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6-12 16:01:3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古代文學筆記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相比而言,古代文學史是一門傳統(tǒng)性很強的學科。首先,它的研究對象是中國古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學現(xiàn)象,時間跨度極長,作品數量極大。作為當代文學專業(yè)學生和教師,雖然實際接觸到的可能只是其中極小一部分,但如從專業(yè)內在要求看,冰山之下的巨大體量有時不得不隨時被挖掘出來,成為研究的對象或重要的證據。這一點與理工類學科有所不同,如數學等學科有一個由淺入深,由基礎到應用的過程,只有在學習了基礎性知識以后,才有可能理解高階的知識。而文學史雖分為不同時間段,但其中并沒有明確的難易之分和邏輯上的次序,具體作家、具體時代雖有互相影響的情況,但從認識的角度看,二者不是前因后果的關系。比如,研究明清小說的學者對先秦文學了解較少完全是可能的,某些學生關注較為次要的甚至極不著名的作家也是可能的。任何學習者都可以隨時對某些問題發(fā)生興趣,開始探究。因此,就文學史研究對象而言,該學科關注的潛在對象是所有歷史上的文學作品。其次,就文學史學科發(fā)展來說,對文學的研究和論述從先秦時期就已出現(xiàn),并一直延續(xù)到當代,從未間斷。這些文學史研究者留下的大量著作成為后人無法繞開的環(huán)節(jié),如同《文心雕龍》這樣的著作已勾勒出南朝以前的中國文學史,后世的文學史建構基本上以此為依據一樣,現(xiàn)代編著的中國文學史的基本框架也是從歷代文學批評著作中提煉延伸而來的,這就使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者永遠無法擺脫對前代學者的繼承,在教學過程中或撰寫論文時總要引用參考前人的論述。因此,從先秦至近現(xiàn)代的著名文學批評家或學者的重要論述也成為教師或學生必須要面對的研究學習對象。再次,文學史研究對象如文學現(xiàn)象、作家現(xiàn)象本身是非常復雜的問題,并同紛繁的社會歷史因素發(fā)生關系,所謂知人論世說明研究文學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經歷,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因此,史料是中國古代文學學習、研究的基礎,而中國存在的歷史資料又極為豐富,即使研究一個具體的問題,事先也很難把任何一部史料從閱讀書目中撇開。那么,學生如果對某個文學史問題產生興趣,從較低的要求說,基本的閱讀必須完成,如果要深入了解,則大量的閱讀史料不可避免。
二、古代文學教學過于依賴教材產生較大弊端
古代文學史的傳統(tǒng)性意味著教學工作者和學生必須面對盡可能多的作品和史料,劉勰所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是不易之理。[1]586但當代古代文學史教學中常見的問題是視野非常狹窄,從學的角度說,集中表現(xiàn)在古代文學作品閱讀量太少和對作家作品的藝術理解過于簡單。根據筆者做過的對所教班級課外閱讀的調查,約有58%的同學除了上過的課文外,并不閱讀作為教材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的其他篇目;約有71%的同學除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以外,從未閱讀任何其他古代文學作品的原著;完整讀完任一古代作家別集或古代總集的只有4%。在討論對作品的理解時,也表現(xiàn)出沒有獨立見解,回答內容程序化的情況。這種情況雖不能代表全部,但也反映了大多數高校古代文學教學的普遍問題。產生這一狀況的原因部分是圖書借閱制度和古籍閱讀的不便為學生閱讀課外書造成了障礙,從教的角度說,導致這些情況的原因在于在古代文學教學中,作品閱讀過于依賴作品選,學術觀點過于依賴文學史教材。現(xiàn)在通行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朱東潤編)和其他文學史教材都有各自的問題。[1]257如《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初版于1962年,受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影響極大,選擇作品的標準常常偏向作者的政治立場和思想意識,即反映勞動人民的困苦,揭示統(tǒng)治者的黑暗,表現(xiàn)愛國主義情感,即使選入愛情題材的作品,也強調思想健康的標準,而藝術特色鮮明,藝術成就突出的作品常因為不太符合思想性要求而遭到摒棄。這種做法使得選出來的作品離學生的思想情感較遠,無法觸動他們的心靈,因此也不易被認同喜愛,學生自然也就不愿閱讀。如北宋柳永詞,在當時風靡全國,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原因在于這些詞通俗易懂而大膽生動的語言,在于對男女情愛的真誠表達。這一類作品在柳永的詞里實際上占絕大部分,所以李清照在《詞論》里批評他“雖協(xié)音律,而詞語塵下”?!吨袊糯膶W作品選》對這些無一采擇,只選了看起來比較“干凈”的愛情詞《雨霖鈴•寒蟬凄切》和作品《望海潮•東南形勝》等,而柳永大量的描寫歡愛的作品如《定風波•自春來慘綠愁紅》《憶帝京•薄衾小枕天氣》《慢卷紬•閑窗燭暗》、《晝夜樂•洞房記得初相遇》等大量詞作,既符合古代文論家對柳永詞的評述,也能說明柳永詞流行的文學史意義,從現(xiàn)代批評的角度看也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端膸焯嵋?bull;樂章集》說“永所作旖旎近情,使人易入”,[2]1807正是從這個角度說的。如果這些詞在教材中被忽視,柳永詞的真實面貌即所謂“詞語塵下”“冶”的特征是不能得到學生的理解的,[3]柳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也不能得到很好解釋。還有一些文學風格從現(xiàn)在的評價標準來說確有問題,如齊梁艷體詩,藝術上難稱偉大,內容上也無甚可取,但在當時的文壇卻曾風行一時,從文學史角度也不無意義,并且這些作品的某些藝術手法對后世文學也有積極的影響,因此,作品選中稍微涉及也有利于學生對文學史全面的了解,即使不選入也可作為問題留給學生做課后的了解和思考。否則,初唐陳子昂等人的文體革新的意義便無法得到更透徹的說明。
三、古代文學的學科性質對電子書的應用提出了要求
中國古代文學史教材原先在全國范圍內基本上定于一尊,即游國恩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但九十年代以后,各地各單位紛紛推出了不同的版本,較有影響的如郭預衡、章培恒、袁行霈等先生各自主編的文學史教材。之所以存在一個文學史教材推陳出新的熱潮,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文學現(xiàn)象本身的復雜性質使得人們對文學的理解各有不同,難以明確定其是非,這種狀況在可想見的將來必定仍然存在。所以,對古代文學現(xiàn)象產生不同的理解,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局面,不是因為文學史教材編著者的水平不高,也不是用更多的人力財力資源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它反映了社會科學的某些內在特征,其實是積極的現(xiàn)象。同時,對文學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個人親身閱讀、感同身受的基礎上,將研究者個人的體會和認識直接傳達給學生,要求他們作為真理接受,本身也不符合文學接受、傳播的規(guī)律。因此,從長期的教學改革目標看,在古代文學領域(也應包括其他文學領域),教材作用的弱化是發(fā)展的趨勢。