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7-09 08:55:0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人際交流分析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 流產 人工 焦慮
資料與方法
2005年12月~2007年8月妊娠6~10周要求終止妊娠而無禁忌證的第1次接受人工流產術的患者100例,年齡20~47歲,平均30.05±6.31歲。孕天50.75±6.18天;孕次中第1次41例,第2次及以上59例。其中,大學及以上學歷占27%,中學25%,小學46%,文盲2%;干部占26%,科技人員4%,工人34%,個體14%,農民2%,商人5%,學生6%,無業(yè)9%。
調查對象剔除標準:①有精神病史者;②聽力障礙及語言障礙者;③急性傳染病,肺結核伴有高熱、高血壓、陰道炎、重度宮頸糜爛、盆腔炎等;④嚴重貧血、全身衰竭者;⑤術前1次體溫在37.5℃以上者。
方法:心理狀態(tài)測量方法,選用焦慮自評量表、人格測驗量表和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對人工流產婦女進行心理測量。術前30分由調查者向人工流產患者說明測試的目的和意義,以消除被測試對象的顧慮。發(fā)放問卷后,由人工流產術婦女按統(tǒng)一指導語自己填寫焦慮自評量表,人格測驗量表和社會支持評定量表。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13.0統(tǒng)計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影響因素分析采用Speannam相關分析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結 果
本次發(fā)放問卷100份,有效回收份數(shù)1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人工流產患者焦慮自評與國內常模比較:人工流產患者心理干預前焦慮自評表總分平均44.3,明顯高于國常模37.0(t=8.46,P
討 論
人工流產焦慮情緒應引起關注:本調查結果顯示,人工流產患者術前焦慮評分明顯高于國內常模,根據國外標準(焦慮標準分>38分),本組人工流產患者焦慮發(fā)生率為76%;根據國內標準(焦慮標準總分>50分),本人工流產患者焦慮發(fā)生率為23%,說明人工流產患者術前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傾向。
【摘要】
目的 探討PTEN mRNA和蛋白在腦膠質瘤組織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并分析其相關性。方法 分別采用反轉錄PCR(RTPCR)和免疫組化(IHC)方法檢測PTEN在正常腦組織及不同組織學分級的人腦膠質瘤組織中的表達情況。結果 Kruskalwallis H檢驗顯示,PTEN在腦膠質瘤組織中的表達與正常腦組織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關鍵詞】 膠質瘤;PTEN;反轉錄PCR;免疫組織化學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PTEN in glioma tissue. Methods The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s of PTEN were assay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75 human brain glioma cases. Results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mRNA of PTEN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brain glioma tissue and normal brain tissue (χ2=22.66, P
KEY WORDS: glioma; PTEN;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immunohistochemistry
腦膠質瘤約占顱內腫瘤總數(shù)的40%,是危害人類健康的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該腫瘤呈惡性浸潤性生長,且多生長在腦部重要結構,如基底節(jié)、中央溝區(qū)、丘腦、腦干等部位,是一種極具攻擊性的腦部腫瘤;同時其腫瘤細胞分化不一致,臨床上可表現(xiàn)為不同的膠質瘤類型,呈現(xiàn)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因此,腦膠質瘤不僅手術難以全切,而且術后易復發(fā)、預后差,臨床治愈十分困難。單純手術治療腦膠質瘤的5年存活率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來源
收集我院神經外科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間手術切除的腦膠質瘤標本75例。組織學分級:Ⅰ級15例,Ⅱ級22例,Ⅲ級23例,Ⅳ級15例。所有病例術前均未進行任何化學和放射治療,術后均經病理診斷證實。
1.2 主要試劑和儀器
RTPCR試劑盒購自美國Promega公司;兔源性PTEN多克隆抗體為美國Santa Cruz公司產品;免疫組化試劑盒、DAB顯色試劑盒均購自福州邁新公司。Eppendorf 5410離心機為德國Eppendorf公司產品;9700 PE基因擴增儀為美國PE公司產品;凝膠成像系統(tǒng)為美國BioRAD公司產品。
1.3 RTPCR檢測PTEN mRNA的表達
擴增引物根據PTEN參考序列NM_000314.4設計,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上游引物:5′CTTTGTGCTGAAAGACATTATGAC3′,下游引物:5′GGCTTTGTCTTTATTTGCTTTGTC3′,擴增片段長度為792bp。以β肌動蛋白(βactin)為內參照,上游引物:5′ GTTTGAGACCTTCAACAACAC
CCC3′,下游引物:5′GTGGCCATCTCTCTTGCTCGAAGTC3′,擴增片段長度為320bp。逆轉錄反應體系25μL,擴增條件為:94℃ 1min,94℃ 30s,55℃ 45s,94℃ 1min,72℃ 1min,共35個循環(huán),再72℃ 7min做終延伸。取PCR產物5μL,15g/L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紫外線燈下觀察電泳條帶并進行分析。位于234bp和320bp上的條帶分別為PTEN和βactin mRNA的擴增片段,如在234bp出現(xiàn)擴增片段則判斷PTEN mRNA陽性表達,否則為陰性。
