在教學和理論之間起著中介的作用,教師是外語教學的實踐者。這一模式的主要分歧在于哪些應是理論和中介學科,仍沒有定論。但是,模式在理論和中介層次列入了社會學和人類學,說明注意到了外語教學的環(huán)境因素。
第二種是 Spolsky 的教育語言學模式(educational linguistics model):
Spolsky 的教育語言學模式認為既然教育語言學是專攻語言教學問題的,它就應該是應用語言學的一個分支。這一模式重點是要關注與第二語言(含外語)和語言教學的相關問題表明了語言教學的多維性,然而 Spolsky 的模式在學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既然模式考慮到了語言使用理論與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理論的影響,那么為何要忽略社會需求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對外語教學的制約作用。
論文關鍵詞:教學改革;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路徑
為了適應我國新形勢的發(fā)展和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頒發(fā)了《大學英語課程要求》(簡稱《要求》),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測試評估等方面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著名的課程專家Stenhouse(1985)認為:“把握改革關鍵的是教師,而不是別人?!币驗橛⒄Z教師是課堂的實踐者、決策者和改革者,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改革,為什么要改,如何改等都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改革的效果。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除了教學方法或教材外,教師是理解和提高英語教學的關鍵。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是決定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研究如何推動大學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是當前改革和學科長遠發(fā)展的需要。
一、大學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定義和內(nèi)涵
Perry(1980)指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是教師個人在專業(yè)生活中的成長,包括信心的增強、技能的提高、對所教學科知識的不斷更新、拓寬和深化以及對自己在課堂上為什么這樣做的原因意識的強化。Fullan&Hargreaves(1992)則認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既指在職教師教育或教師培訓而獲得特定方面的發(fā)展,也指教師在目標意識、教學技能和與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進步。國內(nèi)外語界有專家將其定義為教師在教師教育機制中的一個不斷學習、反思、發(fā)展和成長的動態(tài)過程。有些學者則從教師素質角度來界定這個概念,吳一安(2005)認為優(yōu)秀外語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框架由4個維度構成:外語學科教學能力、外語教師職業(yè)觀與職業(yè)道德、外語教學觀、外語教師學習與發(fā)展觀。戴曼純、張希春(2004)認為新時期的英語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有過硬的英語基本功;懂教育理論,了解學生的心理及二語習得的基本規(guī)律;了解中西文化,能將文化內(nèi)涵滲透在英語教學中;掌握現(xiàn)代教育技術,能用多媒體等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緊跟應用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
綜合上述觀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可以理解為教師內(nèi)在專業(yè)知識結構、專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心理不斷更新、完善的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專業(yè)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的持續(xù)更新;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技能的提高以及教學策略意識的不斷強化;科研意識和能力的不斷提高;教育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人際交往和與同事合作等能力的完善。
二、大學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要性
(一)應對改革的需要
《要求》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實施基于計算機和網(wǎng)絡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這意味著大學英語教學任務日益復雜化、教學目標的多元化、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化。教師只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理解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等新概念,提高課堂交際活動的組織管理能力,培養(yǎng)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網(wǎng)絡監(jiān)控能力,才能夠應對改革帶來的挑戰(zhàn)。根據(jù)周燕(2005)的調(diào)查:“58%的教師目前最大的愿望是得到業(yè)務進修的機會”。但目前除極小部分教師有國內(nèi)外進修機會外,絕多數(shù)大學英語教師只能參加由幾大出版社每年組織的暑假專業(yè)培訓。因為時間短,培訓缺乏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培訓效果不盡人意。在這種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必須積極謀求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路徑來應對改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
