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4-23 15:24:5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語言教學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摘要]文章運用英語教學交際理論及心理語言學認知理論,分析了情感因素移情對課堂第二語言交際的驅(qū)動作用,并闡明了移情的機理、程序和運作,提出應用移情因素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第二語言交際的主張,并依據(jù)移情的互動和情感滲透特點及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交際原則,討論了外語課堂上師生二主體間移情式第二語言交際活動。
外語教學受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語言學等眾多學科的影響,基于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及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涌現(xiàn)出多種外語教學方法,諸如,“情景法”、“聽說法”、“全身反應法”和“自然法”,以及目前流行的“交際法”和“功能—意念法”等。盡管這些教學法的側(cè)重點不同,但都強調(diào)通過第二語言交際獲得語言交際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原則,且注重情感因素在交際過程中的作用。StephenKrahen認為,為了獲得外語交際的能力,必須在語言環(huán)境中使用這種語言。Schinit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當學生更加關注獲得有效交際能力時,他是成功的,他的二語交際能力進步較為明顯。心理語言學家在關注語言社會交際能力的同時,側(cè)重人類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對外語學習的影響。PeterSkehan認為,第二語言習得是在有意義的語言交際過程中完成的,而交際涉及的事件或內(nèi)容都伴隨著某種情感因素,交際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交談者是否理解對方的情感。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主張以人為本,強調(diào)人的價值、情感、需求及人際的交流和個體的自我實現(xiàn),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和情感型師生關系。隨著對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深入研究,情感因素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作用逐漸受到重視,有關情感因素的觀點開始系統(tǒng)化。如社會語言學家J.Schuman的文化合流模式、H.Giles的語言調(diào)節(jié)模式及心理語言學家Ste2phen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說,都強調(diào)情感因素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英語教學交際理論
英語教學交際理論是一門新興的科學。交際一詞含有人際交際、社會交際和語言交際等多層次含義。英語教學交際論研究課堂上為達到習得第二語言為目標的語言交際活動,即師生間和學生間通過第二語言進行交流意見、情感、信息的過程,以及為習得語言而組織的課堂模擬第二語言交際活動。本文中語言交際指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語言交際活動,從這個角度討論情感因素,可以把情感因素置于課堂第二語言交際之中。從交際理論的角度審視英語教學,可以說,英語教學的實質(zhì)就是交際,是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交際。交際的雙方都是人,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活動。他們是平等合作關系,兩者都是語言交際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實踐者。而正是在雙方之間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過程中,學生完成了語言習得的過程。二語教學中的“沉默法”和“暗示法”,都旨在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教學效果的外語教法。英語教學交際理論基于教學的實質(zhì)是交際的思想,因為課堂是人面對面的交際,是雙向交流,是發(fā)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的過程。
1.課堂語言交際Cristensen將外語課堂上的第二語言交際分為五個層次:
(1)運用套用語的表層語言交際;
(2)無信息交流的報告式交際;
(3)表達個人思想和觀點的交際;
(4)融入情感的交際;
(5)增進友誼開放式交際。他認為,多數(shù)外語課堂上的第二語言交際活動僅停留在不含情感因素的第二層次上,而少有的第三和第四層次的課堂第二語言交際活動的交際內(nèi)容也只局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瑣事。Brickbichler認為,生活中有兩種語言交際行為:以需求為目標的語言交際和以自我滿足為目標的語言交際。顯而易見,課堂上的語言交際不是為了滿足生存需求的語言交際,而只是為滿足自我、滿足發(fā)展人際關系和滿足了解外國文化的語言交際。WilgaM.River(1977)把語言交際分為“標準語言交際”和“自然語言交際”。前者不含個人情感因素,而后者是指交談者投入真實情感的語言交際。他進一步指出,只要為學生提供恰當?shù)膱鼍昂徒巧?學生便可以使用第二語言參與標準語言交際活動;而只有師生關系平等,相互信任時,才能達到自然語言交際的境界。上述研究證明,學習者的情感狀況、個人價值及個人潛能在語言交際,即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人類情感因素對語言交際的影響極為復雜,目前驗證情感因素對課堂第二語言交際有何種程度影響的實證研究不多,但外語教師已經(jīng)認識到,情感溝通是成功組織課堂第二語言交際的重要因素。
