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3-28 15:01:1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化學教材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現代科學的四大支柱──生命科學,能源科學,材料科學,環(huán)境科學無一不與化學緊密聯系,說明化學本身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及人類生活關系越來越密切,下個世紀各專業(yè)人才對化學知識的需要將遠遠超過現在的水平。目前化學教材的種類比較多,大部分教材屬于以學科為中心的,理論部分篇幅較大,有一定的深度,聯系實際的內容很少,有些內容陳舊過時。課堂上講授大量以實驗為基礎的“描述性化學”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主要途徑。這樣很難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中很少有不抱怨學生對化學不感興趣的。世界化學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是化學教育必須為社會、生活服務,聯系社會和生活。我們的指導思想應該是把化學教育上升到體現公民素質教育的要求,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下面談談我的看法。
1.刪繁就簡,突出重點,保證基本的化學知識。
化學課學時受聚,必須改變課程的重點。首先應該明確對于非化工專業(yè)學生教學目的應著眼于提高學生的素質,讓學生掌握今后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化學知識。從目前中專化學教材看,我認為有必要刪除或減少一些純化學學科理論的內容及部分化學計算,可從以下幾方面內容著手。
1.1核外電子運動狀態(tài)及排布,元素周期律中原子半徑,電離能,元素分區(qū)變化,化學健等,這部分內容在教材中占據了相當的分量,這些雖是化學最基本的理論,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既抽象又無法應用,脫離實際,對于剛進中專的學生來說難度偏大,因為不可能要求他們從分子,原子,離子的深層去學習后續(xù)內容廣泛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刪去這部分內容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1.2關于熱化學計算,化學平衡常數計算,化學反應速率,電離度及溶液PH計算,在化學中要求這些結合基本理論應用的計算沒有多少必要性。如簡化的溶液PH值計算,誤差較大,無實際意義。當然酸堿的基本概念,如強弱,鹽水性,多元酸等概念是不可缺少的。舉些實例,讓學生知道PH值對保證機體正?;顒又陵P重要,如血液的PH值與人體健康的關系,人的食物結構應保持酸堿平衡,這樣才能有效地維持血液酸堿平衡,防止疾病的發(fā)生。工業(yè)生產中很多情況下部要控制溶液的PH值,以保證產品質量。工廠、醫(yī)院等部門的排放水要求達到一定的PH值。
1.3元素化合物部分,教材中羅列較多的物質的存在,性質,制備,用途等事實材料,內容多且孤立,大多脫離現實。許多內容可作一定修改,使之更貼近生活,更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如講授磷及化合物,可介紹磷對植物的生長作用,如促進細胞核分裂及根系生長,在植物養(yǎng)分的轉化過程中如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水解和轉移,都離不開磷等等,這些內容比單純講授紅磷、白磷的性質及對比更有實際意義。羅列氮與金屬的反應不如介紹一下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環(huán)過程等,這個循環(huán)對地球上的人類來說具有十分的重要性。
2.適當拓寬知識面,做到內容充實先進
化學的教學內容也應緊跟現代化步伐,重視與其它學科的交叉與滲透。介紹一些當今人們所關心的問題。環(huán)境、能源、材料、食品等等,使化學更貼近生產實際,貼近生活。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1化學能源部分可以介紹一些未來新能源的研究。如氫燃料,目前已尋找出在陽光下分解成氫和氧的催化劑,利用太陽能達10%左右。海水中有用之不盡的氖,是最誘人的新能源,如何實現其受控熱核反應,是當今各國科學家正在研究的重大課題。氫燃燒,氖核聚變,太陽能對環(huán)境不產生污染,而被人們譽為未來理想的能源。
2.2元素及化合物部分可以介紹一些質輕,強度高,耐熱,耐磨,抗氧化,耐腐蝕等優(yōu)良無機材料。長久以來金屬一直是材料中的霸主,現在已漸漸被高新技術品種陶瓷取代,如碳化硅,氮化硅,氧化鋁陶瓷等。
(一)新教材知識內容
高一:緒言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第一章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第二章堿金屬;第三章物質的量;第四章鹵素;第五章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第六章硫和硫的化合物環(huán)境保護;第七章硅和硅酸鹽工業(yè);
高二:第一章氮族元素;第二章化學平衡;第三章電離平衡;第四章幾種重要的金屬;第五章烴;第六章烴的衍生物;第七章糖類油脂蛋白質
----人類重要的營養(yǎng)物質;第八章合成材料
高三:第一單元晶體的類型與性質;第二單元膠體的性質及其應用;第三單元化學反應中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第四單元電解原理及其應用;第五單元硫酸工業(yè);第六單元化學實驗方案的設計;第七單元物質的檢驗
(二)新教材知識結構
1.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高一:物質結構、物質的量、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
高二: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電離平衡、原電池原理、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
高三:晶體的類型與性質、離子反應的本質、電解原理。
2.元素化合物和化工知識
高一:堿金屬、鹵素、氧族、碳族、硅酸鹽工業(yè)。
高二:氮族、金屬、有機物、合成氨工業(yè)。
高三: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氯堿工業(yè)、硫酸工業(yè)。
3.化學計算
高一:物質的量概念的計算、物質的量應用于化學方程式的基本計算。
高二:過量計算、多步反應計算、有機分子式確定的計算。
高三:有關燃燒熱的計算。
4.化學實驗
高一:基本實驗
高二:基本實驗
高三:物質的檢驗和實驗方案的設計。
二、高中化學新教材編寫特點
這套新教材編寫的重要特點是知識的編排注意了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下面從化學基本概念和化學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工基礎知識、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等五個方面,介紹教材的編排體系。
(一)化學基本概念和化學基本理論
全套教材的知識安排,注意各年級內及各年級間的聯系,在保證知識結構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的同時,對內容的安排采用了將各部分知識分散處理,相對集中的方法。例如,關于氧化還原反應,高一首先在初中氧化反應、還原反應的基礎上,介紹了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高二介紹氧化還原方程式的配平方法,高三再介紹一些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又如,關于物質結構的知識,高一主要介紹原子結構和化學鍵,高三再介紹晶體的類型和性質的關系;再如,關于電解質溶液的知識,高一主要介紹電解質、非電解質的概念以及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高二則側重介紹電離平衡和原電池原理,高三再介紹電解原理及其應用,并且,高一介紹的離子反應,并沒有涉及反應的本質問題,而在高三再介紹離子反應的本質。此外,關于化學計算,采用了與相關理論和元素化合物知識相結合、將計算內容分散的方式,在高一階段,以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為重點,在“第三章物質的量”中先重點介紹有關物質的量和物質的量濃度等概念的基本計算,在“第四章鹵素”中,結合鹵素的化學反應介紹物質的量應用于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高二專門安排一節(jié)來介紹反應物中有一種過量和多步反應的計算;在高三根據內容的要求,簡單介紹了有關燃燒熱的計算。
(二)元素化合物知識
關于元素化合物知識,高一教材首先介紹了堿金屬和鹵素兩個最典型的金屬族和非金屬族。在元素周期律后,介紹了氧族和碳族。
在高一的基礎上,高二首先介紹了周期系中非金屬的最后一族----氮族。按周期律系統(tǒng),氮族應放在碳族之前,放在高一介紹。新教材將氮族放在最后,放在高二第一章是因為與碳族相比氮族知識更復雜,也更系統(tǒng)。然后,介紹了幾種重要的金屬鎂、鋁、鐵以及它們的重要化合物。最后,比較完整地介紹了有機物----烴、烴的衍生物、糖類、油脂、蛋白質以及合成材料。
高三在高一、高二的基礎上介紹了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之間的反應,還介紹了離子反應的本質。
