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常見的心理學效應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10-02 08:56:3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常見的心理學效應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第1篇

本研究選取貴州省某地區(qū)中小學校長160人,使用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問卷、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和自測健康評定量表進行問卷調查,探討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結果發(fā)現,中小學校長總體工作壓力處于中等水平,其中考試升學的壓力最大,人際關系的壓力最??;中小學校長心理健康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社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和積極應對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構方程模型的研究結果表明,工作壓力直接影響個體心理健康水平,主觀支持通過中介作用影響工作壓力和心理健康的關系,主觀支持通過積極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有間接影響。

關鍵詞 校長 工作壓力 社會支持 應對方式 心理健康

分類號B849

1 問題提出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持續(xù)改革與發(fā)展,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壓力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中小學校長作為學校的核心人物和特殊的教師群體,不僅承擔著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同時還擔負著學校管理工作,面臨著較高的社會期望和職業(yè)壓力。因此,中小學校長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壓力問題便凸顯出來。已有研究結果表明,中小學校長具有較強烈的工作壓力感,且工作壓力是影響校長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有研究認為,雖然中學校長的工作壓力大,但自身心理素質相對較好,因而中學校長的身心健康狀況良好,其身心健康狀況平均高于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這種結果與中小學校長自身良好的人格特征有一定關系,大多數中小學校長情緒平穩(wěn)、樂群熱情、性格外向、態(tài)度溫和、自我克制能力較強。但除人格因素之外,國內有關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關系內在心理機制的探討比較少見,缺乏系統(tǒng)的實證研究。

社會支持是個體從社會中所獲得的來自他人的各種支持。大量研究結果表明,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個體所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心理障礙的癥狀就越少,社會支持在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壓力和心理健康之間起調節(jié)作用。應對方式是個體對現實環(huán)境變化有意識、有目的和靈活的調節(jié)行為。應對方式對個體心理健康也具有影響作用,有研究表明,與普通教師相比,校長的應付方式最為成熟,負性生活事件的受影響程度反而低于普通教師。

綜觀已有研究成果,我們發(fā)現,雖然有研究者關注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對學校教師群體心理健康的影響,但目前尚未見到有研究將多個變量同時引入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系統(tǒng)考察多變量之間的結構關系。本研究擬通過結構方程模型探討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模型,分析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在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心理機制,為探索降低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徑提供依據。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以貴州省某地區(qū)中小學校長培訓班的培訓學員為研究對象,利用培訓學員上課時間,采取整群取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60份。其中男性校長156人,女性校長4人;正校長86人,副校長74人;??茖W歷122人,本科學歷36人,2人數據缺失;小學校長110人,初中校長42人,完中(初中和高中)校長7人,1人數據缺失;鄉(xiāng)鎮(zhèn)和農村學校校長152人,城市學校校長8人;35歲以下校長96人,36~45歲校長54人,46歲以上校長10人。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問卷(Principal Job Pres—SUFe Questionnaire)

共9個項目,分別反映校長的總體壓力及考試升學、工作負荷、社會監(jiān)督、人際關系、主管領導、問題學生、生涯發(fā)展和社會地位等多方面的工作壓力。采用5級計分(沒有壓力、有點壓力、中等壓力、較大壓力和壓力很大,分別記1~5分),分數越高表明壓力越大。本研究中問卷內部一致性為0.87。

2.2.2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ocial SuppoR Rating Scale,SSRS)[9]

共10個項目,包括主觀支持(4個)、客觀支持(3個)和支持利用度(3個)等3個維度,分別反映被試主觀感受到的支持、實際得到的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以總分反映被試社會支持的總體狀況。本研究中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62。

2.2.3 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共20個項目,分為積極應對(12個)和消極應對(8個)2個維度。每個項目按照不采取、偶爾采取、有時采取和經常采取進行4級評定。本研究中積極應對維度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2,消極應對維度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1。

總體工作壓力、考試升學壓力、工作負荷壓力、人際關系壓力和生涯發(fā)展壓力與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顯著負相關(p

2.2.4 自測健康評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SRHMS)

該量表包括正向情緒(5個)和心理癥狀與負性情緒(7個)2個子量表,共12個項目。其中正向情緒正向評分,心理癥狀與負性情緒反向評分,每個項目從0到10共11級計分。分數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好。本研究中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0。

2.3 統(tǒng)計方法

數據運用SPSS 11.5軟件進行錄入,進行相關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運用Amos 6.0對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檢驗。

3 結果

3.1 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和相關分析

中小學校長總體工作壓力平均分為3.14±0.96(理論范圍0~5分),在考試升學、工作負荷、社會監(jiān)督、人際關系、主管領導、問題學生、生涯發(fā)展和社會地位等方面,考試升學的壓力最大,平均分為3.03±1.00,人際關系的壓力最小,平均分為1.99±0.89,排在壓力前3位的分別是考試升學、問題學生和工作負荷壓力。結果顯示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處于中等水平。中小學校長心理健康平均分為84.28±14.28(理論范圍0~120分),從結果來看,中小學校長的心理健康水平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極應對與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顯著正相關(p

3.2 不同組別的中小學校長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狀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本研究分別將被試按總體工作壓力、社會支持各維度和應對方式各維度分數由低到高排序,分別取兩端27%的被試作為低分組和高分組,對兩組被試的心理健康分數進行差異檢驗。結果發(fā)現,在總體工作壓力、主觀支持和積極應對3個因子上,高分組和低分組被試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顯著(p0.05)。

3.3 工作壓力、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關系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在相關研究文獻和各變量之間相關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對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系做出以下假設:工作壓力直接影響個體心理健康水平;主觀支持與積極應對通過

4 討論

近些年來,中小學校長成為心理和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但不足之處是普遍注重定性研究,缺乏定量分析。本研究以西部中小學校長為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方法和結構方程模型,對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社會中介作用影響工作壓力和心理健康的關系;主觀支持通過積極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有間接影響。根據上述模型假設,本研究首先建立工作壓力、主觀支持、積極應對和心理健康的飽和模型;其次,使用Amos6.0軟件對模型進行估計,把飽和模型中路徑系數不顯著的路徑刪除(從總體壓力到積極應對的路徑),得到如圖l所示的結構模型,即主觀支持與積極應對在工作壓力和心理健康關系中起中介作用。該模型的擬合指標比較理想。

以上研究模型假設基本得到證實。進一步路徑分析,將同一條路徑中的系數相乘之后(如工作壓力一主觀支持一心理健康的路徑系數為一0.16×0.18),再將不同路徑的系數相加(如工作壓力對心理健康有三條不同的路徑),分別得到總體工作壓力、主觀支持和積極應對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一0.275、0.212.0.152。

支持、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進行實證研究。結果發(fā)現,中小學校長總體工作壓力處于中等水平,心理健康水平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這與廖傳景等人研究結論比較一致。這種結果一方面可能與中小學校長自身心理素質較好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小學校長在學校環(huán)境中經歷多年的個人奮斗,培養(yǎng)了良好的性格特征,大多數中小學校長性格外向、樂群熱情、情緒平穩(wěn);同時善于利用來自于社會、家庭和同事的社會支持,建立廣泛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用于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壓力,間接地提升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研究結果也可能與被試取樣有一定關系。貴州省地處我國西部地區(qū),教育和經濟發(fā)展總體上落后于中東部地區(qū),在升學考試、生涯發(fā)展和工作負荷等方面的競爭和壓力低于發(fā)達地區(qū)。因此,中小學校長總體工作壓力相對不高。