2.交際過程中的情感因素人們在研究為什么有些學生總是比其他人學得好一些時發(fā)現(xiàn),影響語言學習的因素眾多,包括語言因素、生物因素、情感因素、社會因素等。而情感因素制約人的行為,所以情感因素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學習中的情感因素,是指人在學習外語過程中,發(fā)揮動力功能和信號功能作用的情感因素,諸如自我、抑制、動機、焦慮、移情等。DouglasBrown指出,語言交際如同流動的水,情感是水流動的動力,它可以增進人際間的友誼,促進情感交流。如果我們在第二語言教學中只考慮認知因素,勢必忽略人類行為中最基礎的一面。Dulay,Burt和Krashen提出“情感過濾假說”,其操作過程如下圖所示:這一假說表明了情感因素與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之間的關系。情感因素在語言輸入和習得者之間起著一個過濾作用。當?shù)诙Z言習得者有滿意的學習態(tài)度時,他的“情感過濾”障礙就低,就能充分地獲取并有效地處理語言輸入;反之,則影響語言輸入的獲取和處理。“情感過濾假說”對第二語言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要求我們的教學目標不單單是提供可理解的語言信息輸入,而且還要排除學生的各種心理障礙,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低情感過濾的環(huán)境。課堂第二語言交際環(huán)境,即交際場景,直接影響課堂外語交際的效果。MarryFinocchiaro(1980)指出,“最有效的外語教學策略是幫助學生在各種真實環(huán)境中恰當?shù)剡\用外語”。他強調(diào),“只有在真實或模擬的場景中運用語言,語言才有意義。教師應幫助學生感知到場景及文化因素”。然而,在課堂上模擬場景第二語言交際活動中,學生難以進入角色。換句話說,模擬場景無法給人真實感,學生難以投入情感,發(fā)揮交際潛能。因此,能否使學生進入角色,在較為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第二語言交際活動,達到習得語言的目的,決定課堂外語交際活動的實效。為此,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感及觀點,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狀況組織教學,使學生在投入情感的同時,在較為真實的模擬場景交際過程中,獲得語言交際能力。
二、語言交際中的移情因素
所謂移情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使人際交往更加和諧。移情是交際的動力,可以使人表現(xiàn)出對說話人的理解和關心,故而愿意與你交談,敞開個人的情感世界。JamesL.Hal2lenbeck的研究報告顯示,移情可以感受到別人情感的親密接觸,看到別人哭,我們也哭,看到別人遭受痛苦,我們也感到痛苦。移情是個體在社會中與他人和諧共處的主要因素,語言是移情的主要手段之一。人際間交際需要相當程度的移情。要有效地與人交談,必須了解對方情感和認知狀態(tài),當我們對此做出錯誤的假設和判斷時,交際就會中斷。Guiora把移情定義為“理解的過程,其中自我物體界限的暫時融合使我們可以即時領悟別人的情感經(jīng)歷”。
1.移情在語言交際中的作用LawreneeJbookbindes認為移情有下述功能:
(1)移情可以使說話人感受到你對他的理解和關心,因此愿意與你繼續(xù)交談,進一步吐露其內(nèi)心情感。
(2)移情可以使說話人立刻感受到你是否正確理解他表述的信息,如果你理解有錯誤,說話人會立刻重新表述或解釋其真實意圖,你對說話人的了解會進一步加深。
(3)移情可以使說話人感受到你不但理解而且接受他。因此,說話人愿意與你分享其情感,談及親密個人話題,講述個人經(jīng)歷。
(4)移情可以使說話人有安全感,消除對你的偏見或敵意,并意識到所有人都是可以理解的,并與你建立更有意義和有幫助的親密關系。移情在課堂第二語言交際活動中扮演什么角色呢?首先,為了達到交際目的,師生二主體必須正確理解對方的情感和認知狀態(tài),如果對別人的意圖不明了,交際就會中斷。移情可有效增強
教師與學生及學生間的友好關系,增強情感的交流,使第二語言交際成為情感流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以情感為動力。其次,移情可以讓教師和學生感受彼此的情感,有時人們在交談時可能被對方誤解,為了消除誤解,說話人必須重新表達,或進一步解釋。此外,移情可使師生間和學生間有心理的接觸,有效克服學生在課堂上的語言交際活動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自我保護性心理屏障,或外語學習自我形象,激發(fā)學生的二語交際欲望。2.師生二主體間移情過程移情是通過交際得以實現(xiàn)的,交際的雙方都是人,都是主體。為實現(xiàn)移情首先要認真聽說話人講話,不但要聽懂,還要感悟到對方的情感和處境。當說話人感覺到你沒有認真聽,會失去繼續(xù)談話的愿望。其次,要正面理解和接受說話人的情感和觀點,讓說話人感受到“心理擁抱”。此外,聽別人講話時,不要有偏見,思想要開通。不只是用大腦去聽,而且要用心去聽。用大腦可以聽懂別人的信仰、思想、態(tài)度、觀點、價值觀和愿望,只有用心聽才能感受別人的情感。聽別人講話時要回應或回答,以表示你聽懂或沒聽懂,可有效地促進語言交際的持續(xù)?;貞獣r應留意對方的情感,而不僅僅是他講述的內(nèi)容或處境,移情式回答的關鍵是表明你理解他,而講話人必然因此而愿意與你繼續(xù)交談??傊?移情式回應可使交際雙方的情感更親密。LawrenceBookbinder認為,轉(zhuǎn)換話題式回應、權威式回應、判斷式回應、建議式回應、部分否定別人情感式回應、反問式回應及講述自己經(jīng)歷式回應等,均屬可使談話中斷的非移情式回應。
三、移情式課堂交際活動
配對練習、小組或班級討論是課堂第二語言交際的重要形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課堂上寶貴的時間。下面討論的語言練習都是基于語言習得理論中的交際原則設計的,旨在調(diào)動所有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語言練習活動,通過移情達到情感溝通的目的。
1.利用課文組織討論外語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精選的語言材料,涉及廣泛的文化知識,學生可以從中獲得語言知識,同時也會對外國的習俗、信仰及價值觀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師可充分利用課文中的語言材料,選擇恰當?shù)念}目組織討論,使學生在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信仰和愛好的同時,增強交際能力和自信心。
關鍵詞:任務;任務型語言教學;大學英語教學;運用
Abstract:ItisbasedonLanguageAcquisitionTheory,Construdivism,Psycholinguisticsandonthelearner-centeredideas,insteadofbeingbasedonteacher-centeredideas.IncollegeEnglishteaching,itrequireslearnerstoactivelyparticipateinrealcommunicationactivities,toactivelyaccomplishtasksbyusingtargetlanguage,todeveloplanguageknowledgeaswellascompetence.