1.4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腦膠質瘤標本均經100mL/L的甲醛溶液固定,常規(guī)石蠟包埋,切片厚4~5μm。載玻片經多聚賴氨酸處理,防止脫片。微波抗原修復。染色步驟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PTEN抗體稀釋濃度為1∶200。以PBS替代一抗作為陰性對照,用已知PTEN陽性的前列腺癌切片做陽性對照。PTEN以腫瘤細胞細胞質內出現(xiàn)棕黃色顆粒為陽性。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實驗數(shù)據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 H檢驗分析,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檢驗,顯著性水準為α=0.05。
2 結果
2.1 PTEN mRNA和蛋白的表達
PTEN mRNA和蛋白表達與腦膠質瘤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見表1。Kruskalwallis H檢驗可見,PTEN在腦膠質瘤組織中的表達與正常腦組織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中意義(P
2.2 PTEN mRNA與PTEN蛋白表達的相關性
經Spearman檢驗分析,PTEN mRNA的表達與PTEN蛋白的表達一致,即前者表達越強,后者表達也越強,兩者呈正相關關系(r=0.99, P=0.0001)。
3 討 論
PTEN基因,又稱MMAC1或TEP1,定位于人染色體10q23.3,是1997年發(fā)現(xiàn)的一種與人類多種腫瘤惡性增殖與轉移密切相關的腫瘤抑制基因。PTEN具有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及雙特異性磷酸酯酶活性,能對酪氨酸和絲(蘇)氨酸進行去磷酸化作用,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第一個具有磷酸酯酶活性的抑癌基因。據目前資料顯示,在多種腫瘤的發(fā)病中,PTEN基因改變主要有基因點突變和基因缺失,如拼接突變、移碼突變、無義突變、錯義突變、小片段缺失和小片段插入等[4],這些都會引起PTEN的蛋白表達下降,進而使其對抗酪氨酸激酶的作用減小或消失,不能抑制細胞內某些蛋白質的酪氨酸殘基磷酸化。研究表明,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多種細胞基本活動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的調節(jié)機制。PIP3作為細胞中的第二信使,是控制細胞生長的主要角色,既能刺激細胞生長,又能阻止細胞凋亡。PTEN蛋白的磷酸酯酶能使PIP3位置3上的磷酸脫磷酸化,蛋白激酶B(PKB/AKT)的活性降低,抑制細胞周期G1~S期進程,導致細胞增殖受抑,促使細胞凋亡發(fā)生[5]。PTEN表達的減少或缺失突變使基因喪失原有的功能,結果使細胞生長失去控制。此外,PTEN通過蛋白性磷酸酯酶活性抑制FAK等的磷酸化,發(fā)揮抑制細胞的遷移、鋪展和粘附作用[6]。而PTEN表達的缺失將會導致FAK的磷酸化水平增高,可使腫瘤細胞的浸潤能力進一步增強從而不能阻斷細胞內生長信息傳遞,導致膠質細胞不斷分裂增殖,進而形成膠質瘤[78]。本研究我們通過收集的75份腦膠質瘤病理組織,從轉錄水平和翻譯水平研究了PTEN基因在不同分級的腦膠質瘤組織中PTEN的表達情況。實驗結果顯示,在Ⅰ~Ⅳ腦膠質瘤組織中PTEN的mRNA表達率分別為80%、59.1%、39.1%和33.3%;蛋白的表達率分別為80%、54.5%、39.1%和33.3%。通過Kruskalwallis H檢驗分析,其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對PTEN的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的研究,證實了PTEN表達的缺失可能是腦膠質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可能是腦膠質瘤發(fā)生以及其預后判斷的重要生物學指標。這對今后腦膠質瘤的檢測和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XU B, YAO Q, DAI SZ, et.al. Detection of mutation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PTEN gene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 [J]. Cancer, 2004, 23(1):6973.
[2]POETSCH M, LORENZ G, KLEIST B. Detection of new PTEN/MMACI mutations in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with loss of chromosome10 [J]. Cancer Genet Cytogenet, 2002, 132(1):2024.
[3]NIU HL, TAO Y. Recent advances on molecular pathology of prostate carcinoma [J]. Cancer, 2003, 22(5):552556.
[4]SMITH JS, JENKINS RB. Genetic alterations in adult diffuse glioma: occurrence, significance, and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J]. Front Biosci, 2000, 5:213231.
[5]FURNARI FB, HUANG HJ, CAVENEE WK. The phosphoinositol phosphatase activity of PTEN mediates a serumsensitive G1 growth arrest in glioma cells [J]. Cancer Res, 1998, 58(22):50025008.
[6]王知力,郭雙平,王文亮. PTEN基因的研究進展 [J]. 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 2001, 17(4):339341.