一、充分運用教材,深入分析、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
傳統(tǒng)教學注重學科知識的授受,教材基本上是用敘述性的語言直接呈現知識,比較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過分重視學科知識體系的建立,忽視了認知和情意價值。新教材雖根據新課程標準編寫,改變了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引導、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但要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就必然要求教師在重視知識遷移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識的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挖掘教材內容背后所蘊含的思想、觀點、過程和方法,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情景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全面實現課程目標。如新課本“空氣”中“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這部分內容,首先介紹拉瓦錫的實驗研究過程和結論,然后讓學生自己實驗、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深度比單純教師演示、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要強得多,在初三結束綜合復習時再進行擴展,讓學生設計其它的測定空氣組成的實驗,并分析和評價,就可以體會知識的獲得和運用過程,領會其重要性和它的使用價值。
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以啟發(fā)和有效引導,提供有關的學習線索,新教材內容呈現設計了各種各樣、具有不同的功能欄目來完成,如“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你已經知道什么”、“拓展視野”、“交流與討論”、“練習與實踐”、“整理與歸納”等等,這些欄目對學生的學習有著不同的導向作用。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運用這些欄目功能,該布置預習的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該討論的進行討論,該查閱資料的應提前查閱相關資料,充分發(fā)揮各欄目應有的功能和作用。如“你已經知道什么”欄目,通過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在接觸某一主題時,回憶、搜索和提取頭腦中的已有知識經驗,在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激發(fā)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意向,并對新知識的學習起到定向和引導的作用,應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討論,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啟迪其余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迸發(fā)出思維碰撞的火花;“整理與歸納”欄目,只給學生提供參考的問題或線索,或設計一些未完成的表格或知識網絡圖,要求學生自己思考、歸納、總結、整理,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從而形成概括性結論,并與其他同學交流討論,通過主體性發(fā)揮,培養(yǎng)其分析、總結、回顧反思、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其教學效果遠比過去直接呈現給學生、讓他們被動接受、機械記憶要好得多。
二、注重從實驗和化學史中選擇教學素材,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體現知識獲取的過程與方法,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化學實驗既是重要的課程內容,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素材來源,更是實現科學探究的一個重要手段,從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說、設計方案、動手操作、觀察記錄、分析數據、歸納結論的過程,體現了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和要素。教材不僅在正文中介紹有關的化學實驗事實,還設置“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家庭小實驗”等具體欄目,這些都是以實驗為載體或研究對象而開展的探究活動。為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探究,帶著被喚醒的已有經驗積極主動地進入到假說、計劃、實驗、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中去,不少的實驗還設置有“猜想與假設”和“設計方案”,這些都是科學探究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在二氧化碳可與氫氧化鈉反應,可讓學生進行驗證裝置設計等。新教材除在各種具體的欄目活動中體現假說這種科學方法外,還設置諸如“由你決定”之類的欄目,提出與所學知識內容有關的社會生活問題,要求學生自己提出假設,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或方案。設置“合作與交流”的討論型欄目,也是體現科學探究的方法,它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新習得的知識,圍繞與所學內容及與探究對象相關的問題展開深入思考和交流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同時使問題的解決更加完善,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
化學史既是知識,也體現出科學家對真理知識的探究方法和思維過程,如拉瓦錫空氣組成測定既展現了的科學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也體現他的探究精神,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理解其實驗原理和方法(如實驗為什么要求:燃燒匙內裝滿紅磷、迅速、塞緊橡皮塞、冷卻到室溫),再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體驗設計實驗方案、控制實驗條件、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分析解釋實驗數據等過程和方法,學會與人合作;再如以波義耳關于指示劑的發(fā)現為素材,引導學生進行假說、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并得出結論,可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探究并不神秘,只要自己能細心觀察、勇于實踐,就能像科學家一樣進行研究、得出合理結論。這種教學活動既體現了化學史知識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又實現了過程與方法的統(tǒng)一,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三、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注重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選擇具體教學內容
學習是認知結構在新、舊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不斷得到豐富、提高、發(fā)展和完善,是“同化”和“順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固著點”,而作為教學素材之一的學生日常生活經驗,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經驗,部分是通過過去學習所習得的,還有部分是對生活經驗的積累以及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經驗、對一些日常現象作出的解釋和推論等,這些解釋和推論有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誤解、錯誤的。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這種教學素材,營造新的問題情景。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識沒有沖突時(如呼吸與氧化反應、燃燒現象、水的組成等),學生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固著點”吸收和整合新知識,從而使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數量上的擴充;當存在矛盾沖突時(如吹蠟燭的解釋、溶液的狀態(tài)、純堿等鹽溶液的pH、家庭用煤爐取暖時CO產生原因、酒精燈火焰的溫度高低等),為了獲得新的知識,學生必須對其原有的知識經驗做出調整或改變,從而使認知結構發(fā)生質的變化。
