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4-20 18:01:3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地理學習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自主學習能力的具備非常重要。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是學生思維層面的一種體現(xiàn),這也能夠很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想要在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首先需要教師們改變教學觀念。自主學習能力中首先凸顯的就是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也就是說教師要給學生們提供足夠的空間與機會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發(fā)展與鍛煉。許多時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主體性體現(xiàn)都不夠明顯,教師往往是課堂中的主導,決定課堂教學的內容、模式與節(jié)奏,學生們在課堂上不僅十分被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不高。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下會很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的思維得不到鍛煉,理解能力也得不到發(fā)展,課堂教學效率也十分低下。
因此,教師們很有必要在這一點上積極做出改善。在學習“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這一節(jié)內容時,為了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與教學觀念,促進學生們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認知,我會有意識的調整課堂教學模式。在給學生們闡述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時,我會加入許多實例來幫助學生們理解。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方面,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協(xié)調一致,并與總體特征相統(tǒng)一。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qū)因深居大陸內部、距海遙遠,形成干旱的環(huán)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體現(xiàn)出干旱環(huán)境的特征。
另一方面,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還表現(xiàn)為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以至整體環(huán)境狀態(tài)的變化,即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應。例如,濫伐森林和植樹造林都會對地理環(huán)境帶來一系列的不同影響。為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還會和學生們就談到的這些實例展開分析探究,并且鼓勵學生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見解。這個教學過程不僅能夠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很有效的途徑。
二、優(yōu)化教學設計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具備還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方案設計不僅決定著整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也是對于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指引。教師應當優(yōu)化教學設計,在課堂中加入更多學生間的交流互動以及學生們自主學習的環(huán)節(jié)。這不僅是對于課堂教學的一種豐富與拓寬,這個過程也能夠留給學生們更多思考與體驗的空間,可以深化學生們對于知識點的理解與認知。
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都很有幫助。在學習“區(qū)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這一節(jié)內容時,我設計了一個話題研討課程,我組織學生們就“中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展開了相關探究。在展開具體教學前,首先我做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本節(jié)內容會分兩節(jié)課完成,第一課時讓學生探索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第二課時討論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本節(jié)課完成第1課時,主要是探索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內容涉及黃土高原區(qū)的氣候、地貌、內外力作用、經濟發(fā)展狀況等知識。本節(jié)課知識跨度大,通過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探索,使學生對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明確的認識,從而認識到治理黃土高原區(qū)水土流失的緊迫性,正確樹立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為第2課時討論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打下基礎,同時為分析其他區(qū)域的存在問題及治理找出分析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整個教學設計中十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設計了很多學生間交流探討與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只有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凸顯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理念,才能夠真正在教學實踐中讓這個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
三、提高學習動機
想要有效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樣非常重要。學生只有具備正確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目標才會有針對性地展開學習實踐,才會在地理課程的學習中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才會借助更多的自主學習與獨立探究來進行有效思考與知識體驗。學習動機不僅是學生學習一門課程的原動力,這也能夠讓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只有具備這些正確的指引,學生們才能夠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并且在過程中有更多收獲。以“區(qū)域發(fā)展階段與人類活動”的教學過程為例。
在展開課堂教學前,我會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會讓大家制訂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不少學生在基本了解了這節(jié)內容的主干部分后都制訂了學習目標。有的學生談到希望學完本節(jié)內容后能夠通過實例說明區(qū)域發(fā)展受資源、環(huán)境、產業(yè)結構、社會經濟文化等要素的影響;也有學生談到自己希望能夠通過實例分析認識區(qū)域發(fā)展具有自身規(guī)律,并能說出區(qū)域發(fā)展的各個階段;還有學生說希望自己能夠掌握比較在不同發(fā)展階段中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的能力。