[關鍵詞] 膠質瘤;MMP-3;TIMP-3;惡性程度;侵襲性
[中圖分類號] R739.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8-0018-02
人腦膠質瘤是顱內腫瘤中比例最高且惡性度較高的腫瘤,目前有手術、放療、化療、光動力治療、基因治療等多種治療方法,但由于其本身的惡性度高及侵襲性生長等生物學特性使得療效較差,易復發(fā),預后不佳。因此探尋其侵襲性生長的作用及機制,改善治療效果、降低復發(fā)率、延長壽命是迫切的。劉琦等[1]許多學者研究表明基質金屬蛋白酶及其抑制劑在腫瘤的侵襲和轉移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而有關MMP-3及TIMP-3在膠質瘤中作用的報道鮮少,為此筆者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MMP-3及TIMP-3在膠質瘤中表達,探討其與膠質瘤惡性程度及侵襲性的關系,為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的指導。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選取
隨機選取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神經外科2006年1月~2012年1月首次手術并經病理檢查證實的腦膠質瘤標本50例為腫瘤組,術前均未行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1~69歲,平均43.5歲。按1999年WHO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腫瘤分類標準:Ⅰ~Ⅱ級20例,Ⅲ級18例,Ⅳ級12例。同期隨機選取腦外傷行減壓術切除的正常腦組織標本10例為對照組。
1.2 檢驗方法
1.3 觀察指標
觀察在膠質瘤細胞和正常腦組織中MMP-3、TIMP-3的表達情況,免疫組化染色呈黃色或褐色顆粒狀。
1.4 判定標準
雙盲法在光鏡下隨機觀察切片5個視野,根據染色深淺及陽性細胞百分率用半定量積分法判斷結果。①染色深淺:淡黃色為1分;黃或深黃色為2分;褐或棕褐色為3分。②細胞陽性率:<5%,0分;5%~25%,1分;26%~50%,2分;51%~75%,3分;>75%,4分。細胞染色強度=染色深淺積分×細胞陽性率積分。二者相乘<1分者為陰性,2~3分為弱陽性,4~6分為陽性,>6分為強陽性。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MMP-3在膠質瘤和正常腦組織中的表達
2.2 TIMP-3在膠質瘤和正常腦組織中的表達
3 討論
膠質瘤的侵襲性生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可能涉及穿過細胞外基質屏障、血管壁的基底膜同時伴有新生血管的生成。而完善的細胞外基質和基底膜可以限制其侵襲和轉移,因此細胞外基質的降解和基底膜的破壞是其侵襲、轉移的先決條件?;|金屬蛋白酶及其抑制劑在降解細胞外基質、破壞基底膜中起重要的作用,與腫瘤的侵襲轉移密切相關[2]。
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是一類Zn2+依賴性內肽酶,可降解細胞外基質、調節(jié)基質素的形成而參與細胞外基質的重構,在腫瘤的侵襲和轉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MMP-3是一種重要的基質金屬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活化后可降解細胞外基質,并激活其他基質金屬蛋白酶等多種方式調節(jié)腫瘤細胞的侵襲和轉移。陳金華等[3]的研究證實MMP-3可調節(jié)腫瘤的侵襲和轉移,并隨腫瘤病理分級的增高而表達增強。本研究結果再次證實MMP-3可調節(jié)腫瘤的侵襲和轉移,并與腫瘤的分級密切相關。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TIMPs)是一種內源性低分子蛋白,能特異性抑制MMPs的基質降解酶,可調節(jié)基質合成和降解的平衡,從而阻止腫瘤的侵襲、轉移。TIMP-3屬于非可溶性蛋白,可抑制MMP-3的活性,阻止其對細胞外基質的降解,從而抑制腫瘤的侵襲、轉移。在胃癌、食管癌等多數(shù)腫瘤中TIMP-3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丟失或低表達,使得其抑制作用減輕。本研究結果再次證實TIMP-3可有效地抑制膠質瘤的侵襲、轉移。
MMPs與TIMPs按1:1比例結合形成復合物,二者之間維持著一種動態(tài)平衡,共同調節(jié)細胞外基質的降解,控制腫瘤的侵襲、轉移。在膠質瘤中二者之間的平衡被打破,TIMP-3的增高不足以抑制MMP-3增高對細胞外基質的降解、血管生成等作用,從而導致膠質瘤侵襲、惡性程度增高。由此看來,TIMP-3像一種調節(jié)劑,協(xié)調與MMP-3之間的平衡狀態(tài),打破對腫瘤有利的狀態(tài),有效發(fā)揮其抗腫瘤侵襲、轉移效應。綜上所述,MMP-3、TIMP-3的表達可能與膠質瘤惡性程度、侵襲性有密切的關系,以二者之間的平衡為治療靶點研究新的藥物,為臨床判斷膠質瘤惡性程度、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的指導。
[參考文獻]
[1] 劉琦,李剛,曹培成,等. MMP-2、MMP-9、TIMP-1和TIMP-2在腦膠質瘤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 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1,3(2):86-89.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選擇題
(共3題;共6分)
1.
(2分)修一條路,已經修了全長的
,未修的與已修的比是(
)。
A
.
5∶3
B
.
3∶5
C
.
3∶2
D
.
2∶3
2.
(2分)一杯鹽水,鹽占
,鹽和水的比是(
)。
A
.
7:40
B
.
7:33
C
.
33:7
D
.
40:7
3.
(2分)小亮身高150cm,表妹身高1m,小亮和表妹身高的比是(
)
A
.
150:1
B
.
150:100
C
.
3:2
二、判斷題
(共6題;共12分)
4.
(2分)一場足球比賽的比分是3:0,所以比的后項可以為零.(
)
5.
(2分)比值是0.5的比有無數(shù)個。(
)
6.
(2分)
既可以表示一個分數(shù),也可以表示一個比。(
)
7.
(2分)4:5可以寫成
,仍讀作“4比5”。(
)
8.
(2分)甲數(shù)是乙數(shù)的4倍,甲數(shù):乙數(shù)=4:1。(
)
9.
(2分)甲乙兩個足球隊的比賽結果是3:1,這個比的前項是3后項是0.(
)
三、填空題
(共9題;共24分)
10.
(4分)12÷_______=_______%=0.75=
_______.
11.
(4分)
=
_______=
_______%
12.
(2分)如圖,大圓內并排放著三個一樣大小的小圓。每個小圓的面積是大圓面積的
_______。
13.
(3分)
=_______%
=_______小數(shù)
=_______%=_______小數(shù)
14.
(4分)
:
的比值是_______,8:18的比值是_______,這兩個比組成比例是_______。
15.
(2分)
16.
(2分)20克的鹽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水與鹽的質量之比是_______,鹽與鹽水的質量比是_______。
17.
(1分)從家到商場,爸爸要走10分鐘,小明要走12分鐘。爸爸與小明的速度比是_______。
18.
