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9-05 16:45:0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初中歷史速記方法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摘 要】現(xiàn)如今,快餐食品與快餐文化充斥著社會的方方面面。中學歷史教學也受此風影響,“快餐式”教學大行其道。此教學方式不注重教學過程的精細化,側重于考點的勾畫與提煉;不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偏重于單調的記憶與反復的訓練;不顧知識體系的完整,精于考點的歸納與整理;不注重歷史能力與素養(yǎng)的提升,專注于解題技巧的指導。這些都不符合初中歷史教學的基礎性與人文性原則。
關鍵詞 “快餐式”教學;能力培養(yǎng)
快餐式生活已成為當下流行的、時尚的生活方式,因為它的方便、省時、速成等特點頗受大眾的歡迎。目前更是進入了瘋狂時期,沖擊和影響了許多傳統(tǒng)文化。如在閱讀領域:作文速成讀本到處都是;中外名著速讀、經典濃縮版琳瑯滿架,令人目不暇接。在教育領域:各種短期速成班、培訓班充斥大街小巷。目前這種快餐教學也已走進大中小學校園。原來以實踐、感悟、探究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逐漸被大容量、快節(jié)奏、花樣新的快餐式教學所取代。初中歷史教學更是深受其害。
一、人教版初中歷史“斷代史”教材的選用,不易構建歷史知識體系
現(xiàn)行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采用了主題式的課程體系,按主題來選材,即把能反映同一歷史主題的課程放在一個單元。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盡量減少知識容量,從而減輕學生負擔。只是讓學生對歷史有一個初步的、輪廓式的了解。這樣做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學生學習完初中歷史,對基本的朝代知識都不了解,何談歷史素養(yǎng)?在一些人看來,課本的變大、變厚必然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實際上,這是對教學目的的認識存在著偏差。歷史教學的目的不是要求學生死記歷史史實(南京市的開卷考試就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更重要的是通過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和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為學生的人生發(fā)展服務?,F(xiàn)在這種主題式的教材史實敘述不詳細,人物描寫不豐滿,學生根本沒有閱讀興趣。學生只能掌握一些零碎的歷史知識,不易構成知識體系,也無從對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進行分析,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能力?這樣的教材讓初中歷史老師往往只抓“點”而不顧“線”,既然只抓“點”,就可以速成教學。于是有些歷史老師上課只是簡單、機械的勾畫,然后讓學生死記硬背。最終的后果是高中歷史教學非常困難,因為缺少了初中歷史通史學習的基礎。
二、各種應試“寶典”的出現(xiàn),放棄歷史能力的培養(yǎng)
南京市的歷史中考每年都會根據《課程標準》出臺“考查內容與要求”,并要求老師對“考查內容與要求”進行再解讀。于是我們一線的科任老師就據此編制各種應試“寶典”,然后讓學生脫離書本,死記考點,反復練習。南京市初中歷史教研員王兵老師就非常反感這一做法。他認為這樣一來,一個個活的歷史知識就成了脫離歷史背景與史實的死考點。學生死記考點,談何歷史素養(yǎng)與歷史能力的培養(yǎng)?在我們的教學中常常存在勾畫考點式教學,尤其是初三的一輪復習。一節(jié)課20分鐘老師就可以講完,完全忽視了知識點過程的教學,完全丟掉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一來,學生只能記住一個個知識點,卻不能加以應用。因為他們不知道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更不會運用歷史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近幾年,南京市中考歷史試卷越來越活,以材料形式出現(xiàn)的題目越來越多,而我們師生卻感到越來越難。這既反映了我們平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表明出卷者想把我們一線老師的教學目光引向課本,回歸史實,注重能力。顯然,這種速記考點的方式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三、中考模式的制約,擠壓歷史閱讀的時間與空間
目前許多地方中考內容為初中教學的六本書。考查內容廣,使得初三的教學時間顯得非常緊,大多數學校第一學期要上完全部世界史的內容,而下學期要進行六本書的復習。而歷史每周只有兩節(jié)課,這就逼得一些老師不得不用一節(jié)課時間上兩節(jié)課內容。這樣的歷史教學真可謂是“快餐式”,老師只講“重要的”,學生只要掌握“必須的”。在這種快餐式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失去了閱讀歷史史料的時間,也失去了歷史閱讀的空間,最終失去的是歷史學習的興趣。
四、過度依賴于多媒體課件,粗糲化教學的過程
多媒體課件教學因為它的形式新穎、材料豐富、課堂效率高而廣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許多學校班班有多媒體,這確實給我們的教與學帶來了方便。于是,現(xiàn)在不少老師每節(jié)課都要使用多媒體,離開它課就不會上了。我們說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多媒體課件教學在有許多優(yōu)點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方法或手段,不是教學目的。教學工作中不應該舍本逐末,不去看是否適合內容而一味要求使用多媒體教學,更有甚者是盲目地依賴于多媒體教學而把所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全部使用多媒體手段再現(xiàn)出來,那么就起不到教師應有的主導作用。必然導致教師對多媒體形式的追求遠遠大于對文本內容的深思。其結果必然是南轅北轍。有些老師從網上下一些課件直接拿到班上去上,這不僅沒讓課件為教學服務,教學內容反而受制于教學環(huán)節(jié)。雖然教學節(jié)奏變快了,教學容量變大了,但教學效果卻變差了。
總的來說,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快餐式”教學在前幾年還是大有市場的。在短期內,也確實提高了一點均分。但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隨著2011版課標的落實,這種重結果、輕過程、死灌硬扣的“快餐式”教學模式越來越不適應教育的發(fā)展,這種機械、僵化的應試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影響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以及歷史學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歷史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他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觳褪浇虒W實現(xiàn)不了這一目的,它猶如一份方便面一樣,在盲目追求了色香味的外在因素后,恰恰丟棄了營養(yǎng)價值這個最為重要的因素了。我們千萬不能只關注成績和結果而忽視教學過程,這樣對學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參考文獻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歷史教學課堂已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由于教師觀念、教學理論、以及策略研究的不夠,歷史課堂教學依舊不能脫離陳舊的教學模式,存在著如下的問題。如:
