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6-19 16:16:4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詩歌的文體特點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圣經(jīng);文體;修辭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3-0043-02
引言:
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圣經(jīng)一直以宗教經(jīng)典的身份流傳于世。到了20世紀下半葉,圣經(jīng)的文學價值開始受到肯定,甚至被作為西方文學的經(jīng)典之一。圣經(jīng)作為西方文學的源頭之一,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廣為流傳,其文體特點也對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圣經(jīng)的文體是西方文學、藝術、哲學的綜合體驗,反映了西方民族的審美情操、價值觀念、宗教情緒、思維方式等等。了解了圣經(jīng)的文體特點,可以幫助我們對西方文化的認識更進一步,找到開啟西方文化的鑰匙。
1 圣經(jīng)簡約而繁復的文風
圣經(jīng)在敘事上常有省略和不寫明的部分,造成敘事空白,讀者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補充感悟。這是因為,圣經(jīng)是一部意識形態(tài)著作,其敘事需要符合其內(nèi)涵的意識形態(tài)體系和目的。圣經(jīng)的敘述者不能取代上帝知曉一切,他們含蓄而簡約,需要人們反復閱讀、仔細琢磨才能體味其深意與奧妙。圣經(jīng)這種維護上帝權威的考慮使得其不同于說教文風的美學追求。
另一方面,圣經(jīng)也存在許多重復的地方。例如詞根的重復,模式的重復,主體的重復、情節(jié)的重復等等。正是通過這種重復,使得圣經(jīng)故事與故事之間、章與章、卷與卷之間存在著一種隱性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使圣經(jīng)表面上的繁復無章變得有跡可查,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圣經(jīng)的重復往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通過反復敘述來刻畫人物,承上啟下,設計不可謂不匠心獨運。
圣經(jīng)這一看似矛盾卻又和諧統(tǒng)一的文風特點,實際上都是為其意識形態(tài)而服務。它不僅為文學家提供了需要精心研究的文本,還為初級讀者所愛好和追捧,其豐富、博大、深奧不能不令人嗟嘆。
2 圣經(jīng)文體的詩歌形式
箴言是不僅體現(xiàn)了西方哲理,也是圣經(jīng)最優(yōu)美燦爛的文學杰作。圣經(jīng)箴言的詩歌由韻步、行、節(jié)、哥四個基本單位構成。英文詩文體主要通過韻律和節(jié)律來達到強烈的效果。但是圣經(jīng)箴言雖然主要以詩歌形式來體現(xiàn),卻有極少系統(tǒng)化使用韻、律。
圣經(jīng)的作者主要通過語音所產(chǎn)生的節(jié)奏和重復的語音,來展現(xiàn)詩歌韻律與格律所產(chǎn)生的美感,使讀者得到美的感受與體驗。這是因為箴言原文是從希伯來詩文翻譯過來的,而希伯來詩文體則具有簡明扼要的。
3 圣經(jīng)文體的句法結構
圣經(jīng)文體的句子結構是句子短小、結構簡單,但是又靈活多變,形式多樣。如欽定本首卷首章首節(jié)則短小精干,為其簡潔的文體特征奠定基礎。圣經(jīng)多以短小精干的句型結構來營造恢弘的氣勢,表現(xiàn)不同的內(nèi)容,體現(xiàn)對于上帝的敬畏與熱愛。
圣經(jīng)的句子類型主要有陳述句、祈使句和疑問句。圣經(jīng)選用陳述句多用于敘事,敘述事件或者表達看法。而祈使句的使用則多用于表達上帝的權威,在描述上帝的話語時多用祈使句。這樣不僅強調(diào)了上帝的真實性,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使得語境顯得嚴肅威儀。疑問句的使用也是圣經(jīng)主要的句法結構特點。使用疑問句可以使語氣更為逼真,使讀者更能身臨其境。
圣經(jīng)中動詞使用也頗有特點。一方面,動詞詞組的結構很簡單,變化也比較少。當然,根據(jù)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也會有不同的語法架構,但是大部分情況下,圣經(jīng)中動詞詞組比較簡單。另一方面,圣經(jīng)中動詞否定式的構成形式出現(xiàn)得也較多,不僅能起到強調(diào)語氣的作用,還能使讀者對上帝、對文章產(chǎn)生敬畏。
4 圣經(jīng)文體的修辭手法
圣經(jīng)文學價值的另一重重要體現(xiàn)就是其修辭手法不僅奇特,而且富于變化,使得其文體新穎而且多樣化。圣經(jīng)的修辭手法使得其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了英文的美麗與力量,體現(xiàn)了英語的魅力。
從詞的曾面上來看,圣經(jīng)的遣詞符合當時當?shù)厍榫车男枨?,不僅符合所要討論話題與目的,也能為讀者或者聽眾提供如臨其境的感覺,使得圣經(jīng)的譯碼與解碼、再編碼變得更加容易。從句子的層面上來看,圣經(jīng)的句
子短小多變,多種修辭手法穿插其中,使得其表述生動、準確、形象。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使圣經(jīng)的句子更加深刻,感情表達更為真摯,作者立場更為明確,上帝形象更為偉大。從篇的結構上來看,圣經(jīng)里的敘事體、律法體、詩歌體和書信體,每一部分都是一個完好和諧的整體,文章的排比與對仗給人整齊而且勻稱的感覺,更加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
