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公文范文 語文教育論文

語文教育論文

發(fā)布時間:2022-03-29 11:27:4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1篇的語文教育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語文教育論文

語文教育論文:初中語文教育培育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形象思維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表達的基礎了。而目前的語文教學忽視了形象思維與語言關系的特點,忽視了形象思維的培養(yǎng)與訓練,其結果必然影響對文章內容的領會和對文章語言及文章結構的理解,影響教學過程中聽、說、讀、寫的訓練,最終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生涯中深深地體會到:形象思維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之一,有了豐富的形象思維就能在腦海里再現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就能在記憶的表象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種種新形象,就能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些嘗試:

一、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具,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yǎng)起來。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協同運作,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可采用以下方法:

1.運用掛圖和插圖。掛圖和插圖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很多教學內容可通過圖畫一目了然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如講《中國石拱橋》一課,學生沒見過趙州橋、盧溝橋,不知大拱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的空間位置究竟是怎樣的,更難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態(tài)的石刻獅子。這時可出示掛圖,化語言文字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2.配樂朗誦。如學習《海燕》一課,可先讓學生聽配樂朗誦,邊聽邊感受文章語言的氣勢,想象在烏云與大海間海燕高傲飛翔的姿態(tài),領略海燕那種“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氣概。在學生閉眼傾聽配樂朗誦時,腦海中一定會出現很多生動的畫面,這就實現了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目的。

3.利用課件。如:在學習詩歌《黃河頌》時,學生因為都沒有親眼看見過黃河,所以通過語言文字很難想象黃河那氣勢磅礴、勇不可擋的氣勢和力量。這時可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圖片,并播放歌曲《黃河頌》,這樣視聽結合,在學生腦海中便展開了一幅宏大的波瀾壯闊的雄偉圖畫。此時,詩人那種把黃河視為母親的情感學生也很容易理解了。收到這樣的教學效果都是因為利用了電化教學手段,因此,適時、適度地利用電教手段,會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對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對提高教學效率是很有利的。

二、注重發(fā)散性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

發(fā)散思維從本質上講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它具有多元性、變通性、獨特性等特點。

例如,教學《傷仲永》一課時可設計這樣的問題:

1.你認為造成仲永“泯然眾人”的結局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是仲永的老師,你想對仲永、方父、鄉(xiāng)鄰分別說些什么?

3.你是否像仲永一樣天資聰慧?我們該怎樣對待后天的學習呢?

這樣的發(fā)散性問題不僅使學生體會到造成仲永悲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讓學生認識到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也培養(yǎng)了學生多角度思維的能力。

這類發(fā)散性問題,教師所期望的目標應是學生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是獨創(chuàng)和盡可能是沒有遺漏的設想。學生的回答可能會超出教師的預設,雖然這些思維結果未必盡善盡美,卻能顯示出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

三、注重讀寫結合的訓練,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故事性強的作品,給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間,讓學生練習續(xù)寫課文,是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好辦法。如學習《那樹》后可寫《當最后一棵樹倒下時》,學《孔乙己》后可寫《孔乙己臨終的獨白》。當然,寫這一類文章,必須幫助學生吃透課文,同時,在訓練的最初階段還需要教師適當點撥。實踐證明,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想像力是豐富的。學生們在作文中變換人稱、虛擬人物,有的虛擬說書人作為故事敘述人,有的以原文中的兩個人物交替作為敘述人,筆法靈活,跌宕有致,內容充實,人物的個性也在細節(jié)描繪中突顯出來。所以,我們認為結合課文的命題作文是鍛煉學生創(chuàng)造想像的良好途徑。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創(chuàng)造想像的產生有賴于原型啟發(fā)、積極思維、靈感諸條件,而產生作文命題的原課文就成了學生把舊表象轉化為新形象的有啟發(fā)作用的原型。要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想象,就要鼓勵學生“求異”、“創(chuàng)新”、“出格”。

四、以文本為藍本,進行變式訓練,悟出文章內涵

文本的魅力是潛在的,需要教師充分挖掘。如何讓課本中的藝術形象真實地出現在學生的腦海中?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嘗試將課本改成劇本,把課堂變成劇場。如《唐雎不辱使命》一課就可以編成課本劇,讓學生自己根據對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由演繹。驕橫兇暴、色厲內荏的秦王,正義凜然、據理力爭的唐雎,被學生精彩地呈現在課堂上。課本劇深受學生歡迎,舞臺背景、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和道具這些戲劇性因素的存在給學生演繹課文、展現才華、體會文本形象拓展了更大的空間。通過變式訓練使學生不僅能更快更深入地領會文本的內涵,而且能促進他們形象思維的進一步發(fā)展。在全新的歷史時期,語文教學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出語文教學改革的新路子,這是時代賦予我們每個語文教師光榮而又神圣的使命。語文是語言和文學的藝術,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該努力做到課堂生動、教法靈活、知識豐富,要給學生的思想留下一個自由馳騁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語文教育論文:語文教育心得體會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語文教師在關注課堂實效的同時越來越淡漠了朗讀這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叭治恼缕叻肿x”,好的文章必須要反復朗讀,才能體會其真意?!皶x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這些都是古人的經驗之談,強調的就是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通過長期的教學探索,我總結了如下的幾點:

教師的范讀是最好的朗讀指導,也是培養(yǎng)學生朗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由于教師本身的職業(yè)特點, 決定了他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教師在朗讀時感情飽滿,聲音洪亮,節(jié)奏明顯,讀得抑揚頓挫,這無疑就會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也教給了學生一些朗讀技巧。如詩詞、文言文教學,教師通過范讀,本身就是對學生的直接朗讀指導。教師在范讀時對多音字的讀音、長句的停頓、句子的重音要重點指導。如《再別康橋》中“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兩個“輕輕的”要讀的輕快,這樣才能表達出作者對康橋的留戀惜別之情。教師在范讀時還要讓學生再聯系詩句的內容,把詩人所描繪的情景在頭腦中構成一幅幅畫面,把優(yōu)美的文字變成立體的畫面。只有這樣,才能把老師的范讀和學生的思考聯系起來,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才能鍛煉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教師的范讀也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文體特點,可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自己喜歡的文章片段,形式靈活多樣。學生可高聲朗讀,可悄聲默讀,可激情昂揚,可委婉低沉,只要便于感情表達,便于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這種方法既便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又便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通過自由誦讀達到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和賞析。如在散文《鼎湖山聽泉》的教學中,我運用這種方法,讓學生自由的吟誦。學生很快便理清了作者的行蹤,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在散文教學中運用這種方法,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學階段正是學生好勝心強的時期。針對這種心理,課堂上可采用比賽的朗讀方式,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讓其他學生做評委,對每一位同學的朗讀作出點評,并評出“朗讀能手”。也可在全班推行這種朗讀方式,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各自互評,評出“優(yōu)秀小組”。在準備朗讀、評比的過程中,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也調動了他們朗讀的積極性,激發(fā)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小說教學。小說情節(jié)曲折,人物對話富有特色,彰顯個性。課堂上,可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讀。在準備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的個性特點,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分別扮演菲利普夫婦、于勒和我,學生在朗讀時激情昂揚,語氣語調模仿的活靈活現,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陣陣高潮。

由于多媒體設備的普及,配樂朗讀也成為學生喜歡的一種朗讀方式。因為音樂的旋律和節(jié)奏最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fā)強烈的審美共鳴。因此,在教學過程的,可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朗讀時創(chuàng)設情境,放些與課文內容相適應的背景音樂。如:我在教學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時,配上一首雄壯激昂的《命運交響曲》;在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配上一首悲愴凄涼的《二泉映月》。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參與,以情激情,感染學生。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老師說過,朗讀是體味作品的藝術,是欣賞詞句的藝術,是調動情感的藝術,是撥動心弦的藝術。沒有朗讀的語文課只能稱之為“課”,它不是美的語文課。我們的語文課應以讀為主,通過讀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引導學生品味、理解語言文字之美,用心靈和文章直接對話。老師們,讓我們的語文課讀起來吧﹗

語文教育論文:試論語文教育的后現代主義批評

后現代主義:一種語文教育的批評方式

后現代主義是源自本世紀70年代西方的一種哲學思潮。這一思潮誕生以后,作為一種新的批評范式,很快 被廣泛地運用于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研究,尤其是被運用到文學、藝術的批評中。當現代主義宣稱以實證的、科 學的精神把人類從非理性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它確實給現代社會科學研究乃自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變化。但當現 代主義片面地夸大科學所起的作用,并被無節(jié)制和濫用到許多社會科學領域之時,正是它為本世紀70年代后現 代主義的誕生提供了產床。

從本質上說,后現代主義是西方各種思潮特質的混雜。美國學者波林·羅斯諾的《后現代主義與社會科學 》對其作了深入研究。根據他的概括,后現代主義有幾個基本特點:第一,懷疑權威,重視審美而非強調道德 教育及其功用。它不以普遍道德上簡單的善與惡為標準評價文本,而重視文本的審美價值。第二,反對科學主 義及其系統(tǒng)性等等,強調非理性。它不主張將任何單個的系統(tǒng)的觀點武斷地強加于人;對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觀 點則持寬容的態(tài)度。當現代話語以風格的精確性、確切性、實用性和嚴密性為目標的時候,后現代主義的表達 更注重自身特性,尤其是模糊性和不可確定性;后現代主義不是先分離其內部諸因素,再揭示其相互關系,最 后予以系統(tǒng)綜合;恰恰相反,他們給出的是不確定性而非確定性,是多樣性而非統(tǒng)一性,是繁復而非簡潔。第 三,它擯棄常規(guī)性的、學院式的話語,偏愛大膽的煽動性的表達方式。后現代主義正是由此而變得鼓舞人心和 引人入勝,同時它又陷入了混亂狀態(tài)的邊際。第四,懷舊心態(tài)。它往往越過現性特征而指向現代性之前的 個體情感。

1997年11月,在《北京文學》組織了3篇較長篇幅的文章, 對當前語文教育現狀作了激烈的批評之后,全 國許多報刊紛紛開辟專欄,關注和研討語文教學,其后結集出版了一本《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如果以最先 對語文教育發(fā)難的三篇文章作為研究對象,可以發(fā)現它們在批評方式和內容取向上有幾個顯著特征:其一,內 容上,批評以政治道德教育為主的語文教育模式,強調文學教育。王麗說:“在高一第一學期的語文課本中, 真正從語文角度來編選的篇目大約只有一半,其余一半則大體上是從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來考慮的 ,而且還是50、60年代那種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即便是寫景抒情文章也是如此?!编u靜之說:“很多人已經把 文學看成是一個附屬的令人厭倦的東西了。這與使人生厭的語文教育是分不開的。我堅信如果按教科書中的方 法來寫作或欣賞文學作品,那將離文學越來越遠?!逼涠?,反對語文教學中所謂科學主義,對語文教材中的解 釋系統(tǒng)和設計的練習、問題不滿,認為不是無味,就是繁瑣。薛毅說:“問題更為嚴重的是,那套解釋體系也 能把經典作品講偏,講歪,講得味同嚼蠟,刻板無趣。仿佛全世界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用反對封建主義、批判資 產階級,同情人民大眾諸如此類的大詞來概括,再加上階級局限性、消極面,就完事大吉,天衣無縫了。里面 就是沒有人,沒有人的豐富情感,沒有對人的處境的體驗、同情、理解、悲憫?!钡谌?,采取非學院式話語。 幽默、揶揄、諷刺等,充斥于作者的行文中。對高中語文教材編入的《松樹的風格》,薛毅的評價是:編者教 學生學習松樹,“也不知那些編教材的和教書的學得如何。沒聽說他們集體捐獻心臟肝臟。也許他們沒有學好 ,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钡鹊?。第四,懷舊心態(tài)。王麗在發(fā)表了《中學語文教學手記》之后,仿佛預感到“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即輾轉京、滬等地,走訪許多專家學者,用不無懷舊的筆調,記述了一些德高望重的學 者深情回憶少年時學習語文的美好時光,哪怕是私塾式的教育,在作者的筆下也充滿了田園牧歌式的低吟淺唱 。

顯然,筆者在比較后現代主義與上述語文教學的批評時,突出了二者的相似特質而沒有揭示其差異性,客 觀上二者之間的差別之大,亦無須筆者多言。薛毅在文中也對90年代中國的后現代主義不屑一顧。但事實上, 他們在批評方式上既與時下語文教育研究大異其趣,而在內容及取向上,如上所述,又與現代主義等西方批評 方式有許多神似之處。他們均是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批評之一族,對后現代主義等批評方式可謂輕車熟路,起 碼在上述對語文教學的批評中滲透了明顯的后現代主義的思想傾向或痕跡,因此,我們姑且把它稱之為語文教 育的后現代主義式批評。

后現代主義式批評對語文教育的誤讀

波林·羅斯諾說,后現代主義產生于學術危機。詮釋語文教育的后現代主義式批評產生的原因,一個不能 忽視的背景是,8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文學和文學批評逐漸失去轟動效應,一些不甘寂寞的文學期刊和學者, 尤其是一向活躍、鋒芒畢露的文藝批評界很快從文學批評轉向了其他邊際學科,語文教育因與文學有天然的聯 系,因此,首當其中,成為沖擊的對象。不管是有意還是無心,就后現代主義式批評對語文教育的指責而言, 其偏頗與誤讀是顯而易見的。這里謹列兩點:首先,混淆了語文教育與文學教育的區(qū)別。文學教育在語文教育 中占據重要地位,它是語文教育的永恒魅力之所在。但把令人生厭的文學歸咎于令人生厭的語文教育,忽視了 一個最起碼的常識,即抹殺了文學教育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之間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或其界限。中學 語文教育除了以審美教育為特質的文學教育之外,還有諸如語文知識教育及其他應用性技能教育等多種任務與 功能。把語文教育等同于文學教育只是后現代主義批評者一廂情愿的事情。文學教育從來就不是也不可能是語 文教育的全部,即使在封建社會教育中,文學教育也僅僅是其中一小部分。以明清為例,科舉考試中,詩賦的 考察雖被列為其中一項,卻長期處于最弱的位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絕不可與經義(八股文)同日而語。從 20世紀初始,中國語文教育革新的先驅胡適、劉半農、葉圣陶、劉大白等文學家在他們的語文教育改革的主張 中,均十分強調語文教育中的應用性教育,劉半農《應用文之教授》、胡適《中學國文的教授》、葉圣陶、劉 大白先后起草和確立的中學國語及國文教育的課程標準,尤其是20年代劉大白任教育部次長時主持厘定、由官 方正式頒布的第一個中學國文課程標準,記敘—說明—抒情—議論的語文訓練體系和內容,把語文教育和文學 教育之間的關系和區(qū)別作了劃時代的界定,使語文教育擺脫了傳統(tǒng)語文教育

混合形態(tài)。也就是說恰恰是一批“ 五四”新文學著名作家,最先認識到語文教育與文學教育并非是一回事這樣的事實。世紀之末,當后現代主義 式批評指責語文教育缺少文學教育,強調文學教育的重要性時,在一定程度上它既割斷了“五四”以來語文教 育發(fā)展傳統(tǒng),同時,也使語文教育內容趨向單一化。

其次,以反理性的面目出現,抓住語文教育科學化探索過程中的枝節(jié)失誤大加韃伐,而并不指望建設什么 。后現代主義在批評現代主義理性之時,從來不會去真正研究現代主義,它只是憑一己印象或個體情緒,去抨 擊和否定現代主義因理性解析而導致的過失。后現代主義式批評語文教育,他們不愿意,也不屑去研究近百年 來語文教育發(fā)展的歷史,甚至不愿意去全面了解新時期20年來的語文教育發(fā)展,更不要說去客觀地評價其成就 和得失。后現代主義式批評以君臨天下的氣勢對語文教育的局部問題作夸大或變形的處理,可以博得一時之譽 ,但它既不能在理論上自成一說,而且因缺少對語文教育現狀的了解而發(fā)出許多貽笑于語文教育界之高論。如 王麗在解讀《綠》的寫景描寫時,認為它表達了作者對理想中的女性美的謳歌。我曾以此詢問一位現代文學教 授,得到的回答是,即使在現代文學界此種解讀亦難尋知音,更不要說把它推銷給中學生了。另一位后現代主 義式批評者的“一大發(fā)現”是,辨正了課文《天上的街市》題目(此詩原題為《天上的市街》,編入教材時已 經作者同意更改),也說明其批評語文教育態(tài)度的草率。他們或是從“女兒的作業(yè)”中,或是因在中學做了一 段時間的臨時或見習語文教員不幸被解職,或是因為給一批未來不安于做一名中學教員的高師學生作一次嘩眾 取寵式的講演,總之,后現代主義批評者很少直接參與或較長時期地介入語文教育。他們在以煽動性的話語博 得時譽之同時,卻因對當前語文教育缺少足夠的了解,而讓語文教育界多少感到有些隔膜或摸不著邊際。

語文教育論文:淺論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對接性思考

論文摘要:教育制度改革熱潮在我國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觀念及教育模式的改變,我國各大院校的語文教育工作也越來越被重視,語文教學在隨后幾年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在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對接上,還存在一定差距。應該看到,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實現對接不僅是提高語文教育水平的發(fā)展需求,也是適應新時期,新文化的發(fā)展需求。