(2分)六年級男生人數(shù)占全級人數(shù)的
,那么六年級男女生人數(shù)的比是_______;如果全做年級有學生190人,其中女生有_______人。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共3題;共6分)
1-1、
2-1、
3-1、
二、判斷題
(共6題;共12分)
4-1、
5-1、
6-1、
7-1、
8-1、
9-1、
三、填空題
(共9題;共24分)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關鍵詞 大學生 人際溝通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79
Abstract Students through different stages of learning finally entered the ideal university campus, after entering university age and thinking is relatively mature,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can accomplish many things, but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survey data, we found tha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lso has many problem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problem that must be taken seriously.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o a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successor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mainly aimed at college students encounter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and the method of teachers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o as to help students build confidence, and thus becom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alented people.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在濟高速發(fā)展的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在當代的大學生當中存在著些許問題,如一些大學生孤僻傲慢、難以接近、話語苛刻等,從而產生一系列的人際溝通問題。所以,我們的教育機構就要重視這一問題,積極分析造成大學生人際溝通問題的原因,從各個方面來增強大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引導大學生掌握良好的溝通交流方法,從而使大學生全面發(fā)展。
1 當代大學生人際溝通中的具體問題
1.1 以自我為中心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我們會從中發(fā)現(xiàn)部分大學生都有著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他們在交流和行動中,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在與他人交流的時候,總是要求他們順從自己的意愿來說話和做事,當他人不按照他的意思來說話做事時,他就會發(fā)脾氣,以惡語攻擊對方。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都是很自私自利的,他們會把自己的愉快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當有人反對他時,他會不聽別人的勸告,致使人際關系非常緊張,身邊的朋友會越來越少。造成部分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等院校應該積極想辦法,使大學生在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和品質。
1.2 自我封閉
同樣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我們從中發(fā)現(xiàn),有少部分學生處于自我封閉狀態(tài),他們喜歡用各種偽裝把自己的真實想法掩蓋起來,不讓別人了解和接近自己,不與任何人分享所思所想,拒絕別人的關心和詢問,極力控制自己的情感,時刻堤防別人,不與別人深入交流。他們往往非常多疑,很在意別人看自己的眼光,自尊心非常強,在學習和生活中一旦出現(xiàn)一些問題,他們會做出極端的思維判斷,從而影響其身心健康發(fā)展。還有一些學生是由于家境貧困,使其內心非常自卑,不敢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出身,害怕遭到別人的嘲笑和諷刺。他們不知道怎么與人相處,不知自己該與人說些什么,造成這些大學生的自我封閉狀態(tài)。
1.3 不會解決矛盾
在經過訪談和調查后,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大學學生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能很好地與人交流和溝通,當交流不順利時總會發(fā)脾氣或與人爭吵,他們未掌握處理問題的技巧和方法,從而使事情越來越遭。有一部分學生爭吵過后,還能化解矛盾,使關系緩和。良好積極的溝通是與人相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所以對學生展開人際關系相處方法的教學非常重要。
1.4 受網絡不良影響
由于互聯(lián)網技術的興起與發(fā)展,大學生喜愛借助電腦或手機進行網絡聊天或娛樂,以取代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但是這種交流模式對學生未來發(fā)展也造成很大的影響,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終將要步入社會、走進職場,與同事和領導相處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所以學生應該認識到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積極轉變自己的思路,平日時與同學和教師進行良好的交流,掌握處理各種矛盾的方法,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手機娛樂上。大學生要學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磨練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
2 提高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方法
2.1 開設人際溝通課程
在大學教學中,我們要加入人際交流的課程教學,對與人溝通的方法和技巧這門學問進行研究,從以往的選修課轉變?yōu)楸匦拚n。在人際溝通課程上,我們主要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引導,讓學生擁有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在人際交流中互相尊重、坦誠相待。在人際溝通課程安排上,一定要人性化、專業(yè)化,建立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考核評價機制,從而達到提升學生交際水平的目的,以高質量的授課方式來提高大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除此之外,還要對大學教師、授課人員進行專業(yè)化培養(yǎng),從而使教師的執(zhí)教水平不斷提升,教師有了先進的教學觀念,才能使學生進步得更快。掌握交流的原則和技巧,在潛移默化中把與人交流和相處的技巧傳達給學生,使學生深受啟發(fā)。學生把平時學到的溝通方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中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使每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不斷提升。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加以分類整理,為大學生們建立心理檔案,通過觀察和了解對每個學生進行細致分析,從而實行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人格和品質,切實提高大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