例如比喻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的意義得到強化,文字也更加栩栩如生,發(fā)人深省。圣經(jīng)主要運用的比喻首打油明喻、暗喻、轉喻、擬人等等。通過比喻手法的運用,加強所描述物的意義,或者賦予無生命的東西以人的情感,這樣就使得讀者更能體味圣經(jīng)的韻味,了悟其所包含的哲學道理。
5 圣經(jīng)文體對后世的影響
圣經(jīng)文體的價值不僅表現(xiàn)在其對后世文學作品的影響,也體現(xiàn)在后世人們的語言風格上,例如美國總統(tǒng)的就職演說中。美國總統(tǒng)的就職演說或引用圣經(jīng)詞語,或化用圣經(jīng)文體結構,使得演說更加貼近民眾,也更加具有說服力與號召力。
如奧巴馬總統(tǒng)在就職演說中就運用了一些古詞,使得其演講高雅而且神圣。而圣經(jīng)文體的句法結構,如多種句式、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也廣為總統(tǒng)所采用。排比句式就是一直受歡迎的修辭手法,不僅可以增強語勢,還能營造強烈的氣氛,提高演講的感染力。
總統(tǒng)巧用圣經(jīng)文體特點來進行就職演說,不僅能夠拉近與民眾的距離,而且更容易受到民眾的信任,獲得其支持。最重要的是,基督教是美國政治中的精神砥柱,政治家將其化用成政治文本就是不可避免的。
6 結語
圣經(jīng)文體具有簡約又繁復的文風,其箴言的詩歌形式、句法結構、修辭手法都別具一格,因而其不僅具有重要的宗教價值、哲學價值,更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圣經(jīng)的文體特點不僅對后世文學作品產(chǎn)生重大影響,甚至成為政治家實現(xiàn)其政治目的的手段。由此可見,圣經(jīng)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的表現(xiàn),其文體特點也需要得到進一步的研究與分析,唯此,我們才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西方文化的精髓,打開西方文化的大門。
參考文獻
[1] 任東升,吳曉燕.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中的圣經(jīng)文體[J].漫談英語,2011年10月第8期
[關鍵詞]文體學 詩歌翻譯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Spring and All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2-0021-02
謝碧原(1991-),女,四川宜賓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學院翻譯理論與實踐2013級在讀碩士生。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是美國20世紀詩壇的一朵奇葩,是美國20世紀最重要、最優(yōu)秀的詩人之一。威廉斯創(chuàng)作的特點是堅持使用口語,用簡明清晰的描述性意象,用松散的短句,反對復雜沉重過于致密的內(nèi)部結構和晦澀的象征體系。他認為日常生活中粗糙、丑惡、平凡的事物均可入詩。他還強調(diào)美國本土風格,用普通美國人的語言,寫美國題材,建立有美國本土特色的詩歌。他說:“我相信一切藝術都從當?shù)禺a(chǎn)生,而且必須如此,因為這樣我們的感官才能找到素材?!?/p>
《Spring and All》便是這樣一首完美體現(xiàn)了威廉斯詩學觀念的自由詩。該詩描寫早春景象,但詩人筆下的春天卻茫然、倦怠,大地一片荒涼、雜亂,給人以蕭條無生氣之感,絲毫不同于傳統(tǒng)詩文里柔美、明媚的春天的樣子。然而這樣的春天依然孕育著生機與希望,雖仍殘留著冬天的痕跡,但這正是鄉(xiāng)野早春的本來面目。
詩歌用詞考究,修辭變幻莫測,其文體風格是表達主題意義和表現(xiàn)美學價值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進行詩歌翻譯時,譯者應該采用與原文相同的語體,盡力保留原文的文體特征。(譚載喜,1999)本文采用文體學視域,試從文體學中的語音、詞匯、前景化層面,圍繞威廉斯的詩作《Spring and All》,對郭洋生的《春天及一切》、趙毅衡的《春天和一切》以及鄭敏的《春天及其他》三個譯本(以下簡稱郭譯本、趙譯本、鄭譯本)展開賞析,以找出最符合原文文體特征、最能傳達原詩韻味靈魂的譯本。
一、語音層
(一)節(jié)奏
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自由詩,其結構自由,段數(shù)、行數(shù)、字數(shù)沒有一定規(guī)格,語言有自然節(jié)奏而不用韻。在章節(jié)、音步、押韻等方面都比較自由、靈活,沒有格律詩那樣嚴格、固定而受限制和約束。但沒有固定的格律與韻律,并不代表自由詩的節(jié)奏便雜亂而毫無章法。事實上,優(yōu)秀的自由詩往往是在合乎了某種巧妙的節(jié)奏之上而創(chuàng)作出的珍品,可謂散而不亂,有道可循。如若在翻譯中丟失了這種巧妙設計的節(jié)奏,那譯本自然也就無法傳達出原詩的美妙。例如:
原文:Lifeless in appearance, sluggish/dazed spring approaches-/They enter the new world naked,/ cold, uncertain of all/save that they enter.