漢語言文學應該說,它本身就屬于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國的教育制度,應試教育模式下的語文教學并沒有重點把握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反而更多的是為考試而學習而不是為文學而學習。加上我國語文教育的師資水平整體來說還沒有滿足新時代漢語言文學的教育要求,因此,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應該實現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應實現語言教育和漢語言文學的對接性教育,這樣才能夠重建我國現代語文教育的高素質和高質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揚我國的漢語言文學精髓?,F代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其實不會存在什么不良的沖突,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對接需要綜合考慮多個方面,比如在語文知識的運用上,教學方式或者計算機信息技術等的運用上,都要進行對接性思考,這樣才能夠把漢語言文學的一些信息反饋到語文課堂教育中去。另外,我們應該抱著開放的心態(tài)來看待漢語言文學與語文教育的對接,特別是現在教學理念越來越寬容,開放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以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來正確理解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的對接問題。

第一,關于漢語言文學與語文教育的對接,在實踐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語文教育還是漢語言文學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二者都能夠對學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認識觀念等產生一定的影響,都能夠豐富人的見識,并重塑自我。漢語言文學和語文教育要實現很好的對接,要能夠形成結合性發(fā)展模式,首先要實現二者在實踐能力方面的對接。漢語言文學教育和語文教育應該尋找他們的共通點,雖然語文和漢語言文學在本質上有區(qū)別,但是語言教育從根本上來說是包含漢語言文學教育這個模塊的,因此,二者在教學內容或者一些理論指導上其實是有相通之處的,在實踐方面,應該抓住這些共通的東西,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教育的最終目的還是要為社會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積極地探索提高實踐能力的方法,挖掘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對漢語言文學中,詩詞歌賦的品讀和學習也是要重視的,漢語言文學的實踐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探索和運用方面。而在語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漢語言文學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發(fā)展方向,對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創(chuàng)作詩詞歌賦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比如開設一些實踐性課程就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實踐課程相對語文教育來說是比較少的,因此,應該加大漢語言文學教育實踐課堂的創(chuàng)設和開展。漢語言文學實踐課堂的開展形式可以參考語文教育的實踐課程,比如通過開展一些漢語言文學實踐講座,或者讓學生做一些相關知識的社會調查等,參考語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實踐方法,更好地實現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的對接。另外,語言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二者要明確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這樣,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在實踐能力培養(yǎng)方面才能滿足對接要求。

語文教育論文:構建語文教育的情感世界

[作者] 江蘇/王書月

[內容]

——魏書生情感教育散論

語文和其他學科比較有其鮮明的特色:內容豐富優(yōu)美、結構精巧多姿、情理融會貫通,但在教學中有不少教師太注重理性分析和追求知識灌輸,忽略了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語文教學枯燥無味。語文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應是師生間情感交流的立體流程,只有這樣,知識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維活動才能找到其載體,充分展現其生機活力。列寧曾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庇纱丝梢?,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魏書生成功的教育實踐,也在于他為我們構建了語文教育的情感世界。

一、熱愛語文教育事業(yè)是情感產生的基點

教師難當,語文教師更辛苦更難當,但魏書生卻在兩千多日日夜夜里,寫了150多次申請,才實現了從教的心愿,這份執(zhí)著的情感是他進行教育改革的原動力。他在1980年初的日記中曾說過:“對中學教學,我是百分之百的外行,由于在教學經驗上是零,為著對得起學生,我只有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即冷不下來的熱情和用不完的力氣?!币舱怯捎谒倪@種“熱情”,才能點燃學生的熱情之火,他分析班級中差生語文學習的現狀,用時代的要求去激發(fā)學生情感,探索出一條發(fā)展中學生智力的規(guī)律,增強信心、掌握方法、定向活動、規(guī)則活動、慣性運動五步,這實質上是學生情感啟動、維持和恒定的過程,它又必須建筑在教師積極的情感基礎上。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話里分辨出真正的熱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虛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調。他們不喜歡教師那種毫無熱情的表現(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現,而是指內心的流露),因為這里面隱藏著教師對學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盵1]

一個教師單有激情還不夠,他還要有一個支點,要能不斷豐富充實自己。人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但這一桶水還必須是不斷更新的。魏書生剛教書時僅初中畢業(yè),但他不斷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等新知識,不斷研究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他正是付出了辛勞代價,才收獲到了充實而又甘甜的幸福和歡樂。“學生在上課時,在課外活動時,幾乎天天可以看到教師的模范作用和個性品質,這兩條是教學教育影響的強有力的手段?!盵2]魏書生甘于清貧、心胸開闊、積極探索,這種情感無時無刻不體現滲透在他的教育教學中,處于這種情感熏陶下的學生必定會感受其人格力量,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師生配合才能和諧一致,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二、“商量商量”是情感交流的起點

魏書生也曾走過一段彎路。他剛教語文的時候,也曾海闊天空津津有味地滿堂灌,但他不久就對那段可悲的教學生活加以總結,認識到:“教師與學生之間毫無民主氣氛,思想沒有理解,感情沒有相互交流,雙方都用寶貴的腦細胞去琢磨著壓服對方或欺騙對方的策略,教學怎能搞得好呢?”有了這樣的認識基礎,魏書生就開始了新的教改歷程。他深入到學生中去,具體感受體驗他們的情感信息,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學生也向老師敞開了思想情感的大門。在此基礎上,他開始將教學要求情感化,引導學生參與教學。作業(yè)是自己根據實際確定還是由老師統(tǒng)一留?作文是同學互批還是由老師批?日記是統(tǒng)一題目還是自選題目?教材分析是假期寫還是開學寫?這些較大問題他都和學生一起商量,根據多數學生的意見辦。學生由此充分體驗了做學習主人翁的情感,師生之間關系融洽,找到了情感的共鳴區(qū)域,人人想的是教學,是高效率,有了持久的牢固的學習愿望,學習效果怎能不突出?

當然,實際上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并不簡單,中學生的情感發(fā)展有其不穩(wěn)定性,他們已很少直接向老師、家長傾吐心中的情感,這種閉鎖性心理特征,就使得教師很難知道其細微復雜的情感,教師如能征得學生的日記這個情感宣泄和引導的重要載體,把這作為一個中介,就可獲得合二為一的交流效果。在魏書生的每個學生三年完成1000篇約24萬字的日記里,有對某一事情的看法,有對學習焦點的研究,有對自己思想行為的審視,有對個人學習生活的總結,這些不僅為學生語文學習打下厚實的基礎,而且我們也可從中看到學生情感完善的軌跡。教師既指導了學生作文,也正確引導了學生做人。

抄錄格言和座右銘是魏書生所教班級每個學期必做的兩件事。每個學生在選稈言時就必然經歷著一個學習的過程和接受情感熏陶的過程。抄寫的座右銘結合著自己的思想實際,它起著督促和矯正作用,如有一個學生的座右銘是“閉住你的嘴”,原來他擔心自己閑話過多,認識到這一點并寫下來,本身就體現著敢于正視缺點并努力改正的積極心態(tài)。學生在做這些事時,情感始終處于正向流動狀態(tài),這一切為其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了一片和諧的天地。

三、愉悅的氛圍是課堂激活的共鳴點

十七世紀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教學的藝術就是一種教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鼻楦械娘@著特點是感染性。課堂教學的情感起動首先是教師要有飽滿的情緒,教師的上課情緒如何,直接影響學生的上課情緒。教師講課時精力充沛,情緒激昂,態(tài)度祥和,學生就會受到熏染,產生愉悅激奮的情緒,思維積極,樂于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教學就會出現和諧共振的增力效應;反之,教師上課萎靡不振或疾言厲色或冷若冰霜,都會帶來學生的郁悶恐慌、思維遲滯,降低教學效果。魏書生從不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緒帶入課堂,上課就全心全意投入,除此而外,他還努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有時他

讓學生唱歌,消除緊張心理,活躍課堂氣氛;有時采取集體朗誦的方式調節(jié)氣氛;有時采取口頭作文方式讓學生七嘴八舌地說;有時到課堂外上課,甚至出些“劇場簡介”之類的題目讓學生觀察說明等。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初能很快拉近與教師之間的情感距離,集中了注意力,為課堂學習營造了和諧的氣氛,起到了良好的橋梁作用?!扒楦腥缤饰值耐恋?,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保ㄌK霍姆林斯基語)學生在樂學的氛圍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才可能達到好的效果。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總的來說有三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體驗”過的情,一方面是學生“潛伏”的情,一方面是教材“內蘊”的情。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把自己體驗的情感傳達給別人,而別人為這些情感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情感?!睂W生的情感激活自然起源于教師體驗的情感。也許有人認為文學作品“含情量”豐富,易于挖掘,議論文、說明文又怎能體現情呢?其實不然,語文課堂教學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感情流動,無論哪種文體都離不開一個“情”字。語文教師要摸到作者感情的脈搏,并精心加工制作,以情引情,學生才能產生心理位移,在課堂教學的“小天地”里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復雜的情感信息。比如講《回憶我的母親》,魏書生就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母親無比深沉的愛,與母親永訣的悲痛。講《大自然的語言》,就引導學生去說明身邊的事物,講盤錦大水產生的物候因素,激發(fā)學生建設家鄉(xiāng)的情懷。講古代詩詞或離現實較遠的作品,就讓學生在大腦熒光屏上去再現圖景再現場景,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和人物內心的情感流動。人們常說“教無定法”,從魏書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里的“法”,并不是教學的一套套方式和方法,而只是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染學生,對學生施加一系列情感的影響?!斑@種影響可以作用于學生的記憶思維和感情,又可以引起學生歡樂、憤怒、痛苦、驚異和同情的體驗?!盵3]魏書生也正是把學生當成了具有復雜的內心世界的完整的人,去注重激活其情感體驗,課堂才活起來。試想,教師如果面對的是一臺臺“錄音機”“復印機”,這“獨角戲”如何能吸引人,課堂教學又焉能洋溢著“情”的氛圍呢?

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因素,讓學生體驗到了自學的幸福和歡樂。每個學生的心靈都是一個獨特世界,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無法適合每個人的個性,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更是同學生的情感格格不入。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的心理需要的最高層次。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滿足了每個學生的自我實現的情感需要?!岸ㄏ颉笔箮熒那楦屑兄赶蛄司唧w的目標;“自學”“討論”使全班學生口到、眼到、手到、耳到,參與教學的熱情強烈,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興趣濃厚,全神貫注,思維積極,“答疑”使學生的情感進入了“憤悱”的境地;“自測”“自結”使學生的情感由被激發(fā)而被引導升華為一種“自覺”的行為。由此可見,“六步教學法”就是“愉快教學法”,讓學生愉快地投入,愉快地參與,愉快地反饋,形成良性循環(huán),其變化就如同人物的情感變化一樣,奧妙無窮。

人的情感具有復雜性、多變性,師生在每節(jié)課的教學中不可能都處于一種平面的或正向流動的狀態(tài),這就要求師生善于隨時調節(jié)自己的情感,使之處于最佳狀態(tài)。魏書生從十個方面構建了情感調節(jié)的立體網絡,這些方面涉及到教學環(huán)境、師生活動的方方面面,既表現了感情的強弱變化,也表現了各種不同情感的轉換變化等,課堂的情感律動節(jié)奏和諧分明。盡管不少教育工作者也注重了某個側面的研究運用,但很少有他這樣用得全面、活潑、自然。

魏書生還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調節(jié)自己的感情。他曾舉例說,如對于孔乙己,有的是同情,有的是氣憤,有的覺得可笑,極少數還有認為孔乙己可恨的,這時教師就應當去扶植正確的感情,排斥不正確的感情,并引導學生把感情上升為理智,并形成積極的動機和行為。

課外作業(yè)和考試是課堂學習的有機延伸。作業(yè)是學生對教師的信息反饋,考試則是為了收集檢查這種反饋信息,這當中也都伴隨著情感等非智力成分。但魏書生十多年來都是讓學生自己留作業(yè)。這是否意味著這種反饋輸出的脫鉤呢?魏書生的學生自己出題考試評卷,是否意味著沒有這種信息的反饋呢?顯然不是。自己留作業(yè),同學互相考,學生積極性高,他們不但體驗到自己的情感受尊重,而且也避免了學習的重復浪費,避免了教師心血來潮時大作業(yè)量的沖擊和無作業(yè)時的閑散狀態(tài),定量作業(yè)使學生的思維列車得以勻速行駛。而且魏書生也不放任自流,他總是想方設法把上進情感納入一定的軌道,及時檢查了解,學生的學習目標也就得到了有效的鞏固。

四、“大語文”——生活和語文的情感交匯點、終極點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可以成為大語文概念的一個很好的詮釋,而魏書生更用其豐富的改革實踐為我們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魏書生探索了在廣闊環(huán)境中學習語文的方法,讓學生在德育、美育、體育中學語文,在課外閱讀欣賞中學語文,在社會活動中學語文。具體做法這里不作細述,單提他的幾樣新招兒。一是班級日報,這是班級學生自辦為同學學習服務的。魏書生的班級討論規(guī)定,有關本班的內容必須占60%以上,這份報紙,多側面多角度地透視班級學生活動,這既起到督促指導學生生活的作用,也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和寫作的能力。學生關心自己的報紙,生活和語文學習情感在這里交融,其德育功能也得到了自然的體現。另一招是日記和說明書。日記是學生自我心靈的解剖,說明書是對一件事的過程的敘述和認識,這體現了人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歷程,也是語言表達的積累過程,一舉兩得,教師何樂而不為呢?

縱觀魏書生的語文教育改革,“情”是其改革的基點和核心,它起著導向和強化作用?!盁釔凼亲詈玫睦蠋煛?,魏書生和他的學生們把我們帶進了情景廣闊的新天地。

語文教育論文:古代語文教育的探索與思考

一、古代語文教育是非專業(yè)化的

1904年,“癸卯學制”產生,語文開始獨立設科,稱“國文”。在此之前的三千余年里,都沒有嚴格分科意義上的語文教育。古代語文教育非專業(yè)化的原因有三:一是語言文字不可能離開歷史、政治、哲學、文學等具體的文章而獨立存在。就是在今天,雖然把政治、歷史、哲學、倫理學等從古代“大語文”中分離出來了,在實際語文教育中,語文教學仍然無法擺脫政治、歷史、哲學、倫理學而獨立進行,只是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二是古代的語文教育是以傳思想道德為本的教育,教學生識字讀文的目的重在通過思想道德之教化以立人,凡是對學生成長有益的書籍,無論是歷史、政治、倫理還是哲學、文學方面的均可學習。三是古人認識所限,古代的整個文科教育不可能分科進行,語文就必然同政治、歷史、哲學、倫理學、文學等各門學科融為一體進行。古代就連最簡單、最基本的啟蒙讀物《急就篇》《千字文》等,都不是簡單的識字讀本,書中都包含了自然、歷史、文學、修身、處世、起居、讀書、勞動、祭祀、禮節(jié)等十分豐富的內容,蒙童識字是和認識自然、認識生活、認識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啟蒙之后的讀物,就更是那些能夠使學生修身養(yǎng)性,能培養(yǎng)齊家治國能力的,以傳儒家思想為主的綜合性教材。例如《四書》《五經》《昭明文選》以及解讀這些經典必不可少的工具書《爾雅》《說文解字》《四書集注》等。

近代,語文終于從集文字學、音韻學、文章學、文學、歷史學、政治學、哲學、倫理學于一體的古代語文教育中獨立出來,但是,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內容不是單一化了,而是更復雜了。不僅仍然要與政治、歷史、哲學等學問聯系在一起,而且還增加了語法、邏輯、修辭(古代講修辭主要講比喻、對仗、煉字等,遠不及現在豐富)、廣義的文學(古代語文教育涉及的文學主要是詩詞歌賦和散文,小說、戲劇難登教育大堂)和科技論說文;然而,語文教育的時間與古代相比卻至少減少了一半。因此,語文教育的問題特別多。直到今天,語文獨立設科馬上就到一百年了,而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教育的內容和任務,在理論上仍然爭論不休,實踐上也有不少問題。因此,十分需要把古今語文教育對比起來,把語文科同其他人文學科聯系起來,把現代語文同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聯系起來,把中外語文教育對照起來,認真地研究。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教育的內容和任務搞不清楚,語文教時安排不科學,都會影響語文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

二、古代語文教育是傳“道”的教育

1.文本身就是道

語言是社會實踐過程中聲音和意義相結合的產物。漢字,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文字,字義和字形密切相連,不可分割,基本上一個漢字就是一個詞語。許多漢字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可以說一個字就是一部歷史,一個社會的縮影,一種觀念的反映。學漢字,本身就是在學認字的同時接受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也可以說是在接受一種“道”(泛指各種思想而非專指某些政治理念)。離開了這些“道”,你就無法理解這些字。例如,從“牧”“牢”“豢”既能了解畜牧社會的一些情況,又能理解漢代的一種官員為什么叫“州牧”,監(jiān)獄為什么古人叫“牢”,收買奴才為什么叫“豢養(yǎng)”;從“刖(斷足)”“èr@①(割耳)”“qíng@②(用刀刺臉)”“劓(割鼻)”“剮(凌遲)”等字,可以看到古代刑法之殘忍;從“?。ǜ疃鷪髴?zhàn)功)”“伐(斷人之頸)”“俘(按住下跪戰(zhàn)俘的脖子)”可見戰(zhàn)爭之殘酷;從“女”旁的字有不少是表示邪惡或者卑賤意義的,如“奸”“佞”“妄”“奴”“妨”“妒”“娣”“婪”“婢”“嫉”,從這里又可以看到女性在告別母系社會以后的地位和社會對女性歧視的觀念。因為漢字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古代解字的書籍都包含著不少古人之“道”,例如著名的《說文解字》。