Keywords:task;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collegeEnglishteaching;application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交際語言教學的基礎上逐漸發(fā)展和形成了一種為國際上廣泛接受和使用的新的語言教學模式——“任務型語言教學”。它是建立在外語教學法研究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基礎上的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該模式是“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啟示下提出的外語學習途徑”[1]。教育部2001年7月的《英語課程標準》對英語教學目的強調(diào)“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和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音運用能力”[2]1。在英語教學策略方面,明確提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應該避免單純教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2]29。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交際教學思想的一種發(fā)展形態(tài),它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zhuǎn)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任務的定義
不同的專家學者根據(jù)自己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任務進行了界定和解釋,Long是最早研究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學者之一,他給任務的界定是:任務是人們?yōu)樽约汉蜑樗怂龅?、作為義務性的或有報酬的一項工作。Prabhu給任務下的定義是:任務是需要人們經(jīng)過一些思考從所給的信息中得出結論的一項活動,這一過程由教師控制和調(diào)節(jié)。Nunan從交際的角度出發(fā)認為:交際性任務是一項課堂活動,它要求學生用目的語進行理解、操練、使用或交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語言意義上而非語言形式上。Ellis的任務是指以意義為中心的語言運用活動[3]。
盡管對交際學習中任務的定義說法不一,但是任務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活動至少應具備以下的特點:①以意義為中心,而不是以操練某種意義不大甚至無意義的語言形式為目的;②焦點是解決某一交際問題,這一交際問題必須與現(xiàn)實世界有著某種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不應是籠統(tǒng)的或是現(xiàn)實世界中某種活動的翻版,而應是具體的,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經(jīng)歷和社會實際,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欲望的;③任務的設計和執(zhí)行應注意任務的完成,即交際問題的解決。任務完成的結果是評估任務是否成功的標志[4]。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論基礎
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任何一種語言教學途徑或教學法都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論依據(jù)來自許多方面,諸如心理學、社會語言學、語言習得研究、課程理論、學習理論、社會語言學、心理發(fā)展以及教育理論等。但它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是心理語言學理論、語言習得理論和社會建構主義理論。
1.心理語言學理論
任務教學法基于前蘇聯(lián)心理語言學家Vygotsky及其追隨者Wertsch等人關于語言和學習的理論。Vygotsky強調(diào)學習的社會性以及教師和同伴對促進個人學習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把心理、社會、語音結合起來,構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也為“任務型語言教學”提供了堅實理論基礎——學習者是在社會交往、相互作用中發(fā)現(xiàn)、學會并運用知識的。“知識的發(fā)展經(jīng)歷兩個過程:首先在社會層面,然后是個人層面;首先是人們之間相互作用(interpsychological),然后是個人的作用(intrapsychological)。高級思維起源于人們之間實際的相互作用”[5]。任務型語言教學正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和教師完成(transact)某些任務,使外語學習者自然地學習、習得語言,擴展中際語體系和促進外語學習進步。
2.語言習得理論
語言習得指的是一個人語言的學習和發(fā)展。該理論采用對語言學習者的縱貫研究及實驗方法,著重研究音位、語法、詞匯及交際能力的發(fā)展,主張在新的語言點介紹之后,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言活動,增加接觸語言的機會。根據(jù)語言習得的規(guī)律,語法知識的記憶不能保證語言使用的正確,必須有大量語言的輸入才能使得學生掌握所學習的語言。也就是說學習者能理解一項語法規(guī)則,但未必能內(nèi)化并運用這項規(guī)則。學習者不僅需要在不同情景以及不同的語境中反復接觸含有這項語法規(guī)則的實踐機會,而且還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這些固定的表達方式,從而逐漸發(fā)展自己的語言系統(tǒng)。
語言學習的另外一個重要條件是有交流的機會,即Willis所說的use。語言習得的研究表明,學習者的參與與語言熟練程度的提高關系極大。因此,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倡導者認為,掌握語言的最佳途徑是讓學生做事情,即完成各種任務。當學習者積極地參與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嘗試時,語言也被掌握了;當學習者所進行的任務使他們當前的語言能力發(fā)揮至極點時,習得也擴展到最佳狀態(tài)。在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中,學生注意力集中在語言所表達的意義上,努力用自己所掌握的語言結構和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交換信息。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一個任務,并想方設法把這個任務完成好,此時他們的思維過程與集中在語言形式上的機械性練習是不同的[6]。
3.社會建構主義理論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發(fā)展是社會合作活動,這種活動是無法被教會的,知識是由自己構建的,而不是由他人傳遞的。這種構建發(fā)生在與他人交往的環(huán)境中,是社會互動的結果。強調(diào)學習者個人從自身經(jīng)驗背景出發(fā),建構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和意義,重視學習過程而反對現(xiàn)成知識的簡單教授;強調(diào)人的學習與發(fā)展發(fā)生在與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動之中。教學應該置于有意義的情景中,而最理想的情景是所學的知識可以在其中得到運用。
學生個人的發(fā)展是教學的核心。因此,教師在組織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個體作用,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料和語境,將學生校外的生活經(jīng)歷與校內(nèi)的學習活動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自己進行意義的建構,而不是令其接受現(xiàn)成知識,直達結果。教師最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學生的內(nèi)在知識系統(tǒng),并提供給學生一個可同時進行探究的環(huán)境。課堂應該充滿對學生具有挑戰(zhàn)性的各種真實的機會。學生自由地按自己的節(jié)奏,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通過自我調(diào)控的發(fā)展過程去發(fā)展。教師要使外語教學富有教育性,就必須了解學習者的個人特征和個人需求,幫助學習者理解任務的意義和目標,同時,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適宜外語學習的心理環(huán)境,促進學生形成控制自己行為的意識、信心和能力。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支持下的任務型語言教學主張學習過程應充滿真實的個人意義,要求外語教師學會促進學習者的全面發(fā)展、學習能力的發(fā)展、積極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發(fā)展。
四、應用實例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當今高等教育界提倡和推崇的“以人為本”、“以學習為本”,注重培養(yǎng)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新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任務型語言教學”,對當前和今后的高等教育人才的英語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具有時代意義[7]。本文以NewHorizonCollegeEnglishBook1Unit1“LearningaForeignLanguage”一課為例,來說明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任務”的設計及其運用。本文是學生進入大學以后的第一次英語課,是他們由中學的學習模式向大學學習模式的轉(zhuǎn)折點,對于他們的英語學習來說也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學生對大學英語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模式等也同樣懷著新鮮感和好奇心,因此,這篇課文課堂內(nèi)容設計的好壞、學生的認可度對于他們今后外語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作者學習外語的親身經(jīng)歷——外語學習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這些內(nèi)容對于學生來講是非常熟悉的,并且他們自己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也有類似的體驗,而作者通過網(wǎng)絡學習外語這一做法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因此,如何通過設計一些趣味任務,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完成一系列“任務”的過程中轉(zhuǎn)變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者”變?yōu)椤爸鲃訁⑴c者”至關重要。
圍繞課文,筆者設計了以下項task-oriented的活動:
Task1:Todaywearegoingtodealwiththetopic“LearningaForeignLanguage”.Allofyouhavelearned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forabout10years.AreyousatisfiedwithyourpresentEnglishlevel?Doyouthinkyouareasuccessfullearnerornot?WhatareimportantfactorsinyourEnglishlearningexperience?