在工作壓力的具體方面,本研究考察了中小學校長在考試升學、工作負荷、社會監(jiān)督、人際關系、主管領導、問題學生、生涯發(fā)展和社會地位等8個方面的壓力情況,結果顯示,考試升學的壓力最大,其次是問題學生和工作負荷,而人際關系的壓力相對最小。這種結果一方面反映出當前社會對學校的過高期望和上級部門對升學目標的考核給中小學校長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升學率是影響學校發(fā)展的重要指標,教育管理部門考核升學率,學生家長重視升學率,升學率決定學校的發(fā)展,這些問題在當前教育中并未改變。與此同時,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問題學生的轉化問題,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如開行政會、處理常規(guī)工作(巡查校園、整理文件、接待上級檢查、接待家長、教師談話和整理文件等)、處理突發(fā)事件,均讓校長感覺“疲憊不堪”。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我國西部地區(qū)中小學校人際關系的氛圍比較和諧,校園工作的人際環(huán)境相對較好。從工作壓力的得分情況來看,與地處中東部地區(qū)的湖北省中小學校長的工作壓力水平相比,地處西部地區(qū)的貴州省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水平普遍較低。這一結果反映出不同地域的中小學校長的工作壓力存在一定差異。

本研究發(fā)現,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社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和積極應對方式與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顯著。也就是說個體工作壓力越大,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而社會支持水平越高,個體更多采用積極的方式應對困難與挫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尤其是個體主觀感受到的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更加積極。關于社會支持的作用,多數研究者認為感受到的主觀支持比客觀支持更有意義,因為雖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觀現實,但是“被感知到的現實卻是心理的現實,而正是心理的現實作為實際的(中介)的變量影響人的行為和發(fā)展”。本研究結果證實了這一觀點。

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壓力和身心健康之間的內在關系比較復雜。其中,緩沖效應模型認為,良好的社會支持可以調節(jié)和緩沖壓力事件對個體的消極影響;中介效應模型認為,社會支持是介于壓力和心理健康之間的媒介;主效應模型認為,社會支持獨立于壓力之外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動態(tài)效應模型則統(tǒng)合了主效應模型和緩沖效應模型。依據溫忠麟等人的觀點,我們同時檢驗了主觀支持在工作壓力和心理健康之間的調節(jié)作用和中介作用。通過對主觀支持調節(jié)效應的分層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主觀支持的調節(jié)效應不顯著(R2的變化只有0.006,第二層回歸分析主觀支持×工作壓力乘積項中B=0.084,p=0.284)。因此,主觀支持對工作壓力和心理健康的調節(jié)效應不顯著。

依據文獻分析和變量問相關分析結果,我們建立了工作壓力、主觀支持、積極應對和心理健康的關系模型。通過對主觀支持中介效應進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表明,4個變量間的5條路徑系數均達到顯著性水平(p

參考文獻

1 汪穎,湖北省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的關系研究,碩士論文,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0.

2 馬雪玉,王景芝,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關系.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0,26(5):581—582.

3 汪小琴,任春亮,中學校長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征的調查研究,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15(6):564.

4 廖傳景,中學校長身心健康及其影響與保護性因素,心理科學,2009,32(9):1508—1510.

5 張福建,中小學校長人格特征的比較研究,山東教育科研,2001,(10):37—39.

6 聞吾森,王義強,趙國秋,等,社會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0,24(4):258—260.

7 鄧遠平,羅曉,教師職業(yè)壓力、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關系探析,集美大學學報,2011,12(1):44—48.

第2篇

【關鍵詞】音樂心理 視覺注意 音樂記憶

本文系咸陽師范學院專項科研計劃項目“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學專業(yè)鋼琴教學法探究”(項目號:11XSYK121)階段性成果。

問題的提出

教學改革旨在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注意吸收、借鑒學科前沿的有益方法,無疑有助于改革目標的實現。當前,國內對鋼琴教育越來越重視。然而在高校鋼琴專業(yè)教學中,仍注重“彈奏技術”和“音樂表現”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在音樂心理學視域中,這種忽略音樂與心理的內在關系的教學模式易導致學生興趣下降,產生叛逆心理;也使教師事倍功半,教學質量不高??梢哉f高校鋼琴教學改革迫在眉睫。鋼琴彈奏者的心理活動貫穿彈奏始終,對彈奏效果起著重要作用。筆者從引入音樂心理學相關原理和方法的教學實踐中注意到,近年來音樂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解決上述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音樂心理學對鋼琴教學的啟示

音樂心理學是“研究音樂與人的行為、心理過程的互動關系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近代以來西方在音樂心理學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值得鋼琴教學借鑒。19世紀,赫爾姆霍茨、馮特、施圖姆夫等通過實驗探索音樂信息學,極大促進了音樂心理學發(fā)展。20世紀以來,西方音樂心理學形成了幾個重要流派:構造主義、行為主義、格式塔完形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皮亞杰發(fā)展心理學派、認知心理學派等。近年來,我國音樂心理學也取得了較大進步,周海宏(1993)、羅小平(2001、2004、2005)、楊和平(2006)、劉沛(2006)、趙冬梅(2006)等作了一系列探討。其中,周海宏通過典型活動的分析初步確立了鋼琴演奏心理操作系統(tǒng)的認知模型,提出了“鋼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概念,將心理學的科學方法與鋼琴演奏及教學實踐經驗相結合進行理論研究,并提出訓練方法[1]。音樂心理學的相關研究對鋼琴教學的明顯促進作用主要有:音樂能力與心理狀態(tài)的關系。包括對音樂各種要素及其整合的感知、記憶、理解以及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水平在內的“音樂能力”,在教學中常被用來判定學生的演奏技巧和審美水平。演出狀態(tài)與心理狀態(tài)的關系。演奏者臨場最擔心的“緊張”心理狀態(tài)可從心理學中獲得解決。彈奏各環(huán)節(jié)與心理狀態(tài)的關系。鋼琴彈奏是視覺、聽覺、觸覺、記憶、想象、理解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協(xié)作的過程,對其規(guī)律的研究有助于演奏時更準確有效地表達。下文以視覺注意和音樂記憶為切入點探討音樂心理學對鋼琴教學的具體助益作用。

基于音樂心理學的高校鋼琴教學改革建議

1.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

鋼琴彈奏是一系列心理活動有機結合的過程。學習者的識譜能力、聽覺能力、背譜能力、記憶能力、眼耳手腳的協(xié)調能力、對作品的理解能力、舞臺表演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無不與其心理狀態(tài)密切相關。一直以來,教師多將重點放在手指技巧突破等具體演奏技巧方面,未充分重視彈奏者的心理狀態(tài)。

2.教學中的視覺注意

視奏能力是鋼琴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從心理學角度可將其描述為:譜面信息被學習者的感覺系統(tǒng)(眼睛)接收,并被轉換成為神經能量后在感覺存儲機制中短暫存儲,然后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進行加工和編碼(可能進入記憶系統(tǒng)),接著引起行為反應(彈奏),彈出的樂音進入聽覺系統(tǒng),給予彈奏者反饋,這部分信息又將進行另一番加工。Treisman 和Julesz假定:在視覺注意中有兩個不同的過程在發(fā)揮作用。在第一個階段,存在一個初級的前注意加工,該過程對視野進行掃描,迅速地檢測客體的主要特征,如大小、顏色、方向和運動等……。此后,位于大腦皮層不同區(qū)域的特定的特征地圖對客體的不同屬性進行編碼。[2]學生在練習時,譜面上的旋律走向、節(jié)奏特點、和聲構成、曲式結構等所有信息同時被編碼,生成該作品的“特征地圖”,這些圖譜被整合成為映像,接著“焦點注意”從這些映像中抽取一部分信息進行細節(jié)分析。可見,最后真正被分析的只是最初學習者視野中所有信息中的一小部分。顯然,如何有效提高譜面信息的提取量至關重要。將譜面信息按照類別、先后次序按部就班練習是初學者常用的練習方法,對有一定基礎的學生,這樣過于耗時,亦不利視奏能力的發(fā)展。根據視覺注意的特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視奏能力。