中學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種知識綜合的學科。著名科學家錢學 森稱它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tǒng)”,多種學科相互聯(lián)系,影響很大。在中學地理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 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多學科的知識,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的歷史知識比較多,在地理課教學中緊扣教學內容, 挖掘地理課中的歷史知識,有意穿插一些生動的歷史知識教學,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促進地理知識的 掌握。
一、在備課時,結合教材中所涉及的歷史知識進行學習,研究,使其納入地理知識的體系之中,建立地理 、歷史知識的有機聯(lián)系。例如:講述世界主要航線時,可聯(lián)系新航路的開辟等歷史知識。如:“四個人兩條路 線繞地球一圈”、以及“好望角”、“西印度群島”、“麥哲倫海峽”、“火地島”名稱的由來;伊朗(波斯 )、阿拉伯(大食)、印度(天竺)、圣彼得堡(列寧格勒)、葉卡特琳堡(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伏爾加格 勒(察里津、斯大林格勒)、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等古今地名的演變。我國六大古都都具有悠久的歷史 :北京始于西周薊城、春秋時代即成為燕國的國都,以后成為金、元、明、清各朝代的首都;西安(今長安) 始于西周的鎬京,以后成為秦、漢、隋、唐各朝首都。洛陽始建于西周初期,自東周以來,先后有東漢、曹魏 、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后)以及五代的后梁、后唐、后周等九個朝代在這里建都。開封在戰(zhàn)國時 代是魏國的國都,以后又成為五代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金等朝代的首都。南京始于戰(zhàn)國金陵邑 ,以后成為六朝(三國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首都,此外,明朝初年、和中華民國也定 都于此。杭州始于秦錢唐縣,到五代成為吳越國的國都,以后又成為南宋的首都。六大古都至少都已經有了二 千年以上的歷史。古代水利工程講述中的歷史知識有: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流域,修建綜合性防洪 灌溉工程都江堰;秦朝史祿負責開鑿了靈渠,勾通湘江和漓水,把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連接起來;隋朝大運河 的開鑿等。
另外,1972年在東非肯尼亞發(fā)掘人頭骨化石,測定為二百多萬年以前的遺物,因此推斷人類在二、三百萬 年以前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xiàn)了。與教材第四紀出現(xiàn)人類相吻合。
我國從夏朝開始制定了“夏歷”;商朝人們認識許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記錄;春秋時 代魯國天文學家經觀測留下了世界上關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記錄;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通過實測得出了子午線的 長度,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測得子午線長度。……備課面廣,講課內容就豐富,就會造成良好的地理課堂氣氛, 引發(fā)學生對地理課的興趣,促進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二、地理課教學過程中,要精選與地理課堂內容相關聯(lián)的歷史內容。巧妙地與地理新知識加以聯(lián)系。這樣 聯(lián)系歷史,反映現(xiàn)實的地理知識,突出了地理教學的特點。如講述東歐政治地圖的變化時,可簡介俄國在17世 紀中期,兼并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18世紀,俄國奪取了芬蘭灣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地區(qū), 然后向東擴張一直到我國的黑龍江流域;19世紀沙俄又從伊朗手中奪取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等, 把外高加索完全并吞了。以后,沙俄又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侵占了我國東北和新疆大片領土,共侵 占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我國太平洋沿岸的海參崴,沙俄侵占后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從19世 紀20年代起到80年代,沙俄逐步侵占了包括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塔吉克人居住的 中亞、西亞廣大地區(qū)。從1922年至1940年,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等15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先后加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簡稱蘇聯(lián)),成為一個統(tǒng)一國家,首都莫斯科。從1990年3月到1 991年12月,蘇聯(lián)政局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原蘇聯(lián)的15個加盟共和國,除俄羅斯聯(lián)邦繼承了前蘇聯(lián)外,其余均先后 宣布脫離蘇聯(lián)而獨立,從而改變了東歐的版圖。1990年10月3日,戰(zhàn)后分裂長達41年有德國統(tǒng)一,南斯拉夫199 2年“一分為五”,因領土、民族等原因,爆發(fā)了“波黑戰(zhàn)爭”,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末也恢復戰(zhàn)前的兩個國家 。在教學中較好地聯(lián)系上述知識,能起到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課本知識,拓寬學生知識面和增添學科趣味性 等方面的作用。
三、地理教材的許多內容,從歷史角度舉例聯(lián)系,更能確切地表述自然地理的規(guī)律和人文地理的現(xiàn)象。運 用“洋流”知識,可進一步講解國際人口遷移;從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的“三角貿易”,歐洲的奴隸販子利用 洋流運輸販賣黑人到美洲,歸程利用加那利寒流到非洲,中程利用大西洋南赤道暖流、圭亞那暖流等到美洲, 歸程利用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回歐洲。我國明朝的鄭和下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先后航海七次,最 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除當時具有的先進航海技術和帆船外,還借助于季風(東北季風、西南季風) 和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
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內容,可結合講解波蘭科學家哥白尼發(fā)現(xiàn)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并提出太陽系學說 ;意大利科學家布魯諾把哥白尼學說更推進一步,認為大自然是無限的;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發(fā)明了“三定律 ”;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首先制造了天文望遠鏡等知識。
關鍵詞:高中地理;問題解決;學習模式;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09-0243-01
1.“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的涵義