運用詞語,按照作者思想寫出來的文章更是無法與“道”分離。思想和語言的不可分割性,決定了語言教育不可能不傳道。教書必然傳道,讀書必然學道;讀《論語》就是在理解孔子的思想,看《莊子》就必然了解莊周的主張。教師教一篇文章時可以不傳自己理解之道,但是不可能不傳書中之道,因為只要教師指導學生讀懂了文章,也就是把書中之“道”傳給了學生。

2.闡釋也是傳道

教師在講學時不可能不表達自己對文章的見解。這個見解也可能合乎文章原意,也可能非常離譜,但是教師的理解不管是否合乎原文,實際上也是“道”。因此從這一點來看,也可以說語文教育是傳道教育。盡管教師對同一文章的理解是見仁見智的,但是無論是仁還是智,都是道。教師只要在學生面前闡釋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他就是在傳道。

3.傳道是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

因為語言和思想的依存性,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后,掌握著教育大權的統(tǒng)治階級必然要運用教育這個工具來宣傳自己的思想和道德觀念,要用教育這個工具來教化萬民。因此古代的語文教育只能是

以傳統(tǒng)治階級思想和道德為本的傳“道”教育。無論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官學和絕大多數私學都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宣傳的觀點和選用的教材有差異而已。百花齊放時的諸子百家,他們的思想和主張雖然在許多方面不同,但是卻都抱著“以其學易天下”的宗旨游說諸侯,辦學傳道。百花齊放的局面結束后,正統(tǒng)的教育就基本上都是以傳儒家之道為主的教育了。

進入現代社會,語文獨立設科了,但是,語文教育與傳“道”的問題以及“道”是什么的問題一直都沒有解決好,因此,語文教育一會兒思想性,一會兒工具性,搖來擺去,嚴重地影響了語文教育的發(fā)展。其實,語文和語文教育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育必然包含傳道教育。古今語文教育的傳道的區(qū)別是:第一,古代語文教育的主題就是傳封建統(tǒng)治之道,認字、解詞、讀文、寫作等語文活動的目的都是讓學生得封建統(tǒng)治之道,語文知識的教育成了傳道教育的附庸;當代以及今后的語文教育也必然傳道,但是這個道應該是廣義的道,它是讓學習的人能真正成為人的人文思想和科技思想。第二,傳道不是語文教育的主題,語文教育的傳道,是非專業(yè)性、非系統(tǒng)性的傳道,它是語文教材中人文思想與科技思想的影響性傳道和教師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闡釋性傳道。今天的語文教育是教會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漢語言的教育,是以語文知識教育為主題,通過語文教育活動,使學生接受語文知識以及語文教材所包含的人文思想、科技思想的教育。傳什么道的關鍵在教材,而不在如何教。

三、古代語文教育是偏重讀寫的教育

我們現在談語文教育都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說,但是走進中國古代教育史、字典、辭書比比皆是,卻難找到口頭語言教育和語言規(guī)律研究的典籍。教育的長河中,古代語文教育重視的是書面語言的理解和寫作。

古代語文教育的第一個重點是讀。因為讀是明經(即悟道)和寫作的前提。古人特別看重朗讀(包括吟誦)、默讀、精讀與博覽。

朗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關鍵。古人雖然未提出“語感”一詞,但是在語文教育實踐中卻非??粗卣Z感的作用。大教育家朱熹強調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保ㄗⅲ骸吨熳哟笕ぷx書之要》)清代在教育方面很有研究的教育家曾國藩,在《家訓》中關于讀的一段話,對誦讀的好處就說得更加形象、透辟。他說:“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字覺瑯瑯可誦矣?!睕]有語感就談不上理解,更談不上運用——說和寫。特別是與口語差異大的文言語感更需要通過朗讀培養(yǎng)。幾乎所有的古代教育家都強調“熟讀成誦”,靠反復讀和多讀來達到意會的境界。因此,古人不管學生是否理解文章內容,常常是先讓學生把教材讀得滾瓜爛熟,直到流暢背誦。這種不分年齡,不分文章內容,一味死讀死記的做法肯定是有缺點的。其一,古人對記憶力沒有科學的研究,不可能懂得科學地運用記憶力,他們只能從實踐中體會到了背誦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就一味用加大背誦量的方法來求學習效果。其二,古人讀寫的內容重在悟道和傳道,重在博取功名,因此讀背的內容相當狹窄。一般讀背的多是宣傳儒家思想的作品,民間文學、雜家著述、自然科技的東西多半不入讀背之列。因此,古代語文教育雖然懂得利用少年記憶力強的特點,讓他們大量讀背,但是培養(yǎng)出來的人,除產生了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之外,很多人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庸才。很多有建樹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都是在傳統(tǒng)學習之外還能廣泛涉獵的人?,F代語文教育呢,學法上,拋棄了古代少年時多讀和多背的傳統(tǒng),不是講深講透,就是滿堂“討論”。教材上,不少課文沒有幾個生字,也找不出幾句妙語,思想內容也很簡單,沒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富含文學性、哲理性或者科技性的美句美文。小學、初中九年下來,優(yōu)秀文化的積淀和書面感悟能力都較差。等到這些學生進入高中和大學,理解力增強了的時候,頭腦里卻沒有多少儲備與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發(fā)生碰撞。這應該說是現代教育的一個失誤。我們應該從古代語文教育中吸取其合理部分,在學生理解力弱、機械記憶力強的時候,讓他們多記一點“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之類的精美又富含哲理的美句、美文,或者讀背一些包含自然科學常識、原理的新韻文,以備將來理解力強時享用。頭腦這塊陣地,高雅的東西不去占領,粗俗的東西必然乘虛而入。一味強調通俗易懂,不懂的不讀不記,使學生失去了儲備中華文化的大好時機,將來頭腦空空,看不出這種教育方法好在何處。

讀,是感悟的前提;讀,是理解的過程;讀,是繼承的開端;讀,是寫作的基礎。傳統(tǒng)的文章教學,重視讀的做法是有其合理性的。沒有讀的基礎,漢語文的摩天大廈就無法修建。但是,語文獨立設科以后,語文教學基本上都是從教育者的角度出發(fā)設計教學,只重傳道、解惑、學例文,卻忽視了另一方面:學生要在大量閱讀和寫作等語文實踐活動中才能積累知識、感悟人生、認識社會。事實上,不管教師多么高明,講述多么生動,僅憑一本薄薄的教材、屈指可數的幾個單元,是不可能讓學生掌握豐富的語言文化、社會生活、人文歷史等知識的。語文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是由基礎知識與認識、思想、情感等有機組合的結果。沒有大量具有豐富思想、情感和藝術的語文讀物的熏陶,沒有生活和社會經驗的積累,沒有對生活、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只靠幾篇樣板文章的學習,是培養(yǎng)不出語文能力的。

古代語文教育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寫。隋唐興起科舉之后,考試主要憑寫文章論成敗,語文教育中的寫就成了重點之重點,讀就成了為寫服務的附庸。

古代的寫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練習寫字,二是練習寫文章。

就漢字的字形和字義來說,都只有通過反復書寫才能增強識記和理解,也只有書寫流暢,才能思維運動與手書運動同步,適應作文的需要。因此古代語文教育十分重視字的書寫,也因此產生了無數的優(yōu)秀書法家。今天,社會已經進入了電腦時代,有人就認為,漢字認識就行,沒有必要練習寫字了。這種思想是不正確的。第一,學生只有通過練習寫字才能增強對字的識記和理解;第二,練習書寫漢字能夠促進人的多種思維發(fā)展;第三,如果對漢字結構不熟悉,電腦處理文字同樣不會得心應手。因此,今天仍然應該要求學生認真書寫漢字。

文章寫作方面,從史料來看,漢代就有了明確的寫作教學。古人在四五歲啟蒙時就一面讀《急就篇》《三字經》《千家詩》等識字課本,一面煉字、煉句、屬對、葉韻,進行寫的基本訓練。這種訓練,類似于今天小學的造句和寫話,但比今天的訓練層次高得多。七八歲開始學文章時,作文與閱讀就同步進行了。方式由抄寫和模仿開始,隨著閱讀的深入逐步過渡到獨立創(chuàng)作。寫的內容和形式隨歷史的發(fā)展日趨豐富,小到民間的簡單契約、碑志,大到詩賦和策論,應有盡有。漢代語文教育已比較重視漢字書寫和文體寫作訓練了。隋唐開科舉之后,教學生應考的寫作指導書也就應運而生,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作文教學開始了。如唐代的《diāo@③玉集》《類林》,有點像今天的作文材料參考書。書中分類摘編了若干經史典故,供習作者寫作時取材使用。再一類則是供習作者作樣板的范文集,類似于今天的優(yōu)秀作文選,例如《兔園策府》。但是,科舉產生之后,應試作文訓練就成了作文教學的主流,讀也只好服從于寫的需要。到了清代,應試寫作教學就走入了學八股文的死胡同,教條的寫作方式和沒落的統(tǒng)治思想,限制了力圖以學人仕者的思維發(fā)展,害了無數本可能大有作為而又一心科考成名的青年。

古作教育雖然因封建科舉和統(tǒng)治者傳道學經思想的影響,形式上重八股,思想上重寫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策論,把作文教育引上了畸形發(fā)展的道路,但是古人重視讀為基 礎,以讀促寫的寶貴經驗仍然值得今天的語文教育借鑒。今天的作文教育也有八股教育之遺風,重人格訓練,輕知識和生活積累,加上左傾思想的束縛,寫作教學常常走入形式死板、內容空洞、思想僵化的新八股道路。其實,學生作文難不是難在格式上,學生寫不出作文和寫不好作文,往往是因為思維不開闊和內容缺乏所致。思維不開闊和內容缺乏,是教育只重如何寫作而忽視了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命題不切合學生實際造成的;學生對教師命題缺乏生活感受,只好胡編亂造,銷差了事。思想僵化,是對學生的寫作缺少寬容,寫作之前就在命題上加框、講評上再給學生加框,使得學生不敢寫自己真實的感受。因此,何來情文并茂、有血有肉的文章?,F在正提倡創(chuàng)新教育,如果學生連寫一點真實感受都不行的話,創(chuàng)新思維怎么培養(yǎng)。當然,我不是說教學生抒寫真情,就是讓學生隨便亂說,而是要讓學生在正確思想指導下,在健康文學的熏陶感染中認識社會,改造自己,發(fā)展自己。另外,學生的生活圈子小,因此,只關注身邊的生活還不夠,廣泛地看書、讀報,把視線投向全國、全世界,投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廣闊領域是寫好文章的前提。平時多讀、多記一些精粹的文句,到寫作時,眼前之景、事、人、物才會與記憶中儲存的妙詞佳句發(fā)生聯系,產生出新的連珠妙語。

關于聽說教育。從社會發(fā)展史來看,聽和說的教育是先于讀寫教育的。沒有文字以前,人類的交際活動和文化的傳承都只能靠聽說進行。有聽說的活動,就必然有聽說的教育,只是這種教育是融合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進行的潛語文教育。有了文字以后,書本的讀寫教育同樣是離不開聽說的。但是,卻沒有教育家專門研究過聽說教育的問題,也沒有哪個教育家專門把聽說作為一門課來傳授。在古代,聽和說的教育同邏輯教育、語法教育等一樣,都只能是一種相互影響、自我感悟式的潛教育。奇怪的是,千百年來,雖然沒有專門開設聽說教育課,我們的古人,無論是工匠、農民、商賈還是官吏,似乎還沒有出現多少聽不懂話和說不來話的人。相反的是,現在的語文教育花了不少時間去教與聽說密切相關的語法知識、聽話要領、說話方法和如何表情達意等聽說要義,然而“聽”“說”的效果卻不見明顯,這倒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其實,人類習得母語與環(huán)境潛移默化的作用密不可分。嬰兒的聽說器官和功能是與語言學習同步完成的。當嬰兒把語音與語音所反映的事物聯想起來,形成概念的同時,聽說器官和功能也逐步完善。因此,母語的聽力和表達力,是在母語環(huán)境的相互交流中形成的。但是,我們也不否認有意識教育在聽說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社會交際全球化、通訊現代化的今天,把古今語文教育聯系起來思考,認真研究語文教育如何抓聽說能力培養(yǎng),肯定是十分必要的。問題是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要認真分析,把任務列出來,具體劃分到相應的年級,并提出具體的教育目標和要求。不要像“語文”本身一樣,雖然獨立設科,卻又常常和政治、歷史、哲學、邏輯等糾纏不清,搞到現在,一個世紀過去了,“語文是什么?”“語文教育該做哪些事?”都還是一筆糊涂帳。如果搞不清楚語文教育在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該做哪些工作,而是盲目地把有關聽說方面的內容都攬起來,但又“什么學段教什么”,“什么內容有什么要求”都搞不清楚,在語文教育方面本來就糊涂的教師心中再加一筆糊涂,語文教育改革就不會有很大成效。

語文教育論文:試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的一體化

[內容摘要]隨著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體化"歷程的逐步深入,語文教育即將出現一個前所未有的巨變,展現在世人的將是這樣一個浩瀚而又絢麗的前景:

一、以計算機為"課堂",拓展語文學習領域。它打破了傳統(tǒng)語文課堂的封閉圍墻,把語文教育拓展得無限寬泛,達到"時時是課堂,處處是課堂,人人是教師,人人是學生"。

二、以計算機為"教材",拓展語文學習內容。通過網絡,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各種語文資源與現行語文教材或緊密結合,或遙相呼應,最大限度地拓展語文學習內容,使語文教材更多元化、立體化。

三、以計算機為"工具",拓展語文學習方式。計算機可以作為"資料搜集工具",構建"研究性學習"方式;作為"學科中介工具",構建"綜合性學習"方式;作為"溝通交際工具",構建"交互性學習"方式,引發(fā)語文學習方式的革新,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和駕馭全新的語文學習情境,形成豐厚的語文素養(yǎng)和較強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育、一體化、寬泛的課堂、多元化的教材、新型的學習工具、新型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綜合性學習、交互性學習。

信息技術的現代化,為語文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語文教育即將出現一個前所未有的巨變。隨著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體化"歷程的逐步深入,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將是一個浩瀚而又絢麗的前景。下面,筆者試就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一體化的前景進行粗略地描繪,并借此說明如何科學地認識和把握信息技術在語文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對語文教育變革的方向,促進語文教育盡快走出純粹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誤區(qū),加快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的"一體化"進程。

一、以計算機為"課堂",拓展語文的學習領域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的一體化,必然打破傳統(tǒng)語文課堂的封閉圍墻,把語文教育帶入到一個無限廣闊而又全新的領域,在時間上,在空間上,甚至連課堂的主體都將是無限的寬泛。在這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高度一體化的天地中,課堂將是一個被無限拓展的無比寬泛的概念。

1、課堂時空的寬泛--時時是課堂,處處是課堂。傳統(tǒng)語文課堂非常封閉,其地點是固定的,僅僅極限于某一班級;時間也是固定的,只有區(qū)區(qū)每周幾節(jié)。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的一體化,突破了時空的限制,通過互聯網,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語文學習和實踐,運用語文去交流和勾通??梢哉f哪里有計算機,哪里就有語文課堂;只要一開機,就可以"上課"--進行網上閱讀、網上作文、網上交際等語文學習與實踐活動,真是時時是課堂,處處是課堂。

2、課堂主體的寬泛--人人是教師,人人是學生。傳統(tǒng)語文課堂,其主體僅僅是一位教師加幾十位學生,不但數量是固定的,師生關系也是絕對的,師是師,生是生,涇渭分明。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一體化以后,學生通過網絡,就可以很便捷地進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樣的"語文課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語文老師甚至其他非語文老師的遠程語文教育,在這樣的語文課堂里,一個學生所面對的是多數量、多元化的教師,他所獲得的語文教育也必將是多數量、多元化的;同時,通過網絡,學生還可以把自己的語文知識傳授給他人(周邊人與遠程人、熟悉人與陌生人),可以指導他人進行語文學習,自己搖身一變,又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語文教師",具有了"學生"與"教師"雙重身份。在這種"人人是教師,人人是學生"的語文課堂里,教與學不斷交互和整合,帶來的必將是教學相長的不斷深化,課堂中每個主體語文素養(yǎng)的不斷提高。

二、以計算機為"教材",拓展語文的學習內容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的一體化,必然引發(fā)語文教材的變革,不但在語文教材的編排上將增加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習、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內容與形式,使語文教材更容易吸納信息技術的精華,更富于時代性和現代化;而且,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習中的廣泛運用,可以通過網絡,使世界各地的各種語文資源與現行語文教材或緊密結合,或遙相呼應,最大限度地拓展語文學習內容,突破教材的極限,彌補教材的缺陷,改變當前教材單一、內容狹窄的狀況,使語文教材更富于針對性、實效性和多元化、立體化。

1、離心發(fā)散拓展式。這是以課內語文教材為中心,抓住某一結合點(知識點、情感點、內容交叉點等),設計一些課前、課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資料搜集、網上閱讀與交流等發(fā)散性、拓展性實踐活動,以求把網絡上的語文資源充實到現行語文教材中,使語文教材豐滿起來,完善起來,把小小的語文教材拓展到無限廣大,把薄薄的語文教材充實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體化、多元化,更富于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

2、向心聚斂呼應式。這是引導學生以網上語文資源為教材,通過信息技術進行廣泛的網上閱讀、網上作文、網上交流等網上語文實踐,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以求通過這種百川匯海的形式,把網上的語文資源向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聚斂匯集,并與課內語文教材相呼應,相補充,相促進,共同對學生進行博大的語文教育。