特征搜索。視覺具有積極搜索目標能力,這里搜索指“掃描環(huán)境的特定特點。”[3]孤立看待樂譜中的每個音符,它們是散落的、隨意的,將其前后聯(lián)系起來,或能發(fā)現音符排列的某種規(guī)律(例如和弦轉位、半音階)。當然,特征搜索的前提是相應的知識儲備。如搜索出“和弦轉位”這個音符排列特征的前提是了解“和弦轉位”的含義。由此彈奏前一定要研究曲譜,這個過程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樂曲的特點,提高學習效率。

選擇性注意與分配性注意。教學中,經常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師不斷重復一些重、難點后,學生仍不得要領,這可從心理學有關“注意”的研究中找到解決途徑。心理學認為注意是簡單的“一種表現為專心的心理活動”[4]。常見的注意有兩種:選擇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前者指聽者可以在豐富的聲音輸出中,捕捉到自己所選擇的聲源,如在幾個人同時談話的環(huán)境中“揪”出想要聽的那個人的談話;后者指在不斷改變注意的焦點基礎上,同時注意幾個聲源。

有關“注意”的心理分析及教學設計。鋼琴彈奏是眼、耳、手、腳等身體部位相互協(xié)調配合的復雜過程。樂譜的每個段落有音準、節(jié)奏、力度、音色、情感等各個方面要求。若要學生在同一時間注意到所有方面的要求,對學生尤其初學者,常會顧此失彼。一個可行的辦法是先讓學生執(zhí)行簡單任務,如單手彈奏,且只要求音符和節(jié)奏的準確性,這樣能夠減輕心理資源的負擔,使學生自如且較高質量地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忽略其他因素,集中注意力在所要求的任務上。當這個任務能夠被輕松完成,相當于完成了將這個任務“自動化”的過程,之后進行復雜任務時,之前的簡單任務消耗的注意資源變少,因而使復雜任務的完成變得較為容易。

3.教學中的音樂記憶

音樂記憶。認知心理學認為,記憶是指我們存儲、提取過去的經驗,并將這些信息用于當前情景,其中包括三個常見的記憶加工過程:編碼、存儲和提取。這種記憶行為包括在不具備物理聲音的刺激下,大腦給予音樂音響的聆聽和理解以及對記憶對象即音符回憶的外在表現。不同的音樂行為(作曲、表演等)側重于不同的記憶行為。舞臺演奏中突然的記憶中斷,是困擾學生的一個常見問題,這不能簡單地解釋為沒有背熟曲譜或者心理素質不好。研究表明,不同個體的記憶能力存在差異;不同的聲音刺激對個體的注意力影響不同;不同個體對記憶任務注意的保持時間不同。對表演者來說,“儲存的檢索任務與內部產生的刺激之間就構成了一種抗衡,結果是,在表演壓力下,這種不隨意的自主神經系統(tǒng)通常表現為無法正常合作的狀態(tài)?!盵5]音樂記憶的過程如下圖:

音樂記憶的心理分析及教學設計

編碼形式。信息進行短時存儲時,對信息的語音、語義及視覺編碼最為重要,而對鋼琴學習者而言,“長時存儲”對“背譜”至為重要。研究表明:大部分存儲在長時記憶里的信息主要都是語義編碼――即用詞義編碼[6]。Miller(1956)認為:“欲增強信息加工的能力,有必要使用某種技術,將信息的碎片組織為較為熟悉的單元或組塊?!盵7]彈奏是眼、耳、腦、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工作的過程,對譜面信息的視覺記憶、樂音的聽覺記憶、鍵盤的手指記憶,以及對全曲結構的深刻理解等結合起來的記憶更為牢固??梢?,充分理解分析譜面信息,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充分調動、相互促進,是提高背譜能力的有效方式。

記憶轉移。剛存入腦的信息會衰減和擾,需及時將相應信息從短時記憶轉移至長時記憶中。完成這一轉化最為有效的方式是理解,與已有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或聯(lián)想,重復練習或多次條件反射。教師可從創(chuàng)作背景、手法、技術要點等方面指導學生全面理解作品,避免死記硬背樂譜。

記憶“間隔效應”。為使記憶的音樂信息保持激活狀態(tài),需要定時練習。研究表明,將記憶內容分配在不同時間進行分散練習,信息記憶量更大,記憶時間更長,心理學稱為“間隔效應”,其產生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學習時間段內使用了不同的編碼策略,從而使記憶得到加強。由此,鋼琴學習中時間分配非常重要,教師可利用這一點對學生進行不定時復查,以鞏固學生的信息記憶。

有關遺忘。心理學上著名的干擾理論認為互為競爭的信息導致了遺忘,而“系列位置曲線”推論認為,在對一系列信息進行記憶后,最后記憶的一部分信息記得最清楚(近因效應),其次是開始的部分(首因效應),中間部分的信息回憶最差。據此,鋼琴教學設計應注意:課程重點難點安排在一節(jié)課的開始和結尾處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記憶;每次教授知識點不宜過多,并在知識點當中穿插及時的復習時間;將難點內容與較容易的內容交替講授;合理分配學生的練習時間。

結 語

在鋼琴教學中引入音樂心理學的相關原理和方法,對解決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效果是十分明顯的。因此,引入音樂心理學不失為高校鋼琴教學改革的一劑良藥。

參考文獻:

[1]周海宏:《對部分鋼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

[2]羅伯特?L?索爾所、M?金伯利?麥克林、奧托?H?麥克林:《知心理學》(第七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6]Robert J?Sternberg:《知心理學》(第三版),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第3篇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教育心理學;心理效應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5-0246-02

引言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從小到大,人們一直在和語言打交道。人類從出生就開始學習語言,從母語到外語,學習的目的就是用來與他人交流,語境很穩(wěn)定,目的很明確,所以我們很快就能掌握。那么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也是快速容易嗎?答案是否定的,中國學生用在學習外語的時間至少占了總學時的1/4,甚至有的達到了1/3,但結果卻不理想,語境是一定的外因,但究其內因,中國式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體制、教育目的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人們對教育沒有正確的認識,教育者對教育目的的偏離,對教育心理學知識的缺乏使得教育存在的問題更加嚴重,迫使學生越來越遠離正確的學習道路,而學生錯誤的學習目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意識的缺乏使語言學習難上加難。因此,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具備教育心理學、英語語言文學等方面的知識,還要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教授學生的同時,也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能有意識地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給自己及時充電。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教育者更應該明白其中的道理。教育心理學是一名優(yōu)秀的大學英語老師首先應該具備的知識,因為教育工作者作為大學生的心靈導師,應該具有親和力、善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的能力,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由厭煩轉變?yōu)闊釔邸?/p>

一、心理問題分析

師生之間是互動互助,互利互惠的關系,學生應該有正確的學習心理,教師也應該有端正的教學態(tài)度。但兩者在知識的傳遞過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種問題。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很多。比如,學習心理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情緒問題、擇業(yè)就業(yè)心理問題等等。必須明確的是,諸多問題中學習心理問題成為家長、學校及教育者目前最為關注的焦點。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他們最關心的也是學業(yè)成績問題。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否真有這樣的士兵呢?如果有,是什么干擾這種士兵的心理讓他們不求上進呢?同樣,不想學有大成的學生真的存在嗎?力爭上游是人類的本性,在充滿競爭的社會時里,沒有人想淪落到社會的底層。那么,英語教師如何應用教育心理學,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斗志,讓學生勇于面對學習困難,提高學習效率,明確學習目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老師存在的心理問題