怎樣通過大量閱讀作品,提高閱讀能力;通過作品比較,尋找作品的藝術規(guī)律;通過師生的心靈交流,加深對作品意蘊的理解;通過創(chuàng)作練習,吸收古代文學的營養(yǎng)是古代文學教學最重要的任務,應成為古代文學教學的主要內容,而最重要的前提則是大量的主動的閱讀。顯然,目前高校教學中依賴一套文學史教材和作品選的做法很難達到上述目的。即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總要布置一些課后的閱讀書目,或組織閱讀交流,但受限于圖書館的條件和教學進程,在一個教學內容下,讓教師和所有同學同時擁有大量材料在原有教學模式下是不可能的,因而這種課后閱讀課堂討論的教學效果也難以保證。幸運的是,當代電子科技發(fā)展的代表———電子書及其設備提供了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電子書的特點是大容量、可檢索和可復制。理論上,電子書每字占2個比特,1兆的容量可有524288個字,以2G的存儲量估算,則可儲存超過10億字。以《史記》為例,TXT格式文本的白話文《史記》共62萬余字,大小為1.22M,據此,2G的空間可儲存約1700部左右《史記》規(guī)模的著作,因此將古代文學課程的基本閱讀量容納進2G甚至1G的空間內完全是可能的。#p#分頁標題#e#
電子書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可檢索,一旦檢索的底本范圍較大,所得的信息則非常可觀。它雖然不能代替逐行閱讀,但在教學中卻有獨特優(yōu)勢,因為教學過程不同于學術研究,首先它目的性較強,文檔檢索完全可以用來配合教學內容,比如關于作家的生平資料,通過檢索正史和野史、筆記,加上一部分文集完全可以基本掌握。那么,學生閱讀的就不是文學史教材的內容,而是第一手資料,它的內容一定比教材粗枝大葉的介紹更豐富,對學生來說,由于接觸資料的全面性,歷史人物的形象也會更生動有趣。其次,教學過程并不需要太強的創(chuàng)新性,因此,也不需要學生像學術研究那樣全面掌握材料包括最新的材料和很少見的材料,基本的閱讀對學生來說更為重要,這也符合了電子書的特點:通過檢索可以掌握基本的信息,而避免過多信息的干擾。第三,教學過程總是由多人參與,比如課后作業(yè)和課堂討論,如需要閱讀某一部紙質文本,正常情況下,任何圖書館藏量都保證不了每位同學能同時閱讀,并帶到課堂上用作教學資料。而電子書的可復制性使每位同學都有充分時間去閱讀,并且如果工作量較大,可以分解任務,通過檢索詞的設定,使每個人都可以有目的閱讀,完成自己的電子稿后再整合成最終的作業(yè)。電子書的功能不僅在大容量和可檢索,從內容的角度來說,它和紙質文本完全是相同的,完全可以用來做仔細的閱讀。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重視電子書的應用可以避免上文所述的弊端,而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最重要的益處是由于學生擴大了閱讀量,方便地接觸到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而擺脫了用他人指定的范圍限制個人的興趣愛好,用他人的思想成果代替自己的思索過程的狀況。電子書的使用在現(xiàn)階段是完全可行的。得力于電子技術的突飛猛進,電子設備價格不斷下降,而性能卻在不斷提高。高校教室已實現(xiàn)了多媒體化,電子書的應用平全具備。高校學生的手機普及率已達到100%,其中智能手機已經占了大半,可想見在不久的將來,智能手機將全面代替原有的非智能手機,而即使是較低端的手機,一般也支持電子文本的閱讀,更不用說已有不少學生擁有了筆記本電腦。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已發(fā)現(xiàn)這種傾向:越來越多的學生在課堂上針對教學內容用手機查找資料。從學生的角度說,推廣電子書閱讀不僅條件完全具備,而且也會深受歡迎,因為這種閱讀形式符合時代的潮流。因此,需要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改變觀念,至少在特定的學科如古代文學專業(yè)準許學生攜帶手機電腦等工具,作為教學設備的一部分。
一、古代文學史料和當代文學史料的關聯(lián)
當代文學史料是由古代文學史料為基礎,逐步發(fā)展而來,因此二者具有多種外在與內在的聯(lián)系。古代文學的重要基礎便是文獻史料,我們知道,現(xiàn)代書籍課本中,只要有關歷史素材或歷史文學內容的大多都會留有相應的史料出處,比如史書、現(xiàn)代史書、詩歌作品等,我們在分析和研究這類作品之前往往都要對作者的生平履歷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加以了解,這是古代文學史料為當代文學史料留下的寶貴遺產。無論是當年明月著的《明朝那些事兒》,還是百家講壇欄目中《王立群讀史記》等,都是來自于古代文學史料,正史、野史等為當代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文化視野,現(xiàn)代文學也多與古代文學史料參考參照,如家族宗譜、墓志銘、鄉(xiāng)間筆記等社會性的材料,也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記錄了不同人物的人際關系、社會活動和歷史影響。
梁啟超曾將文學史料分為“文字記錄者”和“文字記錄以外者”兩大類,這主要是對古代文學史料的分類,按現(xiàn)代人們的理解含義,這種史料分為“宮廷正史”和“民間野史”,其實都是集漢代樸學的目錄和版本、訓詁學的歷史影響與清代乾嘉學派的標注、偽辨上,將歷史史料的研究當做一項基礎性工作來開展。而當代文學史料在這一方面卻有著古代學術研究并不具備的文學個性,其歷史化、政治化的特點隨著程朱理學的發(fā)展演變?yōu)橐环N推論的反撥,古代文學多糾結形而下學的細節(jié),在問題的分析和論述上多就題論題,往往忽略了形態(tài)意識的理論總結,往往具有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性,而現(xiàn)代文學將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相結合,運用多種思維方式,靈活而又具體,與古代文學史料相比還是避免了封建傳統(tǒng)思想,意識上也更加現(xiàn)代化。
古代文學史料向當代文學史料演化的必然性主要表現(xiàn)在20世紀以后,報刊雜志陸續(xù)出現(xiàn),印刷技術也有著突破化的進程和推廣,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開始興起,外國文化思潮的引入和現(xiàn)代啟蒙思想的影響,人們開始喜歡現(xiàn)代化而又通俗易懂的語言,傳統(tǒng)的文學風格已經不適應人們的需要,在演化發(fā)展中,現(xiàn)代研究者繼承了傳統(tǒng)的治學方法,尤其是清代乾嘉的考據學派,結合當代人對現(xiàn)代精神生活的需求,又對西方先進思想和觀念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借鑒和吸收,著手在傳統(tǒng)文學史料的基礎上挖掘能夠被廣大民眾接受的文學研究方式,利用“地下新史料”和“補充史料”相結合的二重證據分析法,擴大了史料的研究范圍和研究方向,將古代文學史料和當代文學史料自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以古代文學史料為主,更加注重現(xiàn)代化理解的新層面。