(二)提高教師素質的需要
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學重點正在轉移,教材、教學模式正在發(fā)生變化,這要求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即語言素質、教學觀念、教學理論水平、教學技能都必須提高?!兑蟆访鞔_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教師的素質是改革成功的關鍵,也是學科長遠發(fā)展的關鍵?!钡菍<液蛯W者的廣泛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大學英語教學師資存在一些嚴重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工作量過大;知識結構單一;科研基礎薄弱;教學理念需要更新,理論素養(yǎng)需加強等。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改革的成功和學科的發(fā)展都需要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大學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路徑研究迫在眉睫。
三、改革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路徑
教師發(fā)展的原動力來源于教師對自己職業(yè)的熱愛、對學生的責任感和對教與學的深刻認識。雖然部分教師有比較強烈的發(fā)展需求,但是還遠遠沒有邁上自主發(fā)展的良性軌道。影響我國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進程的因素,一是教師個體專業(yè)發(fā)展的主體意識不足;二是教師管理制度問題。因此,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應該是在外部環(huán)境和有效的人際互動的基礎上,教師內(nèi)在自我主動建構并逐步實現(xiàn)的過程。
(一)外部發(fā)展路徑
教師的教學文化環(huán)境也能夠決定改革的成敗。外語教學單位應積極探求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營造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機構文化和學術環(huán)境,具體的路徑有:
1.構建“校本培訓”機制
外語教學單位可以因地制宜地構建“校本培訓”機制,積極促進外語教師成長。如:可以通過調(diào)查,了解教師發(fā)展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邀請國內(nèi)外專家到學校開展?jié)M足教師普遍需求的、與語言教學研究前沿接軌的“專題式短期教師培訓”。如南京大學外語學院就成功舉辦了“全國首屆英語學習策略與研究研修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Richards(1998:29)認為教師教育要減少對以語言學和語言理論為其淵源學科依賴,強化以教育為基礎的、更為全面的綜合性教師教育。為了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心理學理論知識,綜合性院校的外語教學單位可以借助本校教育哲學、教育理論、教育測量、教育統(tǒng)計、心理學、管理學等領域的專家為教師進行教學實踐知識的強化培訓,完善大學英語教師的知識結構,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2.構建“群體”發(fā)展機制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由人自己建構的,而不是由他人傳授的;但這種建構發(fā)生在與他人交往的環(huán)境中,是社會活動的結果。外語教學單位可以通過構建合作性教師學習群體,使教師在合作交流過程中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學習群體的構建使教師有機會與其他教師密切交往、互相學習、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諧的教學文化環(huán)境能促進教師的身心健康和專業(yè)提升。例如:通過融入學習群體,教師可以交流在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克服教學中的焦慮感和孤離感。周燕(2005)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外語教學單位中構建的“教師實踐集體”或“教師學習群體”對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強勁推動作用,如以專家型教師為主導、青年教師為主力而形成的教師實踐集體,有效地促進了青年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教學改革研討會、示范課、教學心得交流會、課題研究、集體備課等合作學習活動都有助于提高教師教學實踐能力。Richards和Lockhart(1991)的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以自愿為基礎、與他人合作相互觀摩彼此的課堂教學并描述他們所觀察到的情景,隨后彼此交換所獲得的信息,并進行客觀分析,不僅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還能加強彼此間的理解和認同,帶來職業(yè)的愉悅和滿足。
3.構建“以研究促發(fā)展”機制
Long(1983)指出,基于日常教學開展科研活動,不僅可使教師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深入了解如何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而且可以幫助教師對各種教學理論保持理性和思辯的態(tài)度,促進對自身教學實踐經(jīng)驗的提煉和升華,提高教師的職業(yè)判斷能力。吳宗杰(2005)認為,課程的核心是教師,課程改革的關鍵是教師成長,課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一代新人。各高校可以設立專門外語教學改革和青年教師成長項目,鼓勵教師對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自主學習問題、學生英語需求問題開展研究。在申請項目和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加深對大學英語教學規(guī)律和特點的認識,更好地把自己的實踐理論化,理論實踐化。除此之外,在《要求》的指導下,外語教學單位應鼓勵教師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開設英語選修課,通過開選修課教師必將挑戰(zhàn)自我,打破自己原來的知識結構,在教學和科研方面上臺階,最終達到促進教師發(fā)展的目標。