新教材編寫者雖根據課程標準和它的目標,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順序和心理發(fā)展順序而形成的,但他們所考慮的往往是學生群體共同的發(fā)展規(guī)律,難以充分體現特定群體和個體在認知和心理發(fā)展上的差異。如城鄉(xiāng)學生對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在同一個區(qū)域的學生,其日常生活經驗也不完全相同。如果不注重學生群體和個性的差異,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進行教學,可能會造成某些學生學習的困難。新教學理念要求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就意味著為實現同一個課程目標,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新教材只視為是實現目標的諸多案例中的一種案例或范例,它雖正確但也可能遠離某些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認真分析并明確教材內容所要實現的課程目標,根據所教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心理特點、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合理調整教材體系,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增加、替換、重組等處理,傾聽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各種想法,洞察這些認知的由來,并以此為素材,引導學生豐富、完善或調整、改造自己的理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化學知識,全面實現課程目標,同時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如在“化學與環(huán)境”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教師完全不必局限于教材,可以結合當地的煤、汽車燃料的燃燒等對空氣污染的實際狀況,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引導學生展開調查和討論(城市如當地的酸雨情況、環(huán)境污染情況、家庭的垃圾產生類型和處理情況等,農村可結合桔梗處理、家庭取暖、新能源如沼氣的開發(fā)使用等),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和體驗,認識燃料的使用對環(huán)境的影響。還可引導學生進行廚房化學、家庭小實驗室等有關的實驗和探究,調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從過去各在歷次的習題或試題中尋找有用的素材
過去的各種教輔資料和中考試題都注重對學生雙基的考查,雖缺少人文精神或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嚴重脫節(jié),甚至某些題型嚴重老化,但仍不乏有經典、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如從化學角度分析日常生活問題、實驗設計及探究性試題等,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考查了知識的應用,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素材。如食品干燥劑成分的探究、牙膏成分中石灰石的制備方法、一些變質試劑或工業(yè)試劑成分的確定、物質的鑒別、除雜與提純、各種不同實驗的評價、各種知識的歸納推理等,均是教學別是習題課應該重視的素材。通過對這些習題的教學,引導學生將新知識加以應用、拓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具體價值和使用價值,獲取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當然在習題的選擇上,應在注重層次性的同時,應加強題目的開放性、實踐性和綜合性。
五、網絡及多媒體課件
高職學校在培養(yǎng)會計信息化人才時需要注重人才的專業(yè)性,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會計知識基礎,還要具備實際應中與會計相關的知識,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專業(yè)拓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具有一定的應變能力,對市場環(huán)境能夠在會計專業(yè)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
2提高高職創(chuàng)新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yǎng)效果策略
(1)強化師資力量
當今高職學校的很多教師缺乏足夠的會計素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導致當今高職學校畢業(yè)生與社會脫節(jié)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職學校需要聘請專業(yè)講師在校內展開相關演講,將會計信息課程與實際需求向結合,并對校內的會計教師進行教育培訓,定期讓教師與企業(yè)展開項目合作,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只有教師的專業(yè)性得到保障才能夠培養(yǎng)出對社會有用的學生。另外,在新教師招聘的過程中應優(yōu)先考慮具備企業(yè)會計工作經驗的人才,使其在教學中能夠針對社會需求對學生展開課程教育。高職學校定期召開教師座談會,交流彼此的教學心得,共享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師間的互相成長。
(2)實行校企合作
高職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比較注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這也符合當今社會人才需求模式。但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實習方向往往偏離專業(yè),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大多時候實踐時間過短,無法保證學生在實踐中成長。為提高學生對會計信息知識的有效實踐,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校企合作是目前常用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學生在企業(yè)中不僅能夠將學習的理論知識有效利用,還能在企業(yè)實習中掌握有效的市場信息,嘗試通過自己的理解做出判斷,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及應變能力。學生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需要將理論與實際有效結合,注意觀察企業(yè)會計財務分析方式,熟悉企業(yè)會計操作流程。
(3)增加綜合型實驗課程比重
會計信息化時代需要的是綜合型人才,高職學校的課程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置,除會計學相關專業(yè)課程,其他一些課程更多的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隨意設置的,從實際情況來看缺乏針對性,因此必須提高課程設計的科學性,尤其是與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yǎng)相關的學科,在進行課程設計師要注重由基礎到拓展的先后順序,讓學生首先學習基礎學科,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化。綜合型實驗課主要側重于學生對所學會計知識綜合型模塊知識點的進一步拓展及延伸,讓學生將會計知識系統(tǒng)化,并結合相關知識的要點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進行實驗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結合實際情況采用情景教學模式,讓學生養(yǎng)成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情景教學提高學生對專業(yè)的認識。
(4)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