在古代文學史料與當代文學史料的演進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文學者有梁啟超、鄭振鐸、魯迅等。梁啟超主要研究古代文學史,并提出了“要讓文學史與時代相結合”的新思想,魯迅主要整理古代小說,將不同文學風格的小說分類研究并整理,并將古代文學的相關文化運用到了他的作品中,為后來我國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研究當代文學史料,還要結合戰(zhàn)爭和動亂,因為它對史料的存在做出了基礎性的貢獻,以及災難性的后果。一些知識分子在戰(zhàn)爭和動亂中無法安心進行史料寫作,很多人才在戰(zhàn)爭和動亂中被埋沒,也有部分知識分子將戰(zhàn)爭和動亂,以及自身的復雜出境作為動力,如漢代的司馬遷,因維護正義,卻忍辱受宮刑,但是他卻在獄中寫成了享譽后世的《史記》,可見,戰(zhàn)爭和動亂通過作用于歷史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更為直接地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發(fā)展。在改革和啟蒙思想的傳播中,也形成了一些先進知識分子的新思想,如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思想,譚嗣同的為革命流血的堅強意識,都為文學歷史的發(fā)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由于戰(zhàn)爭局勢,特別是國民戰(zhàn)爭時期,很多作者抨擊現(xiàn)實、傳播新思想的過程中要躲避各種各樣的政治嫌疑而不敢署名、只能匿名發(fā)表,甚至要不斷更換筆名來避免追查,出版也難以利用正規(guī)渠道,甚至一些史料發(fā)行之后還要遭到??灿写罅课膶W史料在戰(zhàn)爭中受到焚毀、避難遺失等而被完全破壞。
在教學模式上,大多數高校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基本上沿襲過去分階段講授的模式。這種模式經過幾十年的實踐,確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夠幫助學生梳理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作家作品,把握各個階段文學所呈現(xiàn)的不同特點,但這種人為的分段也有其明顯不足,比如說,先秦到隋唐、宋代到近代由不同的老師講授,大家更注重對各個時期重點作家作品的分析,對于各種文學體裁的生成發(fā)展軌跡以及詩歌、賦、散文、小說、戲曲之間的互補共生關系等重點問題,則很少涉及,如此一來,學生很難在頭腦中形成有關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整體印象。另外,在教學上強調系統(tǒng)知識的傳授,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述,學生則在課堂上以聽講記筆記為主,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課堂成了老師自我表演的場所。這種模式忽略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課堂時間被教師全部占用,學生思考、實踐的機會很少,致使其學到的知識很難內化成自己的知識,且其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嚴重不足。
二、教學改革策略
發(fā)現(xiàn)問題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可以考慮從如下方面著手。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古代文學教學的第一個目的,是傳授古代文化知識。古代文學包含了豐富的知識,既有文本本身所包含的知識,還有與文本產生相關的背景知識、作者的生平等等。這些知識,對于我們考察中國古代社會歷史,了解我們民族的過去,啟發(fā)我們開拓未來,都是很有價值的。其第二個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先生提倡“美感之教育”。他認為:“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乎現(xiàn)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梁。”他認為,美的感覺一旦產生,便可以使人進入一無雜念的境界。美育可以使人暫時拋開功利得失,純粹以美的眼光回歸自然,看待世界,平衡人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協(xié)調人與人的關系,培養(yǎng)人的愛心、寬容心等。在提到進行“美感之教育”時,先生提到了《西廂記》和《紅樓夢》的“悲劇之美”,提到了“小雅之怨悱”與“屈子之離憂”。郭沫若也指出,可以不作詩,但心中不能沒有詩的境界。由此可見,優(yōu)秀的古代文學作品,是進行美感教育最好的文本之一。其第三個目的是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我國古代曾誕生過一大批仁人志士,諸如孔子、孟子、屈原、司馬遷、杜甫、白居易、韓愈、歐陽修、蘇軾、陸游、辛棄疾等。其人其書,猶如燦爛的星光,輝映在民族天空。讀他們的作品,就要求學生學習他們的品德,樹立崇高的理想,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中國古代文學是民族文化血脈之所在,我們應珍視利用這一優(yōu)勢,在教學中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引導學生在古圣先賢的感召下,樹立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第二,在明確教學目的的基礎上,應該建立新型的教學模式。文學流派、作家、作品、時代背景等屬于文學史基礎知識。在學生已掌握這些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歸納各種文學樣式產生的原因、時代背景與個體風格之間的關系,以及各代間文學作品內容和藝術上的繼承與革新關系等,這樣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以根據文學史和作品選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文學史可以學生自學為主,但對文學流派、文學體裁演變等內容,教師則要作重點講解,作品選則主要講授中國古代一流作家的代表作品。第三,構建網狀教學體系。作為基礎課程,古代文學和其他選修課各自為政,在講授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簡單知識重復現(xiàn)象。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必須統(tǒng)籌安排基礎課和選修課,確定教學內容,重點安排,真正構成網狀教學體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開設有中國古代詩歌、中國古代小說等選修課,重點可以放在其文體產生及發(fā)展的過程上,以打通學生古代文學學習時的朝代壁壘,從而使其了解文學自身的規(guī)律及特點。如此,可以使學生在了解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更深入地學習古代文學,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第四,改革教學方法。在具體教學中,要明確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教師在授課前一周,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布置相關的思考題,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準備上課時的發(fā)言。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向和重點,提示學生查找資料的方法。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查找相關資料,分析思考等過程,對教學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在講宋代文學時,針對各章節(jié)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諸如宋詩和唐詩有何不同,詞史上有關蘇軾的評價有哪些,你如何看待,等等。