“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源自于建構主義心理學家大力提倡的"發(fā)現(xiàn)法"教學理論。"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即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為基礎,以自主學習為主線,讓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運用多種知識技能,去解決學習中各種實際問題,從而實現(xiàn)學習目標,獲得發(fā)展與提高的一種心理活動和學習方式。 "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始終以問題為主線,使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對問題探索的興趣和欲望,從而發(fā)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問題解決式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重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讓學生的學習動力來源于自身,而不是由教師強制分配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自己從實際生產、生活中去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案,這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學以致用的平臺,縮短了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之間的距離。這樣便能使學生感到,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很緊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能很快地被調動起來,從而盡力地投入到相關理論的學習中去,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
2.課例設計
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第一課時。
2.1 教學內容分析。我們采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1)》中的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進行教學設計。課程教學的標準為"運用圖表來說明大氣受熱的過程"。本課時屬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圍,是學生學習和生活必備的基礎地理知識,目的認識導致大氣運動的原理,為以后的學習全球氣候變化和大氣環(huán)流系統(tǒng)打下基礎。
2.2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前面的課程中學生已經了解了地球運動帶來的地理意義,掌握了太陽輻射的基本知識,對于自然環(huán)境中的能量交換和物質運動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學生對本課題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這就對理解本課題的知識已經打下了基礎。
2.3 設計思想。以建立情景的方式開始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在情景中發(fā)現(xiàn)問題,指引學生提出問題,利用學生提出的問題層層遞進,并結合圖表和補充材料來讓學生討論和交流學習,并從動手實驗中引出大氣運動的運動規(guī)律和基本原理。
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課外收集的材料建立問題的情景,引導學生從資料的敘述中找出新知識點和舊知識點的矛盾,從而發(fā)現(xiàn)出問題,提出問題,進入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采用"大氣受熱過程"圖及"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受熱過程對比"圖,教師適時的補充和提供相關知識,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推斷出大氣受熱過程及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原理,使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綜合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提高。試驗可以采取學生自主方式,學生可以從實驗中得出大氣運動的形式熱力環(huán)流的原理,并把原理運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實現(xiàn)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目標。
2.4 教學目標
2.4.1 通過建立問題情景,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實驗操作的方法,引導學生利用自主學習和交流合作的方式,理解大氣受熱的基本過程,并能夠根據圖表來說明大氣受熱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和分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2.4.2 使學生能夠利用圖表進行對比分析,并歸納大氣保溫作用的基本原理,能夠把這個原理應用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充分理解大氣對地球保溫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保護環(huán)境和熱愛自然的意識。
2.4.3 通過圖表、實驗說明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原理,并用熱力環(huán)流和大氣受熱的原理來解釋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培養(yǎng)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強化學生的知識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課后反思,歸納總結
課后反思,主要指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過程進行反思。每上完一次課,都要督促學生進行反思,使學生反思通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我學到了什么,有哪些問題我掌握得很好,還有哪些問題還需要我進一步地探究。同時,還要反思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主動思考了嗎?我與同學和老師們真誠合作了嗎?我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對于一節(jié)課的學習,并不在于記住了多少知識點,而是要在記住知識的同時要學會歸納總結,這樣所學習的知識才能成體系,才能聯(lián)系起來,也才能不斷地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尤其是高中地理學科,這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也是一門應用性學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規(guī)律,更要學會運用地理知識來解釋自然界各種各樣的自然現(xiàn)象。
總之,"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以探究問題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使學生擁有了思考的主動權,也使教師從灌輸式的課堂中解放出來,能真正使教學過程變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活動。要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學效果,就要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完善教學模式,最終實現(xiàn)師生的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 晏紅. "問題解決"教學的研究[J].陜西教育,2008(5).