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滿足現代教學需求,因此必須采用先進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提高學生的事件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趣味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教學模式相結合,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相關的會計情境,并由學生以會計人員身份進行模擬,在課堂上實行生活化教學,對在企業(yè)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情境再現,這樣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在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單一性,讓學生有效融入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3結束語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文化經典課程;教材
“留學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yǎng),是面向海外母語非漢語者的漢語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并且勝任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專門人才。
該專業(yè)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設置課程能指導他們更好了解中國文化。文化經典課程就是基于此而設立的,其教學效果與教材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學原則、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僅是學生學習的依據,也體現了對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規(guī)范”。
一、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實質
文化經典課程的教材,其實屬于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的范疇。
對外漢語文化教材是指專為開設文化課程而編寫的課本或教科書,依托文化而編寫的漢語語言類教材則不屬于此列。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的發(fā)展總體上呈現出如下特點: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經典性教材;內容相當寬泛,取舍上隨意性很大,缺乏規(guī)范性和系統(tǒng)性;體例自由多樣,但不分水平等級,缺少共識;使用對象涵蓋面較寬,但定位失據。
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的不斷發(fā)展,這些情況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將會阻礙教學效率的提高,影響教學效果。而這些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課程”的定位存在著理解上的差異?!拔幕庇袕V義、狹義之分,編寫者的理解往往影響著對內容的選擇,結果或者泛而無邊,或者深而過窄。而文化教學到底是“文化搭臺,語言唱戲”合適,抑或相反才合適?不同的理解在體例上就會造成差異,甚至可能在實踐中混為一談。
筆者認為既然教材是教學大綱的體現,要把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學科性質、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等具體化,成為實施教學的憑借。那么編寫留學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yè)教學中的文化經典課程教材至少應考慮四個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結構、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特色。
文化是一個浩如煙海的龐大系統(tǒng)。一般而言可以從認知的角度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表層文化,即可以視聽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現象;二是深層文化,即思想、觀念、制度等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本質。由于對留學生的文化教學是在非母語狀態(tài)下的異文化教學,對于缺少中國文化背景知識的留學生來說,文化的傳授自然會受學習者漢語水平和培養(yǎng)目標的限制。對初、中級階段的留學生來說,中國文化的學習是以“了解”為主,是一種感性認識,教材的編寫主要幫助學習者了解漢語背景下的社會和社會生活是怎么樣的。而“漢語國際教育碩士”這個階段的留學生,已經積累了足夠的漢語知識,也具備了熟練的漢語應用能力。對他們而言,僅僅“知其然”是不夠的,教材的編寫更主要的是解決“知其所以然”,幫助學習者理解漢語背景下的社會和社會生活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
此外,雖然講授內容都與中國文化有關,但是文化經典課程與概論性質的中國文化課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論性質的中國文化課程主要從文學、歷史、書法、社會習俗等方面介紹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當代文化發(fā)展現狀,讓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特點與概況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如果說這是面上的橫向擴展,那么文化經典課程就是點上的縱向深入,不僅要求能夠以點帶面地加深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夠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闡述。
這里特別需要指出一點,編寫文化類教材時教學雙方很容易出現“供需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華東師范大學2007級(本科)對外漢語專業(yè)陳××等7名同學曾以該學院的中國學生和留學生為調查對象,就對外中國文化教學做了一份調研報告。調查顯示中國學生心目中,外國留學生最需要學習的是如飲食文化這樣的低端文化,因為這些文化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其次是中國的歷史、思想和漢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學等,至于音樂、舞蹈和中國古代科技則不是考慮的重點――這和留學生反饋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別。同時不同語言階段的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碩士階段對深層文化的關注度則有明顯上升。
二、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筆者認為這門課程的教材至少應具備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標功能。依據教學大綱所編寫的課本,不僅要在總體上能夠體現教學的總目標,具體到每一課教學目標也要明確。其次,是訓練功能。雖說漢語基本能力(聽、說、讀、寫)的訓練不是該類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經典閱讀和賞析卻離不開這些基本能力,同時也能促進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選方式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文化,選中的課文應是學生學習漢語的“范例”,將之前學生所接觸到的零散的、非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新舊聯系,以求融會貫通。第四,講解功能?,F代教學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強調在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由于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組織形式一般來講難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發(fā)揮教材的講解功能,讓學生憑借教材的講解進行學習,主動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檢測功能。檢測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對教學的反饋,促進教學的進一步完善;一是強化學習結果,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文化認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內容及排列順序
考慮到該課程教材應具備的功能,再考慮到課時、學生數量、教學資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筆者認為,該課程教材的編寫可以分為九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及排列順序如下。
