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7-11 16:41:2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一、觀察有趣的現象,激發(fā)幼兒探究興趣
我們身邊有著非常有趣的事物和現象,孩子們能發(fā)現和感受到周圍世界的神奇,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身邊。有位幼兒在脫衣服時聽到了“劈噼啪啪”的聲音并感到有點刺痛,覺得很奇怪:“是什么弄得我這么痛?”另一孩子說:“有時我脫衣服時也會感到痛,晚上還能看見一點點的光呢!”許多孩子也有同感。還有一次我給女孩子梳頭,孩子們發(fā)現頭發(fā)被梳子吸了起來,十分好奇。于是,我在科學角分批投放不同材料,讓幼兒通過操作感知“靜電”現象。第一次,我投放了紙屑、塑料玩具、積木和筆等,讓孩子們設法把紙屑吸起來。孩子們在探索中發(fā)現:只要將筆桿在衣服或頭皮上摩擦或用手不停地與筆桿摩擦,筆桿就能將紙屑吸起來。對此,我沒有急于否定,而是投放了一些鐵質小棒、不銹鋼蓋子、積木、玻璃杯等材料,讓孩子們通過實驗操作,自己去發(fā)現問題。當孩子們發(fā)現不是所有東西摩擦后都有吸力時,我及時向幼兒講解了有關靜電的知識,解開了孩子們心中的疑團。接著,我又投放了不同大小、質地的紙屑,如:縐紙、蠟光紙、硬紙板、塑料紙等,并設置問題:“你能通過摩擦將這些紙吸起來嗎?”引導幼兒進一步感知靜電現象與物體質地的關系。
二、提供豐富的材料,培養(yǎng)幼兒探究意識
幼兒以形象思維為主,一些抽象的科學道理講解百遍,不如讓他們親眼目睹和親手操作。如認識顏色的活動,老師一不小心把兩種顏色滴在一起,幼兒發(fā)現后問:“老師,顏色怎么變了?”老師沒有作任何說明,而是讓幼兒動手操作,看看把兩種不同的顏色放在一起會有什么變化。幼兒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得出了“兩種不同的顏色混在一起會變成別的顏色”的結論。當這一結論被老師認可時,他們非常興奮,成功的喜悅激起他們更強的好奇心和更高的探索熱情。這時老師提供材料,有進一步激發(fā)幼兒探索三種、四種、更多種顏色混在一起會有什么變化,來拓展幼兒探索的范圍。
在認識聲音的活動中,我先讓孩子們傾聽周圍生活中的各種聲音:刮風聲、樹枝晃動聲、下雨聲、水流聲、知了和小鳥的叫聲、叫賣聲等,并染他們模仿。為了幫助幼兒理解聲音產生的原因,我請他們相互傾聽心臟的跳動聲,撫摸聲帶的顫動,觸摸敲擊過的鑼鼓面,觀看小紙人在鼓面上“跳舞”的情形,使孩子們聲音是因振動而產生的。最后,我讓孩子們制作小樂器,如用彩色水和玻璃瓶做玻璃琴,用橡皮筋做皮筋琴,用可樂瓶做沙錘,用易拉罐做雙響筒,用汽水瓶蓋做小鈴鼓,用小紙盒做手搖鈴,等等,并用他們喜愛的歌曲《西游記》、《大耳朵圖圖》等作為伴奏音樂,孩子們從中加深了對聲音的了解,初步感知了樂音和噪音的區(qū)別,形成了有關聲音產生的初步概念。
三、注重生活的實踐,鼓勵幼兒探究問題
幼兒園每天都要磨豆?jié){。有一次,廚房阿姨把黃豆拿到太陽底下曬,一個孩子有了重大發(fā)現:“老師,快來看,黃豆生蟲了?!蔽易呓豢?,果然有許多小蟲在爬。我立即把全班幼兒召集起來,問他們:“生蟲的黃豆和沒有生蟲的黃豆有什么不一樣?”“生蟲的黃豆是空的?!薄拔覀冞@樣把生蟲的和沒有生蟲的黃豆分開呢?生了蟲的黃豆還能發(fā)芽嗎?”接著,我把黃豆分裝在四只臉盆里,請孩子們想辦法把生蟲的和沒有生蟲的黃豆分開來。孩子們都專心致志地挑揀著。過了一會兒,有一個幼兒說:“這樣揀太費事了,我奶奶不是這樣揀的。她把黃豆放在水里,一下子就能把空黃豆撈出來了。”于是,我啟發(fā)幼兒對此展開討論,說出其中道理,并提供材料讓他們嘗試、驗證。后來,我又引導幼兒進行兩種黃豆的發(fā)芽實驗,讓幼兒在自然角觀察、探索。幾天后,孩子們有了答案,他們在比較中進一步理解了兩種黃豆的區(qū)別,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掌握科學的方法,提升幼兒探究熱情
科學活動的過程一般為提出假設——動手操作——記錄信息并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四個環(huán)節(jié)。例如,在“怎樣讓泡沫板沉下去”的活動中,幼兒首先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假設:“把石頭壓在上面”“用重的磁鐵壓住它”,然后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結果幼兒發(fā)現石頭會滾動,壓不住。在此基礎上,幼兒又提出新的假設:“用膠帶把石頭綁在泡沫板上”,并進行實驗,結果泡沫板還是會浮起來。分析原因后,幼兒再次提出假設:“再加幾塊石頭”,結果實驗成功了。接著,幼兒對于實驗中所觀察到的事實(包括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記錄,并得出結論:放上很重的石頭可以讓泡沫板沉到水里。最后,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科學研究中解決問題所經歷的過程: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進行實驗——得出結論。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幼兒做事的條理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幼兒學會用科學的步驟來探究和解決問題。
一、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產生強烈探究欲望。