鄭譯本:景色呆滯了無生氣/然后春天卻慢悠悠地來了/春天裸地進入新世界/寒冷之中義無反顧/別的早已不大在乎
趙譯本:看來毫無生命,倦怠不堪/而莽撞的春天來臨——/他們地進入新世界/全身冰涼,什么都不明白/只知道他們在進入春天
郭譯本:外表毫無生氣,緩慢的/茫然的春天來臨——/它們進入新世界,/混身冰涼,一切都不能確定/只知道進入
該詩節(jié)描寫了春天遲遲而來的景象,它就像是剛從酣夢中被叫醒的孩童:睡眼惺忪,意識也比較模糊,還沒顧得穿上衣裳便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被領到了另一個世界。整個詩節(jié)節(jié)奏緩慢,特別是當春天進入新的世界時,修飾它的定語也刻意用逗號相互隔開,naked,cold,uncertain of all,形容其進入的緩慢、茫然。因此,在翻譯該詩節(jié)時,應特別注意保留這種緩慢的節(jié)奏。對比三個譯本,最能體現(xiàn)原文節(jié)奏的當屬郭譯本,其次是趙譯本。鄭譯本“寒冷之中義無反顧/別的早已不大在乎”,雖然對仗工整,但打破了原文的行文節(jié)奏,自然也無法真實地表現(xiàn)詩中春天到來的真實景象。
原文:Now the grass, tomorrow/the stiff curl of wildcarrot leaf/One by one objects are defined-/It quickens: clarity, outline of leaf.
鄭譯本:今天草地一片,而明天/野蘿卜僵僵的幼芽會昌尖/一點兒一點兒地成形/接著迅速長好端端的葉子
趙譯本:瞧這些草,明天/野胡蘿卜那堅挺的卷葉/一件一件清清楚楚——/越來越快:明晰,這葉子的輪廓
郭譯本:現(xiàn)在是野草,明天/便有野蘿卜堅挺的卷葉/一個接一個,萬物都長成定形——/速度在加快:明晰、葉片的輪廓
這兩個詩節(jié)描繪了雖然緩慢但畢竟已然來臨的春天使大地萬物逐漸復蘇的景象。野草、胡蘿卜葉,以及其他植被開始被春天喚醒,它們生長變化的速度迅猛而突然,就像詩中所說:It quickens: clarity, outline of leaf。這句話簡潔明了,節(jié)奏輕快,把生命從無到有瞬間爆發(fā)的一幕躍然紙上。就三個譯本來講,鄭譯本丟失了原詩的節(jié)奏,顯得相對冗雜。對比趙譯本與郭譯本,兩者在處理clarity, outline of leaf時,都處理得特別好,保留了原詩的節(jié)奏。但總的來說,會發(fā)現(xiàn)趙譯本在節(jié)奏上做得更好,“越來越快”比“速度在加快”顯得更加簡潔,讀起來也更順溜。
二、詞匯層
(一)詞匯選擇
詞匯作為語義是文體的載體。詩歌重在字字珠璣、句句傳神,選詞自然十分考究。而詞匯的選擇也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詩歌的文體風格。在詩歌翻譯時,如果選詞不當則會損害原詩本來的詩意和美感。例如:
(1)原文:Beyond,the/waste of broad weeds, standing and fallen
鄭譯本:遠處,大片開闊洪荒之地/褐色的草木一歲一枯榮
趙譯本:遠處,一片泥濘的荒野/野草枯黃,有立有伏
郭譯本:遠處,那邊/廣闊、泥濘的荒野/被挺立和倒伏的枯草染成褐色
正如之前所介紹的,威廉斯創(chuàng)作的特點是堅持使用口語,用簡明清晰的描述性意象,用松散的短句。鄭譯本中,用“洪荒之地”“一歲一枯榮”這樣宏大遼闊的詞語顯得不妥。而郭譯本中,將后置的定語standing and fallen前置,將其翻譯為“被挺立和倒伏的枯草”,也不符合威廉斯詞匯選擇的簡單口語化。三個譯本中,最為貼切原詩文體特征的當屬趙譯本,“遠處,一片泥濘的荒野/野草枯黃,有立有伏”,用詞簡單明了,讓人一目了然。
另外,比如在翻譯lifeless vines時,鄭譯本將其翻譯為“脫盡葉子的藤蔓”,而趙譯本和郭譯本分別翻為“無葉的藤”“光枯的藤蔓”,顯然后兩個譯本更符合詩人用詞風格。
三、前景化(foregrounding)
前景化是文體學中常見的一個術語,與背景(back-ground)、自動化(automation)和常規(guī)(convention)相對應。前景化語言最明顯地存在于詩歌及小說語言中,違反常規(guī)的非自動化以及非熟悉化,就是前景化。
詩歌是一種集內(nèi)在內(nèi)容與外在形式為一體的文學體裁,詩人往往靠偏離常規(guī)的語言形式抒情寫意,表達自身獨特的感受或者創(chuàng)作主張。比如威廉斯的詩歌就具有很強的形式感,他對詩歌形式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巧妙地運用詩行排列,塑造獨特的造型或者圖符,突出意象,使詩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某種視覺藝術,并產(chǎn)生賞心悅目的感覺。因此,在對他的詩歌進行翻譯時,還應特別注意詩歌形式上的“前景化現(xiàn)象”,盡量保留原詩的整體形式。
比如此詩中,詩人大量采用切割的句子,連續(xù)分行,不加標點,多處使用破折號等寫作方法,給予了平凡的事物多重意義,給讀者以美的閱讀經(jīng)歷與感受。因而在翻譯時,應盡量保留原詩的這一特點,失之,則丟失了原詩靈魂。就三個譯本而言,將此點遺失最多的應是鄭譯本,鄭譯本不僅將原詩的許多分割句給整合了起來,而且還省略了原詩中所有的破折號,將本來的美感與韻味完全毀滅殆盡。趙譯本雖保留了原詩大量的破折號,一定程度上擁有原詩的韻味與美感,但比起郭譯本仍稍顯不足。就郭譯本而言,其不僅保留了詩中所有的破折號,還保留了全部的切割句,按照原詩結構,連續(xù)分行,可謂盡可能多地保留了原詩形式。讀來有與原詩相媲美之感,可謂是上佳的譯作。
總的來說,三個譯本在各自對詩歌節(jié)奏、詞匯選擇及詩歌形式等方面的處理上都各有千秋。趙譯本與郭譯本更遵循原文,符合原文文體特征,再現(xiàn)了原詩的文體風格。而鄭譯本則更加靈活,偏向于意義的轉達。筆者認為,我們有必要把文體學引入詩歌翻譯的領域中,以提高譯者的文體意識,從而拿出更好的詩歌譯作以饗讀者。