1.教師在向學生傳授英語知識的同時,教師的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狀況也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授課教師只站在授予者和施恩者的角度高高在上,把學生當成無感情的木偶,在處理問題時不能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學生進行不恰當的指責和懲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就會引起大學生的心理障礙,產生厭學,自卑,逃避等心理問題。

2.有些教師在授課時,偏離了教學目的,忘記了學以致用的目的。把很大的精力與時間投入到提高學生的四、六級通過率上來,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培育受到忽視和排擠,學生被動放棄了聽說方面的訓練,語言的基礎功能已被忽略,不能交流,不能應用,自然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

3.在授課方面出現問題時,教師容易把出現的問題歸結于學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師方面的因素。俗語有云“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學生課上反應不好,聽課狀態(tài)不佳,不能只歸咎于學生不努力,不認真,教師應反思問題的根本原因。導致學生聽課效果不理想,有多種原因可能是教師的問題較難,安排的活動過多,或所講知識未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或時間太長,超過學生承受的極限等等,諸多方面教師都應加以分析,再利用教育心理學上的諸多效應改變自己,改變學生。

二、可應用的心理效應及啟示

那么,教育者在傳授英語知識時可以應用哪些心理效應呢?這些心理效應該怎樣去理解,如何應用呢?下面介紹幾種有效的心理效應并針對不同的心理效應從英語教學方面進行分析。

(一)“期望定律”又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一位雕刻藝術家。他用象牙雕了一個美麗的肖像,比任何凡間的姑娘都要漂亮。雕刻家每天對著美麗的雕像看,竟?jié)u漸地愛上了她。他真摯的感情感動了愛神,于是愛神讓雕像變成真人,讓皮格馬利翁如愿以償。

皮格馬利翁效應在教育心理學上指:如果教師相信某個學生有過人的稟賦,并不斷地給予正面的贊揚和鼓勵,這個學生就能發(fā)揮出自己的自信與潛能,最終會有過人的表現和成就。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對學生給予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在課上設置的問題由淺入深,讓學生能夠有興趣回答問題,正確的答案會讓學生增加自信心。相反,如果英語教師上課采取填鴨式教學,沒有情境創(chuàng)設,沒有提問,缺乏師生互動,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使得學生感覺大學英語枯燥無味。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多給予學生鼓勵,激發(fā)他們求知的欲望。

(二)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效應”是以著名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奧托·瓦拉赫命名的,瓦拉赫曾一度被學校公認為最笨拙的學生之一,后來這個在文學藝術方面被公認的“不可造就之材”,在化學領域里十分成功。

瓦拉赫效應是指人的智能發(fā)展會呈現出不均衡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智能強點和弱點,能夠找到智能強點中的最佳點,自身隱藏的潛力便能得到極致的發(fā)揮,進而取得驚人的成績。心理學家Deci和Ryan的“自我決定理論”也認為,“當學生的好奇心、興趣被激發(fā)時,就會產生內在動機。當教育環(huán)境提供了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刺激性和自主性的氛圍時,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息”。教師應該去發(fā)掘每個學生自身的優(yōu)點和缺點,揚長避短。從強勢入手,因勢利導。教師在安排活動及提問時,要了解學生的英語水平,把要提問的問題按難易程度劃分,對差生提出簡單的問題,安排較簡單的任務。同時從差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利用學習心理上的積極因素激發(fā)差生求知的欲望。對優(yōu)秀的學生要提出較難的問題,安排較復雜的任務。從個體帶動全局,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三)比倫定律

“比倫定律”是指:“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過失敗的記載,你就未曾勇于嘗試各種應該把握的機會?!比魏稳俗鋈魏问?,都會面臨失誤,也都是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不斷進步,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也就失去了成功的機會。經歷的錯誤越多,越會讓你進步,就越能從錯誤中學到經驗,失敗是一種嘗試,也給自己提供了一次機會。教師在英語課堂上應多鼓勵學生進行發(fā)言,進行嘗試。應向學生表明,每個人出現錯誤都是必然的,有了錯誤才能有進步,不能因為怕出錯而不參與,怕丟臉而放棄鍛煉的機會。有了錯誤并不可怕,不懂裝懂才可怕。讓學生明白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是必然的,每個人都會經歷這些錯誤,在沒有語境的逆境中,能不斷失誤,不斷進步,就是證明自己實力的最好機會。

三、教師應避免的心理效應

(一)毛毛蟲效應

“毛毛蟲效應”是指,毛毛蟲的最大收獲是“跟隨者”的習慣,即喜歡跟著原來的路線卻因此而導致失敗。實驗證明,人們習慣性跟隨或沿用前人的思路和方法做事,從而在固定的思考模式中解決問題,這容易麻痹人的創(chuàng)造性,不利于更好地解決問題。

教師需要提高意識,對前人授課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加以避免。應用創(chuàng)新的思想,積極的態(tài)度,活躍的思路為英語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避免理頭拉車式的教學方式,不要迷信于書本上的理論,對書本上的知識在了解的同時,也要多核實,多查找。也不要墨守成規(guī),應該多關注新的思想,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抬頭看路是英語教師當前的事。同時,也要避免盲目崇拜。有的教師德高望重,經驗豐富,有很多的“追隨者”,在學習他們的同時,也要理解分析,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篩查,不能盲從。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學習中,我們要克服惰性思想的存在,不要恐怕風險,應大膽進行創(chuàng)新,給自己確立教學目標。

(二)超限效應

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無論從課堂設置到課后練習,從批評到贊揚,從儀表到言談,教師都應該掌握好尺度,過猶不及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如何把握,就需要教師認真領悟,把課堂活動安排得恰到好處,把文章講解得恰到好處,對學生的評價恰到好處,讓學生在每節(jié)英語課上都能意猶未盡。

結語

學生在不斷地發(fā)展和進步,英語教師的教學工作也不能固守田園,停滯不前。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用教育心理學的知識掌控課堂并不是天方夜譚。英語教師在研究英語教學的同時對教育心理學進行研讀,可以使教師了解學生在學習外語時的心理因素,避免學生對英語產生厭煩、恐懼等消極情緒,對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加以誘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只有這樣,我們的英語教學工作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將心理學原理與大學英語教學相結合可以開辟外語教學的新局面并為外語教學工作提供有效的心理依據。

參考文獻:

[1]Deci, Edward L & Richard M, Rya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 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1985.

[2]李健榮.大學生心理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

第4篇

【關鍵詞】素質教育;皮格馬利翁效應;語感心理問題;遷移心理問題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如能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對提高英語教學質量,使英語教育成為真正的素質教育有著莫大的促進作用。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幾個常見的心理學問題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皮格馬利翁效應”

(一)什么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在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古代的塞浦路斯島有一位俊美的青年國王叫皮格馬利翁,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刻時他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雕成后又每天捧在手中,用深情的目光注視著她,時間久了,忽然有一天這個美女竟然有了生命。受這個故事的啟發(fā),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羅森塔爾和雷諾爾·賈可布森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他們來到美國的一所小學,從1至6年級中各選三個班級,對18個班的學生“煞有介事”地作發(fā)展預測,然后以贊賞的口吻將“有優(yōu)異發(fā)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教師。八個月以后,名單里的學生成績增長比其他同學快,并且在感情上顯得活潑、開朗、求知欲旺盛,與老師的感情也特別深厚。這種效應被稱為“皮克馬利翁效應”,它表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的預言,會決定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在實驗中,老師認為這些學生具有在不久的將來產生“學業(yè)沖刺”的無窮潛力,因此在各方面對他們另眼相看。老師們積極、恰當地引導,學生們不知不覺受到感染,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各方面分外努力,因此便有有了八個月以后的可喜成績。

