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1-06 10:33:0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1篇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討3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一、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
在對新課改進行分析以及研究時不難發(fā)現(xiàn),這門學科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比較明顯,教師需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面向全體學生,提升學生的語言技能,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升是重點,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要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將聽說讀寫以及口語交際相結合,明確具體的教育教學任務及目標,通過對新課改建設的深入挖掘以及探究來提煉出學科教學的重點以及難點。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之間的整合是新課改提出的新要求,教師需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配合,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以及學習興趣,深入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彰顯學生的主體價值。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真實收獲,精心設計不同的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靈活組織教育實踐活動,在全面調整以及進一步改革的過程中積極落實新課改的教育教學思想以及精神,確保小學語文教學能夠大放異彩。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
1、合理設計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基本的教學任務均是圍繞教學目標開展的,充分了解教學的目標,才可以有的放矢的安排各環(huán)節(jié)教學?;诖?,實際開展課堂預設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吸收情況進行詳細的調查和分析,并應注重將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融入相應的教學目標之中,引導學生樹立優(yōu)良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同時,設計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還需要突出目標的層次性,以便于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樹之歌》一課前,教師便可以分四個層次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操作,包括引導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文章,在朗讀過程中感受樹木的神奇;經(jīng)由仔細研究文章內容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和樹木相關的知識;分析文章寫作結構,了解文章表現(xiàn)手法;布置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查詢和樹木相關的知識,達到擴寬視野的目的。此類層次分明的教學目標有助于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且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信。
2、創(chuàng)造提問情境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經(jīng)常會應用情景創(chuàng)設法。在課堂提問過程中,為了吸引學生的關注,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師需要合理應用問題情景創(chuàng)設的方式,并且在情境中需要將學生的情感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進一步體驗知識。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應用問題情境可以將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出來,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避免學生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等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所設置的問題情境必須與教學內容相符合,以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梅蘭芳蓄須》時,教師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這一情境之中強化學生的情感,“梅蘭芳在蓄須時,經(jīng)歷了哪些困難?”“假如你是梅蘭芳,也會作出同樣的選擇嗎?”運用這樣的情境內容,通過假設的方式從梅蘭芳的角度對問題展開進一步的思考,以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升華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自覺學習梅蘭芳的品質,形成較高的愛國熱情。
3、注重統(tǒng)籌兼顧