(二)內(nèi)部發(fā)展路徑
外語教師教育除了強調(diào)教學技能的培訓和理論素養(yǎng)教育,更強調(diào)教師自我發(fā)展的反思意識以及促進發(fā)展的途徑。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明確專業(yè)發(fā)展目標,通過內(nèi)部自主逐步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
1.提升語言技能
Richards認為外語教師應具備的首要專業(yè)知識是語言熟練和交際能力。美國2001年的《外語教學標準》對于外語教師在崗培訓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提高外語教師的語言熟練水平。近年來,隨著任務型教學法、交際法等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法推廣,“教師的英語水平和熟練程度正是關系到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學英語教師除了在日常教學中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語言技能外,仍然需要有意識地進行大量閱讀和寫作,堅持收聽、收看英文節(jié)目從而保證自己駕御外語能力的不斷提高。
2.提高應用語言學理論素養(yǎng)
我國傳統(tǒng)的外語教師教育主要包括:語言技、語言學理論和教學法三個方面,這直接導致教師在應用語言學理論方面的欠缺。很多英語教師,尤其是占總數(shù)65.25%的低教齡和低年齡教師,只是具備了英語學科的知識,達到了“能教”層次,但離“會教”尚存在很遠的距離。英語教師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我國三大出版社從國外引進應用語言學叢書,逐步提高自己的應用語言學理論修養(yǎng)。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和2000年引進的29種牛津應用語言學叢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在2000-2001年引進的112種當代國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文庫,2004年引進的19種湯姆森英語教師叢書。除此之外,通過學校的電子圖書文庫和網(wǎng)絡,教師可以閱讀國外知名應用語言學期刊AppliedLinguisitcs,TESOLQuarterly,Modenr Lan—guageJournal,Studies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等刊物上刊發(fā)的學術論文,了解應用語言學領域的前沿信息和科研動態(tài),提高自己的外語教育理論素養(yǎng)。
3.進行反思性教學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的成長公式:成長=經(jīng)驗+反思。我國教育學家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多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狈此夹越虒W是促進外語教師自身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因為教師在反思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自身的教學理念、方法和策略,加深對教學活動規(guī)律的認識和理解。經(jīng)過反思,教師的認知水平會不斷地提高,教學經(jīng)驗可以不斷積累,教學行為能夠不斷完善,教學效果不斷地提高。
在改革環(huán)境下,教師應以現(xiàn)代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為指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理性反省,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材使用等方面去思考、質疑或評價自己教學的有效性,并自覺地根據(jù)反思的結果矯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良行為。通過這種科學有效的反思,教師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化水平。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反思性教學的手段有很多,如:寫教學日志、回顧課堂錄像、與同事交流和開展學生調(diào)查等。James(2001)認為寫日志能有助于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熟悉的學校和課堂,進而重新構建自己的觀念和設想。調(diào)查問卷可以使教師認識到自己期望中的教學效果和學生評價之間的差距,在反思之后通過相應的調(diào)整來提高教學效果。
4.開展教學行動研究
所謂教學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自己的教學觀念、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教學效果進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觀念,探討、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以達到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和更新教學理念的目的。行動研究主要包括確定研究問題,提出假設并通過調(diào)查研究重新確認問題,通過相關文獻研究和與其他教師交流探討制定行動計劃,實施計劃,通過觀察和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反思并評價行動效果,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為開展下一輪次的行動研究做好準備。行動研究將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通過開展行動研究,教師能夠在理論的指導下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系統(tǒng)的考察和探究,這既可以直接幫助解決自身教學中的問題,還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行動研究對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大學英語教師專業(yè)化自主發(fā)展都有著極大地推動作用。
5.提升教育信息技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