(二)、“皮格馬利翁效應”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因此教師首先要與學生培養(yǎng)感情,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用自身的品德或威信影響學生,讓學生喜歡上其所教學科。其次,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要引導學生排除心理障礙,錯而后通。錯誤在英語學習中是不可避免的,美國學者桑代克提出的嘗試錯誤說,證明了“外語學習可以說是通過嘗試來克服錯誤的過程”。教師不可過多地指責學生在語言操練中出現的錯誤,而要鼓勵他們大膽進行聽、說、讀、寫的英語實踐活動,使他們能勇于從錯誤中求進步,便可形成“排除心理障礙,錯而后通”的良性循環(huán)。最后,教師應及時總結成績,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們是憑借別人對自己的反應做出自我判斷的。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有意識地找出他們的積極因素。當他們取得成績時,老師要在全班面前表揚他們,這樣會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快慰和成就感,使得他們信心倍增。當他們出現錯誤時,教師要體諒學生,態(tài)度和藹、委婉地指出錯誤,并多肯定他們取得的成績和進步,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常對學生講激勵話語,并鼓勵學生大膽地“表現自己”。對于差生,要給予更多的關懷,盡量給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提的問題不要超過他們的能力范圍,并且要多表揚多鼓勵。

二、語感心理問題

在英語教學中語感的培養(yǎng)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語感本身就屬于閱讀能力所包含的諸多因素的一種,只要教學大綱有要求閱讀能力的教學目的,就要遇到語感問題,因為語感是閱讀能力的根本和實質。就是說閱讀能力的高低,實質上是外語語感的強弱。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心理,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是當前英語素質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當務之急。如英語中行為動詞單數第三人稱加“s”,語感強的會脫口而出“Heworks hard?!倍械膶W生經老師反復指出,仍然忘了加“s”,可問到這項語法規(guī)則,幾乎人人都會說他知道。但一經運用,語感不同的人表現就不一樣了。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學要走出“純語法”的教學誤區(qū),在閱讀能力和語感心理方面加大教學力度,是提高中小學生英語學習質量的一條素質教育改革之路。

三、遷移心理問題

遷移的基本條件,是不同技能是否具有共同的因素。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先行學習往往影響后續(xù)學習,這在教育心理學中稱為“學習的遷移”,培養(yǎng)學生成熟的遷移心理素質,是英語教改中的重要課題。如果先行學習對于后續(xù)學習產生積極影響,就是正遷移,反之就是負遷移。在英語教學中,正確認識和處理學習的遷移對促進學生正遷移心理的形成和防止負遷移的發(fā)生,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因此,在對待與漢語語言現象相一致或雖不盡一致而未超出習慣允許范圍的英語語言,應充分利用其正遷移;在對與漢語語言現象不一致的地方,包括英語特有的語言現象的英語語言,應設法防止負遷移,以期收到防患于未然之功效。

作為英語教師,要讓學生把學好英語與學好漢語同步進行。這是因為如果學生漢語基礎好,揭示英語內在聯(lián)系就比較順利,產生錯誤也比較有規(guī)律,糾正起來就十分容易。此外,利用先行學過的英文知識促進后續(xù)學習的遷移也是相當重要的。這兩種遷移相互結合必然對學生英語學習起到極大促進作用。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掌握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正確對待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自覺形成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和解決英語教育教學實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勝三.《中學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作仁.《教育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第5篇

1、自言自語常見于許多精神病人,他們有的獨自講話,有的喃喃自語,有的宛若親友在旁滔滔不絕。因此,當我們發(fā)現某個人旁若無人地自言自語時,便認為他在發(fā)“神經”。

2、其實,自言自語在正常人中也存在,單純的自言自語不一定是病態(tài),從某種意義上說,反而有利于身心健康。心理學家研究認為,自言自語是消除緊張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地發(fā)泄心中的不滿、郁悶、憤怒、悲傷等不良情緒,有利于消除緊張,恢復心理平衡。當你憂慮重重時,若有機會聽聽自己的談話,可能使你拓展思路,變換考慮問題的角度,減少鉆牛角尖的機會。

3、心理學家的研究還總結出,自言自語能使人:保持鎮(zhèn)靜。自言自語的音調有一種使人鎮(zhèn)靜的作用,有一種安全感和人際交往的效應。

(來源:文章屋網 )

第6篇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為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guī)律,是指大多數人在相同的情況下或對某種相同的刺激產生相同或相似心理反應的現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異性。從心理學的視角來分析,這些熱點事件的形成和傳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些心理效應的影響,諸如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否定效應與行動者――觀察者效應、第三人效果與對抗效應、群體思維與群體極化效應等。對于此類發(fā)源于網絡的社會熱點事件,心理效應在其形成和傳播過程中起到類似催化劑的作用。

“捐款門”事件: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指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人們以后的認知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近因效應指在總體印象形成過程中,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①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萬科集團總部捐款200萬元,員工捐款20萬元左右,引發(fā)網民指責。有“好公民”之稱的萬科董事長王石以及他領導下多次被評為“中國最佳企業(yè)公民”的萬科,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幾乎成了眾矢之的。萬科隨后宣布出資1億元參與地震災區(qū)災后百姓安置、房屋修復和重建工作。王石也于5月21日向網民表示誠懇道歉,然而網民們依然不買賬。5月18日晚,在中央電視臺“愛的奉獻――2008抗震救災募捐晚會”現場,廣州王老吉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向地震災區(qū)捐款1億元人民幣,創(chuàng)下國內單筆最高捐款額度。這一善舉感動了民眾,也刺激了消費者對王老吉的熱情。南方涼茶“王老吉”幾乎一夜間紅遍大江南北,受到全國網民的集體追捧。

在這次企業(yè)捐款事件中,王老吉首先向災區(qū)捐款1億元,萬科集團總部捐款200萬元以及王石的辯解言辭,形成鮮明對比,給網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并由此產生不同的首因效應。前者是正面的首因效應,后者則帶有更多負面因素。雖然同樣是捐了1億元,因為有時間的前后和印象的正負之分,兩個“老王”受到的待遇大相徑庭,王石與王老吉陷入“冰火兩重天”。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認為,近因效應一般不如首因效應明顯和普遍,當關于某人的兩種信息連續(xù)被人感知時,人們總傾向于相信前一種信息,并對其印象較深。也就是說,首因效應是難以改變的。因此,萬科集團隨后宣布出資1億元參與災后重建的信息并不足以消除網民之前所形成的負面首因效應。在印象形成過程中,當不斷有足夠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來的印象已經淡忘時,新近獲得信息的作用會較大,才會發(fā)生近因效應。

“范跑跑”事件:否定效應與行動者――觀察者效應

否定效應是指人們對他人的否定信息比肯定信息更加關注的傾向。有研究表明,與同等程度的積極信息相比,消極性的信息在信息整合中往往被給予更大的權重。尤其是當此類消極性的信息與他人價值方面或品行相關時,否定效應體現得更為明顯。②而行動者――觀察者效應屬于一種歸因偏差,是指人們常常將他人的行為歸因于較穩(wěn)定的人格因素,卻傾向于將自己的行為歸因于外部因素。③

中國有句俗語:“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边@一心理效應在網絡傳播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由于否定效應的作用,此類負面信息傳播的速度異常之快,往往是在事件全貌還沒有完全呈現之前,就已經在頃刻之間傳遍全國,對當事人造成不利影響,即便當事人事后極力辯解也往往于事無補。否定性信息不僅一經報道便會以更快于肯定性信息的速度傳播,而且在否定效應的作用下,人們對這類信息會具有更高的關注度和信任度。不管一個人具有其他什么樣的特性,一種極端否定的特性會使人產生一種極端否定的印象。此外,作為對他人行為的評價者,網民更多的是處于“觀察者”的角度發(fā)表言論,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比較容易產生行動者――觀察者效應。