三、以計算機為"工具",拓展語文的學習方式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一體化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和語文教材的無限寬泛,以及計算機作為一種學習工具逐步被學生所掌握,最終必然呼喚并促使語文學習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學習方式的不斷革新,才能更好地適應和駕馭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不斷一體化的語文學習情境,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形成豐厚的語文素養(yǎng)和較強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1、作為"資料搜集工具",構建"研究性"學習方式。未來的社會是知識化的社會,是創(chuàng)新的社會。必須重視專題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創(chuàng)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養(yǎng)。必須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教會孩子怎樣思考問題,面對陌生領域,知道到哪里去尋找他所需要的知識,并學會怎樣運用這些知識去組合,去創(chuàng)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問題。這種"研究性學習"也正是現代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在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的一體化中,計算機因具有快捷而又強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貯能力和處理能力,必將成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最佳的資料搜集和存貯處理工具。同時以下幾種以計算機為工具的資料搜集、處理、存貯方法將是"研究性學習"中的重要學習方式:①"任務驅動式搜尋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務(分析研究課題,明確要求、范圍、問題實質等)確定檢查標志(所需文獻的類目、關鍵詞、作者姓名、發(fā)表日期等)選定檢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輸入檢索途徑(資料來源途徑、內容途徑、作者途徑、類號途徑等)查找原始文獻資料(瀏覽、篩選、摘錄、整理)"的程序進行搜尋查閱資料;②"自由瀏覽式搜尋法",即按照"上網閱讀尋找資料(用

找標題、中心句、關鍵段等方法搜集)摘錄"的程序進行快速瀏覽,搜尋查閱文獻,選取所需資料;③"分類下載存貯法",即指導學生對資料進行下載,并對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分類、整序、編碼、建立索引等存貯處理,使下載的資料系統(tǒng)化、簡明化,便于進一步查閱;④"資料處理利用法",如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資料的剪切、移動、復制、引用等文字處理方法。2、作為"學科中介工具",構建"綜合性"學習方式。傳統(tǒng)學科課程之間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互相割裂、互相獨立的弊病已引起高度關注,軟化學科界限,進行"綜合性學習",全面提高整體素質是當前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的趨勢。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的一體化,以多媒體信息技術為"中介工具",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抽象的語言文字與聽覺、視覺、動覺等形象語言的相互轉換,把語文與音樂、美術、動畫、社會、自然、數學等結合起來,實現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發(fā)揮各學科的綜合效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3、作為"溝通交際工具",構建"交互性"學習方式。學會交往與溝通是現代社會的要求,尤其是當今社會信息數量多、傳播速度快,更新變化極其迅速,只有加強群體內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眾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駕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的一體化,為跨國家、跨地區(qū)、跨民族、跨人群的"語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種快速、便捷的"溝通交際工具"。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進行書面信息資料的傳遞與交流、學習心得體會的傳遞與交流、學習評價的傳遞與交流等"交互性學習"活動,將成為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一體化的一種重要的語文學習方式。學會溝通、學會交際、學會互相學習、學會取長補短、學會共同進步將是以信息技術為工具的"交互性學習"的必然結果。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體化,是語文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其進程必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在語文教育中的廣泛運用而日益加快,展現出其特具的魅力,把語文教育帶入一個劃時代的世紀。

語文教育論文:語文教育中教法、學法一體化的實踐研究

一、 課題的提出:"輕負擔,高質量"是目前學校教育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同時,它又是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但在實施過程中,卻是比較困難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課堂的教育效率不高。教育活動本身可以是一種精神性的生產活動,沿用經濟學的概念可以將教學效率表示為

教學效率= 教學產出(教學效果)

教學投入

而教學投入的直接表現是師生雙方時間、精力的投入,可見要提高教學效率,先有教師的教是遠不夠的,還必須有學生的配合,而這兩者結合的好壞,就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

二、 研究的目的: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 ,是從宏觀角度入手,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運用現代的教學方法,變原先教師學生的單向交流模式為教師=學生的雙向交流活動,在教師"教好"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實行教法,學生的整體化改革,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三、 研究的理論依據:

1、 教學活動的成效首先取決于教學中人際關系的正確處理,教學中正確的人際關系是相互制約的互動關系,這是交往雙方各以對方活動來調 節(jié)自己的活動,使雙方的活動不僅是同步的,而且是高度協調一致的關系,因此,必須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2、 教學活動的協調性取決于教學雙方共同遵循學習的規(guī)律性,在遵循學習規(guī)律的基礎上實現教依據學,要學教于導的相互制約性,教師的教只有依據學習規(guī)律才能對學生的學習發(fā)揮主導作用,學生的學習只有在正確的指導條件下,才能有效地發(fā)揮主動作用,獲得最佳效益。

3、教學是一種人際交往活動,其目的在于通過經驗的傳遞使學生頭腦中建立起一定的心理結構。

四、 研究的內容與操作程序:

1、 建立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陶冶功能和啟迪功能。眾所周知,人生存在社會上,就必然要受到一定社會關系的影響,"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情境教學,是教師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如榜樣作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課內游戲,角色扮演,詩歌朗誦等等,這些都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通過它來陶冶人的情感,凈化人的心靈。

情境教學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調動人的原有認知結構的某些線索,經過思維的內部整合作用,人就頓悟或產生新的認知結構,情境所提供的線索起到一種喚醒或啟迪智慧的作用。比如還處于某種問題情境中的人,會因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啟發(fā),從而順利解決問題,因此,情境教學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適應能力。

2、 情境教學法的使用:

① 為學生創(chuàng)造愉悅輕松的體驗。教師在注意肯定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這樣就可以使學生把思考和發(fā)現體驗為一種快樂,而不是一咱強迫或負擔,教師要在輕松愉悅的情境或氣氛引導學生產生各種問題意識,展開 自己的思維和想象,尋求答案,分辨正誤。

② 要在師生的互重互信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己性。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情境教學的基本保證,只存師生間相互信任和尊重,教學活動才能順利展開,而也只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自我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有效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導作用。

③ 要注意調節(jié)學生注意力,使他們達到集中與輕松并存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在暗示學生稱為"創(chuàng)作力的假消極狀態(tài)",這時,人的聯想自由馳騁,情緒隨意起伏,感知在暗暗積聚,技能在與日俱增。

3、 堅持"自學"與"導學"相結合:

①"自學"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是啟發(fā)式教學思想的核心,后以在教學中,一定要強化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動運用多種感知器官自主地學習??梢赃m當地指導學生進行"自讀、自問、自查、自測、自結"。

自讀自問主要用來預習新課,在自讀的基礎上可進行幾個自問:如:①文章的段落如何劃分?②段與段之間有何聯系,有何標志?③課文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精采的語言?④從這篇范文有哪些是值得借答的?"自查、自測、自結"主要用于課堂討論,課堂討論是為了進一步解決文章的重點難點,讀者討論預習和教師提問中的各種問題,也是同學檢測自己能力的時候。學生在這里既可以使自己的設想答案得以肯定,又可以解決許多不能解決的問題,用于自我總結。

②"導學"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教室就好比是一個舞臺,教師在這兒兼任"導演"和"演員"的重任,在這里,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藝術才能和主演表賦,徹底提 "滿堂灌"的困境。

① 善于課堂提問: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課堂提問是集體學,習中引起互助活動的刺激,它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啟發(fā),共同提高。

A、 分析教材,受教材要求為教學問題,語文教材常將教學要求編寫成課后思考題,這些思考練習題,問題性作業(yè)表明了教材的重點、難點,教學中扣緊這些設計問題情境。

B、 分析學生,教學者應從學生的角度設問,估計學生掌握新知識可能出現哪些不懂的問題,善于在教材的重點或懂理不學不透的地方設問。

C、 要注意分層提問,要注意不同的教學對象的提問的側重要有所不同,不能對好生差生問同一個難度的問題。

② 要善于提出學習要求,善于指明重點。

教師要善于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提出具體的不同的要求,每一次提問都

必須以落實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為要旨;要結合教學內容,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幾個關鍵性提問。

③ 要善于組織討論與評講小結。

教師在組織討論時,要對討論哪些問題,用什么方法討論作具體指導,指導完畢后,要進行必要的評講小結,給學生以肯定自我的機會。

4、 建立立體化的教學結構。

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現象,這個現象不應該局限于課內,這應該與課外、校外相結合的,與將教學外向縱深延伸,向課外延伸;培養(yǎng)出開拓型,創(chuàng)造型人材。

① 教育目標要立體化。

在德育方面,不僅要培養(yǎng)他們愛祖國,愛人民的品質,還要培養(yǎng)他們科學的價值觀,在智育方面,不僅要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應用能力,還要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

體育方面,不僅要使他們有健全的身體素質,還要培養(yǎng)他們?yōu)槿祟惤夥艎^斗的精神。② 教育途徑的立體化。教育途徑要多渠道,除課堂教學外,還要進行課外教育,如開展第二課堂,開發(fā)科技活動,興趣小組活動,舉辦各種講座、競賽、展覽等,還可以進行校外指導,由家庭、社會配合,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衛(wèi)生等方面的教育。

③ 教育方法的立體化。在目前的信息時代,應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有效地使用電腦、電視、錄音、錄像,甚至電腦等媒體教學,使教學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直接表現各種事物和現象,充分感知教材,還可使抽象的東西受成具體的東西,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以上各種研究內容表述為程序為: 提問 校內第二課堂

自學導學 討論 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 小結 校外

(課外)(課內)(課外)

五、 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準備采用比較法,因為比較法可以把所研究的個別事物,納入廣闊的背景中,從而更好地提示教育有普遍規(guī)律。把所教兩個進行班分別列為實驗班(初二(3)班)和對照班(初二(1)班),并分別把兩個班的同學劃分為A、B、C三檔,以實驗班的B檔同學為實踐研究的基準點,進行實踐研究。

六、研究的效果及對效果的分析:

實驗前 實驗后

A檔平均成績

B檔平均成績

C檔平均成績

教法的改革必須回歸到實踐中去驗證,只有實踐證實是有效的,才能去指導實踐。

語文教育論文:大學語文教育與外語專業(yè)教育的融合

大學語文是高等院校開設的一門公共課,公共課的位置決定了它在高校學科體系中不被教師和學生重視現狀的出現,大學語文教育與外語專業(yè)教育的融合。特別是外語院校,由于外語專業(yè)課的難度和對學生要求不斷提高,學習壓力逐漸加大,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明顯不高。而漢語作為母語對于學習外語的基礎作用因此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這與知識經濟時代提倡培養(yǎng)高智能、高素質國際化的創(chuàng)新人才的教育目標也不相適應。另一方面,大學語文教師教學方法的過于陳舊和教學手段的落后,也是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下降的重要因素。筆者根據從事大學語文課的實踐經驗和在教學過程中的思考,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希望對語文課教學能有所幫助,并請方家指正。

一、語文教育目的的再認識

語文課在學生進入大學以前的學習生涯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課程,作為基礎學科,它的地位毋庸置疑,關于這一點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已經形成共識。原因在于語文教育的識字、閱讀以及語言表達等基本功能,是每個人學習和生存的必備工具。語文課在學生基礎教育階段,以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和基本的閱讀、寫作能力為主,而在高等教育階段,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以及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是語文課的重要目標。

人們習慣上認為,大學生已經學過近十年的語文了,閱讀和寫作應該不成問題,而當前的現狀卻是:隨著考試壓力的不斷加大和媒體功能的增強,學生除了教材上所讀的文章外,課外的閱讀量非常有限,大量的課余時間投入到作業(yè)和補習班中,剩余的少得可憐的時間花費在電視、電腦上,真正的自由的閱讀幾乎沒有。寫作方面也是如此,除了語文教師規(guī)定的作文,又有幾個學生自己練習寫作呢?而且,在近年大學擴招的大背景下,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所帶來的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學生素質的普遍下降,反映在語文上的,是部分學生出現了識字、閱讀、寫作能力很低,一些本應該在基礎教育階段獲得的必備知識需要在大學補課。在這種情況下,大學語文的提高學生閱讀、寫作能力和分析、鑒賞文章的教學目標,不得不做必要的調整。

所以,在大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必須花費很多的時間給學生講解字詞,至于分析鑒賞、培養(yǎng)審美能力乃至人文精神已成為一種奢求。這與大學語文的教育目的是相悖的。這種現實說明,語文在大學階段的使命是任重道遠的,而且有些悲壯的意味。我們不僅要問,在提倡素質教育的21世紀,在鼓勵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今天,語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還應該停留在傳統(tǒng)的識字、閱讀、寫作、鑒賞上,是否應該在弘揚人文精神方面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承擔起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重任,這是大學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大學語文教育與外語專業(yè)教育的融合

在外語院校,學生普遍存在漢語閱讀、寫作能力較弱的問題,雖然外語專業(yè)教師認識到應該加強母語的學習并一再強調學習母語的重要性,但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顯然存在明顯不足。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和外語專業(yè)教師一起努力,改變學生的錯誤看法,帶領學生走出誤區(qū)。

語文是學習外語的基礎。漢語和其它語言一樣,作為一種語言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學習一種語言,主要是這種語言的口語表達、書面表達以及吸收以其為載體所傳達的信息。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信息的獲取,母語往往起著決定作用。中國人學習外語時,漢語的思維習慣對運用外語進行思維和寫作既有限制又有促進。我們自幼在漢語的環(huán)境中成長,漢語的思維定勢對學習另一種語言的負面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如果良好的漢語表達習慣和優(yōu)秀的文學寫作、鑒賞能力對外語學有裨益。比如翻譯強調“信”、“達”、“雅”,這可以說是語言翻譯的最高境界。一種外語譯為漢語,無論譯者對這種語言的掌握如何熟練,如果他的漢語水平一般,他的作品不可能優(yōu)秀。漢語譯為外語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對漢語字詞句以及篇章的準確理解,想要精品也是不可能的。外語寫作也是如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那些漢語作文寫得優(yōu)秀的學生,他的外語作文也同樣精彩。但在外語院校,專業(yè)課的學習畢竟是首位的,我們不可能要求學生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語文學習上,課程設置上也不可能開設太多課程,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靈活的方法,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學習軌道上來,使他們即使在沒有語文教師的引導和督促也能夠自主學習,從而使他們能夠在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應用上有更快的進展,實現語文教育和外語學習的互動。

三、大學語文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方法

“大學是最具保守的地方”,這是西方學者對大學的評價。我國大學的保守相對于西方有過之而無不及。陳至立在談到知識經濟時代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時指出:“當前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還不相適應。提高人才的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和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也迫切要求改革教學和課程體系及教學方法?!薄?〕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呼聲越來越高,對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筆者認為,創(chuàng)新是在傳統(tǒng)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必須以傳統(tǒng)為依托,離開傳統(tǒng)無所謂創(chuàng)新。而傳統(tǒng)是所有遺存知識的總稱,它包括知識、方法、技術和思維方式等。而現代社會所要求的創(chuàng)新人才是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思維靈活、有主見、有超前意識、有較強實踐能力的人。實際上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追求目標。在外語院校從事大學語文課教學也必然以此為依歸,教育者應結合外語院校的特點,在大學語文教材的編 定、授課方式的選擇以及課外閱讀和實踐的引導等方面有所改進。

(一)外語院校大學語文教材的編排

國內大學語文的教材種類很多,編排的方式不盡相同。但共同之處是落后,如在篇章的選擇上,除了編者不同外,基本是一個面孔。最關鍵的一點是缺乏針對性,文理工科使用的是一個教材,沒有考慮使用者的專業(yè)特點。外語院校的特殊性上文有所論述,編訂適合外語專業(yè)的教材最重要的是根據這些特殊性選擇合適的篇章。

古詩文的選擇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語言精練;二是文學性較強。語言精練是針對外語專業(yè)對語言掌握的高標準,文學性強是考慮到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如賈誼的《過秦論》,李斯的《諫逐客疏》、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都是比較適合的,而如屈原的《離騷》、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等在 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學生理解非常困難、實用性不強的文章,可以不選。

現當代詩文的選擇與古詩文的標準大致相同,應該注意的是剔除那些雖然在現代歷史上是名人,而其文章的政治意味遠遠超過文學性的。因為語文課畢竟不是政治課,不應該承擔政治課的任務。在當代作品的選擇上,篇目的比例應該加大,中國歷來存在厚古薄今的思想,認為今人的文章不如古人,這種認識過于貶低當代作家,很多當代作家的文章寫得很優(yōu)秀,如賈平凹的散文《丑石》,不比魯迅的《一件小事》差,筆者認為,無論從思想和藝術上前者都遠遠超過了后者。

外國文學篇章的選擇上,在堅持上面的兩個標準同時,一方面要加大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分為精讀和泛讀兩個部分;一方面要注意譯者。翻譯是另一種創(chuàng)作,翻譯質量高低既取決于譯者的外語水平,也與譯者的中文水平密切相關。現在,很多國外的名著名篇都有幾種譯本,這就需要編者獨具慧眼,取其真正達到“信”、“達”、“雅”標準的作品,這方面,只依靠中文學者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外語專業(yè)學者的幫助。

此外,所有篇章的選擇必須把握“德”的尺度。對“德”的要求應該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崇高境界。古人有“文以載道”、“道德文章”的說法,都是強調文章所蘊含的道德標準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化”,注重內心的改變,它是“潤物細無聲”的,它的作用是持久的,它往往比空洞的道德說教有效得多。

(二)授課方式的多樣化

現在各大學一般仍沿用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即以教師講授為主,并沒有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也不符合現代教育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的要求。這種絕大部分由教師單一講授的方式,形式上是重復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牽著走”、“填鴨式”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單調乏味,與大學的自由、民主、獨立的學術精神相違背,也與學生對大學的理想存在巨大的落差,所以一些學生認為大學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復,缺乏新鮮感。知識經濟的到來要求高校必須進行教學改革,這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必要步驟。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在改革過程中,要打破舊的教學行為模式,建立適合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標準的新的教學行為方式,必須把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和想象力的教學方法淘汰。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改變單一的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而外語院校的小班制給我們提供了新的契機。外語院校每個班級的人數一般在25名左右,這使教師具備充分的了解每個學生個性特點的可能,授課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基礎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也使得教師能夠采取有效的、靈活的教學手段。