在課前準備的基礎上,教師在課堂上要合理把握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和方式,針對學生的發(fā)言,做及時的點評。在點評中,教師不僅要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且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課后,教師要督促學生背誦經典作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學重在知識的積累,只有學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作品,才能進一步研究。另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特點,推薦相關的研究書籍,比如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袁行霈的《中國詩歌藝術研究》等。第五,豐富教學手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采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已成為各專業(yè)教師的共識。古代文學課程信息量大,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大量的時間花在了板書上,多媒體教學則有效改變了這種狀況。與此同時,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在引證材料,介紹作家時,教師可以運用課件進行簡單介紹,以節(jié)約教學時間,加深學生的印象。如講到蘇軾的成就時,可以運用課件,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蘇軾的書法、繪畫等,引述后人對蘇軾的評價,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蘇軾的文學貢獻。
三、結語
漢語言文學傳統(tǒng)的教學重點一般放在知人論世,詳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時代背景、重點還在于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并重點強調作家作品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并以此來理解文學史的演變過程。而在新聞與廣告專業(yè)古代文學教學中,應該結合新聞學廣告學的理論知識,把教學研討的重點放在二者相結合的地方。首先,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看到新聞傳播廣告的內容。例如《西廂記》教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重點一般放在反封建的思想、浪漫主義的藝術特征等等。而對于新聞與廣告專業(yè)來說,教學的重點不妨放在由元稹《鶯鶯傳》到王實甫《西廂記》的演變過程,用傳播學的理論解釋其中的原因。元稹的《鶯鶯傳》張生對鶯鶯始亂終棄,并受到時人的稱贊?!耳L鶯傳》的思想觀念是唐朝門第觀念和門閥制度的婚姻觀念下的產物。而王實甫的《西廂記》創(chuàng)作于元代,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日益壯大的情況下,尊重個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開始成為人們自覺的追求。所以產生了以“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為主題的《西廂記》。從中可以看到,對于作品的改編也是一個接受的過程,與時代的影響息息相關。同樣,還可以引述后人對于王實甫《西廂記》的評價,啟發(fā)學生思考《西廂記》的傳播。同樣,在《梧桐雨》教學中可以介紹引述《漢書》等資料,聯(lián)系王安石《和王介甫明妃曲》等昭君題材的作品分析梳理昭君故事的演變過程,結合傳播學理論分析不同時代的讀者對于昭君的不同理解。其次,在新聞廣告專業(yè)古代文學教學中,還應該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新聞廣告素養(yǎng)?,F(xiàn)有的古代文學教育多反映的主流思維,大學生尤其是新聞學、廣告學的大學生,不僅需要文化基礎知識,而且要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的角度,對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換句話說要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還以《西廂記》為例。主流觀點認為該部作品具有反封建的意義。在選讀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的時候,不妨讓學生提前讀一讀司馬光給王安石的來信《與王介甫書》。司馬光曾說當時朝廷上下對于變法的態(tài)度是“士夫沸騰,黎民騷動”(《賜參政知事王安石不允斷來章批答》)。并給王安石寫了一封長信,即《與王介甫書》,來反對變法。王安石在回信中言:“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可見悔故也。”說明王安石決定拋開其他各方面的不同意見,堅持推行自己的既定方針。結果,變法還是失敗了。關于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后人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刻的討論。而對于新聞傳播與廣告方面的學生來說,不妨從輿論輿情的方面討論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二、教材引申
面對新聞與廣告專業(yè)的學生,除了讓他們了解一些文學史的基本知識以外,還應該關注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新聞廣告元素,對此要發(fā)揮引申。例如講《詩經•衛(wèi)風•氓》,可以講講“氓之蚩蚩,抱布貿絲”中包含的古代實物交易中的廣告元素:實物廣告。講白居易《曲江》“細草岸西東,酒旗搖水風”的時候,可以結合張籍《江南行》“長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懸江口”、李中《江邊吟》“閃閃酒旗招醉客,深深綠樹隱啼鶯”,談談其中的酒旗文化,談談古代的招牌廣告。關于教材的引申發(fā)揮,教師可以啟發(f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新聞廣告對于古代文學的運用。例如講杜甫時??梢月?lián)系《杜甫很忙》事件。杜甫很忙是2012年3月發(fā)生在新浪微博上的一個涂鴉、惡搞語文課本插圖《杜甫像》的網絡活動、話題,“杜甫很忙”成為3月末中國互聯(lián)網的熱詞之一,并被商業(yè)廣告利用。某公關團隊和新浪微博先后聲稱此次網絡行銷為其策劃。從傳播的角度看,可以看到現(xiàn)代網絡對于經典的解構,反映了當下人們的解構心態(tài)。此后。“杜甫很忙”事件繼續(xù)發(fā)酵。眾多商業(yè)人士繼續(xù)演繹“杜甫很忙”的創(chuàng)作,推出各種各樣的廣告。例如:2012年4月2日,杭州市,街頭出現(xiàn)了“杜甫很忙”的廣告。被惡搞的杜甫推著一輛購物車,旁邊配著文字稱:“杜甫很忙,現(xiàn)在買鉆流行去賣場。”4月,在京東商城首頁,杜甫成為三星筆記本的“代言人”。沈陽華邑世紀城的房地產廣告打著杜甫很忙的圖片,配著“安得廣廈千萬間,買到現(xiàn)房才歡顏”。除此之外,長春中冶藍城、重慶金悅城、重慶中房千尋等項目也運用了杜甫形象進行宣傳炒作。盡管,這種惡搞的經典人物的方式有待商榷,但至少說明了古代文學與現(xiàn)代廣告的結合。