都江堰光亞學校教師范美忠在地震發(fā)生時棄學生于不顧第一個跑出教室。后來他在天涯論壇上發(fā)帖稱:“在這種生死抉擇的瞬間,只有為了我的女兒我才可能考慮犧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會管的?!雹艽宋囊怀?,引起全國網友激烈爭議,范美忠一時成為眾矢之的,網民譏諷他為“范跑跑”。為回應網友,范美忠隨后又在網上發(fā)表《范美忠自辯:我為什么說那樣的話?》的帖子,結果卻越辯越黑,引起了更多網友的反感。

分析這一網絡熱點事件,我們可以看到,網民對事件主角范美忠的價值觀以及對其人品的質疑成為關注焦點,對其教學能力方面的信息則少有興趣。與其價值觀和作為教師的道德品行方面相關的否定信息,成為評價當事人的主要依據,并由此產生否定效應。另一方面,網友在評價范美忠的言行時,大多是以“觀察者”的視角,將作為“行動者”范美忠的逃跑行為歸因于其人格品質使然,有意無意間忽略了地震發(fā)生時的外在環(huán)境因素,由此產生行動者――觀察者效應。而且作為純粹“觀察者”的網民,首先是下意識中假定自己在面臨類似情景時決不會有范美忠的言行,也即在對其行為的歸因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自我服務偏向”。正如范美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所坦言的:“我想說,很多網友并不能真正理解我,他們用自我的道德觀念來要求我,他們希望別人做得更好。殊不知,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會跟我一樣?!雹?/p>

“艷照門”事件:第三者效果與對抗效應

第三者效果是指受眾傾向于認為,大眾媒體傳播的信息對其他人態(tài)度和行為的影響要比對自己的影響大。⑥生活中的許多事例告訴我們,當人們得不到某樣東西時,就會越發(fā)需要這個東西。這一現象被社會心理學家稱作對抗效應。最早的對抗效應研究是所謂的行動自由受到阻礙的研究。當個體的某種行動自由因為受到阻礙而使他做出恢復自由的努力時,對抗效應便發(fā)生了。⑦在網絡熱點事件中,第三者效果也往往伴隨著網民的對抗效應。一方面,網民會低估特定信息對自己的影響而高估對他人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外界的壓力而感覺到某種選擇的自由受阻,而由此產生的對抗增強了人們試圖恢復自由的渴望。

在2008年春節(jié)前后轟動一時的“艷照門”事件中,第三者效果和對抗效應體現得極為明顯。2008年1月27日至2月9日,有人通過網絡曝光了藝人陳冠希與多位香港女星的數百張不雅照片,震驚香港娛樂圈。事件發(fā)生后香港警方隨即介入調查,先后以傳播物品罪近拘捕十人。2月20日,北京市公安局也明確表態(tài),向朋友贈閱“艷照門”圖片系違法,如果是通過網絡打包傳播,且數量在200張以上的行為人涉嫌傳播物品罪,少量傳播者將被處以拘留15天以下處罰。隨后,全國各地警方開始對網絡上的“艷照門”圖片進行全面清查,并關閉刊登這些照片的網頁。禁令遏制了照片的瘋狂傳播勢頭,但也有一些事先并不關注或者沒看過照片的人反而出于好奇心理,紛紛通過各種途徑尋找這些照片。

在這一事件中,部分網民之所以狂熱收集和觀看照片,正是因為禁令直接阻礙了人們選擇觀看這些照片的自由,而由此產生的對抗則增強了人們試圖擁有和觀看照片的渴望。此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出于對禁令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急于想知道這些照片何以會遭警方禁令傳播。同時,人們認為觀看這些不雅照片對別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會有不良影響,而自己并不會受到這些艷照的負面影響。受第三者效果和對抗效應的共同作用,“艷照”在短時間內通過網絡廣為流傳。在禁令公布前后的一個多月時間內,“艷照門”事件不僅轟動香港乃至臺灣和內地,全球范圍內都受到震動,據保守估計,看過這批相片的全球網民最少過億。

“抵制家樂福”事件:群體思維與群體極化效應

在社會心理學中,群體極化效應是指無論群體內的最初意見傾向哪個方向,通過群體討論都會得到強化。群體極化不是指群體意見分為對立的兩派或兩級,而是指意見的最初傾向得到進一步強化。⑧群體思維是指當人們在群體中決策時,會傾向于尋求一致的意見,不愿對群體的決策進行質疑,不同意見或者那些客觀評估會受到壓制。群體思維的結果往往導致群體極化效應的產生。

群體思維與群體極化效應在網絡時代的議題討論中極為普遍。2008年4月7日,當北京奧運會圣火抵達巴黎進行傳遞后,“”分子用種種卑鄙手段沖擊圣火傳遞隊伍,辱罵愛國留學生,撕毀五星紅旗,法國《費加羅報》和《解放報》等媒體對火炬?zhèn)鬟f報道極盡幸災樂禍之能事。此舉引起國人極大憤怒,后來據傳聞“家樂?!笔恰啊狈肿幽缓笾С终撸W友遂在網上發(fā)起“抵制家樂?!碧栒伲艿饺珖鞔蟪鞘芯W友的響應。在事件的傳播過程中,QQ群、MSN紅心簽名、反CNN專題網站、論壇、博客、網絡視頻、手機短信等都成為網民發(fā)出強大聲音和發(fā)揮群體力量的有效陣地。網民先是在網上熱烈討論相關議題,相互交流觀點、溝通信息。在群體思維的影響下,通過群體討論形成群體極化效應,最初的意見傾向得到進一步強化,并且變?yōu)榫W下的實際行動。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網絡群體討論中,個體網民態(tài)度的轉變并不僅僅由于聽到他人的觀點。討論中的積極參與會比消極聆聽更容易導致態(tài)度的轉變。參與者和觀察者聽到的是相同的觀點,但是一旦參與者用自己的話語表達該觀點時,言語的使用會擴大這種影響的作用。群體成員對別人觀點重復得越多,他們就越可能在不斷的重復中認同這些觀點。同時也應該看到,在這種網絡群體討論中,群體成員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受到群體壓力的影響而產生從眾現象,下意識地附和主流意見,因而也會使得這種群體極化效應往往帶有某種非理性的成分。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

欄目責編:邵滿春

注 釋:

①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多維視野中的社會行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189頁。

②[美]R.A.巴倫、D.伯恩:《社會心理學》(第十版上冊), 黃敏兒、王飛雪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81頁。

③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多維視野中的社會行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203頁。

④天涯社區(qū):《那一刻地動山搖》,/publicforum.