2.2 凈化網絡交流環(huán)境
既然大學生都熱衷于網絡交流,那么我們教師也可以積極運用網絡來傳遞正能量,從中發(fā)現(xiàn)哪些學生的思想存在偏差時,及時進行引導和制止,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正能量傳播平臺,營造暢所欲言、正面積極的交流環(huán)境。但是網絡交流再方便,也不能替代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在社會生活中還是要掌握交際溝通的技巧方法。教師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宣傳網絡安全和法律底線,建立良好的學校網絡交流平臺,大家在這個平臺上互相交流學習心得,共同學習和提高,并能維護網絡信息環(huán)境的健康發(fā)展,不散布虛假信息,不造謠生事,不惡語攻擊他人等,一起來營造誠信合法的網絡交流環(huán)境,有原則地在網絡社交平臺上傳達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傳遞正能量。學校還要針對學生開設網絡咨詢室,通過這個平臺來幫助更多的人,以解決他們的一些心理問題。由于網絡空間具備隱匿性,有利于引導學生積極面對挫折,控制自己的情緒,釋放自己的心理壓力,獲得心靈上的解脫,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2.3 搭建其他溝通平臺
學??梢越M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來為學生搭建人際交流平臺,讓學生可以在活動中升華自己、提高自己,比如“讀好書”活動。學??梢园衙總€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作為閱讀周,讓學生多閱讀多感受,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大學生的內心足夠強大,并能鍛煉學生的集體意識和交流能力。每一個學生都渴望被別人認可,希望用自己的魅力去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學生通過學習,使自己的內心更強大,從而擁有個人魅力。在學校的網絡交流平臺上,學校還可以定期開展一些演講、論壇、知識問答、比賽活動,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為集體爭光,從而凝聚學生的集體力量,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使學生放下心理負擔,有助于學生人際關系的改善。學校要積極組織其他有意義的校園活動,增加學生互動的機會,從而幫助學生溝通能力的發(fā)展,學校還要多聽取學生的心聲,多采納學生積極正確的意見和建議,從而促進大學生們的身心健康成長,使學校的管理水平和學生的人際交流能力共同提高。
2.4 適時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由于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存在偏差,在學校也會有一些沖突和矛盾存在?;谶@些問題,我們會發(fā)現(xiàn)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咨詢已經非常必要,由于大學校園人數(shù)特別多,所以單獨的心理咨詢室已經不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必須增加團體咨詢室,才能幫助更多的學生走出心理困境,從而幫助學生更全面地分析解決問題,使大學生拋棄固有的思想模式,以一種開放式的思想模式去與人溝通和交流,從而更好地建立人際關系,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以積極的態(tài)度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通過學校的培養(yǎng)訓練,使大學生們增強團隊意識,使大學生們更有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合作意識。大學生在良好的人際交往環(huán)境中,感受到分享和信任的快樂,從而真誠地接納朋友、暢所欲言,學生在交流和實踐中掌握與人交流的基本原則、方法與技巧,從而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其次,教師還要加大對貧困大學生的關心程度,逐漸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通過教師的鼓勵和關愛,使他們逐漸放下戒備,敢于面對現(xiàn)實,敢于突破自己。心理輔導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潛在心理問題,使他們可以跨越心理防線,勇敢地接納別人,成為善于交流、靈活處理人際關系的高素質人才。
3 小結
總之,人際溝通能力提升大學生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所以學校就要針對學生的這些問題進行培養(yǎng),從而為社會培養(yǎng)能力更強、素質更高、性格活潑、善于交際的新時代人才,為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而努力。通過學校的人際素質培養(yǎng),使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擁有健康的心態(tài),掌握為人處事的原則與方法。從教育方面,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思考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控制好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成為社會所需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本文從微信本身傳播特點出發(fā),運用調查問卷方法,分析在網絡社交媒體發(fā)展背景下,微信如何影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等。本文在分析了相關數(shù)據后得出結論,微信主要幫助大學生鞏固了現(xiàn)實社會中形成的人際關系,而對人際關系的拓展影響甚微。
關鍵詞:
社交媒體;微信;大學生;人際關系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為智能手機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該應用程序不僅支持在線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tǒng)平臺快速發(fā)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還滿足了多人手機群聊的消費需求。微信自誕生之后發(fā)展迅速,目前已成為人們尤其是學生間聯(lián)系的主要即時通訊工具之一。人際關系是大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每個學生成長中遇到的重要問題。作為大學生進行人際交往、建立人際關系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微信的使用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呢?本文試圖通過實證研究方法回答這一問題。
一、人際關系的界定與測量