再如講白居易《長恨歌》的時候,可以引申發(fā)揮到西安華清池的大型歷史實景山水歌舞劇《長恨歌》。該劇斥資5000萬元,打造具有亞洲唯一的全天候折疊式全色真彩LED軟屏、國內首創(chuàng)水中機械組合多變式立體活動舞臺和戶外演出設施全隱蔽式設計,成為中國最大的水上舞臺,并請來了國內一流的音、舞美、燈光、音響、服裝、道具大師和陣容龐大的專業(yè)演出團體,傾力打造這美的演出。該劇以驪山山體為背景,以華清池九龍湖做舞臺,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為舞臺組合元素,以白氏《長恨歌》為歌舞劇情節(jié)線索。集歷史文化之韻、山水自然之美與科技之奇為一體;將歷史與現(xiàn)實、自然與文化、人間與仙境、傳統(tǒng)與時尚交融一起,較好地演繹了該詩主旨,給人無限遐思。由此,可以啟發(fā)學生引申思考當代旅游業(yè)與中國古典文學、古典文化的結合:隨著張藝謀發(fā)展了中國第一臺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以后,中國各大景區(qū)都對當地古典文化資源進行了開發(fā)利用。比如三峽藝術團的《盛世三峽》,張家界的《天門狐仙》《魅力湘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園》《夢回大唐》等。啟發(fā)學生把古典文學與廣告結合,經典的古典文學本身已經為人所熟知,廣告在古典文學與文化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發(fā)揮,自然達到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在講《西游記》的時候,可以聯(lián)系近年來對于《西游記》的影視劇改編。1982年,用六年時間拍成了25集電視連續(xù)劇《西游記》,轟動一時。上世紀90年代,香港TVB電視臺分別拍出了《西游記》(1996)和《西游記2》(1999)。到了2002年,臺灣電視臺與香港中天公司聯(lián)合投資,再次拍攝了《齊天大圣孫悟空》。接著劉鎮(zhèn)偉和周星馳合作了《大話西游》系列。
中國古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主干課程,“在培養(yǎng)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專業(yè)品味、專業(yè)特色、專業(yè)方法、專業(yè)能力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該課程的重要性,不僅僅表現(xiàn)在其總課時以及總學分數量居于各門專業(yè)課程之首,更為重要的是,它還要為現(xiàn)當代文學、文學概論、美學等課程提供文學資源與思想資源,為古代漢語課程提供語言材料,并且成為世界文學課程教學的重要參照系。此外,它還是新聞學、文秘、播音與主持、傳播學等相關專業(yè)的文化基礎課。而中國古代文學又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傳統(tǒng)、歷史文化、文學藝術等成果的積淀結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教學難度非常之大,這是每位從事古代文學教學的老師共同的體會。就目前而言,在現(xiàn)行高校擴招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三本院校。三本學生的基礎普遍較差,三本學校的教學質量也令人堪憂。三本院校如何提高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質量?本文就此進行研究。
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1.內容豐富與課時縮短的矛盾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就是內容豐富。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從先秦到近代,上下縱貫3000年,經典作品浩如煙海,內容龐雜,頭緒繁多。課堂上的講解內容不僅包括對文學史的詮釋,作品的分析,還涉及古典文獻學、歷史、文藝理論、文化學、哲學、美學等多種學科的綜合運用。而隨著我國大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各門課程的教學課時量一再壓縮,新的古代文學教學大綱由原來六個學期每周6學時的教學時間,壓縮為現(xiàn)在的四個學期每周3學時,實際教學時數僅為240課時左右。僅就教材而言,就有四大本文學史和六本歷代文學作品選。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教學計劃所規(guī)定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全部內容,全面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既要讓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中國文學史的基礎知識、基本觀點、發(fā)展脈絡,各種文體的產生、發(fā)展、流變等情況,各種流派產生的背景、成就以及地位影響等,又要讓學生對經典作家、作品有個全面的解讀,實在不易。其結果往往造成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在講授文學史時只能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對于作品的解讀更是流于形式,很難深入。
2.難度大與基礎差的矛盾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難度大,對于三本的學生來說學習的難度更大。一方面其文本距離我們現(xiàn)代很遙遠,留存的作品是千百年前就存在的,其中涉及到古代的一些人物、事件、歷史故實、民俗地理等與現(xiàn)代人相差甚遠,這些都給學習這門課程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另一方面,三本學生相對于二本和其他重點、名牌高校的學生來說,入校成績普遍較低,學生的傳統(tǒng)文學文化修養(yǎng)總體偏底,自制力相對來說也較差。與一本、二本的學生相比,學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學習興趣難以提高。再加上很多三本院校的老師基本都是二本的,很少有自己獨立的教師隊伍,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二本幾乎完全一樣,這樣就很難根據三本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取得預期的目標和效果。按照專業(yè)目標,通過古代文學和古代漢語等課程的學習,中文專業(yè)的學生應能夠熟讀、背誦一定數量的經典作品,能夠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基本讀懂一般的古籍,并能對比較淺易的古籍進行校點,能夠運用文藝理論獨立地對歷代文學現(xiàn)象、文學流派等進行正確的批評,對難度適中的古代文學作品進行分析鑒賞。“然而實際情況卻是:為數不少的學生雖然如期拿到了畢業(yè)證,但他們甚至對常用文言詞匯和句式、常用的典故、一般的文學常識、古代文學的基本發(fā)展脈絡以及最起碼的文化典章制度等都不能很好掌握,至于閱讀、校點、分析和鑒賞古籍的能力等,則更是不敢恭維”[2]。
因此,學生在上課前如果不預習,不去讀一些代表作家的作品,僅憑上課時教師的講解,雖然也能對文學史的脈絡有個大體的把握,但大多是一知半解。因為教師在課堂上不可能有時間對很多經典的作家、作品一一進行解讀,有的只能簡單地提一下,學生如果沒有讀作品的話,基本沒有什么印象。其結果往往造成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疏離與隔膜,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就業(yè)壓力與學習無用的困境