【參考文獻】
[1]王佐良,丁往道.英語文體學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2]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所以,每種文體都有它存在的特殊價值和意義。作為寫作者,就要注意了:如果你想把自己的“道”表述得更清楚、表達得更完美,就必須選用最合適的文體――這就如飲酒,飲葡萄酒須用夜光杯,高粱酒須用青銅酒爵,紹興狀元紅用古瓷杯一樣,選用文體得當,表意方能酣暢。
如果你想以最縝密的思維、最豐贍的材料向大家展示最鮮明的觀點,那么毫無疑問,你的第一選擇必須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主角――論述文。
當然,我們得承認,詩歌、散文、記敘文或者小說也可以表達觀點,有時甚至可以取得讓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但這幾種文體表達觀點的方式,首先是基于情感、景物、事件、人物的具體可感,讓讀者首先感受到充沛動人的情感、具體形象的景物、曲折生動的事件、性格豐富的人物,然后或因情入理,或借景得理,或以事悟理,或緣人明理。
但是,這些文體表達含蓄化、形象化的特點,使得觀點在最后經(jīng)常以“言有盡意無窮”的方式作結,讓讀者自己去領會,在鮮明和清晰度上肯定略顯不足。有鑒于此,讓這些文體做“把觀點鮮明表達出來”這樣的事,有點“不務正業(yè)”或者“不甚給力”。
再來看論述文,我對論述文的定義,是用精練的語言、典型的論據(jù),通過邏輯清晰的論證方式(結構),得出清晰的觀點。所以,論述文的核心目標是把觀點說清楚。因而在寫作中,即使在列舉論據(jù)(事例)時需要敘述,依然只要求表達清晰,不需要像記敘文、小說那樣生動委婉曲折,在論點和論證表述上更是要求精練、準確。
根據(jù)上面的闡釋,想必各位也已明了:
抒情、言志、懷思、講故事才是詩歌、散文、記敘文或者小說能酣沉芾齏笙隕硎值哪檬趾孟罰正正經(jīng)經(jīng)論證突出鮮明觀點這種事,交給論述文比較讓人放心。
把觀點說清楚,讓讀者心服口服,必然需要嚴謹?shù)倪壿?。毋庸置疑,嚴謹是所有文體的“美德”。對于散文、小說、應用文等文體來說,嚴謹是普通人對肌肉強度的要求,而嚴謹之于論述文則像肌肉之于田徑運動員,該“凸起”的地方必須“凸起”,這是“特需”。
這是因為,散文在邏輯和結構上的要求屬于基本合理即可,它更需要憑借“形散神不散”的特質(zhì)發(fā)散思維,來強化自己的文體特點。記敘文的要求略多一些,它更重視千方百計調(diào)動各種敘述順序和手段,展示所記敘人物與事件的多姿多彩。小說和詩歌則更傾向于擎起虛構以及各種流派需求的大旗在邏輯和結構上肆意突破,展示自己的雄奇與恣肆。顯然,這些文體不是太在乎讀者是不是心服口服,它們更在乎讀者閱讀的時候是不是把嘴巴張得夠大……
詩歌(現(xiàn)當代詩歌)是同小說、散文、戲劇并列的一種文體。與其他三種文體相比,詩歌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一句一行,分行書寫(散文詩除外)。此外詩歌還有自己的文體特點:
一、抒情性。強烈的感彩是詩歌的顯著特征之一。尤其是抒情詩,感情更是詩的靈魂,或用形象的語言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因此在閱讀、學習中,必須正確體會、領悟充溢在詩中的情感,由此獲得全詩的要義。如郭沫若的《靜夜》,詩人雖然寫的是鮫人在對月流珠,其實是寫自己在對月流淚。詩人此時的哀傷、無奈、惆悵,化作了粒粒淚珠,以此來抒發(fā)眷戀祖國、感懷世事的心情。
二、形象性。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瑰奇的想象、多種寫作手法等刻畫鮮明生動的形象是詩歌的又一顯著特征。如何其芳的《秋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fā),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夏忙后農(nóng)閑的景象,從中告訴讀者: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三、精練性。所謂精練,一要精當,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定然”一詞的妙處;二要概括,如民歌《收徒弟》:“做了一輩子工/想都沒敢想/收了個徒弟是廠長?!比姏]有敘述老工人收徒弟的過程,而是突出老工人內(nèi)心的感觸,具有極大的概括性;三要雋永,如顧城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弊肿稚羁屉h永,體現(xiàn)出詩歌語言的精練性。
四、音樂性。詩歌的音樂性較多體現(xiàn)在節(jié)奏與押韻上,表達出豐富的流動的情感,產(chǎn)生一詠三嘆、多變而和諧的特殊的藝術魅力。因此這些詩必須多讀,甚至要熟讀成誦。
模擬訓練
也 許
――葬歌
聞一多
也許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許,也許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鷹不要咳嗽,
蛙不要號,蝙蝠不要飛。
不許陽光a你的眼簾,
不許清風b上你的眉。
無論誰都不能驚醒你,
c一傘松陰庇護你睡。
也許你聽這蚯蚓翻泥,
聽這小草的根須吸水,
也許你聽這般的音樂,
比那咒罵的人聲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閉緊,
我就讓你睡,我讓你睡。
我把黃土輕輕蓋著你,
我叫紙錢兒緩緩的飛。
(選自《紅燭?死水》)
1.第二節(jié)abc三處各有一個詞,依次填入后,恰當?shù)囊豁検牵?)