1?多媒體的應用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教育技術的不斷更新,使一般高校都配有多媒體教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用電腦制作課件,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文字、音樂以及影像片段整合到一起,實現授課內容信息量的最大化。如講解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教師可以先簡單介紹一下,然后讓學生看屏幕上關于徐志摩生平的詳細介紹,使學生對徐志摩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學生朗讀《再別康橋》,播放名家朗誦的錄音,讓學生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再播放有關徐志摩的影視片段,做進一步的分析、評價。在沒有多媒體的院校,退而求其次,可以利用錄音機、幻燈機等設備。

2?以學生為主體的實現

并不是所有的篇章都可以把文字、聲音、圖像融為一體,如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它主要是談為人處世的原則、修身從政的標準,特別是其中提出的道德觀念,不同時代、不同的人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別,對于這類文章可以采取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原則,把學生分成幾組,自由發(fā)表見解。由于班級人數較少,教師可以分組指導,并要求學生把自己的觀點系統(tǒng)化,最終形成書面材料。

在授課方式上,教師可以根據講授內容靈活掌握。無論以哪種方式,教師心中必須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改變過去那種“過分重視認知過程,忽視感受、體驗過程;重視單向的傳遞、灌輸過程,輕視雙向的交流啟迪過程。”〔2〕教師的教學必須考慮到學生的需要,考慮課堂信息量是否充分,學生是否能自主表達見解,是否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三)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與實踐的引導和評價

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對學生課后閱讀和實踐的指導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課堂的時間非常有限,大學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很多。雖然西方有人認為大學的特點應該是“有組織的無政府狀態(tài)”,學生們有權“決定是否學習、何時學習和學習什么”〔3〕。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大學生在利用課余時間上具有盲目性、隨意性,特別是大一的學生,剛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中,新事物接踵而至,在課外如何學習的問題上往往無所適從,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

1?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興趣調查分類

學生的閱讀興趣往往是不同的,有的喜歡古代的作品,有的對現代作品感興趣。所以教師有必要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關注點,根據不同的興趣開出相應的書目,讓每個學生都能從教師指導的書目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書。閱讀只是課外學習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把讀書的感想表達出來,表達的方式可以是口語表達,也可以是書面文字,可以在課堂上即興演講,也可以在報刊、雜志以及互聯網的BBS發(fā)表。

2?教師要對學生的實踐加以評價

評價的體系也是開放的,但要堅持一個原則:學生的實踐利于“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yǎng)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4〕教師既可以以傳統(tǒng)的批改方式評點,也可以用口語評價,還可以同學間互相評價,教師總結。開放式的評價體系對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觀念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到評價的科學性,對于學生知識領域有所突破和理論上有創(chuàng)新的成果,要高度評價,以培養(yǎng)學生追求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的精神。同時,教師的評價要以鼓勵為主,盡量避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大學語文是學習外語的基礎,也是提高外語水平不能忽視的重要學科。知識經濟時代,外語院校如何發(fā)揮大學語文的基礎作用,實現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目標,是每位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教師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教師認識水平的提高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關鍵

語文教育論文:小學語文教育對學生終身發(fā)展的作用

比如烏龜和兔子賽跑究竟誰會贏 中國的孩子和美國的孩子答案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孩子受童話的影響認為肯定是烏龜贏,因為兔子一定會驕傲,在半路上睡大覺。而美國的孩子則理性一些,認為烏龜不可能跑贏兔子,因為既然是比賽,兔子怎么可能去睡覺呢 他們的答案就帶有對現實世界理性思考的光芒。兒童的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與成人有較大不同,我們不可能讓兒童以成人的方式去認識客觀世界,但起碼應該讓兒童明白,童話與現實的認知方式是不同的,不能用童話世界的經驗來指導現實生活。

一、給學生多方面的營養(yǎng)

同伴間過多的、缺乏獨立思考的互助和合作,以及教師對弱勢群體的過多幫助,容易讓兒童產生依賴心理,不利于培養(yǎng)兒童的自立意識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在這個問題上,中美教育也是不同的。曾經看過一位留美學者寫的隨筆,她在文中敘述了一件親身經歷的事:一次她送孩子去幼兒園,看見一個大個兒男孩從一個小個兒男孩手中搶走了玩具,還把這個小個兒男孩推倒在地,于是小個兒去找老師,老師卻并沒有直接去幫他,而是對他說,你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屬于自己的東西奪回來,老師相信你的能力。于是小個兒勇敢地撲上去,硬是從大個兒手中把玩具奪了回來。我們姑且不論老師的處理是否符合教育規(guī)律,但至少對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自立精神是有好處的。

另外,教師一味的鼓勵和過多廉價的表揚,有可能讓兒童把學習看得過于簡單,使自以為是、淺嘗輒止的情緒滋生,使兒童抗挫能力下降。在全面推行新課程的今天,我們教師都懂得了要多給兒童鼓勵,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聰明”成了教師經常掛在嘴邊的教學用語。多給兒童鼓勵是不錯的,但表揚不能濫用,也不能拔高了用。如果兒童是跳起來摘到桃子,即使是小桃子,也應該給予鼓勵,但小桃子就是小桃子,不能說他摘了好大一個桃子;如果兒童有能力跳起來摘一個大桃子,他卻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摘了一個小桃子,這時應不應該表揚就值得斟酌了。我們應該明白,有時批評也是一盞明燈,可以使迷途的羔羊重回陽光大道,而批評以后的鼓勵就像雨后的陽光,能把孩子們的心靈照亮。

豬圈豈生千里馬,花盆難育萬年松。兒童的成長需要多方面的營養(yǎng),感性的與理性的、理想的與現實的、文學的與科學的、表揚的與批評的,都要讓他們去經歷、去體驗。不出點洋相是學不會溜冰的,一個人的成長,不經歷點波折是不夠的,所謂酸甜苦辣都是營養(yǎng),成功失敗都有收獲。

二、給學生的心靈播下美好情感的種子

兒童的心靈是一張潔白無瑕的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同時也極易受到玷污;又是一塊未經開辟的神奇土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你播下的是溫馨,就會收獲熱情,如果你播下的是冷漠,可能就會收獲殘忍。而語文課程對兒童心靈的影響是巨大的,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語文教材是經過層層嚴格審定的,它非常重視兒童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滲透,注重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從多方面體現了現代社會的思想、觀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時候不能違背文本的價值取向,思維訓練不能脫離健康情感的軌道。

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過分追求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和體驗的個性化,從而違背文本的價值取向、脫離了健康情感的軌道的現象卻時有發(fā)生。比如一位教師上《狐貍和烏鴉》一課時,用啟發(fā)的語氣問學生:“……同學們,請你們想一想,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讓狐貍吃到烏鴉嘴里的肉?!闭媸且皇て鹎永?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同學們紛紛發(fā)言。

生甲:“狐貍借一把鋸子來,把烏鴉落腳的樹鋸斷,讓烏鴉掉下來……”(缺乏環(huán)保意識。并且,學生忽視了樹還沒鋸斷,烏鴉就會飛走了這一顯而易見的事實)教師評:“很有意思!但烏鴉會飛走,結果狐貍還是不能得到肉?!?

生乙:“狐貍借一把槍來,一槍把烏鴉射下來?!苯處熢u:“很有創(chuàng)意!竟然想到用先進的武器。這樣,狐貍不光可以吃到烏鴉嘴里的肉,還有烏鴉的肉吃了。”(教師顯然沒有考慮動物保護協會的意見,在為“殘忍”推波助瀾。)

生丙:“狐貍弄一個打火機來,把樹點燃,把烏鴉燒死在樹上,肉就掉下來了。”教師評:“用火攻,有意思!烏鴉不把肉吐掉不行了。”(不光是環(huán)保意思缺乏,已經犯了森林縱火罪了,殘忍程度升級。)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的誘導可謂深入,學生的體驗可謂獨特,學生的思維可謂活躍,但它違背了文本的價值取向,脫離了健康情感的軌道,對兒童的心靈造成了污染?!暗赖碌臓I養(yǎng)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對人的心靈的危害,正如身體的營養(yǎng)不良對于身體健康的危害一樣”(蒙臺梭利《兒童教育》),這是我們語文教師要特別警惕的。其實,在《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中,烏鴉愛慕虛榮確實不好(這是文本的價值取向),但也是一個受害者,值得我們去同情。烏鴉本是一種講孝道的鳥,俗話說:鴉有反哺義,羊有跪乳恩。如果教師能從這個方面加以引導,讓學生想辦法去幫助烏鴉改正愛慕虛榮的毛病,那么學生就不僅學習了語文,而且從品德方面得到了啟示,也受到了熱愛自然、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教育。

語文教育論文:論語文教育中的四大關系

當前,舉國上下都在開展素質教育的大討論。我認為,研究語文素質教育,關鍵在于解決好語文教育中的 一些認識問題,簡單地說就是必須正確處理語文教育中的四個重要關系。

一、語言與言語

語文的本意是什么?有人說是語言文字,有人說是語言文學,有人說是語言文章,有人說是語言文化,其 實都帶有片面性。葉圣陶先生說:“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卑凑杖~老的意 見,語文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簡言之,語文就是語言。然而,這里的語言,不論口頭的和書面的 ,實際上都既包含著語言知識和規(guī)律,又包含著言語活動和言語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就是口頭和書 面的“語言”和“言語”。它包含著一個民族的語言系統(tǒng)和規(guī)則,還包含著按照這一語言規(guī)則所進行的言語活 動及其所形成的言語作品。這樣看來,區(qū)別語文當中的語言和言語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什么是語言?語言是用來表情達意的具有一定規(guī)則的完整的符號系統(tǒng),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全民性的交際 工具,例如漢語、英語、俄語、日語等等。語言是由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構成的,構成語言的那套詞匯和語法 是社會集體意志決定的,任何人要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運用現實生活中那套約定俗成的、具有一定規(guī)則 的口頭和書面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才能為社會所接受。

什么是言語?言語是人們對那套約定俗成的語文符號系統(tǒng)的掌握和運用的過程,及其所形成的結果,包括 聽說讀寫的活動和成果。

語言和言語雖有質的區(qū)別,但又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并且互為前提,互為因果。首先,語言離不開言語 ,任何一種語言都必須通過人們的言語活動才能發(fā)揮它的交際工具的作用,都必須從言語中汲取新的要素才能 不斷發(fā)展。同時,言語也離不開語言。任何個體只有借助語言中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結構,才能正確表達自己 的思想和情感,并借此接受別人言語活動的影響。

著名的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曾指出,語言行為同時具有兩種不同的性質:一部分具有社會性,這是它的本 質,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共性,它指的是“語言”;對它的研究,屬于社會心理方面。另一部分具有個別 性,是因人而異的個性,它指的是“言語”;對它的研究,則屬于物理、生理與個人心理方面。由此可見,語 文,不但包含了語言,更包含了言語。

語文教育的本意是什么?任何民族,任何社會,任何國家在基礎教育階段開設本民族的母語課程,究其本 意,都是為了讓下一代熱愛并掌握祖國語文,即熱愛并掌握母語,包括母語的知識系統(tǒng)——語言,和母語的實 際運用——言語,這一階段的教育重點則是提高下一代的言語能力。顯而易見,語文教育,說到底,就是要讓 學生在言語訓練中把握語言規(guī)律,從而發(fā)展他們做人所必需的言語能力。其過程應當是:言語——語言——言 語。這就是說,語文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從他人的言語行為和言語作品中把握語言規(guī)則,進而形成學生自己做人 須臾不能離開的言語行為和言語作品,這是母語學習的基本模式。

那么,在語文教育中,語言和言語哪個重要?我的回答是兩句話,一是兩者都重要,二是言語更重要。

首先,我們說,兩者都重要。語言是規(guī)則,言語是行為,行為離不開規(guī)則,規(guī)則又是為行為服務的;語言 側重于知識,言語側重于能力,能力離不開知識作基礎,知識又要以能力為目標。

一個人要提高言語能力,就需要語音、詞匯、語法、修辭、邏輯等語言知識。邏輯解決言語對不對的問題 ,語法解決言語通不通的問題,修辭解決言語好不好的問題。有人以為自己有了點小小的言語能力,言語上就 可以不出問題了,但如果語言知識不扎實,還是會出問題、鬧笑話。有位外國教練率隊與中國隊賽球,結果是 “中國隊勝美國隊”。這位教練有一點找漢語反義詞的能力,他因為不服氣,說要將“勝”改為它的反義詞“ 敗”,把“中國隊勝美國隊”變?yōu)椤爸袊爺∶绹牎薄.斎藗冋f“中國隊敗美國隊”還是中國隊勝時,這位 教練大惑不解,說:“你們中國真奇妙,尤其是你們的語言?!袊爠倜绹牎侵袊爠倭?,‘中國隊敗 美國隊’還是中國隊勝了,勝利永遠是屬于你們中國的?!边@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這位教練缺乏古漢語知識, “勝”是及物動詞,主語是誰就是誰勝;而“敗”卻是不及物動詞,當它后邊帶有對象時,則作使動用法?!?中國隊敗美國隊”就是中國隊使美國隊失敗,這位教練萬萬沒有想到這里用上“勝”或用上“敗”意思會是一 樣的。這僅僅是小小的一例,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沒有語言知識打基礎,就談不上什么言語能力。

同時,我們強調,言語能力更重要。一個人學了許多語言知識,卻不會聽說讀寫,豈不成為笑話!在語文 教育中,應當說,言語訓練是中心任務,語言知識的教學必須為言語訓練服務。這里,作為橋梁和紐帶的“語 言”,起著指導和規(guī)范的作用,它理所當然地應當為言語訓練服務。至今,我們還沒有發(fā)現哪個國家在基礎教 育階段專門或主要地教學生學習語言知識體系,而不以言語訓練為己任。任何國家的語文教育都是通過言語活 動來學習母語的,而不是先抽象地學習母語的語言系統(tǒng)及其語法規(guī)則,然后再進行言語活動。所以,在基礎教 育階段,語文教育必須牢牢把握言語訓練這個中心,絕不能一味地教給學生語言知識而忽視了言語訓練,也不 應讓語言知識教學代替了言語訓練。有人發(fā)出“淡化語法”之類的呼吁,還有人提出“會考全面考核,高考作 文為主”的建議,其用意恐怕都在于強調言語能力的訓練,都在于要求我們認清語文和語文教育的本意,把母 語的言語訓練放在核心的位置上。

我們還要指出,言語有科學(邏輯)的言語和藝術(文學)的言語之分??茖W的言語講究概念、判斷和推 理,用來下定義、定理和定律,它較多地涉及邏輯的領域。而藝術(文學)的言語把典型性、形象性、生動性 作為最基本的特征,以美感作為價值判斷。藝術言語有一定的客觀模糊性和主觀意會性,不少文學作品中的言 語所表示的概念內涵不確切,外延不明顯,不同的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意圖對同一語句作出不同的理解。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它給讀者留下較大的主觀情感運動的余地,有利 于提高審美價值。但是,這種言語對于從事現代社會的具體工作卻并不是處處有利的?,F代科技需要真實而準 確的信息,言語如果不能真實而準確地反映和表達信息,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現代社會中非藝術類的言語要 有準確性,所代表的概念要確切,所表達的意義要精當,要有嚴格的客觀規(guī)定性,不能有模糊不清的主觀意會 性。試想,用概念模糊的藝術言語怎么能寫出規(guī)范的現代科技論文?用意義不明的文字怎么能制訂嚴密周祥的 法律條文?用可以隨意解釋的語句怎么訂立合同,從事國內國際的商貿活動?怎么辦?這就要教給學生不同言 語、不同語體、不同文體的語言知識,掌握不同的言語表達方式。

我們的結論是:在語文教育中,語言和言語都重要,但重點卻在于言語訓練,語言教學要為言語訓練服務 ;科學的言語和藝

術的言語應當兩者兼顧。你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嗎?你就應當以言語訓練為重點。

二、內容與形式

我們主張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并以言重點。若問在語文教育中言語內容的把握和言語形式的 把握哪個重要?也是兩句話,一是兩者都重要,二是形式更重要。

首先,兩者都重要。這是因為任何言語活動或言語作品,無論口頭的或書面的,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體 。人們常說,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于內容。言語也同樣,言語內容決定言語形式,言語形式為言語內容服 務;言語內容離不開言語形式,言語形式也離不開言語內容。這就是人們平時常說的“文道統(tǒng)一”:言語內容 就是道,言語形式就是文,兩者是有機統(tǒng)一的。因此,古人說:“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笨梢姏]有無內 容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內容,兩者缺一不可,都很重要。

大家知道,所有的言語作品都是文道統(tǒng)一體,不說一篇篇的文章,一席席的講話,就連一個人的名字也不 例外。魯迅筆名有156個,但其中有個“晏敖”的筆名,一段時間許多人都不明白其含義。后來對照魯迅的經歷 ,才知道里面蘊含著特定的意思。1922年8月,魯迅被二弟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從北京八道灣胡同的家里 趕了出來,他十分氣憤,為隱射此事,就特地用含有“日、宀(家字頭)、女”的“晏”和《說文解字》中釋 為“出放”的“敖”作為筆名,意思就是“我是被家里的那個日本女人趕出來的”!可見這“晏敖”也是一個 文道統(tǒng)一體。