關鍵詞: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一、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
地理研究的對象,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各種直觀教具,或者借助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教學等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教學,可根據教學需要將要表現(xiàn)的對象由小變大、化遠為近,可使反應過程由快變慢或由慢變快,可將事物的本質要素突出地展現(xiàn)于學生面前。例如,用計算機演示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先模擬兩億年前直到現(xiàn)在的大陸漂移過程,再演示板塊運移過程,可以大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解“地球的運動”這一難點知識時,播放利用電腦制作的模擬演示教學軟件:地球在自轉的同時,繞太陽公轉,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jié)變化,配上簡潔的解說詞,再輔以一些形成性練習加以鞏固,學生注意力集中,印象很深,學得興趣十足,掌握得也比較牢固。
二、營造一個鼓勵創(chuàng)新和想象的課堂氣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灌輸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思考,鼓勵學生探索與創(chuàng)新,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思維,馳騁想象,敢于標新立異,打破陳規(guī),懷疑一切。為此,教師要在相信學生具有創(chuàng)造潛力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與想象。如上課適當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講出思想的火花;允許學生和老師爭論;課堂提問時經常問“你說呢?”“你認為呢?”“你的觀點呢”“你的看法呢?”“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再想想?”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一旦學生成功,要及時贊揚鼓勵,讓學生體驗創(chuàng)新的喜悅。例如經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會動腦筋!”“你的想法真令人驚奇!”等語言贊揚學生的新觀點。即使不成功,也不輕易否定,以免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當學生對教師和書本的觀點有異議時,教師不要馬上給予價值判斷,而要與學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討,求得正確的結論。
三、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有趣
地理教學,無論用什么形式或方法,幾乎同時都要有教師的生動語言。在地理教材中,許多地理事物是未經感知過的,在教學中需要用豐富、生動、形象的語言來引導學生想象,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使他們正確理解地理事物的特點。我在教學中抓住區(qū)域地理相互聯(lián)系的規(guī)律,編成簡潔明快、瑯瑯上口的歌訣,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一些詩詞,則能把一堂課上得詩情畫意,使課堂教學富有感染力和啟發(fā)性,增強學生興趣,令學生神往,達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學“水循環(huán)”時,我用了杜甫的一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引入新課。再如引用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說明山地垂直地帶性。適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四、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一個思維過程都有一個與之相反的思維過程,在這個互逆過程中,存在著正、逆思維的聯(lián)結。所謂逆向思維,是指和正向思維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聯(lián)系的思維過程,即我們通常所“倒著想”或“反過來想一想”。在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水平,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學中往往對正向思維關注較多,長期的正向思維定勢會影響逆向思維的建立;同時,由正向思維向逆向思維轉移時,需要重新調整心理過程,重新建立心理過程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聯(lián)結的難度。凡此種種,使得培養(yǎng)學生逆向思維能力成為地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呢?在教學中我作了以下嘗試:
1。執(zhí)果索因,講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
在地理教學中,既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正向思維去獲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內容,執(zhí)果索因,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例如,在講授“海底擴張學說”這一原理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太平洋洋底地層年齡分布圖”;然后,利用讀圖所得的結論提出問題:①為什么海底巖石離海嶺愈近,年齡愈年輕,并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呢?②為什么大洋地殼巖石年齡都不超過二億年?接著引導學生閱讀“大洋板塊俯沖示意圖”,并讓學生表述大洋地殼的生成、移動、消亡原理,最后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得出這一理論:噴出—生成—推移—俯沖—消亡—循環(huán)。
通過執(zhí)果索因,啟發(fā)學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斷、驗證這一學說,啟迪學生逆向思維的思路。這樣不僅使學生知道這一理論的來龍去脈,而且還使學生明白了科學家是如何運用地
2。反向逆推,探討某些命題的逆命題的真假。
探討某些命題的逆命題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學的方法之一,也是學生學習地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學完“流水沉積物的顆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選性較好”這一特點后,可以引導學生反向逆推:分選性較好的沉積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積物呢?像這樣的反問,學生可能一時答不出來,但只要教師略加點撥,學生就可通過自己的思考獲得正確答案。通過反向逆推,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進一步擴大和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深化和升華所學的課本知識。