⑤騰訊網:《“范跑跑”每天看網友評論 稱更愛惜自己生命》。

⑥ [美]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郭鎮(zhèn)之等譯,華夏出版社,第300頁。

第7篇

一、集中識字教學法及其取得成效的心理學解釋

集中識字教學法源于1958年遼寧省黑山縣北關學校的教學實踐。集中識字法可以說是歸類識字,基本的方法有形聲字歸類、基本字帶字和形近字歸類三種。形聲字歸類教學法充分利用了形聲構字規(guī)律,將形聲字歸類,讓學生認識形聲構字規(guī)律,如教學生學習“青──清、晴、情、精、靜”一組字,使他們知道這一組字的共同點是都有表音的聲旁“青”,加上不同的表義的形旁就構成了這幾個字。基本字帶字就是通過給基本字加偏旁部首的辦法引導學生利用基本字學字、記字,如“主”是“住”“柱”“往”一組字的基本字,其關鍵在于利用一組字的相同部分組成字串,突出其不同的偏旁部首,通過分析比較,強化記憶字的不同部分,以識記生字。形近字(橋──嬌)歸類法是抓住一組字字形的相同部分,突出其不同點來記住生字。由此看來,集中識字教學法是基于漢字字形的構成特征,把形旁或聲旁等一致的漢字進行歸類,指導學生在識字時分析、比較一組字的異同點,概括出一組字的字形規(guī)律進行識字,注重的是漢字的生成性特征。從漢字本身的特點看,絕大部分結構復雜的漢字是由結構簡單筆畫數少的漢字或部件充當其義符、聲符或其他成分而構成的。以聲符為例,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統(tǒng)計了北京市小學語文12冊課本,做聲符的部件共有2011個,其中1850個聲符是獨立成字的,占92%。根據閱讀認知心理的研究成果作進一步的分析,我們發(fā)現集中識字教學法自覺不自覺地符合了人們的記憶規(guī)律,符合了人的主體建構生成思想。在集中識字過程中,形旁、聲旁、部件和作為構字成分的簡單字被視為一個心理認知單元在單位時間內得到了有效重復,容易產生過度學習。我們研究發(fā)現,在SOA(兩種刺激不同步呈現時間)較短時,成分字對高頻合體字沒有啟動作用而對低頻合體字有顯著的啟動作用。這個結果說明,高頻整字識別,低頻字分解識別,因此漢字的知覺單元形成是一個生成建構的過程。由于漢字本身在形式上就起源來說是一種抽象符號,因此對具有一定言語水平但抽象邏輯思維初步發(fā)展的小學生來說,字形的學習是識字教學的一個難點。余賢君等對小學識字教學難點的調查表明,低年級的難點主要集中在字形(占54.4%),且在常見字形錯誤分類中,低年級部件錯誤高達50%。這個研究結果事實上注釋了注重字形教學的集中識字法在低年級教學實踐中獲得成功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集中識字教學法注重字形的字理生成聯(lián)系,便于小學生對漢字字形的學習記憶鞏固,因而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但識字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看到漢字能知道字義。有調查研究表明,北京市64.3%的小學語文教師認為字義是小學識字教學的難點,且相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中、高年級的小學生識字教學的難點在字義(分別占88.9%和87.5%)。因此,集中識字教學法常常會導致小學生實際掌握漢字的鞏固率不高,容易加大別字或近旁錯誤的出現,如把“在”用成“再”,把“是”用成“事”等。上述的調查發(fā)現,低年級小學生近音錯誤占到常見字義錯誤類型的87.9%,高年級也占到58.8%。集中識字教學班培養(yǎng)的主要是學生字形的類比推理能力,而忽視了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這說明集中識字教學的成效有局限性。由于字義教學應是也必然是小學識字教學的重點,再加上集中識字教學方法的實踐缺陷,促使重視字義教學的分散識字法的應運而生。

二、分散識字教學法及其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取得實效的心理學解釋

分散識字教學法的創(chuàng)始者是我國著名基礎教育家斯霞,她在20世紀60年代南京師大附小的分散識字教學實踐極大地豐富了我國語文識字教學方法的研究。分散識字教學法注重生字字義的情景創(chuàng)設,提倡在詞中、句子中、課文情景中進行生字教學,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章,使生字字義在生動形象的語言環(huán)境中凸現出來。分散識字教學的這種做法符合兒童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的規(guī)律,注重兒童思維的形象特點,便于兒童在新舊知識經驗意義之間建立聯(lián)系。心理學的實驗室研究發(fā)現(Collins & quillian,1969;Just & carpent,1978;Norris,1986;等),字詞的內容特征的心理貯存是有規(guī)律的,或按概念的種屬關系進行有層次、有等級的語義網絡結構貯存,或按某種內容維度并行等第貯存。張欽和張必隱(1997)還在中文認知研究中發(fā)現,中文字詞認知存在具體性效應。具體性效應指的是具體詞比抽象詞識別得快。語言認知心理研究的這些發(fā)現說明,字詞語義的心理貯存是按從具體到抽象的社會生活經驗的意義維度進行的,因此,分散識字教學注重按字義的字理聯(lián)系指導學生進行識字活動,充分尊重兒童的思維發(fā)展水平特點,符合人類語言認知的一般規(guī)律,可以也必然會取得巨大的成效。

由于分散識字教學與集中識字教學在形式上是矛盾的,我們通過以上的分析不難發(fā)現,分散識字教學不僅不能在理論上解釋集中識字教學所取得的巨大成效,而且不能解決字形是低年級小學生識字教學難點的這一實際問題。因此,分散識字教學法有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

當前各地實行的形式多樣的字理教學法,或是突出了集中識字教學的漢字生成性形象特征,或是突出了字義聯(lián)系的形象性特征,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并沒有從根本上統(tǒng)一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教學形式上的不一致性。

與語文字詞教學密切相關的語言認知心理學的兩個共識研究成果:低頻漢字存在著而高頻漢字不存在筆畫數和部件數效應;語言認知存在著具體性效應,分別支持了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教學的合理性。因此,科學語文識字教學方法建構的關鍵問題是能否把注重字形生成特征的聯(lián)系與注重字義知識經驗結構的聯(lián)系統(tǒng)一在一個學習機制之下。在語言認知的實驗室研究中,Perfetti等和我們都發(fā)現,在SOA特別短時,只有漢字字形對漢字識別起作用,只是在SOA較長時,字義才對字的認知產生影響。這說明在字詞認知的過程中,有一個對字形視覺信息的整合階段和一個產生字義的認知時期,并且這兩個階段是歷時的。由于在閱讀過程中識別一個字詞,通常指的是獲得了該字詞所具有的意義,因此我們認為對字詞的認知經歷了一個從字形視覺信息的整合再到語義深層心理貯存的過程。這就是說,注重字形聯(lián)系的教學和注重字義聯(lián)系的教學可以統(tǒng)一在一個單一學習機制之下。在閱讀認知研究中筆畫數和部件數效應的發(fā)現,要求識字教學方法應符合從簡單到復雜的認識規(guī)律,即兒童識字教學應從結構簡單的漢字逐漸向結構復雜的漢字過渡;語言認知的具體性或抽象性效應的存在,要求識字教學應從字義具體的字向字義抽象的字逐漸過渡。把二者整合起來,我們就可得到:漢語識字教學科學方法建構的指導思想應該是指導學生從學習簡單具體的字詞逐漸過渡到學習抽象復雜的字詞。

第8篇

第一印象所產生的作用稱之為首因效應。指的是在有效交往過程中,社會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者的影響作用。現實生活和社會心理學實驗研究都證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們會自覺地依據第一印象去評價一個人,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來驗證第一印象。人在交往中給對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與壞,關系到今后人們對其評價如何,它往往決定著今后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后可能就不會繼續(xù)交往,也很難結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了解首因效應的意義在于能使我們自覺地利用這一社會心理效應,為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實際工作服務,幫助我們順利地進入人際交往。這一方面的意義,對于領導者和管理工作者來說,尤為重要。在領導活動和管理活動等現實人際交往活動中,給交往對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對于工作順利、有效開展起著不可低估的積極影響作用。開端不好,就是今后花上十倍的氣力,也很難消除其消極影響。所以,在現實交往中,務必在“慎初”上下功夫,力爭給人們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近因效應

所謂近因效應,指的是在交往過程中最近一次接觸給人留下的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

首因效應一般在對陌生人的知覺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應則在熟悉的人之間起重要作用。在經常接觸、長期共事的人之間,彼此之間往往都將對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為認識與評價的依據。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發(fā)生質和量的變化?,F實生活中的友誼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絕交等,都與近因效應有關。