任務1分析:這是一個導入步驟,目的是想激發(fā)學生對主題或任務的關注和興趣,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一種主動、積極的任務情景氛圍中。在這一階段,老師要使所設計的問題盡量貼近本課所涉及的主要內(nèi)容,即強調(diào)導入與任務的相關性。
Task2:Lookatthetopicinourtext“LearningaForeignLanguage”andtrytopredictthecontentofthetext.
任務2分析: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起來之后,就可以直接進入今天的主題或任務,即通過標題對課文內(nèi)容的預測。在這一活動中,通過討論這種形式,對學生進行預測這一閱讀技巧的訓練,并且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關注和興趣。
Task3:Discussingroups:DuringyourEnglishlearning,haveyoueverbeenhappywithyoursuccessesandcriedaboutyourfailures?Whatareyoursuccessesandwhatareyourfailures?Whatarethecausesofyoursuccessesandfailures?Compareyourswiththeauthor’s.(Thewholeclassmaybedividedinto4~5groups.)Aftergroupdiscussion,eachgrouptriestoreportthesuccessesandthefailuresandthereasonsofthemintheirlearningexperience.
任務3分析:選擇這樣的任務作為接觸課文前的“熱身練習”(Warm-upexercises),是因為它從學生自身的經(jīng)驗背景出發(fā),將他們個人學習外語的親身經(jīng)歷與課堂教學活動相結合,可以提供給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與課堂學習是一體的感覺,能夠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以前學習成功與失敗的總結和分析,可以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促進他們今后的學習。同時通過與作者外語學習中的得與失的比較,有助于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是對課文的一種深入挖掘。
Task4:Discussingroups:Trytomakealistof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inlearningEnglishthroughcomputercourses.Andthenreporttothewholeclass.(Themoreitemsthegroupmentions,thehighermarksthegroupwillget.)Comparetheitemseachgroupprovides.Thenmakeacomparisonbetweentheitemsyoumentionandthosementionedbytheauthor.
任務4分析:通過討論比較,學生擴大了知識面,對于通過網(wǎng)絡學習外語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使教學置于有意義的情景中,能夠激活學生的內(nèi)在知識系統(tǒng),提供給他們一個可以進行探究的環(huán)境進行有意義的構建。同時與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進行比較,能夠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組活動中,學生之間加強互動,語言輸入與輸出量大量增加,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他們提供了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語言的機會,口頭表達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另外分組競賽的組織方式使課堂氣氛緊張、熱烈、活躍。
Task5:Nowadays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isgettingmoreandmorepopularinChina.Itisbelievedthatcomputerswillsomedayplayaveryimportantroleineducation,andperhapswillgraduallytaketheplaceoftheteacher.Whatdoyouthinkofit?Doyoubelievethatcomputerscanandwilltaketheplaceoftheteachersinthefuture?Why?Whynot?/Compare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betweencomputer-assistededucationandteacher-conductededucation.
任務5分析:教師有必要給學生提高創(chuàng)新和實踐的機會,這部分可以作為學生創(chuàng)新的內(nèi)容。整個班級可以分為兩大組,以“計算機將來是否可以代替老師”作為正反方的觀點,互相展開辯論。在這一階段,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和形成的語言交際技能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大家所關心的熱點問題上,轉(zhuǎn)化成在真實生活中運用英語的能力,這是學語言的最終目的,也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主要宗旨。另外,正反雙方大辯論的形式使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都得到了較好發(fā)揮。
五、結語
“任務型語言教學”旨在把語言教學中的交際真實化和課堂社會化,語言學習的“任務”是指有目標的交際活動或?qū)W生為達到某一具體目標而進行交際活動的過程,而以任務為本的學習是“在干當中學習”和“以應用為主的語言實踐”,因此有利于發(fā)展技能?!叭蝿招驼Z言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根本的區(qū)別是把面向書本轉(zhuǎn)為應對四面八方的人和事,使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發(fā)展自身潛力,表現(xiàn)自己的價值[7]。但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任務設計很難把握,任務的系統(tǒng)性和延續(xù)性也難以得到控制,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何安平.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英語課程改革[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ELLISR.Task-basedlanguageand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1-5.
[4]龐繼賢.交際課堂的任務設計:導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F5.
[5]VYGOTSKYLS.Mindinsociety:thedevelopmentofhigherpsychologicalprocess[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7:57.
1.該理論認為語言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
語言技能的學習不應該被分割成聽、說、讀、寫,孤立地學習。教學應該從整體出發(fā),使聽、說、讀、寫技能同時發(fā)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語言需要在整體的背景中進行學習,語言學習是一個從整體到局部然后再回到整體的學習過程。整體語言環(huán)境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學習。整體語言教學重意義、重整體、重綜合技能。對于EGAP教學而言,教學可采用語篇教學的方法,通過語篇學習,了解語篇結構和內(nèi)容,熟悉學術語篇的構成方法。通過語篇的組織,熟悉和掌握學術語篇的宣講技能。在這樣一種有意義的學習中,學術語言和技能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以同時發(fā)展。
2.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為交際目的而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
語言知識不等于語言運用。不應人為地將知識和技能分割開來,孤立地培養(yǎng),而應當通過真實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加以培養(yǎng)。有鑒于此,EGAP教學應努力使學生置身于學術交流活動的真實環(huán)境,提供學術講座音頻和視頻材料,鼓勵學生撰寫學術報告并進行宣講,組織學術討論。通過這樣一種模擬的真實的環(huán)境,使學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學術英語交流中的語言知識和交流技能。
3.整體語言教學主張教學以學生為中心
考慮和尊重學生的需求、興趣和特長,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有意義地、持久地學習。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促進者。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團隊合作和同學間的交際互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在EGAP教學中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專業(yè)特長設計教學活動,布置學習任務,及時與學生溝通和協(xié)商,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確保學習任務的按時完成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組織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習效果,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中促進學生的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學術英語交流能力。