1、學生的主體地位依舊沒有得到真正確立,課堂上還是以老師講為主。
2、教學內容與學生脫節(jié),課堂上只見內容不見學生。
3、課堂上或是學生沒有生成,或是老師對于學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蜻蜓點水、束手無策。
4、課堂還僅僅停留在預設的忠實落實上,沒有學生的生成,教師把預設的完成作為評價課成功性的唯一標準。
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師生教與學的熱情,從而使初中歷史教育的時效性大大降低。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如何讓教學中的教師更多一些創(chuàng)造性,讓歷史課堂充滿智慧,真正把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角色落在實處,葉瀾教授提出的生成性教學為我們提供了新思路。生成性教學即是通過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不斷產發(fā)新的資源,在新的情景下推動教學的進程。生成性教學使得教學更加原生態(tài),更加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從而大大提高課堂的時效性。
生成性的課堂教學具有以下特征:
1、課堂的生動可變性。“生成”一詞的提出是相對于課前“預設”來說的,以往我們的課堂教學強調的是詳盡的課前預設,和課堂上對教案的圓滿落實。而生成性教學則強調教師在課堂上充分關注學生思想動向,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行為,重視課堂上的新生成的資源并給以有效利用。顯然生成性教學更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2、課堂教學的鮮活真實性。這是由生動可變性導致的,我們雖然不否認教學的規(guī)律性,但是師生共同生活的課堂現(xiàn)實中卻充滿著很多不可知性,不可預測性,這是由知識差異、性格、習慣不同所決定的,我們只有正視這種差異,展現(xiàn)這種差異,還原學習的本來面目,才能更有利于教學的開展和學生的成長。生成性教學的提倡就是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況,使課堂呈現(xiàn)師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的教學模式。
二、課題的界定
生成 是相對于預設來說的,所謂預設,就是“事先籌劃”,即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的預先的設計和籌劃。而生成,是指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中,獲得積極的課堂體驗,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噴射出涌動的靈感。
生成性 是對教學過程生動可變性的概括,是對以往強調過程的預設性、計劃性、規(guī)定性的一個重要補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學 是指教學過程表現(xiàn)出適度自主和開放,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在預設的教學設計基礎上,根據課堂教學過程的實際進展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并且引導學生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
初中歷史課堂生成性教學 教師結合歷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初中學生勇于參與的特點設置恰當的教學目標、內容及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參與生成,并且使課堂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前預設,而是依照師生的活動及時調整教學進程,使學生體驗歷史,感知生活,使歷史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國家課程標準》指出:我們的教學應當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這一新的基本理念說明: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tài)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而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復雜的,所以導致了課堂教學過程的發(fā)展有多種可能性的存在,鑒于多種可能性的存在,在課堂教學前設計一些生成性的目標、內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態(tài)不斷生成,并影響下一步的過程。
2、建構主義的理論觀點。瑞士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構建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fā)展。生成性課堂教學設計能使學生把外部環(huán)境中的有關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去的過程,同時又可以使認知結構發(fā)生重組與改造,產生新的生成。
3、“新基礎教育理論”。葉瀾認為新基礎教育并不是要強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滿內在生機的教育,從被傳統(tǒng)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狀態(tài)”,重新轉回到“綠洲”的本真狀態(tài)。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說是教育的 “生態(tài)工程”,是教育的返樸歸真。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課題研究提高教師教學理論認識,促使教學觀念的徹底改變,使教師真正能做到成為學生心聲的傾聽者,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
2、通過研究小組的共同努力使教師能夠設計出有利于課堂生成的教案,為生動可變的課堂提供可行性預設
3、通過研究營造適合歷史學科特點的課堂氛圍,使課堂真正被學生喜歡,成為學生探究社會變遷,提高學生心智的愉快殿堂。
4、通過研究與實踐使學生在課堂上自覺的不斷生成新的教育資源,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課題研究策略