3。辯證分析,從矛盾的對立面去思考問題。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如果我們從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往往能認識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學習“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時,我們既要闡述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氣溫升高產生“溫室效應”,又要說明大氣污染使塵埃增多,可能使氣溫下降,產生“陽傘效應”。這樣講解,可以提高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運用“反證”,證明地理事實和結論的正確性。
近年來,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研究在國內取得不少成績,但問題也不少。問題1:理論研究多,實踐研究少。目前國內關于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大多都是純理論知識,而這些都是專家學者和高校的著名教授研究的,但是這些純理論知識對高中地理教師的實際教學指導無實際意義。高中地理的特點是整體性和區(qū)域性。關于具體到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理論依據很少,盡管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研究多為理論類。高中地理教師對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理解存在局限性,一般都停留在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形式上,沒有真正的做到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大多數(shù)地理教師只是把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看作是計算機輔助教學,誤解了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認為只要在課堂上運用了多媒體就是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這種錯誤的看法有部分是因為地理在高中學校的地位不太受重視和地理教師幾乎沒有外出去參加先進理論培訓,使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實施離理論上理想效果偏差很遠。同時大多數(shù)高中地理教師不清楚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阿的目的,只是覺得應用信息技術是一種時尚,或是為了完成學校下達的任務。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比如高中教師沒有專門的研究經費和時間,學校追求升學率。
二、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對高中地理產生的影響
1.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因為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新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好奇心,擁有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可模擬的優(yōu)勢及特點。動態(tài)的圖片及聲音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2.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學的質量,是因為運用信息技術可以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化解難點。地理事物的演變過程和某些特殊的地理現(xiàn)象屬于高中地理知識的重難點,高中教師運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板書、畫圖很難讓學生理解這其中知識的深奧,而采用信息技術可以運用動畫把地理事物的演變過程變的現(xiàn)象化,增強了教學的立體感和動態(tài)感。
3.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可以提高課堂的效率和增加課堂的容量,是因為傳統(tǒng)的教學高中地理教師通過板書,畫圖浪費很多的課堂時間,而信息技術讓高中地理教師可以以課件的形式全面展示課堂內容,既為教師上課節(jié)省時間又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講,同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資料,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課堂上,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向學生提供多樣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的地理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重要的是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4.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可以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應用地圖的能力。地理的學習最主要的是使學生能夠看懂圖和應用地圖,從而提高地理思維能力。傳統(tǒng)的教學是老師根據課本現(xiàn)有的地圖或是通過掛圖進行講解或是在黑板上畫圖但不精確不規(guī)范,這些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吃力,同時教師也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采用信息技術可以把地圖里的地理現(xiàn)象直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一目了然。信息技術不僅可以把地圖放大或縮小和移動,而且可以提高地圖的清晰度和區(qū)分度。教師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就可以提高學生的讀圖和應用地圖的能力。
三、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目前存在的問題
1.學校的硬件設施發(fā)展不平衡。尤其是一些鄉(xiāng)鎮(zhèn)學校,沒有經濟能力配置好的多媒體網絡教室,部分學校甚至沒有配置電腦教室。如果連基礎的硬件設施都沒有,談何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
2.信息技術學科在大多數(shù)學校不受重視。現(xiàn)在學校都追求升學率,學生的學習成績成為學校關注的問題,信息技術學科不是高考的考試科目,學校不重視,學生自然認為信息技術課學好無所謂。
3.師資力量不足。
4.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資源不足。
5.對整合的認識不深。
四、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對策