言語活動和言語作品,說到底,是人的社會活動方釋情感品行的表現形式,它直接反映人的素質。“言為 心聲”、“文如其人”,其意義無不昭示著言語對于人的素質的價值。在體現人素質的言語活動或言語作品中 ,言語的形式和內容指的是什么?言語的形式,就是人的言語的聲音系統(tǒng)和形態(tài)結構;言語的內容,簡言之, 就是言語的人文內涵,即言語所包含的德育、智育、美育內容,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質、文化修養(yǎng)。教會學 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運用祖國的語文去認識和反映現實,表達思想感情。正因 為語文是表情、達意、載道的工具,所以,在語文教育中,形式與內容,即文與道,總是相互交織,有機統(tǒng)一 在一起的。

因此,言語訓練的過程,必須是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相統(tǒng)一的過程,而語文素質教育追求的正是言語內容 和言語形式的統(tǒng)一。語文教育是母語、民族通用語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的統(tǒng)一正是語文 素質教育規(guī)律的反映。素質教育追求全面發(fā)展,語文教育就不應割裂了內容和形式的聯系。其實,一切言語形 式都離不開德育、智育、美育的言語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一切言語的音和形的外在形式與德、智、美育的人 文內容都應當緊密相聯,避免人為的割裂。為此,大綱強調,“語文訓練和思想教育是統(tǒng)一的,相輔相成的。 ”可見言語訓練的過程不光是言語形式的學習過程,而且還應當是語文智育、語文德育、語文美育的過程,是 教書育人的過程,是言語內容與言語形式統(tǒng)一的過程。

然而,在語文教育中,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卻是可以被人為地生硬分割的。例如,有的教師認為,凡文章 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體,學習言語形式,自然也就進行了言語內容的教育,因而常常有意無意地撇開言語作 品蘊含的豐富內容,就事論事地進行言語形式的訓練,實用主義地大搞“題海戰(zhàn)術”,進行“大運動量訓練” ,致使學生身心畸形發(fā)展;有的教師則片面強調言語內容的教育,因而常常撇開言語形式的學習而進行牽強附 會的空洞說教,或不厭其煩地闡述微言大義。這些傾向都與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規(guī)律格格不入。

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在語文教育中自覺地把言語形式的訓練與言語內容的教育,包括語文德育、語文智育 和語文美育結合在一起;在言語形式訓練的過程中,通過對言語內容的領悟,無形之中形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 、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觀。這是指導思想,也是一種藝術。

那么,內容和形式哪個更重要?我們說,在語文教育中,言語形式更重要。我們要求形式與內容相統(tǒng)一, 并不是兩者等量齊觀的結合,并非平分秋色,而應有主從之別。在言語訓練中,必須堅持以言語形式為重點。 這是因為,語文教育本身就是從形式理解內容,進而把握形式的過程:形式——內容——形式。這其實就是大 綱所說的“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過程,它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又在領 會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語文教學應有的效果?!币虼?,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將言語 內容和言語形式統(tǒng)一起來,通過言語形式理解言語內容,進而憑借對言語內容的把握,品味言語形式的妙處, 從而提高運用言語形式表達言語內容的能力,也就是讓學生學會按照人生的需要自如地運用言語形式的本領。

在學校教育中,許多學科的教學任務就在于內容本身,掌握了內容也就掌握了這門學科。學代數,就是學 習代數這門學科的內容本身;學物理,就是學習物理這門學科的內容本身。但就語文學科的性質和任務而言, 進行言語訓練,需要解決的卻是如何運用一定的言語形式去表達一定的言語內容,因而言語形式的價值就顯得 特別重要。在語文教育中,掌握內容是為學習如何運用言語形式服務的,因此它需要立足于言語形式,按言語 形式的學習來排列學習進程。讓學生在領會一篇篇課文內容的同時,把握這些課文的形式。學習蘇軾的《教戰(zhàn) 守策》,當然要了解內容,但主要目的不在于掌握如何教戰(zhàn)守,而在于學習論證的形式和方法。從一定意義上 可以說,“教材無非是例子”,以形式為主,是語文學科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標志。

我們的結論是: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都重要,但重點在于幫助學生掌握讀寫聽說的言語形式,理解內容主 要是為了更好地掌握形式,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你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嗎?就應當在言語形式與 言語內容統(tǒng)一的過程中,以言語形式的訓練為重點。

三、思維與語感

我們認為,語文教育既要重視語感訓練,又要將語感訓練與思維訓練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在提高學生言語 能力的同時,使學生越來越聰明。那么,在語文教育中,思維與語感哪個重要?也是兩句話,一是兩者都重要 ,二是語感更重要。

首先,兩者都重要,因為語感與思維訓練具有客觀同步性。這種同步性,主要表現在語言與思維的互相依 存性。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又是思維的工具,語言與思維不能分離。一個正常的人,在一般情況下,其思維活 動必須在語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人類思維的成果也得依靠語言的幫助才能得以鞏固和發(fā)展。另一方面,語言 的發(fā)展也離不開思維。語言要通過與思維的聯系才能表示客觀事物,從而成為交際的工具。語言如果不與思維 相聯系, 就談不上交流思想,也就無法擔負起交際的任務。盡管語言與思維兩者不能等同,但它們之間卻有著 一定的對應關系。概念的語言形式基本上是詞和詞組;判斷的語言形式總是單句和復句,例如理解和運用假設 關系的復句往往涉及充分條件的假言判斷,理解和運用條件關系的復句往往涉及必要條件的假言判斷;推理則 與復句和句群相對應。而語法則是“人類思維長期抽象化的成果,是人類思維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的指標”。語 言和思維這種統(tǒng)一的、求我們將語感訓練與思維訓練結合在一起。

語感與思維具有同步性,這是客觀存在;其實在主觀上,為了更好地進行語感訓練,也需要思維活動的主 動參與。誠然,讀寫聽說等言語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語感訓練,缺乏語感訓練就很難形成言語能力;但同時,言 語能力的形成又離不開思維活動的參與,思維遲鈍、智力低下是很難提高言語能力的。語感能力的強弱,其發(fā) 展過程中呈現的高低不同的層次,分水嶺就在于思維。言語活動和言語作品異常紛繁復雜,而人的感知覺卻只 能反映表面現象,單純的一般的語感畢竟是膚淺的。要具有準確而高級的語感,就必須同時運用思維。兒童入 學之前,由于思維能力低下,他們在日常的口頭言語交際中自然形成的語感,只是一些言語的感性經驗,屬于 較低層次。入學以后,他們除繼續(xù)學習口頭語外,開始學習書面言語,隨著思維能力的提高,他們掌握了一定 的語法規(guī)則及其他知識,并用之于聽說讀寫實踐,這樣就逐漸獲得了言語的理性經驗,語感也就進到了較高的 發(fā)展水平。可見思維的參與對語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1920年10月,美國的傳教士辛格夫婦在印度加爾各答西南200公里的深山老嶺發(fā)現了兩個狼孩,大的約六七 歲,小的只有一二歲。他們把這兩個狼孩送到了米德拉波孤兒院??墒沁@兩個狼孩帶著狼的生活習性,智力低 下,大的狼孩四年才學會了六個單詞因此有人說她們還不如鸚鵡和獵犬。

相反,1973年,在印度尼西亞的深山老嶺里發(fā)現了一個叫橫井莊一的日本兵,他是1945年日本投降時逃進 山嶺的,28年過去了,人們猜測他需要三五年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的生活。不料僅僅81天,他就完全適應了當 代人的生活,因為第81天,他結婚了。誰愿意跟一個白癡結婚呢?可見他在不到80天的時間里就已經恢復了正 常的生活。

為什么狼孩四年只學會六個單詞,而橫井莊一81天就完全恢復了正常的生活?科學家們經過研究認為,這 里面語言在智力的發(fā)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兩個狼孩在離開人類社會時,還沒有掌握人類的語言,可以說已經 錯過了人類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因此她們無法進行人類的思維;而橫井莊一在進入深山老嶺前就已經掌握了當 時的民族語言,這就使他能夠在28年中依靠語言進行思維,依靠語言保持記憶,依靠語言過精神生活?;氐饺?類社會以后,只要補上當代社會的一些新鮮信息,包括一些新鮮的詞匯,馬上就能適應。可見語言對思維的發(fā) 展起了極大的作用。

進行語文教育要重視開發(fā)智力,訓練思維;進行思維訓練也要充分利用語文。不說別的,光漢字就是一個 智慧的寶庫。美國流行兩句話,一句是“鈔票裝在猶太人口袋里”,另一句是“智慧裝在華人腦袋里”。他們 說華人之所以聰明,盡管有多種原因,諸如勤奮、想象力豐富(“千里眼”、“順風耳”)、具有群體合作意 識(“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但最主要的還是因為華人從小學的是漢字。

漢字在利用形象思維上具有極大的優(yōu)越性,1989年開始,四川萬縣、上海、杭州、金華以及海南等地一些 學校都在利用漢字形象化的特點,搞“漢字注音,及早讀寫”的實驗。四川萬縣一個學校第一學期教學生學32 1個漢字,第二學期學到1193個,孩子入學一年,即能寫200-300字的作文;第三學期開始,才用兩周時間學拼 音,增加識字量,效果很好。另如四川井研縣依靠“字族文”識字法進行識字教學,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這個縣的3000多名小學生,學到二年時就能掌握2498個常用漢字,提前四年完成了小學六年的識字量。這種 方法充分利用了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采用字形類聯、字音類聚、字義類推的手法,將識字與思維訓練密切結合起 來,因而取得了成功。可見包括漢字在內的言語學習離不開思維活動。語文教育在強調語感訓練的同時,必須 重視語感訓練與思維訓練的有機結合。

語感與思維活動的客觀同步性還表現在語感不光是對于語音和文字符號的感覺,也不光是對言語(包括口 頭言語和書面言語)準確而又靈敏的感受、領悟能力,而且又是包含著感知、理解、情感體驗在內的言語活動 過程。就組成要素說,語感由語音感、語義感、語法感等構成。語音感是對口頭言語的語音、語調和語氣等準 確而又靈敏的感受能力,語義感是對詞語的思想意義和情感色彩的敏感,語法感是對語法現象的敏感。一個人 在聽話時,如能通過快速的感知、理解和情感體驗,比較準確地把握對方言語的要點,體會到言語中蘊含的感 情,甚至能聽出言下之意、弦外之音、話中之話和“潛臺詞”,這就說明他有較強的語感。閱讀一篇文章,如 能靈敏地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意思和感情基調,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句,進而領會文章的意境,這也說明具有很強 的語感。同樣,說話與寫作也有語感強弱之別。可見,從客觀上說,語感過程并不是孤立的、單純的感受過程 ,而是與思維活動密切相關的過程。

為此,必須在語感訓練中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尤其不能忽視了思維訓練。一味的讀寫和聽說,如果缺乏 思維的參與,語感訓練將事倍功半;相反,在語感訓練中加大思維訓練的滲透力,語感訓練將事半功倍,學生 的語感過程就能擺脫純感性的模糊狀態(tài)和狹隘經驗的低級水平,語感能力將因理性經驗和認識的參與而越來越 強。

但是,在語文教育中,必須強調,語感訓練更重要。如果說思維訓練是各科教學的共同任務的話,那么, 語感訓練則是語文教育的特殊任務。

語文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語感正是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事實證明,只有在言 語實踐中獲得了言語感覺經驗,才能很好地理解言語和運用言語;沒有生動、具體的語感,是很難發(fā)展語文能 力的。培養(yǎng)和追求語感是一切母語學習的途徑,也是我國語文學習的傳統(tǒng)經驗,它關系著語文教育的質量和效 率。語文課畢竟是語文課,而不是專門的思維訓練課。因而,在語文教育中,必須以語感訓練為出發(fā)點,通過 與思維訓練的結合,培養(yǎng)起學生優(yōu)良的語感。它的機制應是:語感——思維——語感。

我們的結論是:在言語訓練中,思維和語感都重要,但重點在于語感訓練,思維訓練要為語感訓練服務。

四、教法與學法

要問教法與學法哪個重要?仍是兩句話,一是兩者都重要,二是學法更重要。

首先,兩者都重要。大家知道,教學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活動,因此教法和學法就成為 教學中的兩個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法是學法的導向,學法則是教法的目標。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要努力追求“ 學法教法化,教法學法化”。

為此,教師必須努力改進教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這就要學習教學理論,掌握教學規(guī)律。只有掌握了 教學的規(guī)律,才能有好的教法。教師的教法有兩個重要的基礎,一是較強的一般能力,一是較強的特殊能力。 有了這兩方面的能力,才能從教法上給學生的學法作示范。

一個人的一般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良好方法的重要條件。這種一般能力包括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 維能力、想象和聯想能力等。一般能力強,工作中就可能有成功的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軍和法軍有 一次戰(zhàn)役是在一片墳地上展開的。在戰(zhàn)前的幾天里,兩邊的指揮員都密切關注著對方的動靜。德軍的一個參謀 每天用望遠鏡在觀察法軍的陣地,他發(fā)現有一只貓每天都到一個墳堆上曬太陽。按照他的判斷,這不像一只野 貓,而是一只家貓。但家貓不可能到荒無人煙的地方,這說明附近有人。人在什么地方?他推測人就在地下。 地下會是什么人?他分析,打杖的時候, 班長、排長是不可能帶貓的,那帶貓來的一定是個高級的指揮官。他 將自己的推測報告給了他的上司,上司則肯定了他的判斷,于是集中了五個炮兵營的兵力轟炸了這片墳地。事 后一查看,原來這里是法軍的一個旅的指揮所,所有的指揮人員全部喪命,這一仗就不用再打了,德軍取得了 完全的勝利。我當然是不希望德軍取得勝利的,但是這個德軍的參謀了不起,他沒有用他的特殊能力,光用一 般能力就解決了戰(zhàn)斗。他的特殊能力應當是使用作戰(zhàn)地圖的能力、調兵遣將的能力、利用地形地物的能力、使 用武器的能力等等,但是在這里這些特殊能力都沒有用上,他光用他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等一般 能力就取得了勝利。可見做任何工作,一般能力總是成功的重要基礎。

同樣,一個人的特殊能力也是十分寶貴的,它也是良好方法的重要基礎。各種不同的行業(yè)有各種不同的特 殊能力,特殊能力強,方法才能優(yōu)化,成功當然就有保證。同志們可能并不清楚,我們現在聽到的舒伯特的小 夜曲,卻是“隨隨便便、馬馬虎、潦潦草草”創(chuàng)作出來的。當時,舒伯特的一個好友因為要給女朋友舉辦生日 晚會,需要曲子,就請舒伯特來作曲。舒伯特當時十分忙,可是擋不住那位朋友的迫切要求,只好當場隨手涂 了一個曲子交給他。不過因為曲子寫得潦草,人家看不懂,不得不請舒伯特自己來演奏。舒伯特忘了這是自己 所作的曲子,他一演奏,就驚呆了:世界上竟有如此好的曲子!當朋友告訴他這是他自己寫的曲子時,他欣喜 若狂!這就是舒伯特的那首小夜曲的創(chuàng)作經過,這說明,一個人的基本功強,他的水平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基本功不強,那么,就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可見,一個教師,要使自己有較高的教學水 平,有一套好的教法,不但要有較強的一般能力,還必須有較強的特殊能力。

教法重要,但如果不注重學法的指導,那么,再好的教法也將枉然。因此,我們強調,學法更重要。在處 理教法與學法的關系時,必須以學法指導為重點。

把學法指導作為重點,就要以研究學法即學習規(guī)律為突破口,按學法要求改進教法,最終讓學生更好地掌 握學法。它的機制應是:學法——教法——學法。學法指導的根本宗旨是教給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的能力 ,它的根基則在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可是現在的情況是,好多學校只有教師的積極性,而缺乏學生的主動精神。更有教師以自己的積極性壓制 了學生的積極性,加上缺乏學習方法的指導,好心辦了壞事。因此,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成為學法指 導的關鍵一環(huán)。江蘇常州師范特級教師邱學華一次到一個學校講學,一位小學三年級的數學女教師對他說:“ 你的辦法雖然好,但在我們這里卻行不通,我們班的學生笨得像石頭,一問三不知。”邱老師猜測可能是這位 老師的威嚴壓制了學生的積極性,于是就讓她挑來一個“最笨的學生”,他請這個學生到學校的小賣部去買最 便宜的兩個本子和兩支鉛筆,然后故意說錢找少了。這個學生急忙口算給邱老師聽,算得又快又準確,邱老師 表揚他計算中還帶著小括號,已經超過了大綱的要求!這個學生在自己班的老師面前“笨”得像石頭,而在邱 老師面前卻算得頭頭是道,使那位女教師尷尬得無地自容。邱老師對她說:“世界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恐怕 ……(只有不會教的教師)!”使那位女教師受到很大震動。其實,學生并不想“笨”,有時正是老師缺乏學 法上的指點,加上老是說他笨,他才笨給你看的。這使我想起了“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相傳古代塞浦路斯島上有一位年輕的國王,叫皮格馬利翁,他有一具 非常精美的象牙少女的雕像,由于欣賞“她”的精美,不禁每天含情脈脈地注視著她,迷戀著她。“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最后,象牙少女竟然活了。這有點像我們中國的《畫中人》、《田螺姑娘》之類的故事。美國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也許是受了《象牙少女》這個神話傳說的啟發(fā),于1986年做了一個心理學實驗。他帶領一些 研究人員到一所學校,謊稱對該校學生進行所謂“有優(yōu)異發(fā)展可能”的預測。但實際上,他們既未作什么預測 ,也不了解任何一個學生,而是隨機地將一批學生名單交給校長及有關教師,并強調保密。可想而知,名單中 的學生,有好多是“草包”、“石頭”,令校長和老師費解,但對羅森塔爾這一權威,他們卻堅信不疑。八個 月后,羅森塔爾又來到這所學校進行測試,結果,凡是名單中的學生,無論其原有基礎如何,成績較其他學生 都提高得快,同老師的感情也較其他學生深厚,而且顯得求知欲旺盛,性格活潑開朗。這就是轟動全球的羅森 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實際上就是愛的效應。他所提供的名單,并不是真正調查研究的結果,完全是借“權威的謊 言”以誘導學校及有關教師對這些學生引起愛的注意。他巧妙地讓校長和老師們扮演了皮格馬利翁的角色,而 讓名單中的學生扮演了象牙少女的角色,結果就因為愛的力量,促進了這些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你要知道,這些 教師由于羅森塔爾謊言的影響,平時是怎樣以鐘愛的心理與慈愛目光關注著名單中的學生!人非草木,孰能無 情?學生獲得了積極的暗示,當然表現出空前的積極性。在其他措施的配合下,自然就產生了可喜的變化。