所謂統(tǒng)籌兼顧,便是在教學活動中關注全體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性格差異與學習態(tài)度差異會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外向的學生會積極主動地與教師進行互動,而內向的學生則更加習慣靜靜地聽教師教學。對于教學效果而言,通過互動,學生顯然能夠得到更多的知識,并且會對知識產(chǎn)生更深刻的記憶。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以提問等方式,照顧到積極性較弱的學生,實現(xiàn)教學活動有效覆蓋到全體學生。以《蜘蛛開店》這一童話故事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制作一個電子表格,使用這一電子表格輔助記錄學生的課堂互動次數(shù),以及主要在哪些活動中與教師進行了互動,為落實統(tǒng)籌兼顧奠定基礎。要良好使用這一表格,教師就需要在課前學習表格中“輸入數(shù)據(jù),自動分類”的相應操作。在課堂上,教師便可以輸入學生編號、回答問題類別編號,實現(xiàn)快速記錄。如此,教師便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及時了解學生參與課堂的數(shù)量。比如,在故事續(xù)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表格排序功能,鎖定了本課時至今未舉手回答問題以及被點名的三名學生,學生甲、乙、丙。其中學生甲語文能力、學習態(tài)度都較差,學生乙、丙則是相對較為內向。在了解這些情況后,教師便以甲、乙、丙的順序,點名三名學生進行故事續(xù)編。首先,針對學生甲,教師需要對他進行較強的引導。教師可以先展示一些具有特色的動物,比如眼睛多的蜘蛛、又胖又大的大象,然后對學生甲進行引導:“蜘蛛的眼睛那么多,做眼鏡肯定很麻煩。觀察這些動物,你覺得蜘蛛開店還會遇到什么問題呢?”對于學生乙、丙,教師則可以先表揚學生甲的思維成果,然后將話題引到他們身上。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表格制作學生課堂互動的電子記錄表,然后基于表格中的記載了解學生在當天課堂上的實際表現(xiàn)。在電子記錄表的基礎上,教師便可以在教學活動中統(tǒng)籌兼顧不同能力、性格、學習態(tài)度的學生。并且,在照顧不同類型學生時,教師還需要針對他們應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如此,教師可以落實對全體學生進行教育這一策略,并提升教學活動的效率。課堂效率是影響教學任務完成質量的重要因素,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較難集中、部分教師只關注部分學生的問題,許多課堂并沒有良好的教學效率。要提升課堂教學活動的效率,教師就需要統(tǒng)計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基于問題設計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如此,教師便可以豐富課堂教學活動的趣味性、綜合性、針對性、全面性,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活動的實際效率。
作者:魏薇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篇2
小學語文是學生在小學的一門重要課程,它對兒童的身體和心理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作用。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成長特點和興趣愛好,結合學生的學習要求,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自覺,從而實現(xiàn)教學效率高、學生學習成果佳的目的。
1、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受到我國文化傳統(tǒng)的熏陶,一些小學語文老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既不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又不重視學生的主體性,采用“填鴨式”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他們,讓他們只能被動地去接受,而不能全面地顧及他們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老師的授課占了大多數(shù)的教學時間,老師經(jīng)常會根據(jù)學生的記錄的完成情況來判斷他們的教學成績。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想象力的發(fā)展將受到極大的限制,在枯燥、單調、死氣沉沉的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抵觸、排斥、恐懼等不良的心理。另外,由于面臨著升學的巨大的學習壓力,一些老師常采取大篇幅的講題方法來提升成績,從而衡量他們的成績,而忽略了他們的接受能力、學習狀況和個人發(fā)展等方面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既不能適應學生的需要,又不能滿足他們的愿望,又會妨礙他們的思想發(fā)展與提高,從而導致語文教學的低效。
2、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2.1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在現(xiàn)代化的不斷發(fā)展中,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很難適應現(xiàn)代教學的要求,要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以充分發(fā)揮,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探索和完善教學方法,使之適應現(xiàn)代化的要求。在小學階段,老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根據(jù)學生的具體狀況進行適當?shù)恼{節(jié)和改革,以教材為基礎,以學生的需要為起點,在靈活、愉悅、生動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比如,在《草船借箭》中,老師可以采用“人物扮演”的方法,進行特定的教學。在上課之前,老師會把有關動畫和文本的有關影片剪輯、整理、制作,制作PPT,并在教學中進行演示,使同學們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人物、情節(jié)。通過對所學知識的學習,培養(yǎng)對學習興趣。在一群人完成了一次演出之后,剩下的人就可以說出自己的看法和問題,然后由另一個人來解答。通過角色扮演,使同學們能夠掌握每個人的個性特征,并在互相討論中增進了彼此的交流,加深了對文本的認識。