二、整體語言理論的具體應用
整體語言教學理論強調(diào)語言教學的整體性、語言運用的社會性和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觀點,為非英語專業(yè)碩士生學術講座聽力、學術報告寫作以及學術報告宣講等學術英語教學的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學術報告宣講是國際學術會議中主要的交流形式,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熟悉和體驗學術宣講過程,掌握學術宣講語言和技能,筆者在教學中以整體語言教學理論為理據(jù),進行教學實踐并取得初步效果。
(一)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1.理論指導(TheoreticalInstruction)。
開課之初,教師將對分散在教材各個單元的學術宣講話語、宣講技巧和方法進行整合,補充和豐富有關內(nèi)容,按照撰寫和宣講學術報告的流程,完整介紹學術宣講的語言和策略,強調(diào)要點,布置理論自學,為學生撰寫和宣講學術報告提供前期的理論指導。
2.講前準備(ReportPreparation)。
經(jīng)過理論學習,學生對于如何撰寫和宣講學術報告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們將結合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研究興趣確定報告的主題,收集資料,根據(jù)撰寫和宣講學術報告的理論知識,組織和完成學術報告的發(fā)言稿和PPT。教學班學生來自學校農(nóng)學、植物保護、資源與環(huán)境管理、園藝、食品科學、動物科學、動物醫(yī)學、生命科學等多個學科專業(yè),學術報告主題豐富。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將與學生充分協(xié)商報告主題,幫助學生完善報告內(nèi)容,確保教學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的順利進行。
3.學術宣講(AcademicPresentation)。
學術報告宣講人將按照事先約定的時間,在課堂上宣講報告。報告的主題和點評的要點將提前交給學生聽眾。報告宣講中,學生聽眾不僅要聽取報告內(nèi)容而且要留意報告語言和技巧的運用。報告宣講后,學生聽眾與宣講人先就報告的內(nèi)容進行目的語的口頭交流,然后進入講后點評環(huán)節(jié)。
4.講后點評(AudienceEvaluation)。
澳大利亞課程中心主任DavidNunan認為講后點評不僅包括評價本身(Assessment),還包括了對評價結果的理解和依據(jù)該評價結果應該采取的行動。因此,我們采用講后點評法,組織和引導學生對宣講報告的開場、結尾、結構話語的使用、PPT的輔助效果、圖片圖表的解釋、聲音的運用和體勢語的使用等進行討論和評價,直觀地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學術宣講的語言和技能。
(二)教學結果與討論
收集資料,撰寫、宣講和點評報告的實踐過程既鍛煉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用英語進行學術宣講的技能。在宣講報告的準備階段,學生通過報告內(nèi)容的組織以及宏觀表達(Macro-structureSignals)和微觀表達(Micro-structureSignals)的實際應用,加強了寫作的邏輯性、連貫性和一致性。宏觀表達和微觀表達的學習和使用不僅幫助學生了解了這些表達的不同作用,較好地掌握了學術宣講語言,而且?guī)椭麄兘⒘诵问綀D式,使他們在學術講座中得以更好地把握講座內(nèi)容的整體結構。教師在這一階段針對學生報告中核心內(nèi)容比例失當以及報告內(nèi)容一致性不夠的問題,運用美國專業(yè)演講者Morgan和Whitener的組稿方法,指導學生從核心問題出發(fā),向外擴展來組織講稿,刪除了報告中不必要的細節(jié),進而突出了報告的要點,完善了報告的內(nèi)容。點評和討論宣講報告讓學生明確了理論學習階段的模糊認識,改進了報告宣講階段的不足,真正掌握了學術宣講話語和基本技能。正如美國應用語言學專家MichaelRost在論及學術講座研究方法時所指出的那樣,讓聽眾來評價學術講座的效果,尤其是講座中的不足,是一種有效的學術講座研究方法。通過點評,學生明白了怎樣簡化PPT演示文稿、如何確定幻燈片的數(shù)量以及演示文稿與宣講的配合問題。宣講人對自己的表達速度有了更好的掌控,更加注意自己的體態(tài)語言。對圖片圖表解說的點評和討論,發(fā)現(xiàn)并解決了宣講人圖表解釋前不提示、圖表中解釋部分不明示以及講解與聽眾理解不同步等問題,幫助學生熟練了圖表解說的基本方法。
三、結語
一、以德育人,因材施教,開展德育系列化活動
要在短短的三年或六年的中學階段,為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任務十分艱巨。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為我校題詞:“重視以德育人,提倡因材施教”,按照這一要求,我校在德育科研中,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年齡、生理、心理特點,堅持采取一系列扎實、可行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培養(yǎng)學生成為德、智、體幾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教育科研的著眼點。
1.加強愛國、愛校、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的教育
許多初進中學的孩子,自我意識強,在家庭里習慣以“我”為中心,到了一個新的集體,這種自我意識表現(xiàn)出來就是自私,集體主義思想淡薄,缺乏關心幫助他人的觀念。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明確向?qū)W生指出,愛祖國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愛自己的學校、班級,愛自己的父母、老師和同學。
教師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參觀校史展覽,組織同學們學習《新都一中一日常規(guī)》、《新都一中禮儀常規(guī)》、《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等。我們還進行了“一、二、三”評比,即:“每日一做一講”----做一件使他人愉快的事,講一講值得學的人;“做人兩善”----心地善良,不讓人難堪;舉止善意,不讓人痛苦;“說話三要”----語調(diào)輕盈、言語清楚、講話文明。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同學們的自信心樹立起來了,集體榮譽感增強了,同學與同學之間加強了團結,相互尊重,相互寬容,文明禮貌蔚然成風。連家長也驚訝:孩子回到家里,知道了謙讓,簡直換了一個人似的。
2.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自理能力,增強勞動光榮的觀念
針對現(xiàn)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家里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的情況,我們始終把教學做合一作為實驗的基本方法,特別要求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幫忙做,集體的事情大家做,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
我們制定了“三從”規(guī)則:從課桌做起,書本用具擺放整齊;從課桌周圍做起,保持整潔;從床鋪做起,給自己一個清新明凈的環(huán)境。倡導同學們做“文明的新都一中人”,加強了課間10分鐘“自理活動”。數(shù)月后,實驗班的教室、寢室、公共區(qū)域成為全校最干凈的地方。孩子們回到家里也主動幫助父母干家務事,受到了家長們的好評。
在班級管理上,我們實行“干部輪流制度”,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擔任班干部,為班集體服務。通過這一措施,同學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組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增加了他們的責任感。
3.改革課程設置,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
教學生會學不僅是個方法問題,而且是一個使學生成才的指導思想問題。根據(jù)這一指導思想,我們在實驗班開設了“人才課”和“勞技課”。
“人才課”由班主任講授,課題組全體教師設計教材內(nèi)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少年心理、學習策略等內(nèi)容,其教育形式主要有課堂教學、活動教學和心理咨詢。我們還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成立各科“興趣學習小組”,不僅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同學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動手能力。
課題組為“成才教育”實驗班增設了“勞技課”。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自己設計制作的船模、生物標本,發(fā)明的烘干箱、多用開關等等在全國中學生發(fā)明創(chuàng)造展中獲得了獎牌,為學校爭得了榮譽。
二、建立多渠道育人機制,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歷來主張辦開放性的學校,“學校要給人看”,應該打開大門歡迎“做父母的”?都來參觀批評學校的工作。?根據(jù)這一思想,我們設立了“學校聯(lián)系卡”,成立了“家長指導小組”,定期召開家長會,歡迎家長提建議、意見。同時我們也把實驗班的辦學思想和學生們的思想、學習狀況及時向家長通報,采納家長的合理化建議。
為了聽取同學們的建議或意見,?我們在實驗班還設立了“悄悄話筆記”?、“自我啟發(fā)日記”、“自我成長卡”,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學習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對班集體建設的建議,同學之間的矛盾,家庭中出現(xiàn)的困惑等凡是不愿意告訴同學、父母的都可以用“悄悄話筆記”等方式,告訴班主任,使班主任能夠及時得到同學中反饋的信息,并采取適宜的教育方式進行及時調(diào)控。