隨著高校的一再擴招,高校學生的就業(yè)普遍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與難點。即便是重點、名牌大學畢業(yè)的學生就業(yè)都很困難,何況是三本的學生,他們在擇業(yè)時往往受到歧視。而很多三本的學生在進校時之所以選擇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大多數是被調劑過來的,他們?yōu)榱四茏x一個本科,很無奈地被迫選擇了這個專業(yè)。因此他們多數對此專業(yè)并不感興趣,語文功底也比較差。很多學生認為:“學習古代文學遠不如學習法律、經濟管理、財務會計、公關營銷等課程實在而更能順應人才市場的需求導向,多背幾首唐詩或宋詞也遠遠不如多熟悉掌握幾條計算機命令更能獲取就業(yè)擇業(yè)機會。”[3]因此他們更愿意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各種考證與社團、社會實踐活動上,這樣可以增加他們在就業(yè)中的籌碼。因此,對很多學生來說,學習古代文學就是鉆故紙堆,坐冷板凳,對以后的就業(yè)沒有任何作用。所以,在市場經濟社會下,在就業(yè)形勢日趨嚴峻的壓力下,學生心浮氣躁,學習日趨功利化,許多傳統(tǒng)學科面臨尷尬的處境,而古代文學更甚。當然,要改變這種思想觀念,并不能僅僅靠從事古代文學教學的教師一朝一夕所能改變的,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與重視。
二、進行的探索與實踐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在講授《中國古代文學》這門課程時,對課堂教學實踐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并初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針對本門課程的特殊性,指導學生如何預習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課堂上激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提高其興趣。課后要求學生主動進行延伸學習,加深對課程的理解。
1.課前預習的指導與探索
針對當前古代文學課時量縮短,課程教學內容豐富,三本學生專業(yè)基礎相對較差等,積極指導學生進行課前有效預習,這是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在每一次課后都布置學生預習下次課的相關內容,包括文學史的通讀、作品選的閱讀背誦、資料的查找等等。為了克服三本學生的自制力差、不能按時完成預習任務等,積極督促學生的預習,并進行定期的監(jiān)督檢查。如每次課前抽查個別學生背誦經典作品的情況,上課時通過提問、討論等進行檢查預習情況,并把這些作為平時成績納入期末綜合考核中。實踐證明,這樣能有效地督促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背誦經典作品,為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打好了基礎。
2.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課堂教學最主要、最常見的教學方法就是講授法,如何講授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值得探討,筆者近年來主要采用多媒體教學與文獻資料輔助法相結合的方式來提高堂教學效率。隨著現(xiàn)代信息科技的推廣,課堂教學采取多媒體輔助已經很平常。它有許多顯而易見的優(yōu)點,可以借助直觀形象的畫面、聲音、視覺藝術來生動地展現(xiàn)教學內容,還可以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來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古典詩詞中的意境比較抽象,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出來,更好地促進學生去體悟理解。古典文學牽涉的內容廣泛,涉及到史書的記載、前人對于作家作品的評價以及一些代表性的作品,這些可以通過ppt展示出來。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免去學生忙于記筆記而忽略聽課,教師可以把每次上課前所需的文獻資料、作品補充、每一章的精讀與閱讀篇目、思考練習、推薦閱讀書目等,提前給學生打印復印,人手一份,這樣在課堂上需要引用到某一文獻資料或補充作品時就非常方便,也為學生課后預習、復習提供了資料。另外,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研討式[4]、啟發(fā)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演講辯論法、參與表演法、研究性教學法、分類教學法[5]等,通過互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熱情。
3.課外學習的指導與探索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難度大,對于三本的學生來說學習的難度更大。一方面其文本距離我們現(xiàn)代很遙遠,留存的作品是千百年前就存在的,其中涉及到古代的一些人物、事件、歷史故實、民俗地理等與現(xiàn)代人相差甚遠,這些都給學習這門課程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另一方面,三本學生相對于二本和其他重點、名牌高校的學生來說,入校成績普遍較低,學生的傳統(tǒng)文學文化修養(yǎng)總體偏底,自制力相對來說也較差。與一本、二本的學生相比,學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學習興趣難以提高。再加上很多三本院校的老師基本都是二本的,很少有自己獨立的教師隊伍,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二本幾乎完全一樣,這樣就很難根據三本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取得預期的目標和效果。按照專業(yè)目標,通過古代文學和古代漢語等課程的學習,中文專業(yè)的學生應能夠熟讀、背誦一定數量的經典作品,能夠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基本讀懂一般的古籍,并能對比較淺易的古籍進行校點,能夠運用文藝理論獨立地對歷代文學現(xiàn)象、文學流派等進行正確的批評,對難度適中的古代文學作品進行分析鑒賞?!叭欢鴮嶋H情況卻是:為數不少的學生雖然如期拿到了畢業(yè)證,但他們甚至對常用文言詞匯和句式、常用的典故、一般的文學常識、古代文學的基本發(fā)展脈絡以及最起碼的文化典章制度等都不能很好掌握,至于閱讀、校點、分析和鑒賞古籍的能力等,則更是不敢恭維”[2]。因此,學生在上課前如果不預習,不去讀一些代表作家的作品,僅憑上課時教師的講解,雖然也能對文學史的脈絡有個大體的把握,但大多是一知半解。因為教師在課堂上不可能有時間對很多經典的作家、作品一一進行解讀,有的只能簡單地提一下,學生如果沒有讀作品的話,基本沒有什么印象。其結果往往造成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疏離與隔膜,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高校的一再擴招,高校學生的就業(yè)普遍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與難點。即便是重點、名牌大學畢業(yè)的學生就業(yè)都很困難,何況是三本的學生,他們在擇業(yè)時往往受到歧視。