2.2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自主學習是指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掌握的情況制定的一種學習方案,相對于“填鴨式”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它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文化的積極探索,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由于學生心理尚未發(fā)育,自我控制的程度比較低,不可能實現(xiàn)真正的自主,所以老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利益來組織教學。在平時,老師要注意觀察和掌握學生的行為,并采用一些可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求知欲的方法,使他們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在《少年閏土》中,老師可以采取“學生的學習社區(qū)”來進行。上課之前,老師會把有關青少年的圖片放入學習組,讓同學們在課堂上進行預習,并根據(jù)自己的真實情況,把一段值得回憶的事情,在課堂上進行梳理。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習者在“共同體”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并且真正認識到語文和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對文本的認識和自己的具體狀況進行探討,可以充分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體性,從而培養(yǎng)自主探究語文的能力,這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都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是切實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的措施。
2.3對課堂評價的改革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加強對課堂評價的研究,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變革,建立科學、積極的評價體系,促使學習者積極吸收新的信息,從而促進其學習的主體性和主體性的發(fā)展。由于不同的因素,小學生的發(fā)育差異較大,所以老師要充分發(fā)掘他們的優(yōu)點,從而引導他們繼續(xù)向前。在評價方法上,應從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出發(fā),選擇合理、科學、有效的評價方法來激發(fā)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拋棄只靠考試成績的評價方法,從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綜合評價學生,促使學生多吸納知識,更加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當中,這也是提升語文課堂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對于“學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老師應盡量做到最好,在完成了“基本功”的前提下,老師要積極地對“學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積極的評價,并向他們提供切實的改變和鼓勵,鼓勵他們去做一些比較難的學習。對于高水平的學生,老師應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在他們表現(xiàn)優(yōu)異之后,給出更為完整的評價,并通過各種方法進行二次探索。比如,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在作文中的重點進行評價,充分發(fā)揮其精華,對于寫作水平比較差的,老師要提出針對性的糾正建議;對于高水平的語文學習者,應注意強化他們的深層概念和情感表達。教師對教師進行差異性的評價,可以讓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真正地提升課堂的效果??傊谛W教學中,語文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它對學生學習其他學科、提高理解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具有積極作用,而提高教學效率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必須改變教學理念,深刻挖掘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靈活教學、因材施教,從而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語文知識的探索中,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作者:徐麗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篇3
朗讀是能夠檢驗學生識字、發(fā)音、斷句是否正確的直觀途徑。表演式朗讀源自普通朗讀方式,具體而言是指將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聲音語調等表演技巧融入朗讀中,以此表達文本內容。常見的表演式朗讀有三個特征:一是直觀,將夸張的動作、表情與朗讀結合在一起,可對學生視覺及聽覺同時造成沖擊,讓書面文字生動化、形象化;二是全面,朗讀者需要運用肢體、表情、語調等技巧,且不與文本內容發(fā)生沖突,以此全面表達文本內容;三是動態(tài),表演式朗讀遵循“聲形一體”的概念,將平面文字轉化為立體表演,賦予文本動態(tài)展示。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xiàn)狀
小學生認知力、理解力有限,傳統(tǒng)課堂的知識講解模式很難發(fā)揮應有效用。朗讀是語文課堂的常用手段,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將重心放在學生是否能完整朗讀之上,對學生實際知識掌握程度了解不深。加之重復朗讀和背誦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習效果有限且易加重學生的抵觸情緒。
二、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表演式朗讀的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眰鹘y(tǒng)語文課堂多是教師“一言堂”局面,未將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從“想我朗讀”轉變?yōu)椤拔蚁肜首x”,這便導致朗讀未能發(fā)揮功效。表演式朗讀要求教師依據(jù)學生的興趣點,對朗讀內容進行重新選擇,并在朗讀過程中加上表情、動作。以一年級下冊《小公雞和小鴨子》一課為例,這篇童話故事以小動物為主人公,教導學生“各有所長”的道理。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別飾演小公雞和小鴨子兩種小動物,通過語言及動作來區(qū)分兩種小動物的性格特點。