A.照 飄 用 B.弄 吹 打
C.撥 刷 撐 D.射 掠 舉
2.這首詩是詩人為長女立瑛三歲時夭折而作,表達的思想感情貼切的一項是( )
A.通過對女兒的哀悼,表達了詩人希望過一種安寧平靜生活的強烈愿望。
B.通過對女兒的哀悼,表達了詩人對現(xiàn)實社會“咒罵的人聲”強烈的不滿。
C.表現(xiàn)父親為死去的女兒深感內(nèi)疚而衷心祈禱。
D.表達父親對死去的女兒無比疼愛憐惜,內(nèi)心極度哀傷的感情。
3.這首詩中寫出了夜鷹、蝙蝠、陽光、清風、松陰、蚯蚓、小草、黃土、紙錢等事物及與其有關的動作或聲音,這樣寫的目的是( )
A.通過具體形象來象征類比、托物言志。
B.通過具體形象來烘托意境、營造氛圍。
《文學中的語言:文體學導論》的重要特點
本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Toolan為讀者設計了大量的實踐活動,這對對讀者具有很強的引導性和啟迪性。作者邀請讀者參與大量的“實踐活動”(activities),這構成本書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這種“實踐活動”有六個特征:(1) Toolan常常把自己放到一位讀者的位置上,跟讀者(“我”跟“你”)一起逐步向前走,識別和分析各種相關語言特征,探索它們意在表達什么主題意義。(2)Toolan不斷對讀者提出問題,要求讀者進行各種具體分析,讓讀者進入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3)對有的問題,Toolan馬上給出了自己的解答,這樣有利于讀者一步步跟隨他進行分析;但對有的問題,他則不是馬上給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用“§”標示,告訴讀者本章最后會有評論或解答,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獨立思考的余地:先自己尋找答案,然后再到本章最后將自己的看法與7Foolan的看法相比較和驗證。還有一些問題,’Toolan則完全交給讀者去分析和回答。(4)Toolan有時有意不將文體分析進行到底,而是要求讀者在書中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探討。(5)引導讀者進行作品之間的比較,通過對照來更好地看清單個作品的效果。為了促進讀者獨立思考。(6)在實踐活動中,時而出現(xiàn)“暫?!钡模ㄩL)方形格子,用于簡要解釋某個首次出現(xiàn)的語言學術語,幫助對語言學不熟悉的讀者掌握語言學的基本概念,了解語言的基本運作方式?!?/p>
《文學中的語言:文體學導論》內(nèi)容翔實、涵蓋面廣
本書共有九章。第一章為后面的八章鋪路,主要由三個“實踐活動”組
成,前兩個分別引導讀者對l?hilip Larkin的《這里》。和Margaret Atwood的《這是一張我的照片》這兩首詩展開分析,并對這兩首雖創(chuàng)作時間相近,但寫作特點大相徑庭的詩進行比較。’Toolan指出,以文體學的思維方式作分析時,會特別關注下面這些語言走向和結構特征:語言模型(pattern)、詞語或結構方
面的重復、不符合語法或伸展語言(1anguage.stretching)的結構,或內(nèi)容和表
達上的較大范圍的對照。第三個實踐活動涉及對同一詩人筆下兩首詩的比較。本書的第二至第九章分別圍繞語言結構和語言運作的八個重要話題展開討論,每章聚焦于一個話題;分析素材有詩歌、短篇故事、長篇故事節(jié)選、戲劇片段、廣告、訪談等等。第二章圍繞“句間銜接”(cohesion)這一話題展開,這是連接句子以組成語篇的一種語言手段。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huán)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總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轉載須注名來源7roolan通過蓋房子的生動比喻,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句間銜接”這一語言學概念,并系統(tǒng)介紹了“句間銜接”的四種基本方式:照應(reference)、省略(ellipsis)、連接(conjunction)、詞匯銜接(1exical cohesion)。第三章聚焦于情態(tài)和態(tài)度(modality and attitude)。第四章聚焦于及物性過程和過程的參與者(transitivity processes and participants)。第五章題為“記錄言語和思想”(Recording Speech and Thought),涉及如何通過對直接引語、間接引語、自由間接引語、自由直接引語、言語行為的敘述體等不同表達形式的選擇來表達人物的言語和思想。第六章題為“敘事結構”(.Narrative Structure)??吹竭@樣的標題,讀者可能會想到敘事學,實際上本章僅僅涉及了社會語言學家William Labov的口頭敘事分析模式。第七章聚焦于詞語的選擇。第八章將注意力從詩歌和小說轉向了戲劇中的會話。第九章聚焦于語言表達中的“預設”(presupposition)。7roolan首先從背景(較為隱蔽)和前景(較為突出)的對照人手,解釋了“預設”與“斷言”之間的對照關系;然后介紹了創(chuàng)造或者觸發(fā)“預設”的各種詞匯和語法成分;并且區(qū)分了“預設”與“蘊含”