1.生產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首先是生產的發(fā)展,科技則是第一生產力。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yè)大國,時至今日,“科技興農”仍然是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以航天科技為代表的高端技術也迅速發(fā)展,因此本篇選取的經典文章都和中國科技發(fā)展有關。
2.生活篇。生產的發(fā)展提供了各種生活資料,本篇所選和中國人日常的“衣食住行”關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形成了各種關系,情感的羈絆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們的各種情感為主題選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認識,是對感性認識加工的結果。本篇所選集中在對中國人行為方式有重大影響的思想觀念。
5.藝術篇。思想情感形諸于外,于是便有了異彩紛呈的中華藝術,本篇主要介紹具有代表性的書法、繪畫、絲竹音樂和武術。
6.民俗篇。在生產、生活中,產生了許多習俗,并不斷演變。本篇所選集中在介紹與節(jié)慶有關的習俗。
7.風土篇。中國地域遼闊,人文環(huán)境復雜,本篇所選主要是從“城市”角度來看中國各地風情。
8.民族篇。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點所在。本篇所選集中在民族文化遺產和民族發(fā)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來,中外文化交流不斷,本篇所選將涉及不同時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體例
當內容初步確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編寫的關鍵性步驟:設計教材體例――教材各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組織形式。筆者設計了如下的體例。
1.全書分九個單元,具體內容及先后順序見上文。每一單元開始都有“概述”,對主題進行簡要說明。
2.每個單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點帶面,不僅能讓學生對中國文化有整體的了解,而且能從這一點出發(fā)進行深入思考,以期對中國文化有更深的認知。
3.每章下分為6個部分:導語,正文,理解思考,知識鏈接,影像閱讀,深入思考。
“導語”部分是對每章主題、背景和作者的簡介;“正文”部分所選側重現當代文章,兼顧各種文體;“理解思考”部分著眼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針對“正文”提出文章賞析的相關問題;“知識鏈接”部分是介紹“正文”所涉及的文學常識和文化常識;“影像閱讀”部分在與“正文”同步給予學生感性認知的同時,促進學生“聽”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結合中國現狀提出討論話題,促進學生“說”能力的提高。
當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實際靈活處理教材。就算是碩士階段的留學生,僅僅憑借書本的抽象知識,也無法真正理解中國文化。即使是華裔子弟,也會因為生長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出現理解上的障礙。為了避免學習者或者淺嘗輒止,或者半途而廢,在編寫該課程教材時,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輕“行”,充分考慮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學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針對性,更加實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內容能最大可能地通過各種傳播媒介轉化為可視、可聽、可感,甚至可觸摸的形象,使教學可以改照本宣科為實踐中掌握。譬如“藝術篇”中涉及的書法、繪畫、絲竹音樂和武術,單純的語言講解有時候讓文化背景各異的學習者難免有云里霧里之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提供觀摩和基本階段的練習,在觀摩和練習中解決難點問題。
針對性是指可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圍繞某個文化主題的文化考察項目,使學習者對之有切身的體驗。譬如針對“生產篇”“生活篇”,筆者圍繞“經濟發(fā)展”這個主題,組織學習者分別參觀了廣州市經濟開發(fā)區(qū)和粵北的貧困區(qū),讓他們切實了解到中國社會的經濟發(fā)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貧困現象。這種活動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顧,避免考察過程中的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事前對主題的了解,可以通過文字閱讀和形象化展示進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題作為考察任務,為事后回顧做準備;事后回顧,一般先以討論或課堂發(fā)言的方式總結這次考察,然后讓學生以作文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感受。
實用性是指教材的內容能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能讓他們具體運用于實際生活。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練習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識,將傳統(tǒng)文化知識現代化。如在“思想篇”中介紹中國文化中的“孝”時,不能僅僅只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來講解,應該結合中國當代的家庭生活的實際,像“4+2+1”結構模式、“空巢”現象、“留守”現象等,幫助留學生真正了解中國當代社會,而不只是停留在歷史和傳統(tǒng)中。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碼:1003-2738(2012)03-0229-01
摘要:說話是人類語言實踐活動中的一項基本功,更是人們交流溝通的一種重要途徑。在小學階段是發(fā)展孩子口語表能能力的最佳時期,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即簡要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說話;樂說
說話是人類語言實踐活動中的一項基本功,也是人與人交流思想、表達感情、傳遞信息的一種重要途徑。而小學階段又是發(fā)展口語表達能力的最佳時期,在教學中,我是利用課內外訓練相結合來提高學生說話能力的。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激發(fā)說話欲望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說”的欲望。
1.利用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課文是發(fā)展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材料,也是提高學生語言水平的主要依托,因此大量的說話訓練可結合閱讀教學進行。閱讀教學中的說話訓練,主要是通過問答、朗讀、背誦、續(xù)編故事、復述等形式進行。如:針對教材中僅限對事物的一個側面描寫時,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描寫這個事物;也可以邊講讀課文邊練習說話,用說話的方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而培養(yǎng)說話能力。
如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后,先讓學生分角色表演,然后練習復述課文,學生說得有聲有色。最后我又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過了不久,烏鴉又叼著一塊肉碰見了狐貍,烏鴉這回會怎么樣呢?學生展開想象,暢所欲言。有的同學改編為:“狐貍在樹下說了許多好聽的話,又說了好多罵人的話,但烏鴉理也不理,美滋滋地吃完肉回‘家’休息了?!薄@樣在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創(chuàng)新的機會,使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