而很多三本的學生在進校時之所以選擇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大多數是被調劑過來的,他們?yōu)榱四茏x一個本科,很無奈地被迫選擇了這個專業(yè)。因此他們多數對此專業(yè)并不感興趣,語文功底也比較差。很多學生認為“:學習古代文學遠不如學習法律、經濟管理、財務會計、公關營銷等課程實在而更能順應人才市場的需求導向,多背幾首唐詩或宋詞也遠遠不如多熟悉掌握幾條計算機命令更能獲取就業(yè)擇業(yè)機會?!盵3]因此他們更愿意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各種考證與社團、社會實踐活動上,這樣可以增加他們在就業(yè)中的籌碼。因此,對很多學生來說,學習古代文學就是鉆故紙堆,坐冷板凳,對以后的就業(yè)沒有任何作用。所以,在市場經濟社會下,在就業(yè)形勢日趨嚴峻的壓力下,學生心浮氣躁,學習日趨功利化,許多傳統(tǒng)學科面臨尷尬的處境,而古代文學更甚。當然,要改變這種思想觀念,并不能僅僅靠從事古代文學教學的教師一朝一夕所能改變的,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與重視。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在講授《中國古代文學》這門課程時,對課堂教學實踐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并初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針對本門課程的特殊性,指導學生如何預習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課堂上激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提高其興趣。課后要求學生主動進行延伸學習,加深對課程的理解。
針對當前古代文學課時量縮短,課程教學內容豐富,三本學生專業(yè)基礎相對較差等,積極指導學生進行課前有效預習,這是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在每一次課后都布置學生預習下次課的相關內容,包括文學史的通讀、作品選的閱讀背誦、資料的查找等等。為了克服三本學生的自制力差、不能按時完成預習任務等,積極督促學生的預習,并進行定期的監(jiān)督檢查。如每次課前抽查個別學生背誦經典作品的情況,上課時通過提問、討論等進行檢查預習情況,并把這些作為平時成績納入期末綜合考核中。實踐證明,這樣能有效地督促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背誦經典作品,為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打好了基礎。
課堂教學最主要、最常見的教學方法就是講授法,如何講授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值得探討,筆者近年來主要采用多媒體教學與文獻資料輔助法相結合的方式來提高堂教學效率。隨著現(xiàn)代信息科技的推廣,課堂教學采取多媒體輔助已經很平常。它有許多顯而易見的優(yōu)點,可以借助直觀形象的畫面、聲音、視覺藝術來生動地展現(xiàn)教學內容,還可以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來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古典詩詞中的意境比較抽象,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出來,更好地促進學生去體悟理解。古典文學牽涉的內容廣泛,涉及到史書的記載、前人對于作家作品的評價以及一些代表性的作品,這些可以通過PPT展示出來。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免去學生忙于記筆記而忽略聽課,教師可以把每次上課前所需的文獻資料、作品補充、每一章的精讀與閱讀篇目、思考練習、推薦閱讀書目等,提前給學生打印復印,人手一份,這樣在課堂上需要引用到某一文獻資料或補充作品時就非常方便,也為學生課后預習、復習提供了資料。另外,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研討式[4]、啟發(fā)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演講辯論法、參與表演法、研究性教學法、分類教學法[5]等,通過互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熱情。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古代文學 誤區(qū)
古代文學課程是一門傳統(tǒng)課程, 是中專教師必修的一門專業(yè)主干課、基礎課。近幾年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受到多媒體技術的巨大沖擊,如今,僅僅運用板書和教師口授的方法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難以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更不能把古代文學的優(yōu)勢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而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視覺和聽覺綜合形象,聲像兼?zhèn)?,將古代文學知識與傳統(tǒng)的音樂、書畫聯(lián)系在一起,使學生將學習古代文學知識當作一種享受,同時擴大了課堂的知識容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趣味性,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更有利于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它使教學方法多樣化,教育手段多樣化,信息技術傳遞立體化,具備了以往教具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符合認知理論模型,對現(xiàn)代教育技術產生了巨大的推進作用,為我們的古代文學教學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在教學中受到很多教師的歡迎。但是這畢竟是一種新興事物,還處于發(fā)展階段,同時它也對教師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水平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對于我們來說,任何真理走向極端就會變成謬誤,在這種手段的具體操作運用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或者誤區(qū),還有許多領域有待探索。比如在理論上顯得超前和樂觀,把多媒體技術會帶來優(yōu)質課堂教學的可能性當成了必然性,同時片面地否定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導致多媒體教學模式難以發(fā)揮應有的優(yōu)勢等等。本文試就如下幾個問題做些探討。