(entailment)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
一、閱讀教學中的文體意識
1、文體是體驗課文文本的契機。語文課程標準對體驗進行了特殊的強調(diào),傳統(tǒng)語文教學對于體驗是陌生的。如何進行體驗需要摸索,而文體意識為我們進行閱讀中的體驗提供了契機。首先,文體意識的形成是以體驗做為基礎的。文體意識形成中“體驗”的經(jīng)歷,正是為閱讀教學中的體驗提供了范本。其次,文體意識是迅速根據(jù)文體特點進入文章行文情境的保障。面對具體文體的課文,文體意識能夠迅速的確認體驗的方向和主旨。如小說是原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虛構,是用典型環(huán)境和細節(jié)表現(xiàn)人物。散文,在真實的基礎上可采用藝術手法,形散而神凝等等。這種體裁上的特點為具體進入作品,提供了具體體驗的契機和方案。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不管怎樣結果仍然還是哈姆雷特,在學生對課文的體驗中很多人游離課文內(nèi)容,感悟的結果不再是“哈姆雷特”而成為某一個生活中的具體人。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僅混稀了文學作品與生活的關系,而且也沒有搞清文學文體和普通寫作文體的關系,從這個角度講,文體意識是對感悟具有引導作用,不僅不會將生活與作品混浠,也會分清文學作品和普通寫作文體的內(nèi)容,使感悟優(yōu)秀課文文本時,即能深入其內(nèi),又能出乎其外,從而引導學生根據(jù)文體特點實施感悟策略。
2、文體意識是對文本的理解規(guī)范。對作者來說,他會根據(jù)具體的主題思想和表達內(nèi)容,去恰當選擇從大量文本中抽象出來的、存儲在大腦信息庫中的某種文體模式,去建構自己的作品,以實現(xiàn)特定的寫作意圖和審美理想。他以這種文體模式為坐標和參照系,一方面遵循它的基本框架和規(guī)格,一方面又進行自由擴張和變異,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對讀者而言,他會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體內(nèi)容或形象,運用頭腦中先于閱讀的某種體裁類型,去解讀、接受文本所攜帶的某種語言的、思想的或?qū)徝赖男畔ⅲ瑫r又在它的未定空白處賦予新的含義。
同樣是小說,如果從民族文化背景看,中國小說應該是最早具有強烈的文體意識,因為從小說表現(xiàn)手法――敘事這一基本形式來審度,中國向有著史傳統(tǒng),而且能被委以著史者大都為文化修養(yǎng)高、博學多識之士。從春秋的《左傳》到后來的《史記》,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敘事體意識。而西方小說的文體意識則是世界現(xiàn)代小說觀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產(chǎn)生時間要滯后于中國,但它正值西方小說觀念變革時期。眾所周知,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出現(xiàn)同戰(zhàn)后的社會思潮、哲學觀念是相對應的,所以說,它的小說文體意識的發(fā)展具有強大的社會動因。無論中西,從小說發(fā)展的最初階段,所創(chuàng)造的記錄史實、模擬客觀世界的主題看,本質(zhì)上都深具批判性的。例如拉伯雷的《巨人傳》、吳承恩的《西游記》,所產(chǎn)生的時間相似,都在16世紀?!段饔斡洝分刑粕ノ鞣綐O樂世界取經(jīng);《巨人傳》中的法國巨人到東方尋求智慧的神壺。無論前者去西方,還是后者來東方,兩部小說都是對當時社會意識的否定,對另一種關于宇宙和人生的追求和探索。。因此,在閱讀中必須根據(jù)文體去理解。
二、作文教學中的文體意識
1、對文體的喜好情況及駕馭能力。結合自己的寫作習慣、愛好,或思維方式。如有些同學邏輯性較強,可考慮選擇議論文;有些同學情感豐富,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可采用記敘文體,或?qū)懗龈哂形膶W性的抒情散文、詩歌、小說、寓言故事等。對于自己比較喜歡的文體,平時一定要吃透該文體的特點;幾經(jīng)努力仍難駕御的,不要勉為其難,諸如“詩歌”這種文體,僅憑喜好是遠遠不夠的,它還要求作者有深厚的文學功底,獨到的審美視角,高超的表達技巧等等。.選擇某一文體,不能強求,自己沒有把握、不熟悉的文體或格式不要采用。
2.適合于某一話題及文體的材料積累。根據(jù)自己的材料掌握情況來選擇文體。要寫記敘文,就要有較為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和較為深刻的醒悟,以及對記敘文文體特征的把握;要寫議論文,就要有充足的論據(jù)和對事物正確的體察。寫作前,要慎重選擇文體;成文后,文章本身應符合相應文體的有關要求。
關鍵詞: “文包詩” 目標維度 教法探討