對于整合的認識不深的問題可以采用不同地區(qū)分層次分步驟實施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信息技術與地理創(chuàng)新能力和學習興趣的整合。運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五、結語
1.1教材針對性不強
針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yè)而言,測量成果是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主要數(shù)據源之一,測量學是采集和獲取地球空間定位數(shù)據,建立基礎地理信息庫的一門測繪類課程,[3]但目前大部分有關測繪綜合實習的教材都傾向于測繪類專業(yè),沒有針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yè)的教材,且教學大綱和內容具有滯后性。因此,在教材方面應針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yè)的特點制定測繪綜合實習教學內容,著重強調對測量學理論知識的彌補與擴張,強調其與地理信息科學的對地觀測體系、遙感、信息科學等方面的密切結合,更好地為數(shù)字地球、智慧城市建設服務。
1.2測繪實踐實驗課時數(shù)偏少
隨著測繪科技的發(fā)展,新方法、新儀器都導致了教學內容的增加,從而導致本專業(yè)學生在有限的測繪實習課時內只能掌握基本儀器如水準儀、經緯儀的實戰(zhàn)操作而對全站儀等先進電子測量儀器僅限于認識層面,造成許多學生不會操作全站儀。需增加測繪綜合實習課時以便學生在充分了解水準儀、經緯儀的基本構造、原理的基礎上具有熟練的實際操作技能,此外還能讓學生有充分時間了解全站儀并熟練應用全站儀進行角度、高差等測量。
2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注重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及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可以最大限度發(fā)揮實踐教學的成效,能更好地促進理論教學和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人才。[4]我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yè)相關老師和領導非常重視企業(yè)平臺等在測繪實踐課程中的作用,積極與南方測繪、南通測繪院等企業(yè)建立校企聯(lián)合,以這些企業(yè)為依托建立測繪產學研實踐教學基地,以達到資源共享。這種校企聯(lián)合辦學的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學校教學資源不足的缺點;同時在參觀中學習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通過測繪實例展示和工程技術人員的現(xiàn)場講解激發(fā)學生的專業(yè)興趣。測繪綜合實習采取了相對自由的教學形式,在實踐教學方法上引入了引導式教學模式,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踐環(huán)節(jié)開始前,對全班學生進行分組,確定實踐任務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老師主要是布置相關任務,介紹測繪工作流程和大致方法,講解工作要領和注意事項。具體的測繪工作由實習小組獨立完成,以提高學生之間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在測繪實習過程中,指導老師進行現(xiàn)場指導并隨時對學生提問,要求學生有針對性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此外,為了避免團隊中個別學生的濫竽充數(shù)現(xiàn)象,在實踐中要求每個學生都會使用測量儀器并熟練了解各項技術標準,直到滿足技術要求為止,最終提交的實驗報告要求每人獨立完成。當測量結果誤差超限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誤差產生的原因,應重測直到實驗數(shù)據滿足技術精度要求為止,達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養(yǎng)成良好的測量習慣。
3綜合實習成績評定方法的改革
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的管理和考核可以很好地提高實踐教學的成效。測量學實驗課是認識測量儀器和鞏固理論知識的基礎,通常是根據實驗課時數(shù)與理論課時數(shù)的比例關系,確定實驗課的考核評分辦法確保每個學生具有單獨進行儀器操作的機會。測繪綜合實習主要過程是通過團隊協(xié)作完成相應實際任務,是對學生測量技能的提高階段,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8人左右。在實行新的教學考核方式以前,實習成績的評定往往是對每個小組進行整體打分,個人考核是由組長在小組內進行比較、權衡,這樣缺乏縱向的、組與組之間的比較,且組長往往顧及同學情誼平均分配成績,不能很好體現(xiàn)埋頭苦干同學的付出。為了改善這種平均主義的現(xiàn)象,實習考核改變了以前以實習小組為單位考核的辦法,考核對象細化到每位學生,按照其出勤、實習表現(xiàn)、分析測量誤差的能力表現(xiàn)等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考核。同時,考核成績與學生在測繪實習過程中團結協(xié)作、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精神相結合,全面考核學生的測量業(yè)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具體評價指標為:出勤占10%,主要反映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儀器操作能力、數(shù)據處理和分析能力、繪圖能力考核占50%,該項考核指標是從學生的專業(yè)技能方面考慮;團結協(xié)作能力占20%,由小組組長和組員認定;實習報告占20%。學生的實習報告內容主要包括:實習技術總結和分析、實習心得體會和對實習及教學方式的意見與建議??己藱C制的改革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主動參與實習的積極性,動手能力和專業(yè)興趣有了明顯提高,增強了專業(yè)素養(yǎng)。通過目前2011級學生專業(yè)實習的效果和反饋情況看,這種考核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動力、鞏固了學生測量技能。
4結語
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融入高中地理教學課程體系中,使之成為教師的一種教學手段,學生的認知工具和重要的教材形態(tài)。整合的是將計算機服務于地理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便于地理教師教學。也是說把計算機作為主要的教學媒體,整合信息、技術、方法、課程內容等多方資源,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有助于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指導,營造教師與學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氛圍。
二、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國內現(xiàn)狀