2.借助教材插圖,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生動有趣的插圖,是課文內容的再現,也是語言訓練的憑借,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引導學生說話。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的插圖并描述出畫面內容,然后結合插圖讀課文,與自己敘述的內容作對比找出不足,從而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比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課,插圖直觀易懂,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問:“老山羊把白菜送給小白兔和小灰兔時,他們各自會怎么說、怎么做?”學生興趣盎然,爭相描繪。我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后面的圖:“小白兔到底要菜籽干什么呢?小灰兔把白菜拉回家后又會怎么做呢?”有的學生回答說:“小白兔把菜籽種到地里,整天忙著給菜澆水、施肥、除草。而小灰兔卻在家吃老山羊給他的白菜。”有的說:“小白兔把菜籽種到地里,累得滿頭大汗;小灰兔躺在床上吃白菜,真是高興啊!”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小白兔真能干!當小白兔辛勤勞動時,小灰兔卻呆在家里吃白菜,當他們在老山羊家再次相遇時,會有什么事情發(fā)生呢?”學生這時情緒高漲,有的說:“小白兔種到地里的菜籽長出了許多白菜,小灰兔饞得直流口水,很想要幾棵,但又不好意思。”有的說:“小白兔把自己種的白菜送給老山羊一擔,小灰兔覺得很奇怪,他想:小白兔的菜是從哪兒來的呢?”還有的說:“老山羊看到小白兔送來的菜很高興,表揚小白兔是個聰明能干的好孩子,并讓小灰兔向小白兔學習?!薄@樣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敘述,不但鍛煉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時為理解課文內容做好了鋪墊。
3.利用“口語交際”,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在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時,可以根據說話內容課前布置學生做準備,這樣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少講,把機會留給學生,爭取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去說。同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練習說話,學會與人進行口語交際。
如青島版第一冊語文園地三中的“口語交際”――《我們身邊的垃圾》,首先讓學生留心觀察垃圾是從哪里來的,跟同學交流一下自己的發(fā)現,然后引導學生說出面對生活中的垃圾應怎么處理,談談自己的想法,同時比一比誰的想法最棒。這樣,學生在互動中進行說話,使我真正看到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環(huán)保意識的提高。
二、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素材,拓展說話語境
關鍵詞: 英語論文寫作 教材編寫 高原理論 知行結合通變律 母語正負遷移
引言
從2005年開始,各高校陸續(xù)進行了英語課程設置改革,使得研究生英語課程設置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基本思路是在綜合英語的基礎上,增加文獻閱讀、英語文化與論文寫作等課程,形成基礎+文化+論文寫作的課程設置模式。筆者從2012年開始對學生需求進行調查,并從學院學報入手,分析非英語專業(yè)科技人員在論文寫作方面的短板,從而明確學生需求和教學努力方向,于2013年完成了科技論文寫作教材的編寫,并已在學院正式使用。
一、市售通用英語論文寫作教材簡介
目前市售英語論文寫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語論文寫作與發(fā)表》、陸效用的《研究生英語論文及應用文寫作》、戴福林的《英語論文寫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程》。上述寫作教材針對所有研究生,在語言水平和專業(yè)材料的選編上沒有很強的針對性。另外,由于傳統(tǒng)教材一般將各項規(guī)則和常用語句羅列在文中,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引起疲勞。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編教材,提高專業(yè)和語言水平的對應性,如俞炳豐的《科技英語論文實用寫作指南》面對的就是本校制冷與空調應用技術專業(yè)的學生,選用的示范及練習材料均為制冷與空調專業(yè)材料;而陳蘇、黃彥的《英文科技論文寫作》則針對材料化學化工專業(yè)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業(yè)大學相關專業(yè)。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軍校沒有專為博士生開設的用英語講授的論文寫作課,且由于專業(yè)設置的特殊性,往往沒有合適的市售教材,因此,相關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學校專業(yè)的設置,自行編寫適合本校使用的英語論文寫作教材。
二、教材編寫的理論依據及實現方法
(一)理論依據。
英語論文寫作教材的理論依據主要有:
1.高原現象。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語言的綜合應用和抽象的歸納能力成為語言水平的體現。在高級階段,語言水平的進度明顯放慢,此稱為高原現象。心理學家將學習劃分為六個階段:無進步階段、迅速進步階段、學習速度逐漸減慢階段、高原階段、再次緩慢進步階段、進步再次減慢并臨近極限階段。博士生英語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階段,即高原階段。到碩士階段,學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書面詞匯,并以英語知識的形式保留在學生記憶中,但并沒有固化為學生的語言技能。這些英語知識正是博士階段英語論文寫作中需要大量運用東西,如果在博士階段沒有及時、足夠地應用,這些知識將很快遺忘。
2.寫作過程中的知行結合通變律。路德慶認為,寫作理論與寫作實踐必須結合起來,將詞匯和寫作知識綜合應用到實踐中,才能最終將語言知識轉變?yōu)檎嬲募寄堋懽骶哂袑嵺`性、操作性、綜合性和動態(tài)性的特點,是一個逐漸積累提高的過程。
3.學習過程中的母語遷移。根據二語習得理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克服”母語規(guī)則,以避免對目標語的學習造成影響,此為母語負遷移;如果母語固有的語音、詞法、句法與目標語相同,學生就可借助母語順利進行目標語的學習,此為母語正遷移。
(二)實現方法。
根據以上理論,我們在教材編寫過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現象。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不再進行單一的知識灌輸和條框羅列。本教材每一課分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組成,通過這些task的練習,學生由被動方轉為主動方,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在練習過程中有很強的成就感,學習樂趣和教學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據寫作教學規(guī)律進行教材內容設計。筆者根據知行結合通變律和寫作活動的四個特點,在設計練習時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提高。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了大量操練,對科技論文的結構、常用句型有了較深刻了解,可積極運用學到的知識寫出合格的英語論文。
3.利用母語正遷移,克服母語負遷移。博士生對漢語論文的結構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對照英語論文范文進行語篇結構的構筑。范文材料全部選自權威期刊,語言簡潔準確流暢,一些常用語句,如文獻綜述、論文結構敘述、研究結果的表述和結論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對應段落,對學生掌握英語論文結構和以上部分語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國學生在進行論文寫作時,很容易受到漢語的影響,在題目翻譯、摘要翻譯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筆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學生推敲、評判和改進。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選自與學生專業(yè)相關的學術期刊,具有語言錯誤比較典型的特點,可對學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據以上理論所編教材的特點
(一)實用性。
本教材根據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寫作規(guī)律理論,參照國家教委《非英語專業(yè)博士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程考試大綱》的要求,在語言上符合非英語專業(yè)博士生的外語水平,適合課堂應用。
(二)專業(yè)針對性強,具有鮮明的軍事特點。
本教材所選材料覆蓋了本院博士生各專業(yè),對于學生熟悉本專業(yè)論文結構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符合寫作課程教學規(guī)律,針對中國人學習英語語言的特征設計練習。
本教材選材精細,學生可通過閱讀范文較快掌握英語論文的結構和常用句法,并接觸大量的專業(yè)詞匯。另外,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評判和改進,可讓學生在今后的論文寫作過程中避免中國式英語的錯誤。