小學高年級“文包詩”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從字面上看,其核心詞仍然是“詩”,教學仍然要圍繞詩來展開,以詩統(tǒng)文,詩文對照,借助文來理解詩,感悟詩歌的意象及其承載的情感。
“文包詩”景中寓情,情中有景,語言更優(yōu)美,意境更悠遠,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和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
教學的基本思路應該是從詩入手,引出要學習的文章,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緊密聯(lián)系詩歌,由詩到文,再由文到詩,出發(fā)點、落腳點、歸結點都應該在詩歌,在循環(huán)往復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教學的四個目標維度。
一、發(fā)展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
這是由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決定的?!拔陌姟蓖瑯右爸铝τ趯W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過去,我們常常把一首詩解讀得支離破碎,學生缺少一種整體感知。“文包詩”的教學,要求給學生一種整體認識,從詩入手,以詩統(tǒng)文,詩文對照,最后歸結到詩,力求讓學生對詩的內(nèi)容、意境、情感有一個整體把握。如何通過“文包詩”的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這就要借助于閱讀教學中那些常用的方法,當然,運用到“文包詩”的教學中和閱讀教學有所不同。比如說“文包詩”的教學對一些關鍵意象的感悟和想象,對詩歌和文章中的補白應該有所側重,這是由“文包詩”詩的性質(zhì)決定的。
二、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這既是由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決定的,又是由“文包詩”的特點決定的。文和詩是一體的,二者都飽含著詩人的情感。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和詩中的關鍵詞句去感受詩人的情感,再以朗讀的形式來感受詩人的情感,加深這種情感體驗。文和詩當中的情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依附于一定的文字或關鍵詞句,在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時不能形式單一,必要時可以擴展和補充內(nèi)容來加深認識,可以結合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來幫助理解,也可以結合課外的古詩加以佐證。比如說以“思鄉(xiāng)”和“送別”為主題的“文包詩”就重在體味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和送別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如何體味這些情感,則要在體會詩人是如何表達的過程中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三、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人類的進步,是知識的源泉。因此,教育如果不能培養(yǎng)孩子自己開拓生活的原動力,它就失去了意義?!痹娋褪且云嫣氐南胂蠛退季S的跳越而著稱,由一個意象到另一個意象的轉移承載著詩人的情感。“文包詩”同樣具有這些特征,因此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的感受空間就成了“文包詩”的教學目標之一。并且“文包詩”比單純的詩歌教學還要豐富一些,因為文章中有許多“空白點”,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說一說,寫一寫,只要學生不偏離詩與文,符合情理,老師就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
四、初步掌握學習方法
蘇教版教材在低中高三個學段安排了一系列“文包詩”,是有其目的性的。我們要思考和探究編者的意圖所在?!拔陌姟钡慕虒W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個大的目標之外,還要做些什么?我想不僅僅要提高學生對詩歌閱讀欣賞的興趣,而且要讓學生初步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通過“文包詩”的教學,學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拿到一首未曾學過的古詩,也能夠從找到的資料來幫助自己理解古詩。在三個學段當中,這個目標是一以貫之的,是分層次向前推進的,在不同的學段應當有不同的要求。高年級“文包詩”的教學更應該注重學生學習古詩能力的培養(yǎng)。
那么,“文包詩”究竟應該怎么教呢?