教師是育人的園丁,又是學校教育科研的主體。我校始終重視教職工在育人中的關鍵作用,力求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關鍵詞:體育教學合作學習學習研究
合作學習(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zhì)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內(nèi)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zhì)等方面實效顯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并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
一、合作學習的概念
合作學習是以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教學社會學、認知心理學、現(xiàn)代教育教學技術等為理論基礎,理論以開發(fā)和利用課堂中人的關系為基點,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全員互動合作作為基本動力,以班級授課為前導結構,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以團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以標準參照評價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改善班級內(nèi)的社會心理氣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和社會技能為根本目標,以短時、高效、低耗、愉快為基本品質(zhì)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統(tǒng)一。
二、合作學習的作用
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主,主動學習”為理論依據(jù),以“集思廣益,探究創(chuàng)新”為核心內(nèi)容,以“互幫共勉,競爭激勵”為原則,它是一種讓學生“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在樂中求學,在學中取樂”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打破了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教,學生學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它完全符合素質(zhì)教育的觀點,其優(yōu)勢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敢于在同伴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善于暴露自己的弱點,對問題敢于提問,對錯誤的動作敢于請教改進,形成一種請教者虛心主動,幫助者熱情善意的良好學習氛圍,以達到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目的,保證了學生在寬松、愉快的活動氛圍中能暢所欲言、心理相容、思想共鳴;有時學生對來自同學的鼓勵和幫助往往比來自教師更有效,它將一些枯燥的技術性練習,艱苦的身體練習轉(zhuǎn)化為生動有趣的集體生活。
2.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在群體合作中,個體之間必須互相理解,互相接受,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能力;通過相互配合,動作協(xié)同,默契合作,建立起特殊的關系和友誼,它不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還培養(yǎng)了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同時合作學習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組織能力、指導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等。
3.增加了學生成功的機會,增強學生自信心
合作學習是一種讓學生“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的學習,它特別強調(diào)互幫互助,而且?guī)椭鷳撌秦灤┱麄€學習過程中的。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由于它集合了眾人的智慧、經(jīng)驗,因此學習效果成功率比較高;即便失敗了,也會互相勉勵、安慰、總結、再體驗,在這一過程中,也會體驗到參與過程的一種喜悅;即使“苦”,但它也有“甜”的存在。它改變了以往酸甜苦辣全由自己一人承受的心理過程的體驗,其成功的樂趣與失敗的失落由眾人共同分享與分擔,也不在覺得孤單。
4.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在體育教學中,運用合作性的教學目標來激發(fā)學生互相鼓勵,協(xié)作攻關。在群體活動中,他們要有組織調(diào)配,相互交流,合作競爭,想象創(chuàng)造等,從而為他們綜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它既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使學生意識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關系,產(chǎn)生了不僅為個人榮譽,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為集體榮譽而戰(zhàn)的感受。它能夠幫助學生養(yǎng)成尊重他人,發(fā)現(xiàn)他人優(yōu)點的關系,權控正確的集體觀和良好的現(xiàn)代競爭意識。5.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興趣愛好
在體育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差異,從學生的不同體育基礎出發(fā),因材施教,確定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要求、教學難度和教學方法;采用合作學習的教學和表揚的激勵性教學評價,對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要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互助和競爭,以及教師的“不錯!”、“你真棒!”、“加油!”等語言,激發(fā)和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體育鍛煉中“超越自我”的含義,主動的投入到體育運動中內(nèi)在樂趣和豐富情感之中去,培養(yǎng)自我鍛煉的習慣,從而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三、合作學習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1.合理分組,明確責權
一般來說,分組時宜遵循“組間同質(zhì)、組內(nèi)異質(zhì)”的原則?!敖M內(nèi)異質(zhì)”即組合不同背景、不同能力、不同經(jīng)驗和不同興趣的學生為小組,在異質(zhì)小組中,學生可以領略到不同視角的觀點和看法,產(chǎn)生更多的認知矛盾,獲得更為多元的信息資源。而“組間同質(zhì)”則為小組間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進行異質(zhì)分組時,通常可以采用隨機或分層隨機的方法。小組的規(guī)模也不宜過大,典型的合作學習小組的規(guī)模一般是2~4人,當然也可視具體情形而定,但總體原則仍以小規(guī)模為宜。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分配給每個學生一定的任務,擔任一定的職責,從而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2.合理分配合作學習的時間
在體育課上,學生們需要時間鍛煉合作的技能來成功完成運動和必要的任務。事實上,合適的練習時間被認為是有效進行體育課教學的前提。體育教師可能在實施合作學習的開始,要為學生做準備,熟悉和組織,因此合作學習會占用很多時間。但是,“從某種觀念來看,這些時間花得很值得”,“因為它能鼓勵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發(fā)展。一開始,可能會在組織學生上花些時間,但隨著教學的繼續(xù),花在組織上的時間會慢慢減少,因為學生已逐漸開始熟悉合作學習了”。而且,一旦合作學習的運行順利地步入軌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自主性、歸屬感以及濃厚的興趣等等,都會使體育學習的效率得到顯著提升。
3.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合作學習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有效調(diào)控。脫離了教師的指導,合作學習有可能會演變成一場混亂、散漫的自由談論,反而降低了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因此,在進行合作學習時,教師不可以成為課堂上的“隱形人”,而要付出很多努力,積極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如,制定明確詳細的教學目標;合理分組;適時監(jiān)控合作小組工作的有效性;客觀地評價各小組的成績。
4.運用科學恰當?shù)脑u價方式
對合作學習的評價,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以小組為評價單位,組內(nèi)成員利益分享。但是為了避免“濫竽充數(shù)”之嫌,組內(nèi)成員間可進行互評和自評,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小組自評,評價的內(nèi)容既要涉及體育學習目標的達成,又要兼顧合作技能的評價。小組間的評價,可以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組間互評,也可以以教師為主體對各組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王坦,高艷.合作教學理念的科學創(chuàng)意初探.教育探索,1996,(1).