近年來,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研究在國內取得不少成績,但問題也不少。問題1:理論研究多,實踐研究少。目前國內關于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大多都是純理論知識,而這些都是專家學者和高校的著名教授研究的,但是這些純理論知識對高中地理教師的實際教學指導無實際意義。高中地理的特點是整體性和區(qū)域性。關于具體到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理論依據很少,盡管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研究多為理論類。高中地理教師對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理解存在局限性,一般都停留在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形式上,沒有真正的做到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大多數(shù)地理教師只是把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看作是計算機輔助教學,誤解了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認為只要在課堂上運用了多媒體就是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這種錯誤的看法有部分是因為地理在高中學校的地位不太受重視和地理教師幾乎沒有外出去參加先進理論培訓,使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實施離理論上理想效果偏差很遠。同時大多數(shù)高中地理教師不清楚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目的,只是覺得應用信息技術是一種時尚,或是為了完成學校下達的任務。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比如高中教師沒有專門的研究經費和時間,學校追求升學率。
三、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對高中地理產生的影響
1.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因為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新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好奇心,擁有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可模擬的優(yōu)勢及特點。動態(tài)的圖片及聲音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2.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學的質量,是因為運用信息技術可以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化解難點。地理事物的演變過程和某些特殊的地理現(xiàn)象屬于高中地理知識的重難點,高中教師運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板書、畫圖很難讓學生理解這其中知識的深奧,而采用信息技術可以運用動畫把地理事物的演變過程變的現(xiàn)象化,增強了教學的立體感和動態(tài)感。
3.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可以提高課堂的效率和增加課堂的容量,是因為傳統(tǒng)的教學高中地理教師通過板書,畫圖浪費很多的課堂時間,而信息技術讓高中地理教師可以以課件的形式全面展示課堂內容,既為教師上課節(jié)省時間又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講,同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資料,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課堂上,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向學生提供多樣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的地理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重要的是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4.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可以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應用地圖的能力。地理的學習最主要的是使學生能夠看懂圖和應用地圖,從而提高地理思維能力。傳統(tǒng)的教學是老師根據課本現(xiàn)有的地圖或是通過掛圖進行講解或是在黑板上畫圖但不精確不規(guī)范,這些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吃力,同時教師也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采用信息技術可以把地圖里的地理現(xiàn)象直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一目了然。信息技術不僅可以把地圖放大或縮小和移動,而且可以提高地圖的清晰度和區(qū)分度。教師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就可以提高學生的讀圖和應用地圖的能力。
四、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目前存在的問題
1.學校的硬件設施發(fā)展不平衡。尤其是一些鄉(xiāng)鎮(zhèn)學校,沒有經濟能力配置好的多媒體網絡教室,部分學校甚至沒有配置電腦教室。如果連基礎的硬件設施都沒有,談何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
2.信息技術學科在大多數(shù)學校不受重視。現(xiàn)在學校都追求升學率,學生的學習成績成為學校關注的問題,信息技術學科不是高考的考試科目,學校不重視,學生自然認為信息技術課學好無所謂。
3.師資力量不足。
4.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資源不足。
5.對整合的認識不深。
五、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對策
對于整合的認識不深的問題可以采用不同地區(qū)分層次分步驟實施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信息技術與地理創(chuàng)新能力和學習興趣的整合。運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六、結語
關健詞:自主學習能力學習策略地位
“自主學習”(learnerautonomy)這一概念最先由Holec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他在其著作《自主性與外語學習》中率先把“自主學習”概念引入語言學習,并且把“學習者自主”定義為“對自己學習負責的能力”。這主要表現(xiàn)在5個方面:確定學習目標,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選擇學習方法和技巧,監(jiān)控學習過程,評估學習效果。