要加強學法的指導,首先必須從指導思想上端正對于師生關系的認識,明確“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即要使學生“學會”,更要使學生“會學”。要問什么樣的方法是好方法,從一定意義上說,那就是能調動學 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以上四個關系,關系到語文教育的性質、目標、內容和方法諸方面。要說什么是語文教育的主旋律,語文 素質的教育就是語文教育的主旋律;要說什么是語文素質教育永恒的主題,關系到語文教育性質、目標、內容 、方法的這些重大課題就是永恒的主題。

語文教育論文:語文教育的出路

一、窘迫的語文教育

近幾年,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批評越來越多。全國人代會上,幾乎每年都有代表批評學生寫字水平下降 。1997年年底,《北京文學》破天荒地發(fā)表了一組關于中學語文課的《世紀觀察》,名為“憂思中國語文教育 ”。發(fā)表后立即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許多報刊都作了轉載。之后,《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南 方周末》、《浙江教育報》等紛紛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確實不少,由此引發(fā)的笑話也夠多的。一位作家的文章被收進了與中學語文課本配套 的練習冊,根據這篇文章編出的“標準化”練習題不只難倒了學生家長,竟也難倒了作家本人。詩人鄒靜之發(fā) 現他輔導不了上小學的女兒的作業(yè)。根據句子的意思寫成語,關于“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兒答“齊心協 力”,老師判錯,標準答案是“同心協力”。(注:見1998年3月《南方周末》。 )上海一所小學二年級有一 考題:天空是(A.青青的,B.藍藍的,C.灰灰的,D.白白的)。標準答案只能是“藍藍的”。語文教育家于漪 氣憤地說:“魯迅活到現在也考不及格小學考卷了,他的作品很多詞也都用錯了!”(注:《語文教學質量辨 》,1997年4月在揚州全國語文研討會議上的講話。)

1998年高考結束后,作文題引發(fā)的問題又成為傳媒關注的熱點。小作文題目是“媽媽只洗了一只鞋”,要 求根據所提供的開頭和結尾,補寫中間的內容??嫉氖菍W生的想象力,可大多數考生都缺乏良好的想象力,沒 有新意,于是報紙上馬上出現一篇標題醒目的文章:“一位教授閱完高考‘小作文’后發(fā)問:想象力哪去了? ”文章列舉了考卷中出現的種種想象力貧乏的表現,又援引了一篇美國小學生的想象作文作對比:“有幾個小 男孩,到郊外去玩,在蘆葦叢中發(fā)現了一只蛋,有的說是蛇蛋,有的說是鳥蛋,爭論沒有結果,他們決定把蛋 拿回去放到烘箱中去孵……蛋殼快破了,大家緊張地盯著看,哈,蛋里孵出的是里根總統(tǒng)!”據說這篇作文被 推薦到美國全國性的報上登載,受到廣泛的推崇。(注:見1998年8月4日《揚子晚報》。)

大作文則要求寫一篇表現自己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題目是“戰(zhàn)勝脆弱(或‘堅韌——我追求的品格’)” ??荚嚭蟀l(fā)現了兩大問題:一是瞎編故事情節(jié),二是在“戰(zhàn)勝脆弱”面前未能戰(zhàn)勝脆弱。僅1998年8月9日這一 天,筆者就收看到兩家電視臺對瞎編故事情節(jié)的報道。浙江電視臺《早間新聞》說:今年安徽省考生中有20% 的人瞎編自己的生活經歷。一位書法水平挺高的考生說自己早就失去雙手,后來靠頑強的意志學會了用腳寫字 。而省招辦負責人說,今年安徽全省考場上沒有發(fā)現考生用腳寫字的。一位閱卷老師說:“剛開始看到這類作 文很感動,但改多了就很反感?!蓖惶斓闹醒腚娨暸_《實話實說·高三生活》節(jié)目里,一位女教師又談起了 閱卷感受:很多考生都編造了差不多的故事——星期天父親陪自己去新華書店買復習用書,不料被迎面急駛來 的車撞死了……考生們?yōu)榱双@得高分,不惜以犧牲父母生命為代價。再是“戰(zhàn)勝脆弱”面前未能戰(zhàn)勝脆弱。且 不說高考前夕因承受不住巨大壓力而自殺的江西豐城二中盧某某等同學,單說在考場上,江蘇南通市某考點就 有一考生,在完成了基礎題和小作文題后,僅僅因為手中的圓珠筆無法書寫,大作文一字未寫就痛哭流涕,匆 匆地離開了考場,在“戰(zhàn)勝脆弱”這一考卷(恐怕也是人生考卷)面前得了0分, 用行動編出了一個世紀性的 笑話。(注:見1998年7月25日《浙江教育報》。)

二、癥結何在

人們都會問:語文教育怎么了?

人們也都會想:語文教育癥結何在?

我的看法是:癥結主要在高考,在高考語文試卷的命題方式和命題內容。語文高考出現了諸多弊端,并引 發(fā)了語文教育的四大問題:

一是標準化考試導致了學生和教師思維的單一乃至僵化。標準化考試的特點是講求答案的唯一性、“標準 性”,所以才出現了前面的天空色彩唯有“藍藍的”一種答案的笑話。上海有位著名的語文教師出考題,出完 后自己答題,結果與標準答案也有出入。這不是教師沒水平,而是挖空心思出考題,把自己也搞得暈暈乎乎了 。這也是標準化制度下特有的怪事。人們都很懷念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那段語文教育的春天,那時候,百花 齊放,百家爭鳴,各地教改氣氛活躍,各種創(chuàng)新的教育方法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語文教壇上??勺詮臉藴驶?試引入語文高考后,語文教改百花齊放的局面馬上下去了,語文教育從此變得寂靜一片。這多么令人惋惜,也 多么值得深思啊!

二是文學常識的簡單考法導致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貧乏。以1998年高考為例,總分150分的語文試卷,文學常 識只占了4分!而這可憐的4 分,也只需要背一背哪部作品是誰寫的,是什么體裁的就可以得分了。所以,考生 不需要知道于連這個人,卻同樣能判斷《紅與黑》作者是誰;考生未必知道黛玉的葬花詩,可也知道她是《紅 樓夢》里的主人公。在這種高考導向下,學生自然就不會去課外閱讀了。更何況,語文成績的提高非一日之功 ,數理化成績的提高則見效明顯,學生自然把課外閱讀時間拱手讓給數理化天地了。為了上大學,有哪個學生 會不明智地堅持課外閱讀而輕視數理化呢?不要說學生,連語文教師本人也深知其中的利害關系,為了學生的 前途,他們也很會“顧全大局”。筆者曾要求高二的學生背《三國演義》,進入高三后,不要說學生不愿背, 連我自己也覺得該讓步了。我校曾與南京金陵中學、武漢六中等五所重點中學聯合研究過一個“高中生學業(yè)負 擔調查及對策研究”課題,調查發(fā)現,學生認為各學科中負擔最輕的是語文。假如現在來個全國性的調查,了 解哪科負擔最輕,很可能也是語文。

三是寫作沒有創(chuàng)新,沒有個性。主要原因是學生想求得卷面分數的保險。試想,中國考生如果將孵蛋的結 果想象為孵出一個里根總統(tǒng),在我們中國閱卷老師筆下,能保證得高分嗎?再進一步,如果將孵蛋的想象結果 換上一個中國的國家領袖,那會是怎樣一個結

局呢?——不但得不到高分,還很可能有政治問題了!即使我們 現在的政治環(huán)境寬松,不會亂扣帽子、妄下結論了,可分數肯定是最低(甚至0分)的, 這位考生肯定與大學 無緣了。為求得“保險分”,考生不僅會放棄創(chuàng)新,還會拋棄個性,練熟同一種套式的千人一面的八股文,甚 至照背照抄別人的范文。1995年上海市中考,兩篇考場優(yōu)秀作文在報上登出來后,馬上有人揭發(fā)說是抄來的, 是臺灣作文選上的。1996年上海高考作文,報上登出的滿分作文也馬上有人指責說是抄來的。沒有創(chuàng)新、沒有 個性的另一原因是學生的生活單調,閱歷單薄?!皟啥宦劥巴馐?,一心埋在題海中”,是應試教育制度下現 代中學生生活的生動概括。加上家庭的小型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在溫室里長大 ,沒有經歷過什么挫折。一定要從他們的生活經歷中找挫折,至多不過是某次考試沒考好,或是與同學鬧僵了 、與父母鬧翻了,或是一個人出門迷了路……而這些挫折,實在算不上挫折——考生也明白這一點,所以為了 在考卷上寫一個大一點的挫折,多得幾分,只好瞎編,只好犧牲父母性命。

語文教育論文:中學語文教育滲透德育之路

文學作品中也有很多的反面人物。如《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守財奴”葛朗臺,但這些反面人物同樣也可給人以美的感受。正是作者用辛辣的筆調對他們加以諷刺、嘲笑,在人們的嬉笑怒罵聲中激起了讀者對他們的厭惡與憎恨。所以我們在課堂閱讀過程中,一定不要輕視反面人物形象對學生的影響,通過正反人物形象的對比,可以讓學生更加疾惡如仇,從而棄惡揚善,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在情境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語文課堂上盡量引導孩子們進入文章的境界,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運用圖畫、簡筆畫、多媒體課件等方法營造課堂氛圍,把學生的感覺器官有效激活,進入教材所描寫的情景中去,與作者的思想融為一體,從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如,在講授《我的信念》一文時,讓學生自己朗讀課文,從內心體會居里夫人的無私奉獻精神,進而讓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并培養(yǎng)學生為目標努力奮斗的精神。如講授《望廬山瀑布》一詩時,我先讓學生閉目想象,假如自己去廬山旅游,真正看到了廬山瀑布的壯觀景象,從而激起學生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感情。如《望岳》和《三峽》,兩篇文章分別描述了泰山的雄壯和三峽的美麗,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得到了美的感受。而且文中也滲透著濃厚的道德教育,即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祖國河山及悠久歷史的感情,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并為自己出生在這個國家而驕傲。

二、在反復誦讀中滲透德育教育

初中語文閱讀離不開朗讀與記憶,通過記憶才能使學生逐漸掌握字句的涵義,也才能使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皶x百遍,其義自見”,就是說通過朗讀能夠把握作品的“氣”,細細品味,在日益熏陶中受到感染與教育。通過閱讀經典能夠對初中生進行道德教育,并且是重要途徑之一。朗讀經典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可幫助他們提高語文素養(yǎng),增長見識;可以有效繼承與發(fā)揚我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引導他們高聲背誦愛國詩詞,可以使他們受到愛國主義的強烈熏陶,意志得以錘煉,思想得到升華,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低聲吟詠“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詩句,使學生進入一種美的意境,心靈得以陶冶與凈化,培養(yǎng)初中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只有反復誦讀文本,使他們和作者產生共鳴,高效地鑒賞文本的動人情感,體會人物的魅力,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傊?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蘊涵著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德育滲透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閱讀教學藝術魅力的重要體現。沒有了德育滲透的閱讀教學,就等于失去了教學的靈魂。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德育功能的有效發(fā)揮,不僅有助于學生正確道德品質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和培養(yǎng)。發(fā)揮初中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關鍵在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師承載著授業(yè)和育人重任,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yǎng),成為學生的楷模,才能增強德育效果,這是初中語文課程和閱讀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語文教育論文:談新課改下語文教育教學的反思

一、新課改下的教育教學

“新課改”即“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國后,“新課改”層多次實施,國務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很多人誤以為,改革就是改換教學素材,這個是理解是錯誤的,改革是:改革課程目標、改變課程結構、改變課程內容,改變課程實施、改變課程評價、改變課程管理。

因此,在新課改下,要求教師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的培養(yǎng),多吸納新的知識,教師應該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改變腐舊的思想,不在要求“尊師重道”,不在做學習的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在教學中充當的不應該是學生的主導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領路者,正確的引領學生的學習方向,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要學生通過自己努力攻破重點難點。在這一點上,中國的教育要想國外的教育進行學習,在國外,在乎的不是知識的學習量,而是通過學習對理解、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在國外,對于小學生知識的灌輸是十分吝嗇的,學生要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學生渴望學習,會在學習到的知識上進行自我的感悟,開發(fā),創(chuàng)造;而在中國,灌輸給學生很多的知識,根本不理會他們是不是能夠消化,只是一味的要求他們學習,這樣的學習是達不到良好的學習效果的。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對學生的最好刺激,及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币虼嗽谛抡n改下,要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要學生能夠在已學知識上進行創(chuàng)新。新一代的社會缺少的就是創(chuàng)新性的人才。

二、突破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記”。這種教學使學生產生了依賴性,只會聽老師講的內容,不會自己動腦思考問題,不善于創(chuàng)新,老師講解的問題,只會等待老師公布答案,然后動手抄下來。因此,教師要進行自我反思,在傳統(tǒng)教學上做出突破,利用身邊的外在條件,在實施教學前先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要學生提前預習課文,要學生搜集關于小興安嶺的各方面的內容,并整理上交材料,教師把這些材料進行整理、歸納、上傳,提前做好準備工作。運用多媒體,播放出同學搜集來的的小興安嶺的資料,其中有美麗風景,有小興安嶺最新的發(fā)展情況等……要學生在感官上感受到小興安嶺的美麗,教師播放合適的音樂,充分的激發(fā)學生的感情出來,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刺激學生進行學習。

老師在適時地導入課程,通過學習,要學生從以下幾點進行學習:①了解小興安嶺美麗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激發(fā)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②體會作者準確生動的語言,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觀察事物的方法。③感受小興安嶺的四季景色,體會用詞造句的準確,學習作者抓住小興安嶺每個季節(jié)景色的特點進行觀察的方法。通過學生的探討,得出總結和答案。

三、要學生自立自主的學習

現在很多小學生不會自主自立的學習,完全依賴教師,這是在長久的教學中形成的不良習慣,因此教師要想辦法改變這一現狀,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學習習慣。經過長期的教學,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實施。

課前要學生預習課文,并且做好課文內容的分析,在筆記上寫出自己思考出的文章重點、難點內容并加以解答。

上課時要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先回答這一課文章所講的主題內容,所表達的中心思想,要學生變相的進行自主學習,然后教師在進行課文講解,通過學習,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出來課文正確的表達的內容,要學生對照自己的筆記進行修改,彌補不足。這樣的預習,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要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而且課前認真預習課文,然后課上教師在進行正確的引導,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鞏固學生學習。、

一些對話形式的課文,可以組織學生分成小組形式進行演練,然后每個小組進行適宜的探討,把自己探討的結果講出來給全班的同學聽,教師在這個時候就是做好板書,把學生的想法及時的記錄下來,經過全班同學的探討,文章所表達的基本內容也就全部挖掘出來了,教師在對一些不足進行完善,這樣就形成了完全的學生自主學習課堂,把課堂完全的“還”給了學生。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表現欲望,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實現多元化教學

人常說:“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一些好學生?!币虼艘鶕煌膶W生進行不同的衡量,不同的教學,不能把學生一概而論。更不能因為圖省事,只按照一種模式進行教學。因為學生的素質和發(fā)展方向的不同,要因材施教,多元化教學。

不能過分的強調學生的智育,從而忽視掉學生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學習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學校往往會按照成績進行排名,然后進行公布,長久以來,考試成績的好壞,形成了判斷好學生和差學生的標準,出現了唯分至上的現象,出現了教學中的“功力色彩”。畢竟“好學生”是少數,這種現象抹殺了“差學生”的上進心,打擊了他們的自尊。

因而,要因材施教,不因為分數一概而論,每個學生都是有優(yōu)點的,發(fā)覺學生的長處,揚長避短,并對他們進行贊許,要學生知道自己被重視,使之有求學的上進心,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全方面發(fā)展。

語文教育論文:如何在語文教育中做好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

在學生綜合素質的組成部分當中,人文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高職教育的重要內容,高職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人文素質能夠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觀念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人們的人文素質在不斷降低。怎樣在高職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這是高職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高職語文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主陣地,因此,需要在語文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并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不斷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一、轉變觀念,提高人文意識

跟普通高中教育相比較而言,高職院校的特色是培訓學生的職業(yè)技能。倘若單純地理解高職院校就是培訓學生的職業(yè)技能,而不重視對學生進行基礎課程的教育,那么就會阻礙學生以后的發(fā)展。怎樣保障高職教學的質量,最為關鍵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倘若高職院校僅僅是培訓學生的職業(yè)技能,那么這種教學模式是經受不住時間檢驗的,由于學生缺少人文素養(yǎng),在以后的社會實踐當中就得不到很好的發(fā)展,也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教師需要清楚學生學好語文是學好其他專業(yè)課的基礎,這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他專業(yè)課。然而,它的作用通常都是間接的、隱性的,這會使學生對學習語文不夠重視,因此,教師一定要讓學生轉變思想,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文的重大意義。