(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想象力對學生語言組織與表達有著重要影響,也在學生作文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想象力源自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記錄。學生在表演式朗讀過程中運用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聲調起伏等來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文字轉變?yōu)楸硌莸倪^程亦是學生想象力的實際運用?!缎」u和小鴨子》一課有如下描述:小公雞不聽小鴨子的話,偷偷地跟著下水差點被淹死,還好小鴨子及時發(fā)現(xiàn)救了他。小公雞下水前的內心活動文章并未表述,此時需要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并通過語言或動作表現(xiàn)出來。
(三)有利于學生了解文本內容
表演式朗讀與傳統(tǒng)朗讀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表演式朗讀不只是單純地對照文字發(fā)音,而是將文本中描寫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如實演繹出來。這便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足夠了解,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動作、語言來確定自身表演方式,若學生能生動演繹文本內容,便是從“形似”上升至“神似”高度。當然,文本分析亦須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同樣以《小公雞和小鴨子》為例,小鴨子不許小公雞下河的語氣應是焦急、嚴肅的,這是出于對小公雞安全的擔憂;小公雞想要下河的語氣也是焦急的,但這份焦急是出于小鴨子對自己的不信任。教師的職責便是幫助學生梳理文本中不同動物的情緒差異,以及差異背后的形成原因。
三、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表演式朗讀的策略
(一)選材合理
出于對小學生年齡及認知水平的考慮,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多是兒歌、寓言、童話等內容,且教材文章篇幅普遍較短??紤]到課時有限、教學重難點等原因,教師應嚴格篩選表演式朗讀課文,篩選的課文也應按照文本內容、角色數(shù)量、文章體裁等區(qū)分為片段表演及全文表演兩類。片段表演即選取課文部分內容予以朗讀,這類內容應在吸引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不影響學生對文章整體內容的把握。以《我多想去看看》一課為例,這是一首現(xiàn)代詩歌,首段描寫天山到北京,后一段描寫北京到天山,全詩以排比、對仗的手法表達作者對兩地美景的熱愛與向往,學生朗讀時應節(jié)奏鮮明、情感豐富。全文表演則是對課文內容的全面表演,這類文章應是篇幅不長且情節(jié)豐富的。以《小公雞和小鴨子》一課為例,這篇課文中的故事共分為4段3個場景,故事情節(jié)變化豐富,這類課文不應拆解成片段表演。
(二)選人合理
表演式朗讀的文章需要篩選,教師也應對實際朗讀人數(shù)加以把握。像唐詩、宋詞、現(xiàn)代詩等適合單人朗讀,而童話、寓言故事更適合多人朗讀。但這一劃分標準并非絕對,具體安排應依照班級學習情況而定。以《小猴子下山》一課為例,課文生動講述了“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小失大”的道理,亦是教導學生切莫貪心、做事要有始有終。這篇課文適合單人朗讀,學生在表演中應注意小猴子遇到不同事情的反應,“掰”“扛”“摘”“捧”“抱”等一系列動作細節(jié)需要學生表演到位,同時學生通過細節(jié)表演加深對這些詞語的理解?!秳游锿鯂_大會》一課則更適合多人表演,課文中的狗熊受老虎命令要通知其他動物開森林大會,可他不是沒問地點就是少問時間,在多個小動物的提醒下大會通知才算傳達到位。教師可以安排多名學生飾演不同角色,在文章表演之余加深對通知格式的記憶。
(三)練習合理
表演式朗讀并非信手拈來的技能,如同識字、斷句般,朗讀也需要學生日積月累地練習。就練習人數(shù)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一是單人練習。這是最為常見的表演手段,也是學生鍛煉想象力、表達力的最佳手段。以《我多想去看看》一課為例,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現(xiàn)代詩,語言樸素,內容直白,適合學生單人練習。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存在差異,教師應對理解偏差較大的學生予以糾正,并對練習中存在困難的學生及時提供幫助。二是雙人練習。雙人練習進一步考查學生的合作能力、分配能力,多以前后桌或同桌形式展開。以《小公雞和小鴨子》一課為例,兩名學生便可自行分配角色,并在練習中指出對方表演的不足之處,從而促進彼此成長。三是小組練習。小組練習是二人以上的表演形式,同雙人練習相似,小組練習更加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組織、分配能力,但小組練習人數(shù)更多,學生之間思維碰撞更為激烈。加之教材文本多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之別,學生的參與度更有不同。以《動物王國開大會》一課為例,狗熊是戲份最重的動物,而狐貍、大灰狼、梅花鹿則是提供建議的動物。教師可以指定各小組組長,并確保小組內關系融洽,防止學生之間產(chǎn)生矛盾。
(四)評價合理
評價是促進學生了解自身、提升自身的必要環(huán)節(jié)。評價主體不單是教師,還應由其他學生擔任。就教師評價而言,應對學生表演狀態(tài)、表演效果等進行綜合評價,即便學生有表演不到位情況,教師也應保持鼓勵態(tài)度,防止學生自信心受挫。就學生評價而言,學生互評是維持學生之間良好關系的紐帶,教師應引導學生做到“近朱者赤”,并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傊?,無論教師評價還是學生互評,評價標準應是學生的情感投入程度。若投入程度低,證明學生對文章興趣較弱或是學生未能充分閱讀文本內容,這時需要教師介入引導。
參考文獻
[1]楊加深.小學語文課程中詩詞編選、教學問題及改進建議——基于對三種典型語文教材、資源開發(fā)及其教學實踐的考察[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1,35(1):40-52.
[2]苗小芬.關于表演性朗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J].課外語文,2021(30):73-75.
[3]陳良啟.建構中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結構體系的設想[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1):71-72.
作者:邱文玲 單位:贛州市陽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