一、過分追求多媒體表面效應,忽視傳統(tǒng)教學手段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總結出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技術手段仍不能脫離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必須承認傳統(tǒng)教學手段仍然具有生命力,多媒體教學只能作為“輔助”的手段,而不能完全替代傳統(tǒng)教學模式。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同教學方法一樣,只有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教學才是有效的。否則,就不可用,也不能用。比如經常見到有的教師將教案內容原原本本搬到了電腦屏幕上,再用投影儀設備投射到大屏幕上,用課件替代黑板,學生拼命記筆記,但也趕不上教師的講課速度。而其他教學方法依舊。老師眼不離顯示器,手不離鼠標、鍵盤,無章法的機械式教學模式,實際上是把課件變成了單純的“黑板搬家”或“課本搬家”,造成人力、財力、物力、精力的極大浪費。過多地使用這種方式,也會造成“審美疲勞”,使學生出現(xiàn)厭學癥。
二、違反信息量適度原則,忽視與學生的互動交流
教學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信息傳輸過程。課件教學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課堂教學效率高而備受青睞,是不是課件教學過程中就要無限制地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呢?顯然不能。但是,在多媒體教學中我們是否真正重視了這個問題呢?眾所周知,傳統(tǒng)教學都能存在“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xiàn)象,何況在多媒體課件教學中,如果稍不注意,就更容易發(fā)生“吃不了”的現(xiàn)象,從而嚴重制約多媒體教學優(yōu)越性的發(fā)揮。有的教師違反多樣性的教學規(guī)律,上課時只顧用事先設計好的課件,單方面地一味播放、講解,而無暇顧及學生聽課時的表情反應,結果使多媒體教學成了講稿演示。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都得不到很好的發(fā)揮,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被動接受知識,無法與教師進行很好的交流,無法進行教學互動,也就無法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
三、過分依賴多媒體資源,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長恨歌》時教師會遇到一個難題,就是這首詩歌的思想主題,學術界有三種觀點:第一種,這首詩歌是歌頌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偉大愛情;第二種,這首詩歌批判唐玄宗荒誤國;第三種,這首詩歌有雙重主題:既歌頌愛情,又批判玄宗荒誤國。那么怎么樣來把握呢?首先看看詩歌文本,詩歌開頭這樣寫道:“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盵1]白居易在詩中認為楊貴妃在成為唐玄宗的寵妃之前還是少女??墒?,筆者還原歷史,比照《新唐書》,卻發(fā)現(xiàn)是這樣的:“玄宗貴妃楊氏,……始為壽王妃。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無當帝意者,或言妃資質天挺,遂召內禁中,理論經緯異之,即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號‘太真’,更為壽王聘韋昭訓女,而太真得幸?!痹瓉?,楊貴妃先為玄宗的兒子壽王的妃子,后來被玄宗搶過去做妃子。玄宗搶自己的兒媳婦做妃子,這很荒。很顯然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對楊貴妃的身世進行了美化,說楊貴妃成為玄宗妃子之前是良家少女——“楊家有女初長成”。美化的目的就是為了歌頌他們的愛情。如果是批判玄宗荒誤國的的話,就不會美化楊貴妃的身世,只會批判后宮的。還原歷史,就理解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也就明白了詩的主題。和《長恨歌》相反,白居易在他的“諷喻詩”《新樂府》之“胡旋女”中將楊貴妃寫成了迷惑君心的妖女:“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并嚴肅地批判了唐玄宗不能辨別是非、沉溺于聲色享受、不能自拔的生活?!缎聵犯分袄罘蛉恕敝袑钯F妃比作惑人的尤物“又不見泰陵一掬淚,馬嵬坡下念楊妃??v令妍姿艷質化為土,此恨長在無銷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睏钯F妃死前死后都能夠迷惑君王,永世難忘,并告誡君王“人非草木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弊髡呓o君王提出了很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盡量避免去遇到傾城傾國美人,這是規(guī)勸君王要遏制自己的荒思想行為的方法。上面兩首諷喻詩中,楊貴妃不是清純的少女,死后也不是仙女;而是尤物,是妖女,形象和《長恨歌》完全不一樣。這種形象符合《新唐書》里面的歷史人物形象。為什么符合歷史人物形象呢?就是因為白居易在詩中要批判唐玄宗荒誤國,而不是歌頌其偉大愛情?!缎绿茣分械臈钯F妃也是一個負面形象,歷史人物形象也是要給后來的君王提供治國理政的借鑒。在這一點上,歷史和詩歌高度吻合了,史與詩一致。如果在古代文學教學中,經常進行這種詩史互證,將人物事件還原到歷史之中去,就能夠深刻地理解文學作品的主題意蘊。
二教師在講授《詩經•東山》時
怎樣翻譯和理解其中的詩句“熠燿宵行”呢?權威教材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這樣翻譯:鬼火在夜間流動,其光甚盛。如果教師還原詩中的人物情感,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翻譯欠妥?!稏|山》講周公東征多年,戍守邊疆的士兵還鄉(xiāng)途中思念家鄉(xiāng)。戍卒久征沙場,突然回家,路上想象家鄉(xiāng)是不是荒蕪了?親人是否流散他鄉(xiāng)了?他甚是擔心。他回憶家鄉(xiāng)過去的種種美好事情,包括新婚的幸福,漂亮的新婚妻子。這種回憶是溫馨的,也是美好的。但是,如果翻譯為鬼火夜間流動,這就給讀者一種非??植赖母杏X,不符合詩的溫馨的情感氛圍。如果翻譯為螢火蟲在夜間荒蕪的鄉(xiāng)村閃爍,那么這樣,可以襯托家鄉(xiāng)荒涼的境況,也可以帶來一種美好的詩意氛圍,這種美好的氛圍也符合詩歌的體裁特點。鬼火流動,這是民間迷信的說法,《詩經》是儒家經典,儒家經典《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鄙厦娴慕忉尣环先寮业臏厝岫睾竦脑娊汤碚?,因此不宜這樣翻譯。對于詩中人物的感情,必須還原其本來情景;對于文賦,也應該還原其本真感情特點,如學習蘇軾的文賦《前赤壁賦》時,怎么樣理解賦中“客人”的感情呢?本來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美好的月夜,激發(fā)的應該是愉快的情感,為什么在飲酒樂甚之中突然有了“客人”的悲觀情懷。原來賦中的“客人”也就是蘇軾自己,其抒發(fā)的是自己的悲觀情懷。蘇軾這篇賦是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于1079年貶至黃州,任團練副使。他渴望建功立業(yè),卻遭此貶謫,內心苦悶可知。在賦中抒發(fā)其悲觀情懷,這符合蘇軾本來感情狀態(tài)。但是蘇軾能夠用老莊哲學和禪宗思想排遣其悲觀情緒,最終達到一種清曠情懷。蘇軾在賦中借“客人”之口表達憂傷情懷,借主人蘇軾自己來排遣“客人”的憂傷。蘇軾巧妙的構思,抒發(fā)了兩種情懷。讀者也全面地完整地體會了賦中的情感??傊?,如果在教學時,將文學現(xiàn)象還原到歷史文化背景之中去,將人物事件還原到歷史本身,將人物感情還原為本來狀態(tài),學生就會深刻理解作家作品,文學修養(yǎng)水平就會顯著地提高。
三以上講的三個“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