[2]陳燕.合作學習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口.
1.1開展不同文學體裁教學語言的研究
初中生正處在語言學習的重要階段,教師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設計課堂語言教學內(nèi)容,組織好語言變化,在課堂教學中講解出來,讓學生真實的體會到語言的魅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提高教師教學語言的整體性水平。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總結課堂經(jīng)驗,將語言的多樣性充分發(fā)揮出來,不拘于一種語言形式。
1.2初中語文教師需努力提升自身語言修養(yǎng)
教師需不斷提高自身文學素養(yǎng),才能更好的組織語文教學內(nèi)容,更好的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知識。語文教師除了熟知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知識內(nèi)容外,還要修習其它學科內(nèi)容,來充實自身的教學素質(zhì)。另外,初中語文教師還需認識自身語言知識結構的不足之處,依照教學實踐情況,提前做好備課工作。
1.3初中語文教師需努力提高教學語言的藝術性
興趣是學習的首要前提,教師要讓學生對語文課程產(chǎn)生興趣,關鍵在于講授是否能設疑激趣,講述扣人心弦。語文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語言的基本功,通過各種途徑激發(fā)出學生的求知欲,強化學生學習動機,改善課堂教學氛圍,使之活而不亂,嚴而不死。同時,教師還需博采眾長,總結與教材內(nèi)容相通的笑話、習俗、典故、詩詞、諺語等,并將其引入課堂,以塑形象,進而吸引學生認真聽講。
1.4初中語文教師需提高自身教學語言的規(guī)范化程度
第一,語文教師要講普通話,注意規(guī)范性用語。我國人口眾多,不同種族間的區(qū)域性語言繁多,或多或少的妨礙了人們的文化交流,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必須推廣普通話的使用,減少語言障礙的發(fā)生;第二,提高語言用詞的規(guī)范性,禁止使用方言授課。
2結語
實施言語行為就會有一定的規(guī)則。交際中言語行為要想成功的條件,主要有以下三大項六條:
A1,存在社會公認的規(guī)約性程序及其所要求的規(guī)約性結果,其中包括一定的主體,在一定場合下說的一定的話。
A2,具體情況下的具體主體與具體的條件有利于完成具體的言語行為。
B1,所有參與者正確地按程序行事。
B2,所有參與者完全地執(zhí)行一定的程序。
C1,如果在執(zhí)行某種程序時主體受一定思想或情感所驅(qū)使,或程序為任何一個參與者下一行為新階段的開始,那么執(zhí)行程序的每一個主體應現(xiàn)實地對待它,所有參與者就具有相應的真實意圖。
C2,相應地,他們應按規(guī)定行事。如果違反上述規(guī)則之中的一個或幾個,言語行為就不能取得成功。有時會因為違反“程序使用規(guī)則”,有時因為違反“程序執(zhí)行規(guī)則”,這時就會發(fā)生言語行為失誤行為。從上面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定的言語主體在一定的場合下,一定要符合程序的規(guī)定性,這一點要求教師要有正確的思想行為規(guī)范準則,進而影響和教育學生,課堂上,教師作為會話合作的主體,要積極引導啟發(fā)學生,符合會話合作原則,避免言語行為失誤。有哪些原因造成言語行為失誤,從而導致不成功。著名語言學家奧斯汀將其基本上歸為兩大類:其一,卡殼;其二,濫用。奧斯汀分析卡殼的兩種原因是由以下兩個原因造成的,即違反“程序使用規(guī)則”和違反“程序執(zhí)行規(guī)則”。所謂“濫用”是指言語行為雖然發(fā)出了,但說話人本人只是說說而已,并無實際意義。造成言語行為失誤的原因大體上可歸為三種:其一,錯誤地使用程序。其二,錯誤地執(zhí)行程序。其三,濫用。根據(jù)這一語言學理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注意,條理清晰,內(nèi)容準確,正確地執(zhí)行程序,既要避免卡殼,也要避免濫用,濫用我們可以理解為不利于學生理解或與課堂教學聯(lián)系不緊密的內(nèi)容。另一語言學家格萊斯提出了會話合作五原則:其一,真實性原則:即交際者應說出真實的情況和感覺,要求人們不要從主觀出發(fā),說假話、謊話。其二,連貫性原則、理據(jù)性原則:是說交際者的話語需具備形式上和意義上的連貫,言語表述要符合邏輯思維規(guī)律要求,意義上有前因后果、接續(xù)、相互關系等聯(lián)系。其三,經(jīng)濟性原則:在語句意義明確的情況下,說話者提供給對方的信息量適中,不多也不少,違反這一原則,信息量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其四,有效性原則:指交際的藝術、策略,如何使受話人接受,并使言語行為取得說話人所期望的結果。有效性實際上是最主要也是最終的要求,為提高效能,人們要學會使用各種修辭方法,如夸張、反語、一語雙關、暗示等。其五,現(xiàn)實性原則:現(xiàn)實性原則要求受話人原意以任何可能的理解和解釋進行會話合作,在現(xiàn)實言語交際活動中,受話人對說話人的言語信息不能不顧現(xiàn)實情況而斷章取義,這是現(xiàn)實性原則的要求。根據(jù)格萊斯提出的這五項會話原則,教師在外語教學中,要注意語境、場合,對要交際的信息量做出正確的判斷,了解學生的理解能力,符合交際的藝術和策略,讓學生快速正確地接受到教師提供的信息,達到所期望的教學效果,同時在授課中避免過量的、無意義的信息。反之,也要注意信息量不足的問題。教師在授課中注意連貫性,符合邏輯思維規(guī)律的要求,注意話語間的各種不同類型的聯(lián)系,不中斷交際,保證課堂教學的連續(xù)性,流暢性及理據(jù)性原則。