人際關系是在20世紀初由美國人事管理協(xié)會率先提出的,也被稱為人際關系論,1933年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約創(chuàng)立。這個概念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1、人際關系表明人與人相互交往過程中心理關系的親密性、融洽性和協(xié)調性的程度。2、人際關系有三種心理成分組成:認知、情感和行為成分。3、人際關系是在彼此交往的過程中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是人與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關系。人與人交往關系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學友(同學)關系、師生關系、雇傭關系、戰(zhàn)友關系、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等。①微信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本是抽象的概念。在本調查中,筆者以平時積累的經驗為基礎,將微信對大學生影響的調查加以歸類,進行測量。該調查問卷共包含29個選擇題,涉及了大學生個人基本資料、大學生使用微信的情況(包括使用規(guī)模、頻率等)以及微信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包括交流的內容、原因、目的等)。
二、調查的實施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采取網絡工具———問卷星方式發(fā)放,推送對象為微信、微博、QQ好友,再借助滾雪球效應廣而宣傳,以達到預期的填卷數(shù)量。問卷的發(fā)放涵蓋了綜合類、文史類、理工類、藝術類等院校,覆蓋了各個層次、各種類別的高校。特別要說明的是,由于人力、物力和精力有限,筆者在抽樣對象選取和問卷發(fā)放時,釆用的是便利抽樣和網絡問卷相結合的方法。此次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樣本數(shù)220份,回收問卷220份,回收率為100%;回收有效問卷220份,無效問卷0份。問卷發(fā)放工作始于3月11日,止于3月20日,持續(xù)10天時間。此次調查中,男生占40.45%,女生占59.55%,性別比例比較均衡。樣本群體在年級分布上,大四所占比例較大,有40%;大二群體的反饋率最低,為8.64%;一、三年級樣本所占比例分別為16.36%和35%。學歷包括???、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四個層次。其中本科生反饋率最高,達69.09%;其次是??粕?5%;研究生和博士生較低,分別占比3.64%和2.27%。
三、關于大學生使用微信的狀況分析
1.微信已成為大多數(shù)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最主要方式根據樣本資料統(tǒng)計結果顯示,在220份有效調查樣本中,有近191個樣本表示在使用微信,所占比例達86.82%。而從使用微信的時間長度來看,有45%以上的同學使用微信已經兩年之久,一到兩年間的有31.82%,表明在大學生之間微信的普及率非常高。與此同時,37.73%的學生對“微信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持中立態(tài)度,35%不贊同“如果不用微信,便感覺與周圍失去了聯(lián)系”。有高達33.64%的學生在一天當中,使用微信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20%表示一天當中會有一小時之內的時間在玩微信。80.91%的大學生選擇使用微信的原因在于身邊的人都在使用,便于與同學朋友聯(lián)系交流;44.09%表示是因為微信功能豐富有趣,操作方便;31.82%的學生表示通過微信可以獲取信息,進行娛樂和游戲;27.27%表示通過微信可以放松自我,排遣壓力;同時也有12.73%的大學生表示使用微信只是為得到某種心理滿足。由數(shù)據可見,通過微信結交新朋友的比例占23.18%,文字通信也占據了很大的比重———82.27%。利用微信公眾賬號這一功能獲取信息的學生只有18.64%。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是基于微信本身具備的聯(lián)系交往的本質用途,微信的出現(xiàn)的確改變著大學生的交往方式。
2.通過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實現(xiàn)人際互動微信朋友圈誕生于微信4.0版本,也是其重要的更新,旨在增加用戶與朋友們的圖片分享。調查數(shù)據顯示,在微信眾多的功能中,最受學生追捧的是“朋友圈”。88.64%的學生在所有微信的功能中使用朋友圈最多,以分享照片、心情、網頁、音樂和游戲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朋友圈的諸多狀態(tài)中,以圖片形式的為64.55%;關于自己心情的67.27%;文章、鏈接分享的51.36%;只看不轉發(fā)的也占23.18%。處于朋友圈中的個體只能看到本人和朋友的評論,微信用戶在進行狀態(tài)時也不用有其他陌生人叨擾的顧慮,于是在提及在微信朋友圈中回復、評論、發(fā)狀態(tài)的原因時,61.26%的調查者表示想與其微信好友進行互動以加深彼此交流;45.91%表示是為了抒緒、減壓;42.27%是為了傳播、分享信息;也有23.64%學生表示是為了展示自己。這說明微信朋友圈不僅是一種個人心理狀態(tài)展示區(qū)域,還是許多學生進行自我展示、“曬心情”的良好空間。
3.微信互動內容與線下互動話題區(qū)別不明顯在交往的內容方面,不論是現(xiàn)實中的交往,還是微信中的交往,大學生之間交流的內容最多的是關于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之事,分別高達72.27%和69.55%;其次是感情方面的交流,現(xiàn)實交流中討論感情方面內容的比例超過了62.73%,微信交往中這一方面也占有近59.09%的比例;學習在兩種交往形式中也占有重要的比例,分別達到了52.27%和45%;游戲和其他話題的交流在微信中和現(xiàn)實中差別不大,都占15%、30%左右的比例。這反映出無論是在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中還是虛擬的微信網絡交往中,生活、情感、學習等問題是大學生之間交流最多的話題。
4.大學生微信使用過程中自我保護意識較強在關于“您現(xiàn)實的人際關系中有因為‘搖一搖’‘查看附近的人’‘漂流瓶’等而認識的陌生人”的調查中,44.55%的大學生表示沒有,表示很多的僅占樣本總量的4.55%。在關于“現(xiàn)實好友在微信好友中的比例”的調查中,也有高達42.73%的學生表示,他們現(xiàn)實好友在微信好友中的比例占據80-100%。這一權重表明在當今大學生社交網絡圈子中,他們對于熟人有更多的信任和依賴,對于陌生人則比較警惕,也表明大學生在使用微信工具時對于陌生人還是持一定的懷疑態(tài)度,不愿意讓更多陌生人了解自己。另外,調查也顯示,在回答“使用微信交流過程中,對于比較隱私的問題會向誰交流”一題時,高達66.36%的調查者表示會將這些問題與熟人而非陌生人交流,會對陌生人交流的比例僅占樣本總數(shù)的6.36%。在“微信隱私設置功能中,幵啟或使用了哪些功能?”中,有72.72%的學生需要他人加自己為好友時進行信息驗證;系統(tǒng)默認,自己沒有設置的僅占11.36%。
四、研究結論
1.大學生微信使用有助于維護現(xiàn)實人際交往大學生群體在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中不同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生活相對自由,自然對自己人際交往的層面和種類要求得更多、更廣。他們人際交往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每天要面對形形的人。每個學校的大學生群體都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生活習慣,由于價值觀念的不同,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遇到不解和隔閡?,F(xiàn)實的人際交往對于大學生而言,往往具有不可選擇性,他們必須面對人際交往中的所有情境,因此復雜的現(xiàn)實人際交往環(huán)境往往給學生帶來很多困擾。微信可以營造一種更為開放的網絡環(huán)境氣氛,通過微信進行人際交往,可以使那些在現(xiàn)實人際交往中不占優(yōu)勢且缺乏一定自信心的大學生能更加開放、更有信心地去尋找他們想去交流的群體,從而提升了人際關系。
2.微信更有利于大學生展示真實的自己匿名性和平等性是網絡社交中最顯著的特征。只要自己情愿,在使用微信的過程中,我們便可以擺脫外在和現(xiàn)實的束縛,不署名、不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選擇自己喜歡并且希望交往的對象身份平等地進行交往。這就使微信交往的主體雙方在交往時沒有束縛,沒有壓力,交往過程輕松,情感表達也更加廣泛和充分。隨著年齡的增長及閱歷的豐富,再加上現(xiàn)如今社會上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許多大學生在處理價值沖突時感到困惑又緊張。尤其社會上出現(xiàn)的一些不良現(xiàn)象,使得許多學生對網絡交往這個渠道產生質疑,他們不敢輕易相信陌生人,不敢與他們有過多交流,大學生們的戒備心變得越來越強烈,對他人的信任程度也漸漸變低。于是許多人不敢對毫無顧忌地跟別人傾訴,表達自己的想法、觀點。敞開心扉對于許多學生而言成了一件極其困難的事。使用微信可以不用顧忌這么多,不用擔心被誰出賣,也可以更好地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況,使大學生群體能夠更真誠地向別人吐露自己的內心,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真正實現(xiàn)了人與人的平等交往。