行為心理學家認為,自主學習是由自我監(jiān)控、自我指導和自我強化組成的學習方式。認知建構主義學派認為,自主學習是學習者根據學習能力、學習任務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自主學習要求個體對為什么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么、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我國學者龐維國將自主學習概括為:建立在自我意識發(fā)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他認為,自主學習主要包括;在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做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作出自我調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jié);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
在學校里,學生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學習。最有效的知識是自我控制的知識。要學會學習,就有一個學習策略的問題。一個學生認知或認識過程的有效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學習策略如何,即策略的選擇、監(jiān)控、效果評價、及時反饋并修正該過程的進度、方向與主體的努力程度等。
學習策略是由學生的學習動機來支配的。學生的會學水平取決于愛學的程度。這是學生學習的一個特點,也是作為人類認識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學習所表現(xiàn)出的一個特殊的方面。
一、學習策略是學習的執(zhí)行監(jiān)控系統(tǒng)
雖然學習策略只是自主學習能力的一部分,但是學習策略能力的形成使最終的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成為可能。使用學習策略的意識越強,自主學習的過程就越完整,效果就越好。毫無疑問,學習策略對自主學習有顯著影響。它不是一墩而就的,而且其成熟速度和質量受到傳統(tǒng)教育觀、考試制度和自主學習外部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同時,我們必須意識到學習策略是過程,不是目的,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才是最終目的,所以學習策略的培訓歸根結底是為了內化自主學習能力。
在語言教學中,對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始終是教育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通俗說即:授之以漁,而非魚。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則眾說紛紜。以上諸多有關自主學習的定義就說明,對于自主學習有著各種觀點。對應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就會有多種理論,而每種理論就會對應一種教學實踐。如何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對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大部分的研究實質上都指向于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與靈活運用。
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師的主導地位絕對不可以忽略。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而在實踐中,自主學習的開展似乎出現(xiàn)了盲目的趨勢,有些高校忽視學生薄弱的自主學習能力,依仗有限的多媒體教室,大量減少課堂面授的課時,導致教學資源浪費,教學效果低下;有的教師教學流于形式,一味要求學生設計自主學習方式,在課堂上一味迎合學生的意愿而忽視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yǎng)。凡此種種,都是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誤區(qū)。
二、**認為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改變教學觀念,要把“舞臺”讓給學生。
2.講究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課堂環(huán)境,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并不意味著教師是多余的。學習自主性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漸漸培養(yǎng)出來的,所以需要不斷地進行“教育干預”。教師的職責在于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技能和技巧。
3.優(yōu)化心理素質。
4.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調控。自我調控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上面的每一條的順利實施都離不開教師。盡管我們總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同時必須以教師為核心。不論是接受性學習,還是自主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處于駕馭和調控教學全過程的地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在任何教學方式中都不能忽視。學生就算個人能力再強,沒有教師的調控作用,整個課堂也將會“毀人不倦”。
在英語的自主學習中,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不僅難以掌握系統(tǒng)的基礎知識,而且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也容易走向歧途,有的學生還會放任自流。教師有效的指導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
對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我國教育所期待的目標。但是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依賴于教師,因此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可忽視。在教學中,我們希望改變以往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情況,這必然要求教師要具備高超的操控能力來實現(xiàn)此目標。教師能否將一些理論性的東西用于教學實踐,提高教學效果,這完全取決于教師本身的能力。即使我們希望否定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模式,但是新的模式也不是一跳而就的。就算新的模式一跳而就,但是在新模式下,是否教師的中心地位可以變?yōu)樯厦嫠f的核心?在這一方面,存在一些普遍性的看法,就是教師的角色在轉變,教師的作用在弱化。
教師的作用實質上不是弱化了,而是強化了。以前強調以教師為中心,主要強調教師的職責是傳授知識。當要求教師為核心,則要求教師授之以漁,而非魚,這大大提高了對教師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有一定的知識水準,而且要求教師本身能熟練掌握一些學習策略,并且能運用策略,并將其傳授給學生,抓住學生的心理,在適當?shù)臅r刻,以情感教育來打動學生。所有這些都要求教師幾乎成為一個功能強大的CPU兼因特網兼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