1、 做好具有生成性潛力的預設
①、預設生成性的教學目標。構建開放性、生成性的目標,隨時根據教育對象的變化生成新的目標,隨時準備兼容新的信息,加入新的內容,注入新的要求。
②選擇生成性的教學內容、恰當地選擇、組織、呈現(xiàn)學習內容,從學生的經驗入手,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達到促進課堂生成性的目的。回歸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把握教材中的生成點。在教材的空白處,看似矛盾處,重復處等等,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引導學生在與教學環(huán)境、教學文本、教師以及同學的平等對話中、思維碰撞中,產生新的思想和言語
③設計生成性的教學過程板塊式教學設計。該設計是在對知識外延和內涵充分理解及對學生思維必要預測的基礎上,將各知識點的教學設計成若干內容板塊,分布在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中,視學生課堂實際反映進行“塊移動”,教師愿意去傾聽學生的“發(fā)現(xiàn)”,并根據學生的思維實際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從而為生成教學提供保證。
2、組織生成性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生命、關注發(fā)展,所以我們組織的學習方式必須是“開放式”、“民主式”的,我們的生成性學習方式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師生、生生情感交流、培養(yǎng)“合作意識”的一種教學形式,我們將依據學生的需求,對于需要合作學習才能更好理解的課文內容,從互補性出發(fā)設計合作學習。
②、質疑式。“質疑式”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必要形式,我們要最大限度地為學生開辟質疑的時空,把學生的“質疑”融化到每個歷史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讓學生在質疑中拓展思維空間。
③、體驗式。體驗性學習是重視學習主體的直接經驗,我們通過實地參觀影視劇的觀看,通過體驗促進深層次的生成。
④、討論式。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積極思考,相互交流、探討,以求得知識的深化,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在思想的交流和交鋒中促進語文課堂的生成。
3、 提高教師的課堂上的引領策略。
生成性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是老師的引領,如何把這些原生資源轉化為更為有價值的資源,源于老師的引領策略。我們計劃從以下兩個反面進行研究實踐:
①、能夠對生成的資源進行有效選擇。來自學生的生成往往是原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這就需要老師有所甄別、有所選擇,把那些有利于目標完成的、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認真學習習慣的,有利于學生生活實踐的選擇出來。
②、能對信息進行整合轉化,把個別學生有價值的生成資源轉化為大家的資源,把特殊問題轉化為普遍存在的問題,使課堂在老師的引領下呈現(xiàn)生機勃勃的師生互動的場面。
六、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通過對身邊教育情況的觀察反思,設計有關生成性教學狀況的問題,通過對學生和教師的現(xiàn)狀調查,來發(fā)現(xiàn)情況,提出問題,找到研究的切入口。
文獻法:文獻法是一種利用教育文獻研究教育現(xiàn)象,深化教育認識,解決教育問題的非接觸性方法。文獻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閱讀、整理、記錄、分析。在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要查找各種國內外對于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及關于支持本課題的理論知識。
觀察法:研究者在比較自然的條件下通過感官在一定時間、一定空間進行的有目的的、有計劃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現(xiàn)象的方法。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我們將在課堂教學中使用觀察法,觀察學生的生成情況來反思我們的教學設計。
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的基礎是探討與某人、某事或某種情況有關的各個方面。在本課題中,主要是研究某一個課堂實例的設計、實施及實效。
行動研究法:是指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實施,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善社會行為的目的。本課題研究主要側重培訓階段和日常教學過程中,杷本課題研究策略與實際教學相結合,使研究策略為教學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實施、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敘事研究法:通過對歷史生成性課堂的教學研究,及時積累教學案例,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并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
七、研究步驟安排
(一) 前期準備階段(XX.1~XX.7)
成立課題組,進行課題設計,撰寫開題報告;
(二)開題論證階段(XX.7~XX.10)
舉行開題會,接受領導論證,完善開題報告;
(三)全面實施階段(XX.10~XX.12)
圍繞開題報告,加強過程管理,重視資料積累,邊計劃,邊實施,邊研究,邊小結;
(四)總結評價階段(XX.1~XX.6)
完成課題研究,撰寫結題報告,申請結題,總結推廣。
八、預期研究成果
時間成果形式責任人
XX年1——12月生成性教學研究開題報告
課堂實錄《中國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
課堂實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陳淑芳楊常剛劉磊
九、本課題的研究基礎與保證條件
邢臺市第二十五中是一所普通學校,課題研究的成果也會帶有普遍性,易于推廣;初中實行小班教學(50人左右)也有利于搞科研研究的開展;學校校園網與互聯(lián)網相通,便利了我們課題組查找資料,了解國內外最近的研究成果,和與其他相近課題研究小組的交流。學校校長閻增國非常重視教學研究,在理論及實踐中對我們都能有很好的指導與幫助,教務主任苗淑梅除了領導工作,依舊工作在教學第一線,還承擔著其他的課題研究,是一位勤于鉆研的研究型領導。
本研究組成員都是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中年教師教學經驗豐富的,青年教師有著極大的工作熱忱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中青年相結合必會使本次研究深入開展下去,取得預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