3.微信不能代替面對面的情感交流網絡社交工具發(fā)展之后,大學生傾向于在虛擬的世界中通過人際交往的方式尋求精神知己,缺少現(xiàn)實的人際互動。這種對話的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他們暫時的心理欲求,但是卻不能代替真實的情感交流。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之上,而廣泛的社會信任不僅僅需要基本的信息、情報的交流,更需要情感,心靈上的交流。人類情感交流建立在現(xiàn)實性的基礎上,任何的交流脫離了現(xiàn)實都會有如高飛的風箏,越飄越遠。因此,要理性對待微信,合理使用微信,規(guī)避因為技術的先進而導致用戶被媒介綁架的問題。
關鍵詞: 大學生 人際交往 現(xiàn)狀對策
人際交往,是指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意見溝通,信息之間的交流,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一般來說,人際交往是兩個以上的人都有一種心理的需要,這種需要可以是知識和經驗的分享,可以是情感、欲望及感受的分享和交流,這種需要轉化在現(xiàn)實中的信息交流就變成了人際交往。在人際交往中,雙方都必須有這種心理的溝通和融合才可以和諧。進入大學,人際交往的空間發(fā)生了變化,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更豐富,一個大學生能否融入群體是其是否具有健康精神生活的主要標志[1]。
2009年我們通過自制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我校07、08、09年級799名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從五個不同角度了解我校大學生人際交往現(xiàn)狀,以下是此次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基本情況及分析
我們在問卷中調查了學生對自己交友現(xiàn)狀的評價,對于問題“在你的人際交往中,你覺得自己人際關系如何”,40%的學生表示“關系不錯,我很滿意”,54%的學生表示“關系一般,勉強過得去”,4%的學生則是“關系很差,自己很失敗”,還有2%的學生表示“不清楚”。
說明整體上我校學生的人際交往現(xiàn)狀比較健康,有94%的學生對自己人際關系現(xiàn)狀滿意或基本滿意,只有4%的學生認為自己人際關系失敗。
對于問題“你在大學里有沒有知心朋友的”的調查則顯示,有7%的學生表示“有很多”,77%的學生回答“有幾個”,有16%的學生回答“幾乎沒有”。
16%的學生表示沒有知心朋友,說明這部分學生在與學生建立較為親密的關系方面能力欠缺,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調查對象幾乎都是上世紀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后出生的獨身子女,在家庭里沒有兄弟姐妹交往,在學校中,由于應試的壓力,缺乏與同輩密切交往從而建立親密關系的機會與經驗,而我校學生大多數(shù)又來自農村或邊遠山區(qū),而這些學生由于接觸外界機會較少,缺乏人際交往方面的鍛煉。
二、大學生宿舍交際情況及分析
我們對學生的宿舍關系狀況進行了調查,對于問題“你在宿舍內是否有特別不喜歡學生”,18%的學生反映有特別不喜歡的人,82%的學生沒有。對問題“你能適應來自不同地區(qū)室友的生活習慣嗎?”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1%的學生表示“差別很大,完全不能接受”,34%的學生選擇“差別很大,但是可以相互忍讓”,42%的學生表示“好像沒什么差別”,23%的學生覺得“這個并不重要”。
從以上調查結果分析,我校學生在宿舍的交往情況基本良好,但問題依然存在,18%的學生反映宿舍內有特別不喜歡的人,說明這部分學生自我觀念強,對于不合自己意愿的學生缺乏理解和包容。1%的學生完全不能接受室友的生活習慣,這樣勢必會產生與室友的隔閡、不滿甚至矛盾、沖突。當前,獨生子女大學生一般來說自我意識比較強,如果只是一味地從自我出發(fā),以自己的標準衡量、評判、要求他人,這樣不可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大學生交際心理及技巧現(xiàn)狀及分析
在對“你在社交場合是否會感到緊張和窘迫”問題的調查中,24%的學生表示“一直都這樣,經常會有這種感覺”,67%的學生表示“偶爾會有這種感覺”,僅9%的學生不會有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24%的學生經常會在社交場合感到緊張和窘迫,該比例較高,說明心理因素是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不良的較為普遍的原因,因此,學校對此應當高度重視,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調節(jié)能力。
當被問及“你是否會因找不到合適的方法與人交往而感到苦惱”時,結果顯示,有7%的學生因經常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和別人交往而感到苦惱,有73%的學生有時會這樣,有20%的學生從來不會。說明有80%的學生有學習、提高人
際關系技巧的需求,學校有必要開設《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學》、《人際交往的方法與技巧》等相關課程。
四、大學生與異性學生交往現(xiàn)狀及分析
從我校異往現(xiàn)狀的調查問題“和異性學生的交往你會?”中我們可以看出,有70.9%學生可以很自然地交往,有19.9%的學生表示“感覺不自然,在十分必要的情況下才會去接近他們”,有9.2%的學生幾乎不與異往。上述調查結果顯示有29.1%的學生不愿或不敢與異性學生交往,說明這些學生在與異性學生交往問題上存在認識或心理上的偏差,大學生與異性學生交往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方面,應該以尊重、坦誠、自然、友愛的心態(tài)與異性學生交往,因此,學校有必要加強異性學生交往的引導與教育,提高學生與異往的意識與能力。
在對學生進行的戀愛相關問題調查中,我校有29.4%的學生表示已有,有34.5%期望有戀愛對象。這表明我校異性學生交往中有近1/3是由戀愛關系組成的。因此,怎樣加強對戀愛關系的引導是對待異往問題的重點。
五、大學生網絡交友情況及分析
網上交友已經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一部分,我們此次調查對學生在網上交友的程度與態(tài)度作了調查。從學生網絡交往現(xiàn)狀分析,有這樣一些情況:75%的學生有或想有固定的網上交流現(xiàn)象,57%的學生覺得網友與現(xiàn)實朋友各有好壞,甚至6%的學生認為跟網友更談得來。
這樣的數(shù)據說明了隨著網絡的普及與滲透,越來越多的學生鐘情于網絡的豐富內容、新穎知識、開放觀點、神奇速度、輕松氛圍。網絡交友成為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方面。我校部分學生過于偏好網上交友,必須認識到:網上交友畢竟是虛擬的,網上交友是不能完全信任的。也許這種交往形式可以避免現(xiàn)實交往中的尷尬,卻不能代替現(xiàn)實中心與心的交流。因此,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上交友與現(xiàn)實交友的差別,也是當今我校教育中必須重視的一點。
總之,通過本次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大學生人際交往總體情況是比較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高校的重視,應該采取多種切實有效的措施,如加強人際交往方面的課程教學,積極開展校園各種文化活動,拓寬學生交往渠道和空間等,進一步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際溝通;改革