(四)理論講述和練習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導性、適應性和提高性練習克服了傳統(tǒng)寫作教材的沉悶枯燥,學生通過練習熟悉了寫作理論,強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學習論文寫作的興趣。
結語
博士研究生論文寫作教材的編寫是一個比較艱巨的工作,需要教師針對學生所學專業(yè)進行內容上的選編,在編寫過程中既要考慮學生實際水平,又要避免課程內容的枯燥。按照高原理論、寫作過程中的知行結合通變律和母語正負遷移規(guī)律編寫的論文寫作教材針對性強,趣味性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充分浸潤在本學科或相近學科的語言材料中,有利于熟悉專業(yè)詞匯和句法,避免中國式英語,寫出符合國際規(guī)范的英語論文。
參考文獻:
[1]胡庚申.英語論文寫作與發(fā)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陸效用.研究生英語論文及應用文寫作[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 工科生物類有機化學教學 教學規(guī)律 教學改革
有機化學是工科生物類學生必修的一門主要基礎課程,其學習的結果直接影響著后續(xù)各專業(yè)課程的學習。鑒于工科生物類高校的實際,有機化學的教學又有不同于一般高校的特殊性。為此,我們在多年的工科生物類有機化學教學中,不斷探索教學規(guī)律,努力進行教學改革,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
1.組建一套可供靈活組合的板塊式結構的有機化學教材,打破現有教材的編寫格局,以適應因材施教。
回顧我國高校有機化學教材的使用歷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教材單一,七十年代以后才形成了與不同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相適應的多品種、多層次的系列教材,其中不乏許多優(yōu)秀教材[1]。各種不同的教材風格雖然各異,但在編寫上總離不開沿襲的固定格式,因而不適應有機化學學科迅猛的發(fā)展趨勢,不適應各種潛力層次學生的需要,不適應因材施教。這種矛盾在工科生物類學校表現得尤為突出,因為該類學校的專業(yè)大多為應用性和邊域性的(如我校的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yè)、植物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專業(yè)等),完全適合該類學校學生的有機化學教材甚少,只好使用較為接近的農業(yè)類的有機化學教材。
組建一套靈活多變的能夠隨意組合的板塊式有機化學教材能很好地解決上述矛盾。所謂板塊式有機化學教材,就是打破現有教材的編寫格局,把有機化學知識劃分為幾個板塊,每個板塊闡述某個方面的問題,每個問題又由淺深有別的幾個層次、一個材料庫、主要參考文獻、各種習題幾部分組成,完整獨立,自成體系[2]。板塊之間相互聯系,構成有機化學的完整體系。板塊中的內容有選講和必講之分。必講部分要精講,是教師將學生引入有機化學大門的金鑰匙。選講部分可由學生自學,可由教師有選擇地專題講座,也可師生共同討論。教師可根據需要靈活地選擇不同的組合形式;學生可根據自己掌握基礎知識的程度和興趣,選擇合適的板塊,或聽教師專題講座、或深入到高層領域鉆研、或撰寫小論文。如此,教學上體現了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要求與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結合,有利于師生的雙向學習和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注意的是,除講課與專題報告外,安排適量答題和討論課以解決學生在自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是相當必要的。
2.著力創(chuàng)新,將新理論、新技術引入到化學教學中去,增強課程的吸引力。
即便有了最優(yōu)秀的有機化學教材,但教學過程如果不精心設計,還是容易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沒聽頭”,難以學好??朔@種現象的有效做法之一是使教學充滿新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面對本世紀全新的材料、全新工藝必然要求相適應的全新的理論,因此應選擇最有用的、最新的理論體系教給學生?,F行版本的化學基礎課教材,大多數都是經典的化學理論、化學測試手段。它們在教育價值上和實用價值上都是不可忽視的。但是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新的理論、新的測試手段已層出不窮。雖然它們目前還沒有普及,許多還很不完善,但對于當代的大學生――新世紀的主人來說,他們才是主宰它們的主人,因此應將新理論、新思想、材料科學基礎、新測試手段引入到基礎教學中去,使他們較早地了解和掌握他們將要而且也是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
2.1不斷充實新內容。就算最新版本教材中的新內容,充其量不過是前兩年的,而且由于教科書的特點只能是一些相對固定、規(guī)范的內容,難以展示這門學科的勃勃生氣。因此,經常充實新的內容,將會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講“芳香烴”時,我適時介紹了C60這一當前研究熱點,用幾分鐘時間概述了它的制備方法,當前研究狀況及前景,提出了C60是無機物還是有機物的問題。學生聽后覺得新鮮有趣,并由此產生了盡快學習芳香烴內容的強烈愿望和興趣,對后續(xù)內容都能認真全部聽完。
2.2選擇新的角度進行闡述。比如在介紹天然烷烴時,我沒有急于具體內容闡述,而是先介紹了頗有名氣的被國際上命名的“中國型沼氣池”的艱難發(fā)展史。學生聽后頗受感動,很想親自試驗一番,后面的內容便聽得輕松愉快,并很容易地把眼光上升到能源、環(huán)保等方面,意識到這門學科的廣闊前景及在四化建設中的重要性,從而熱愛這門學科,下決心學好它。
3.溝通心靈,追求講課藝術。
教與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有機化學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師生間心靈溝通并形成對教學理解的某種默契,是課堂講授的最佳境界。幽默的語言、恰當的比喻及講一些耐人尋味的化學史事等都是我經常采用的教學手段,而且取得了圓滿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有機化學教學中穿插地講授化學史知識,將化學史與科學知識融為一體,合理地貫穿于有機化學教學中,于是,枯燥無味又抽象的化學理論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具體起來。例如,苯為環(huán)狀結構(凱庫勒式,目前仍沒有比其能更好地說明苯結構的構造式)的觀點是德國建筑學家和化學家凱庫勒首先提出的,而這一偉大的結論卻是在不可思異的夢境中發(fā)現的。通過精彩的化學史講授,學生不再覺得有機化學課只是對古板的有機化學方程式和化學原理的機械記憶,而感到有機化學這門學科的豐富多彩,從而使學生對有機化學產生極大的興趣。
4.打破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模式,推行素質教育,培養(yǎng)新世紀創(chuàng)造型人才。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課堂講學為主,比較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或回避能力的培養(yǎng)[3]。如各門課程都有理論教學大綱,但沒有能力培養(yǎng)大綱。培養(yǎng)方針上都是封閉的,只從純專業(yè)著手,不考慮社會實際需求。如此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是“書呆子”,只習慣于對已知問題和類似問題進行“紙上談兵”,一旦遇到隱蔽的、多層次的、綜合的、復雜的實際問題,便不習慣對其進行剖析、研究和探索,缺乏將其加工精練、抽出其中簡化了的核心問題的能力,出現所謂高分低能的現象。新世紀需要的是創(chuàng)造型的人才,因此推進素質教育勢在必行,其中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最為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和傳授知識一樣重要,應該貫徹始終,應該落實到每一學期、每一階段、每一單元、每一課時。兩者應該交相呼應,互相滲透和協調發(fā)展。