二、教師進一步拓展學生的閱讀面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手段,不管學習什么內容都需要閱讀,閱讀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盡管在高職語文課本當中需要閱讀的部分不多,但是高職圖書館擁有大量的藏書,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閱讀要求。在圖書館,學生能夠閱讀到激勵自己精神的圖書,學生可以閱讀名著,以了解更多人的人文精神,在人文精神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從教師的角度來講,需要日積月累,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語文教師不可以有浮躁的心理,要以一顆平靜的心去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記憶一些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與此同時,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單純地依靠灌輸和說教的方式是遠遠不夠的,而是需要讓學生進入一定的情境當中,自我感受,互相感染而實現的。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能夠直接影響到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歸根結底,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是以素質提高素質、以靈魂提高靈魂的過程。這種教育的影響力,不應當僅僅是建立在教師所擁有的權利和權威上,而是依靠教師積累文化素養(yǎng)、提高道德情操、顯揚審美氣質和施展高超的技藝來影響學生,這種隱性的、間接的影響超過了語文教學本身。因此,語文教師需要用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去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去除功利,保留一顆平靜的心,去傾聽那天籟之音,在花花綠綠的世界中,保持住心間的那份寧靜,做一個至真至善的性情中人,到汨羅江和屈原共吟,到南山下和陶淵明一同勞作等,只有這樣,教師才可以飽讀詩書,一展才華,跟學生一起談論社會、談論生活、談論文化,才可以更好地帶動學生到那自由的天空中翱翔。

三、挖掘語文教材當中的人文內容

語文是傳承社會文明的載體,在語文教材當中具有豐富的道德因素與人文內涵,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閃爍著理性的光芒,語文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最為理想的素材。高職語文教師一方面要清楚語文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要清楚語文教學的目的。語文教學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責任,直接能夠影響到學生以后的發(fā)展。教師需要以認真、踏實的心態(tài)來開展語文教學。認真貫徹以就業(yè)為導向的高職教育理念,一定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使學生由初中生轉變?yōu)榫C合素質都比較高的社會專業(yè)技術人才,教師只有以此為指導思想,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素質、職業(yè)精神、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意識。于是,在語文教學當中,教師所要教授的語文基礎知識、寫作的特點、中心思想的概括和段落大意的劃分等內容減少了,而主要是指導學生在語文教材中挖掘美、感受美和欣賞美。那些“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魄、“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奔放、“漁舟唱晚”的恬靜等等,使語文教學課堂變得異彩紛呈,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力,釋放自己的情懷,提高自己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挖掘教材當中的道德因素,傾心盡力地教授學生,學生就可以得到熏陶、感染與震撼,長此以往,潛移默化,就能夠形成一種動力,最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四、教師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品格

首先,教師要具有關愛學生的情懷。教師的這種關愛是大公無私的,是對學生的關懷、重視和尊重。教師對待學生一定要寬容,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長處,重視學生的潛力與智慧,要理解學生的思想與感受,要對學生的進步給予肯定,要指導他們樹立自信心。其次,教師要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語文這門學科的人文知識是非常豐富的,并且牽涉多個領域,因此,語文教師需要掌握更加廣博的人文知識,學習多個領域的社會文化,熟悉諸子百家,略知天文和地理。只有這樣,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才可以游刃有余,旁征博引,以自身對社會、對歷史和對生命的理解去啟發(fā)學生形成一定的人文觀念,也只有這樣,才可以彰顯自己的人文魅力。再次,教師要具有時代精神。教師需要緊跟時展的潮流,更深一步地觀察與體會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信息內容,教師要進行辯證與思考、啟迪與感悟,以形成一定的審美品格。這種品格表現在教師的一言一行上,也更表現在語文教學課堂方式的選擇、程序的設計和知識的呈現上,進而做到以美育人、以美立德、以美生情和以美言辭。最后,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對于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來講,自身高尚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所有的語文教材。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是由外而內的,更是學生自己的領悟和感受。人文教育和高職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五、應用人文性的教學方式

在傳統(tǒng)意義的語文教學模式當中,教師是處于主導地位的,學生是被動學習語文知識的,學生學習的目標是掌握語文知識,學生不需要去探索與懷疑,因為都有現成的答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怎樣應對考試、怎樣做筆記和怎樣聽講,這樣,失去了語文的靈魂和生命。教師要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就一定要擺脫舊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應用人文性的學習方式, 使語文教學課堂充滿活力和富有情趣。這需要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應用靈活多變的語文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創(chuàng)造美、欣賞美和感受美。具體來說,需要應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呢?可以說教無定法,比如,教師充分地應用好課堂上的前十分鐘,講一講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讀一些精彩的片段,或者是進行成語接龍和詩詞背誦。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感悟與口語表達能力,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與此同時,讓學生得到了熏陶,當教師在講一些感人故事的過程中,學生會大受感動,流下眼淚。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學的內容,應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多種感官與情感素養(yǎng)。比如,教師在講解散文單元的時候,選用一些適合的音樂作為背景,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體會到課文的人文氣息。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高職的語文教師,我感覺到非常慶幸。當中學教師在忙于怎樣才能夠把語文教學和考試結合在一起而不斷思索的時候,我卻具有更多自由的空間去指導學生創(chuàng)設活躍、愉快、和諧的人文氛圍,為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服務,使學生馳騁在語文的天地里。

語文教育論文:漢語文教育走過和走向的路

[作者]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秘書處

[內容]

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國家教委課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首屆國際漢語文教育研討會”于1997年10月21~24日在北京召開。來自海內外的漢語文教育專家、學者120 余人出席了會議,提交論文、研究資料108篇。在開幕式上, 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到會講話,中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劉國正致開幕辭,課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長王宏志、北師大副校長王英杰到會致辭。與會代表反映,在新世紀的大門即將開啟之前,海內外專家聚集在漢語文教育的故鄉(xiāng),交流經驗,探討漢語文教學走過和走向的路,具有重大意義。

一、與會代表認為,“百年漢語文教學經歷創(chuàng)立、奠基、改革與發(fā)展的過程”,譜寫了漢語文教育史上光輝的篇章。浙江教育學院張傳宗說,“語文”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是在本世紀初,到現在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前一階段從清末到全國解放前。1903年清政府制定的《學務綱要》開始對中國文學提出要求;1912年民國政府根據《壬子學制》頒布《中學校令》,規(guī)定在中學設立國文科;1931年以后公布的課程標準規(guī)定,課本由清末全選文言文轉變到“五四”文言文和語體文兼選,以后又發(fā)展成以語體文為主;1946年出版的陜甘寧邊區(qū)教育廳編《中等國文》,強調“國文教學的基本目的,是對于漢語漢文的基本規(guī)律與主要用途的掌握”。這階段的國文教學,開始確定了國文科作為中等教育一門基礎學科的地位,是整個語文教學創(chuàng)立和奠基的時期。

與會代表認為,建國以后國文科改為語文科,語文教學和語文教材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作了多次探索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1956年實行文學和漢語分科教學;1961年第一次提出語文教學具有三方面任務:提高語文水平、提高思想和豐富文化知識;1963年新編語文教材,第一次明確指出“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項工作的基本工具”,并將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作為語文教學的惟一任務來提,對以后語文教學的研究和改革影響深遠。中央教科所章熊說,“十年浩劫”之后,語文教師迸發(fā)出極大積極性,因此,在80年代初曾出現過一個教法探索的輝煌時期。這次探索沿著啟發(fā)式的思路,尋求使學生能夠“生動活潑地主動得到發(fā)展”的途徑。實踐的結果,一個響亮的口號出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為此,又從不同方面進行了縱深的探索:在教與學的關系方面——提倡自學,把教師的作用命名為“導讀”;在語文課與母語環(huán)境關系方面——提出“大語文教育”的主張;在教材編寫方面——力求在課文中體現“訓練”的軌跡。這次探索使中國大陸語文教學在教學法方面的成就居華語地區(qū)的領先地位。人民教育出版社顧振彪說,幾十年來,我國中學語文教材基本上是“三階段”(記敘——說明——議論)“兩循環(huán)”(初中——高中)的模式。這種模式有它的優(yōu)點,但并非是最佳的。從現行新編的各套教材看,大都已跳出這一框框,構成了以能力訓練為主線。

與會代表認為,百年語文教學,從國文科到語文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大大小小的多次改革,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諸多方面積累了可貴的經驗。成績是巨大的,但也存在問題。主要是語文學科理論尚待進一步研究,語文教學效率還不夠理想,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二、與會代表認為,處于世紀之交的漢語文教育需要進行世紀跨度的思考,確立漢語文教育民族化與科學化的方向。吉林教育學院王鵬偉說,我們把這種思考稱之為“世紀跨度的思考”,而不是“跨世紀的思考”,意在表明這種思考不僅包涵著對漢語文教育現狀的思辨和對漢語文教育發(fā)展的前瞻,而且首先包涵著對漢語文教育傳統(tǒng)的回顧。漢語文教育在漫長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完備的體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認真清理這筆遺產,將為我們確認世紀之交的漢語教育方向提供歷史參照。北京教育學院蘇立康說,漢字教學在中國語文教學的歷史中有著成功的經驗。特別應當提及的是《三字經》, 全書400多個三字結構,幾乎包羅了全部最基本的語素組合方式和最基本的語法結構,可以認識1000多個漢字,可以學習漢語法和其他許多新的知識,并且為學生日后閱讀其他讀物奠定了基礎,這本啟蒙教材是傳統(tǒng)語文入門教學的經驗結晶,它符合漢語言的特點,應該很好汲取。武漢六中特級教師洪鎮(zhèn)濤說,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語言實踐。而對語言材料的感受——領悟——積累——運用,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一條正確途徑。傳統(tǒng)經驗告訴我們,學習語言不是一個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統(tǒng)一的感悟過程。而這種感悟,不是純知識性的感知,它包括對文字符號所負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號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等綜合性的感知和領會,它反映了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臺灣屏東師院余崇生在《論文章結構與表達技巧》一文中指出,想寫好一篇文章,平時的確需要博覽群

書,吸收儲備,觀摩名家的作品及不斷練習,方能熟悉表達技巧。他稱這種修養(yǎng)、儲備是一種“養(yǎng)氣”,而傳統(tǒng)的多讀多寫正是實施這種“養(yǎng)氣”的有效方法。 與會代表認為漢語文教育回歸并非意味著“復古”,而是哲學意義上的返璞歸真。王鵬偉說,沒有“五四”為標志的新文化運動,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就不可能掙脫封建思想的桎梏;同理,沒有對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就不可能抵御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一個世紀以來的漢語文教育變革告訴我們:漢語文教育要重新獲得生機,就必須正本清源,恢復漢語文教育的本色,從背離傳統(tǒng)的道路上走向回歸,在漢語文教育傳統(tǒng)的基石上重新構建21世紀漢語文教育框架。處于世紀之交的漢語文教育改革,沒有俯視古今的高度,就不可能面向未來,沒有縱觀中外的視野也不可能面向世界?;貧w傳統(tǒng)并非意味著“復古”,也并非意味著“排外”,而是哲學意義上的更新升華。章熊說,“傳統(tǒng)”像無休止的長河,它滔滔不絕,一路容納百川,上古的經驗可以納入“傳統(tǒng)”,中古的經驗可以納入“傳統(tǒng)”,近代的經驗同樣也可以納入“傳統(tǒng)”。它們之間一脈相承,而面目卻大不相同。究其原因,就是社會條件發(fā)生了變化?!胺佃睔w真”,它不是一種簡單的重復,而是一種螺旋式的深化。傳統(tǒng)的精髓應該是: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和漢語的特點。

三、與會代表認為,在迎接新世紀到來的時候,世界各國都把制定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放在首要地位,而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培養(yǎng)更強的新一代人無不成為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的核心問題。因此,改革漢語文教育使之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對提高人的素質的要求,也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首都師范大學陳金明說,現代人的素質是一個綜合體,而語言水平的高低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教學為提高新一代的素質服務,首要的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切實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語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讀一篇課文先要看懂用于表現思想內容的語言文字;寫一篇文章,更是要用語言文字把想說的意思表達清楚;聽與說也是憑借語言文字而實現其交際的目的。時下,語文教學脫離語言而架空講析的現象比比皆是,它不利于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因而也就談不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言素質。臺灣師范大學陳品卿等人指出,素質教育將學生學習活動看作是主動獲取、發(fā)展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灌輸的過程。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發(fā)揮學生積極性,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語文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而不是代替學生學習,教師應該站在輔導地位。在自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天津市教學研究室伊道恩說,素質教育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不僅表現在先天遺傳素質上,而且表現在其身心成長與智力發(fā)展水平上。因而,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發(fā)展方向、發(fā)展速度及至最終達到的發(fā)展水平是不會相同的。漢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正視這種差異性,堅持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馬來西亞林國安說,特長是學生發(fā)展過程中顯現出來的某些突出才能,它是個性充分發(fā)展的體現。當前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層次、多類型、多規(guī)格的趨勢,華文教育可利用本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創(chuàng)設時空條件,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達到“全面發(fā)展有特長,知能并舉有個性”的目標。香港大學高寶玉說,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給予不同難度的作業(yè),可以采取分組教學模式。

與會代表認為,語文素質教育還必須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許多人指出,在新世紀到來之際,我們面對的不僅是新技術革命的挑戰(zhàn),而且還有道德危機的挑戰(zhàn),而且還有道德危機的挑戰(zhàn)。因此,當前忽視德育的傾向就不能不引起高度的重視。人民教育出版社顧之川說,過去曾有那么一個時期,語文教學中硬塞進大量政治教育的內容,把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這當然失之偏頗,為了撥亂反正,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語文教學又被引向另一個極端,即重視語言文字知識的傳授和運用祖國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語文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把學習語言和用課文進行有效的德育完全對立起來,這是必須改變的。臺灣屏東師院劉明宗說,臺灣國語科新課程的教育目標,第一條就提出:培養(yǎng)勤勞務實、負責守法的品德及愛家、愛鄉(xiāng)、愛世界的情操。屏東師院黃瑞芝說,當前教育的改革,已由學什么轉向怎樣學;由理論基礎的灌輸走向生活實際的解決。目前語文教育重點,應在于統(tǒng)整情意的理念,發(fā)揚美樂一致的人生觀。馬來西亞林國安說,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優(yōu)秀的科學文化涵養(yǎng),健康的情感意志品質,是21世紀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質。華文教育可以科學地選好語文訓練的結合點,使學生在語文訓練中同時接受德、智、美的教育。

四、與會代表認為,隨著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全球掀起了“漢語熱”,并在漢語文教學與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主席顏長城、行政主任黃端銘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力突飛猛進,舉世矚目,隨著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國,學習漢語已不只是中國人的事了。加拿大華裔語言文化中心課程總監(jiān)朱婉瑤說,該中心過去20年,在北美從事推行華文教育工作,曾舉辦了七屆加拿大全國華文教育會議,其目標是尋求更有效的中國語文教材、教學法,尤其是尋求21世紀漢語電化教育的創(chuàng)新資料。在研討會上,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郭蓮華介紹了“漢字部件分色教學法”,她說,這種方法能直接分析形聲字的結構,使形音義的教學更完善,且證實“形聲”造字法的靈活性與科學性。馬來西亞大學黃碧云說,漢語的“詞”由造字之初的單音詞發(fā)展到近代的復合詞,是為了配合社會運用的需求。復合詞不但能令使用者更快速地表情達意和獲取信息,同時也豐富了漢語的修辭內容。如果常把同義詞羅列出來,讓學生搭成復詞群,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構詞和用詞的理解。日本龍谷大學陳謙臣說,日本母語里的“漢字”“漢語”,是學漢語的有利條件,但有時反而會受它們的干擾,引起誤會。原因是一批中國簡體字和部分日本常用漢字的字體差異較大,這是日本人學漢語時必須注意的。香港城市大學鄭定歐說,華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在編寫教材時,應遵循這樣幾點:1.本土化,指的是教材內容須體現本土特色和風土人情;2.實用化,指的是時代性和功能性,要摒棄陳舊的傳統(tǒng)和狹隘的文化灌輸;3.標準化,指的是注釋及練習等項目須向公認的教學及測試看齊;4.階梯化,指的是須重視接受者的接受度和重復率。美國華文教育工作者王蒞文說,教學實踐表明,將課文編成話劇片斷,運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效地提高漢語教學效率。日本國立京都教育大學青木五郎在“日本國語教材與中國文言文教育比較”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久久国内午夜福利直播|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不卡| 99久久精品午夜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播放 |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好吊日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欧美|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黑人| 国产成人人人97超碰熟女| 91亚洲国产日韩在线|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日韩欧美精品| 免费特黄一级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国产| 成人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综合精品| 日本不卡片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爽爽爽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熟女乱色一区二区|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在线| 韩国日本欧美国产三级|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欧美日韩中国性生活视频| 亚洲精品黄色片中文字幕| 日本黄色美女日本黄色|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在线| 日本一区不卡在线观看| 东北女人的逼操的舒服吗| 日韩成人免费性生活视频| 日本高清不卡在线一区| 蜜桃传媒在线正在播放| 91熟女大屁股偷偷对白| 91播色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女厕偷拍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亚洲| 日本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四区| 国产免费自拍黄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