近因效應使我們僅僅根據人的一時一事去評價一個人或人際關系,割裂了歷史與現實、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妨礙我們客觀地、歷史地看待人和客觀事實,常常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沖突,影響了我們對人和事作出客觀、正確的評價和判斷,對我們的實際工作和生活有著消極的影響。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亦稱光環(huán)效應。它指人們看問題時,像日暈一樣,由一個中心點逐步向外擴散成越來越大的圓圈,是一種在突出特征這一暈輪或光環(huán)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社會心理效應。

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他人的知覺大多數都受著這種效應的影響。由于它使得人們僅僅根據人的某一突出特點去評價、認識和對待人,如某人一次表現好,就認為他一切皆優(yōu),犯了一次錯誤,就說他一貫表現差等等。所以,暈輪效應是一種把我們引入對人知覺誤區(qū)的常見的社會心理效應。

在對人的外表特征的知覺中,如對人的容貌的識記,暈輪效應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暈輪效應的消極作用往往在判斷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或性格特征時表現得最為明顯。它妨礙我們去全面地觀察、評價人,使我們不能從消極品質突出的人身上發(fā)現其積極的品質和優(yōu)點,也不能在積極品質突出的人身上看到其缺點和不足,對人作出“一無是處”或“完美無缺”的評價。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一無是處和完美無缺的人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暈輪效應其危害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以點代面,以偏概全,容易影響對人的評價的準確性和可信度。

認識和掌握這一社會心理效應,有助于我們克服看待別人的偏見,也有利于我們了解別人產生偏見的原因。這一點,對領導者和管理者尤為重要。

定型效應

所謂“定型”,是指在人們頭腦中存在的,關于某一類人的固定形象。人的頭腦中的定型多得數不勝數: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社會地位、不同籍貫、不同民族、不同性別的人,在人們頭腦中都有一個固定形象。如知識分子是戴著眼鏡、面色蒼白的“白面書生”形象;農民是粗手大腳、質樸安份的形象,山東人常被認為豪爽正直且能吃苦耐勞,等等。

定型效應,亦稱社會刻版印象,指的是人們在見到他人時,常常會自覺地根據人的外表行為特征,結合自己頭腦中的定型,對人進行歸類,以此來評價一個人,如見到一個肌肉發(fā)達、身材高大、穿著運動服的人,就很自然地認為他必定是一個運動員。

人頭腦中存在的定型是人們以往經驗的反映,但由于在各類人當中廣泛存在著的差異性及社會發(fā)展變化的影響,同一類人的形象不可能是一樣的,也不可能是固定不變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環(huán)境下也會發(fā)生語言、行為甚至性格等方面的變化,此所謂“仕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例如,擺脫貧困走上了富裕之路的農民的形象,與過去相比,就有著天壤之別。所以,以不變的固定形象為依據去認識千差萬別,不斷變化著的人們及其行為方式,顯然會使我們的認識出現偏差,導致作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由此可見,定型效應也是一種使人產生偏見的社會心理效應。領導者和管理工作者必須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自覺克服這一效應給我們帶來的消極影響,力求歷史地、全面地、正確地認識我們周圍的人和事,減少判斷和決策的失誤。

皮格馬利翁效應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做了個實驗:他們來到一所小學,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極為認真地告訴校長、老師,并透露給這些學生說,這些名單上的學生被鑒定為“新近開的花朵”,具有在不久將來產生“學業(yè)沖刺”的潛力。其實,這份學生名單是隨意擬定的,根本沒有依據智能測驗的結果。但八個月后再次進行智能測驗時出現了奇跡:凡被列入此名單的學生,不但成績提高很快,而且性格開朗,求知欲望強烈,與教師的感情也特別深厚。再后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績。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借用希臘神話中一王子的名字,將這個實驗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傳說皮格馬利翁愛上了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熱誠的期望下,塑像變成活人,并與之結為夫妻。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跡呢?由于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學家,教師對他們提供的名單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過程中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即對名單上的學生特別厚愛。教師們掩飾不住的深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語言、笑貌、眼神等表現出來。在這種深情厚愛的滋潤下,學生自會產生一種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心理,在這種心理的推動下,他們有了顯著進步。這一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運用到管理工作中,就要求領導對下屬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別的誘導,使下屬得以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在管理工作和人際交往中,一旦好意知覺對方,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寄以期望,對方會產生出相應于這種期望的特性,如領導在交辦某一項任務時,不妨對下屬說:“我相信你一定能辦好”、“你是會有辦法的”、“我想早點聽到你們成功的消息”等等,這樣,下屬就會朝你期望的方向發(fā)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中得以產生。

馬太效應

在《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么幾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默頓用這幾句話來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蹦D將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馬太效應”是個既有消極作用又有積極作用的社會心理現象。其消極作用是:名人與無名者干出同樣的成績,前者往往上級表揚,記者采訪,求教者和訪問者接踵而至,各種桂冠也一頂接一頂地飄來,結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沒有清醒的自我認識和沒有理智態(tài)度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斗;而后者則無人問津,甚至還會遭受非難和妒忌。其積極作用和啟示是:其一,要根據每個人的實際能力,委以相應的工作,授以相應的職務;其二,可以防止社會過早地承認那些還不成熟的成果或過早地接受貌似正確的成果;其三,“馬太效應”所產生的“榮譽追加”和“榮譽終身”等現象,有利于運用目標激勵機制,獎勤罰懶,優(yōu)勝劣汰,對無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無名者去超越名人過去的成果才能獲得向往的榮譽。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的進步和科學上的突破還真與“馬太效應”有點關系。

鯰魚效應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后,如果能讓它活著抵達港口,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出好幾倍。但多年來只有一只漁船能成功地帶著活魚回港。該船船長一直長期嚴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們在打開他的魚槽時,才發(fā)現魚槽里只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后,由于環(huán)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fā)現這一異己分子后,也會因受到威脅而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了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運用這一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威脅和競爭作用,它符合現代管理的原則。這種方法能夠使人產生緊迫感和危機感,從而更好地工作。

霍布森選擇效應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販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一個條件即只許挑選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實際上就等于不讓挑選。對這種沒有選擇余地的所謂“選擇”,后人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社會心理學家指出:誰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簡單:好與壞、優(yōu)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只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方案供對比選擇、判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種判斷只需要說“是”或“非”的話,這能算是判斷嗎?只有在許多可供對比選擇的方案中進行研究,并能夠在對其了解的基礎上判斷,才算得上判斷。因此,沒有選擇余地的“選擇”,就等于無法判斷,就等于扼殺創(chuàng)造。

霍桑效應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91日韩欧美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福利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视频就在久久| 黄片在线免费观看全集| 福利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欧美日韩一级黄片免费观看| 中文日韩精品视频在线| 日韩aa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级乱| 国产又粗又猛又长又黄视频| 扒开腿狂躁女人爽出白浆av| 国产精品刮毛视频不卡|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亚洲| 国产精品美女午夜福利| 亚洲欧美日本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一区| 国产又爽又猛又粗又色对黄 | 丰满少妇被粗大猛烈进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剧情在线播放| 欧洲亚洲精品自拍偷拍| 久久国内午夜福利直播|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乱码毛片| 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在线| 精品精品国产欧美在线| 91超频在线视频中文字幕| 丰满少妇被猛烈撞击在线视频| 欧美不卡午夜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不卡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久久av|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理伦片| 国产内射一级一片内射高清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小视频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自拍中文自拍| 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不卡视频| 欧美老太太性生活大片| 成年人黄片大全在线观看| 夜色福利久久精品福利| 经典欧美熟女激情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