4.1改革理論課教學方法。再怎么進行教學改革,理論課程的教學仍是重中之重。理論課程的改革主要是在適當減少課時的基礎上改革教學方法。理論課時由原來占總課時的70%調整為60%,主要講授知識體系的總體框架和基本知識。其余內容以專題報告、學術討論、論文答辯等形式進行,目的是將學生引入有機化學大門,為學習更深層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打下基礎。通過采用多種方式的授課方法,學生有更多的發(fā)言機會。他們不僅要回答問題,而且要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內容進行講解,這使他們能逐步學習如何運用嚴謹的思維組織好自己的語言,以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個過程同時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4.2改革實驗課教學,加強實驗操作能力培養(yǎng)。一個普遍存在的事實是,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其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教法陳舊,如教師包辦太多,對實驗步驟講解得過于詳盡,儀器的安裝和調試都由教師操作,等等。這樣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但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增加了學生的惰性,使學生對教師有過多的依賴,影響了其動手能力的提高和勇于實踐的精神的形成,更重要的是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加強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首先強化實驗預習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充分了解實驗內容,寫出詳細的實驗預習報告并由教師簽字后開始實驗。實驗開始時,學生按照實驗講義自己動手安裝儀器并進行實驗,教師不做演示,只加強指導,對不正確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驟進行糾正。實驗結束后,學生相互交流實驗心得,總結經驗與不足。對于那些實驗失敗的學生,教師所要做的是引導學生找出原因。這種方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強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提高了實驗的效果和實驗的成功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得到了真正的鍛煉和提高。我們對實驗課的改進提高了學生對實驗課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如學生可自主調整實驗的方法以鍛煉動手能力,使實驗課真正成了鍛煉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操作平臺。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改革后實驗課由原來占總課時的30%調整為40%,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實驗課實行實際問題和科學研究為背景的綜合訓練計劃。從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準備到全部操作完成,都由學生自己動手,教師只做示范和指點。實驗內容以解決實際問題綜合性及設計性(如茶葉中咖啡堿的提取等)內容為主,并適時地讓學生到企業(yè)觀摩和參與企業(yè)實際操作,部分優(yōu)秀學生還可吸收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擔任部分設計和操作,更優(yōu)秀的學生還可推薦到企業(yè)參與技術改造。
4.3加強科技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科研基本能力。傳統(tǒng)的實驗報告是由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步驟、數據記錄與處理等部分構成的。為了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使他們具備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實際動手能力、科學實驗能力,我們加強了對學生科技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具體做法:一是在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前,向學生講授一些科研論文寫作的基本知識,強調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嚴謹認真的科學素養(yǎng);改變傳統(tǒng)實驗報告的書寫形式,以科技論文的格式來完成實驗報告。從目的、方法、結果和討論4個方面把每個實驗的內容充分地表達出來。強調對實驗過程和結果的討論。報告完成后教師進行認真的批改和總結。二是增加部分難度稍大、富有挑戰(zhàn)性但學生通過努力又能解決的設計實驗。這些實驗大多以小課題的形式開設。如實驗“枇杷葉中綠原酸的提取研究”,學生2人一組,自行查閱文獻,自行設計方案,自主實驗,提出了浸提法、微波提取法、超聲波提取法等諸多方法,寫出了一批質量相當可觀的論文。通過實踐,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科學研究的樂趣,增強了學好有機化學的信心,提高了科研的基本能力,為后續(xù)的畢業(yè)論文甚至將來的工作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4改革課程考試方式。傳統(tǒng)的有機化學課程考試只有理論課程考試,改革后建立實驗課程考核制度,加上了實驗操作測試和科技能力分值,考試成績結合平時成績并有意識加重實驗操作成績比例,以引起學生對自身能力方面培養(yǎng)的重視(見表1)。
4.5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而“創(chuàng)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在世界科技與經濟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要更為迫切。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必須改革單純的傳授知識的教育模式,建立授予“魚”及授予“漁”相結合的教學新模式。第二課堂活動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很好地體現了此教學新模式。
(1)開設科研小灶。針對基礎較扎實、求知欲較強、對有機化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由教師或學生提出具有科研或開發(fā)背景的課題與項目,然后由學生組合的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研究工作,提交研究論文或研究報告。
(2)科學研究及實踐制度法。使科學研究訓練、科研實踐訓練成為有機化學課外活動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科學研究訓練、科研實踐訓練、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及課題實驗使學生擁有更大的學習自,形成師生互動的交互式學習環(huán)境,逐漸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發(fā)現、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3)增設學科前沿窗口。以學科前沿講座為載體,使學生了解研究新進展。聘請校內外專家介紹學科研究新進展和當前的研究熱點,把科學研究前沿的新知識介紹給學生,同時將他們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開闊視野,拓展思維,培養(yǎng)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為了充分發(fā)揮實驗的自身優(yōu)勢,突出對學生創(chuàng)新的精神的培養(yǎng),發(fā)揮有機化學實驗的自身優(yōu)勢,突出對學生刨新精神的培養(yǎng),在有機化學實驗教學中應該考慮以下問題。
(1)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應有針對性,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應有不同層次的要求。
(2)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創(chuàng)設一切有利條件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3)增加實驗教學的探究性。在實驗教學中,一方面可以將現行教材中的實驗改造成探究性實驗,以增加實驗內容的探究性,另一方面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精選化學史上的一些范例,引導學生依照科學家的研究方式,學習和嘗試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并通過學生動手“做科學”,親身體驗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快樂,逐步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
(4)創(chuàng)造條件全面開放實驗室,讓學生隨時隨地能進行各種實驗。開發(fā)學生的實驗興趣和個性特長,使他們養(yǎng)成用實驗探究未知,大膽質疑的科學精種。
總之,教學研究與改革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不斷進行觀念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和工作創(chuàng)新,深化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大學化學.北京大學出版,1997,12,6.
[2]大學化學.北京大學出版,199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