人際溝通能力對工作中人際關系的建立、良好工作氛圍的建立有著直接影響,在高職院校中開展人際溝通課程更可以促進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有助于學生對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高職院校中開展人際溝通課程有著非常大的必要性。而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高職院校人際溝通課程就面臨著對課堂教學的改革,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所需。下面本文就高職院校人際溝通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
1.高職院校開展人際溝通課程的意義
社會的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當今社會再也不是只靠實干就可以成功的年代,要想成功,除了要有過硬的專業(yè)素質,還要將自己很好地推銷出去,可以和別人進行良好的溝通與合作,因此,人際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就是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適合、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的高科技人才,在高職院校中開展人際溝通課程,可以更好地促進培養(yǎng)與社會發(fā)展相結合人才的開展。因此,在高職院校人際溝通課程的開展中,除了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理論知識,還要加強對學生社會交往能力與人文方面的素質的培養(yǎng)。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fā)生的一系列的變化,學生要有一定的人際溝通、交往能力之外,還要具備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對環(huán)境快速變化的適應能力等等,所以,面對這些不定因素的變化,高職院校人際溝通課程的改革就成為了必然,只有改革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出更加適合社會發(fā)展與需求的專業(yè)人才。
2.促進高職院校人際溝通課程改革的分析
2.1做好對人際溝通課程的開發(fā)與設計,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更好地促進高職院校人際溝通課程的改革,那么就要加強對人際溝通課程的開發(fā)與設計,更好地激發(fā)出學生對人際溝通課程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習,更好地促進學生交際能力的有效提升。在對高職院校人際溝通課程的開發(fā)與設計時,要始終圍繞以學生為中心、就業(yè)為導向、學生職業(yè)生涯發(fā)展需求的原則來開展,更加合理地構建人際溝通課程。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人際溝通的重要性,讓學生真正意識到人際溝通課程的重要性,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態(tài)度進行改革。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的常規(guī)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以一種幽默的、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在進行溝通交流時,都要講普通話,這是良好的人際溝通的前提。另外,課堂要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到溝通的樂趣,教師要站在一個同等的地位與學生展開交流,通過對學生的深入了解,結合高職院校人際溝通課程的特點對這門課程進行開發(fā)與設計,使得人際溝通課程更加符合學生的口味,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
2.2通過網絡加強對人際溝通課程的開展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使得網絡成為人們生活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更甚,學生生活、學習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通過網絡來完成的,而對于人際溝通來說,又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與學生的生活、學習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在高職院校人際溝通課程中要加強對網絡的利用。通過對網絡平臺的利用,打破了傳統(tǒng)的固定化教學模式,在體現(xiàn)出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同時,也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學中,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這個大的資源平臺,建立一個師生共同交流與學習的平臺,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yè)針對專業(yè)特點來進行人際溝通交流的設計,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問題的交流與互動,有效地實現(xiàn)人際溝通的實踐性。而通過網絡平臺,可以將一些日常交際中所涉及的一些溝通技巧、禮儀規(guī)范等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視頻制作等方式,讓學生對人際溝通有一個更加全面與深刻的了解。另外,通過網絡在人際溝通課程中的運用,還可以有效地對課堂教學進行補充,使得人際溝通教學更加全面,而生動、有趣的多媒體方式,也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3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情境教學的運用
人際溝通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會到人際溝通的精華所在,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情境教學的運用。教師可以設定一些真實的交際情境,給學生以置身現(xiàn)實情境的感覺,讓學生來扮演情境中的角色,根據設定的情境來開展交流。例如,可以虛擬學生今后在面試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場景、向上級匯報工作情境的場景等與學生自身息息相關的情景,讓學生在這種任務中去深入地體會人際之間的溝通,從而在實踐中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
2.4人際溝通課程的考核要多樣性
人際溝通課程是一門提升學生實際能力的課程,因此,在對課程進行考核時,不能單純地靠理論考試,而要注重考核的多樣性,讓學生明白其學習的目的不在于考試,而在于運用,在于可以真正地促進自己溝通能力的提升??己艘獜膶W生敢說、會說、有效地表達與溝通等實際操作來入手,鼓勵學生大膽地講,勇敢地說。溝通并不單純地是說話,而是通過說話來達到目的。人際溝通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在社會生活中,準確、舒服地表達自己并讓別人接受自己。
另外,高職院校人際溝通的開展,要結合專業(yè)的特點,更加系統(tǒng)地開發(fā)與本專業(yè)相關的實訓課程,通過實際訓練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加強不同專業(yè)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與交流,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人才交際能力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秦汝芳,王宏.網絡環(huán)境下高職《人際溝通》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科技資訊.2016(19):122-123.
[2]艾琛.結合高職院校專業(yè)需求開設的人際溝通課程教學內容探討[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07):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