2言語行為的結構與言語行為失誤
1.1強化論文過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養(yǎng)質(zhì)量學位論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夠綜合性、全面性的對研究生教育的質(zhì)量以及水平高低進行反應,而學位論文也是對研究生自身學術水準高低進行衡量的重要載體與指標。而要想使研究生學位論文質(zhì)量有保障,就要從源頭環(huán)節(jié)進行強化,保證論文寫作過程中的監(jiān)督嚴格性,并詳細的進行評審與答辯。并且還要針對論文的開題、初檢、答辯等多個不同環(huán)節(jié)建立起管理制度。促使論文的形成過程得到更加完善的管理,極大的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zhì)量。哈工體育大學就是利用校外教授進行答辯外審的方式,來確認本專業(yè)的論文是否能夠報送,在通過之后,還需要得到三分之二的委員會評審通過,最后再由學校的學術委員進行審批。論文的開題和答辯,則是由校內(nèi)外的教授來擔任評委,利用預開題與預答辯的形式做好準備后,再執(zhí)行正式答辯。除此之外,哈工體育大學對論文的檢測標準,也嚴格要求在10%以內(nèi)。只有真正的嚴格標準,才能夠防止不端學術行為的出現(xiàn),為學術研究樹立好風氣。
1.2強化教育培養(yǎng)過程實踐環(huán)節(jié),提高實際工作能力首先,對教學進行實踐訓練,哈工體育大學針對體育學教育研究生的培養(yǎng)目標,便是體育師資,那么教學的能力便成為了培養(yǎng)的核心所在,教師要想使得自身專業(yè)水平得到提升,就必須要保證實踐能力持續(xù)成長。那么這就需要讓研究生充分掌握知識與技能,并且讓其明白教師這一角色的責任。經(jīng)過學習后的第二階段,就可以在引導下為本科學生進行5-7周左右的教學實踐,但要保證以教學進度為前提來備課,通過教案為大綱來上課,研究生的教師則要對全過程加以指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成績最終要記錄學習檔案之中;第二,積極的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學生深入的投入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一般為4-6周的時間,通常在第三、第四學期展開。社會時間活動必須要寫實踐報告,并交予學院備案,記錄學分;第三,實踐競賽。組織完成1-2項校內(nèi)外的相關工作,學院教師擔任裁判,對整個過程進行考核;第四,每個研究生必須每學期參加講座與學術報告,至少2次,在學生畢業(yè)之前,參加校內(nèi)外體育部報告會的次數(shù)不低于2次,并提交相應的學術學習手冊,由導師審查簽字,記錄學分。
2體育教育改革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2.1體育教育改革實踐問題
2.1.1師資力量薄弱影響研究生教育的發(fā)展哈工體育大學中的體育學教導教師多數(shù)是本科教師,多數(shù)擔任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的教師都是學校培養(yǎng),只有小部分教師具備資格與能力參加研究生課程的授課,導致教師自身教學壓力大,無法全心投入到教學中。而具備能力的教師則壓力更大,不僅要負責課程,還要負責實踐、論文等工作。
2.1.2招生持續(xù)性問題哈工體育大學近幾年呈現(xiàn)出的研究生招生分數(shù)較高,始終沒有降低,并且與其他專業(yè)分數(shù)相同,導致一些學生望而卻步,形成的結果便是報告人數(shù)越來越少。
2.1.3課程設置問題目前,體育學研究生課程的設置基本是參考體育院系的課程設置,課程內(nèi)容較為單一陳舊,重復本科生的課程太多,過度地突出課程體系的專業(yè)化和專門化,綜合性體現(xiàn)不夠,局限在一個學科領域,任課教師對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認識不夠深入,培養(yǎng)出來的研究生知識面不夠?qū)拸V,缺乏必要的應用知識與應用能力,無法適應社會應用型體育人才培養(yǎng)需要。
2.2針對體育教育改革所需采取的解決措施
2.2.1強化師資團隊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一方面,不斷加強重視教學改革,積極認真地完成新一輪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修訂,提高任課教師專業(yè)理論水平,鼓勵支持教師不斷拓寬教學內(nèi)容,并開設新的選修課和專題課。另一方面,加強與校內(nèi)其他學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學科研究,開設跨學科跨學院的研究生課程,給研究生更廣泛更靈活的學習和研究空間,聘請其他學科的教授擔任教師開設課程,
2.2.2提高招生持續(xù)性必須要針對師資力量團隊進行擴充,并且采取評職考核的政策來鼓勵教師,每年引進優(yōu)秀的教師以及師資團隊,制定相應的師資培養(yǎng)計劃,持續(xù)為體育學研究教育團隊提供支持。
2.2.3科學設置課程科目學科想要發(fā)展,首先學生源就必須要充足,所以,針對體育學研究生的教育發(fā)展問題,需要利用招生政策加以支持,從專業(yè)發(fā)展角度出發(fā),即便是區(qū)別對待也要以不影響其他專業(yè)的情況下,來降低分數(shù),保證招生計劃完成。同時,積極鼓勵其他非體育專業(yè)的學生跨學科報考,實現(xiàn)復合型體育人才的發(fā)展。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