第一,關注文體?!拔陌姟笨梢哉f是蘇教版教材的創(chuàng)造,是為了降低學生學習古詩的難度,來幫助學生學習古詩?!拔陌姟?,顧名思義,內(nèi)核是詩,文是對詩歌的解釋和補充,詩是對文的精煉和概括。把詩和文對照起來,在對照中提供給孩子資源,也讓孩子發(fā)現(xiàn)文和詩之間的聯(lián)系,這也是教材的資源。所以,首先思考的是,如果從閱讀教學的角度來說,如何體現(xiàn)“文包詩”的特點呢“文包詩”怎么教呢?它的核心應該是詩,由詩到文,最后還要回到詩,落腳的基點還是詩歌,我覺得這是“文包詩”教學的一般模式。
關鍵詞:中學語文 詩歌教學 學生成長 審美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8-0087-01
1 目前中學語文在詩歌教學上出現(xiàn)的問題
目前的中學語文教學,即使語文教材的內(nèi)容和結構安排上做了一定的修改,但是仍然不能夠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成長的需要。書店里,詩集幾乎是最不受歡迎的讀物。有“寫詩的人比讀書的人多”的說法,指的就是詩歌不被重視的現(xiàn)狀。還有一個嚴重現(xiàn)狀是大部分的老師都不懂詩和不愛詩,對詩歌的修養(yǎng)不夠。本文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分析了現(xiàn)如今詩歌教學的問題。
1.1學生方面分析
1.1.1學生的閱讀心理和閱讀習慣很難改變
閱讀,是人的大腦在書面語言符號上獲得意義的一個心理過程。學生對詩歌的學習需要經(jīng)歷五個過程,即掌握工具、熟讀詩歌、讀書解疑、刻苦背誦、知行合一這五個長期的過程。
在語文的學習中,其它文體是朗讀學習,而詩歌需要涵詠學習,其它文體是抓住材料來歸納中心思想,詩歌是要在意向中抓住情感流程;其它文體對學生的語言、感情、技巧學習的要求沒有詩歌的要求高。中學生從小學習的是拼音和圖畫讀物,從小就喜愛電腦游戲和動漫等學習直觀性比較強的作品。但是學習詩歌作品需要學生有較好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而學生的學習心理是棄難就易,所以就造成了學生不喜歡學習詩歌作品。
1.1.2學生本身的知識結構和理解程度也對他們理解與鑒賞詩歌有不利的影響
與詩人的比較上看,中學生的知識面不夠廣,學習能力也較低,沒有太多的經(jīng)歷和對人生的感悟都比不上詩人。很多中學生因為有很多的功課,所以很少離開自己生活的城市或者鄉(xiāng)村,而且現(xiàn)在的家長都過分關心與呵護自己的小孩,造成了他們沒有太多的見識和閱歷。再加上時代的轉變,很難理解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和社會背景,這也造成了中學生很難和詩人引起共鳴。
1.1.3學習好數(shù)理化,踏遍天下都不用怕的影響很深。
中學生不喜歡詩歌的一個原因是由于他們沒時間去喜歡它。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數(shù)理化作業(yè),使得他們沒有時間與精力去欣賞詩歌,而且由于考試的分數(shù)上詩歌的比重不大,讓他們覺得沒有必要去喜歡詩歌。而且社會上的高校中,理工科類的高校比文科類的高校多出很多,在這樣一種形勢下,人們幾乎都重理輕文。
1.2教師方面分析
1.2.1教師的詩歌修養(yǎng)不夠高
目前有很多語文教師對于詩歌的認識跟不上時代的要求,有一些還只是在大學里面學過的《文學概論》上。然而傳統(tǒng)的文學史對詩歌學習的要求只是重視對詩歌思想內(nèi)容的品評上,不重視分析詩歌的藝術技巧。由于被自身的知識水平與詩歌的修養(yǎng)限制。而且部分教師由于本身就不喜歡閱讀詩歌,平時也不讀和寫詩歌,對詩歌的悟性不夠高,造成教師很難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
1.2.2現(xiàn)實中高考的客觀現(xiàn)實,造成了中學語文中不夠重視對詩歌的教學
語文和其它學科想比,沒有那么強的功利性。但是為了在中考和高考中能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很多語文教師也只是針對高考來教學,考試要求的就教給學生,考不到的就不教。而且傳統(tǒng)的中考與高考題型一般都圍繞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的閱讀來出題,很少詩歌鑒賞的題目,而且作文還要求詩歌除外,這一方面說明了改卷的老師在詩歌修養(yǎng)上參差不齊,作文的得分很難體現(xiàn)公平,所以才要求作文不能寫詩歌,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中考和高考中不怎么重視詩歌教學。
1.2.3教學方法沒有針對性,沒有足夠鮮明的色彩
詩歌不像戲劇一樣有激烈的矛盾,不像小說一樣有曲折又生動的情節(jié),不像散文那樣有形散神聚的特點。詩歌由于自有的凝練性,抒情性和音樂性而決定了它不同于其它文體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而現(xiàn)實的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都只是簡單的介紹詩人和創(chuàng)作背景,然后講解詩句、歸納中心、最后分析寫作的特點,很少會分析詩歌的意向和意境,使得學生對詩歌的學習也不夠深入。
2 中學語文教學中詩歌的教學策略研究
2.1反復地朗誦吟詠,感受詩歌當中的音樂美
詩歌當中充滿了情感豐滿的意向并包容在格律當中,但是建設和轉化在格律押韻上的美,重要的是要有節(jié)奏并有感情的朗讀來感受語言美和意境美。
我們都知道,從先秦直到清朝,我們國家的古詩詞曲大部分都能夠用來歌唱,比如李煜寫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一剪梅》,到現(xiàn)在都被廣泛傳唱。蘇軾的《明月幾時有》和岳飛的《滿江紅》,把它們譜成曲后,唱起來既音韻婉轉又鏗鏘有力。即使不能夠歌唱的當代詩歌,也包含了音韻美。
2.2咬文嚼字,認真欣賞詩歌當中的語言美
詩歌的語言和其它的文學語言相比更加準確、生動、精煉、優(yōu)美和形象,往往是一字千韻,每個字都震動人心。語言簡單意向豐富。特別是古典詩詞,最重視煉字煉句。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知”等等。所以,鑒賞詩詞作品的時候,要特別重視分析與理解關鍵的詞句,把詩眼與詞眼一一挑出來深入透徹的講解,有些時候,還要達到“咬文嚼字”的境界,這樣做,非常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的學習與積累。
參考文獻:
[1]隋本吉.文本細讀在高中語文現(xiàn)代詩歌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