小學生對自然事物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而這種好奇心恰恰是進行科學探究的起點和原動力。他們對花鳥魚蟲、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激發(fā)好奇、啟迪智慧就能轉化為強烈的探究欲望。例如《太陽能》一課,課前學生們進行了大量的調查走訪,搜集了很多資料、圖片,在課堂上交流、討論。有的說:“煤、石油越來越少,這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太陽能的特點是節(jié)約能源沒有污染,是最好的能源。”還有的說:“以后用太陽能取暖,太陽能汽車、太陽能路燈。我們學校的樓頂全安裝太陽能,學校用電、取暖問題全解決了,可以為學校節(jié)約很多的開支?!边@個建議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課堂氣氛異?;钴S。這節(jié)課后,學生在“我的創(chuàng)意”中提出:以后有公交車的地方盡量不讓家長開車去,節(jié)約汽油,減少污染;廣泛開發(fā)新能源,代替汽油,我國有廣闊的海域,從海水里分離出氫氣作為能源一定很好。這個創(chuàng)意在學?!敖瘘c子”評選中獲得一等獎。學生以《未來的能源》為主題,開展了主題隊會、演講比賽、黑板報等,節(jié)能減排意識在學生的心里扎了根,保持和發(fā)展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象、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積極參與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在探究過程中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激活了學生的科學潛能。
二、建立家庭探究基地,拓展探究空間。
科學探究不應局限于課堂,讓科學探究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小學生家庭探究基地的建立,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生活中隱藏著許許多多的科學知識,在科學教學中,要將科學探究融入學生的生活,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在生活中進行科學探究。
所謂的家庭探究基地,主要是讓學生搜集一些實驗材料,如小石子、鐵釘、飲料瓶、植物的種子等材料,再配備一些最基本的測量儀器和裝置,如溫度計、鑷子等,裝在盒子里,放在晾臺的一角,就成立了實用性很強的家庭探究基地。它的建立,能使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的范圍得到進一步拓展,可以讓學生隨時開展探究活動,還可以進行中長期科學探究,如月相的形成、植物的繁殖等。此外,家庭里的冰箱、桿秤、水壺、鍋、玩具汽車等等,也是家庭探究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學生不僅能在學校實驗室里開展科學探究,在家中也能像科學家那樣去探究去發(fā)現。如教學《卵石的形成》,學生把找來的石子放在瓶子里,裝上水,每天都用力搖晃幾次,石頭的棱角逐漸磨去了,表面越來越來光滑,學生不僅明白了卵石的成因,還對自己的探究充滿信心,紛紛帶到學校參加展評。這樣的探究活動,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三、 創(chuàng)設濃厚的科學氛圍,提高學生的科學意識。
在科學課的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設濃厚的科學氛圍,激發(fā)興趣,啟迪智慧。幫助學生體驗科學過程,為以后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fā)展打下基礎。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中。教室里、校園內、一棵棵植物上的簡介標牌,著名科學家的畫像和他們的傳世名言,每周一期的“科普報”、 “科學小妙招”、“我的小發(fā)明”都向學生展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科學世界。學生們主動了解、關注科學,搜尋科學知識,學習科學的熱情空前高漲。例如:學習了《水循環(huán)》一課后讓學生到工廠、自來水公司去調查走訪,學生知道了工業(yè)生產和人們的生活使大量的淡水受到污染,為了人類的生存,必須要節(jié)約用水。學生在“我的金點子”中提出,在家里用洗衣服的水沖廁所,洗菜的水澆花,在學校建蓄水窖,收集雨水,用來澆花草樹木。學生既學到了科學知識又養(yǎng)成了節(jié)約用水的好習慣,而且影響了家長,影響了鄰居,取得了很好的科普效果。學生從電視、網上、課外讀物……獲得豐富的科學信息,充實了學生的頭腦,培養(yǎng)了學生節(jié)能減排的科學素養(yǎng),激活了學生的科學潛能。
四、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參與中長期的科學探究。
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情境的引入是探究性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好的情境引入,可以產生問題,形成探究的動力。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學過程就會失去探究的色彩,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探究教學也不會取得預期的效果。
在《紡織材料》這一課,我以動畫片《瘋狂原始人》作為導入,開篇出示動畫片片段,問題導入:“同學們看過動畫片瘋狂原始人嗎?”本課的對象為三年級學生,大多數同學都看過此片,一下子調動了課堂氛圍。接著馬上提問:“原始人的穿著與我們現代人有什么不同?”將課堂引導至《紡織材料》這一主題。同時創(chuàng)設情境:“一天,電影中的小主人公小伊乘坐時光機來到了現代,在現代,她發(fā)現了一個寶箱,里面有四件寶物(出示T恤、毛衣、雨傘、絲巾),可她不認識它們,誰能告訴她?!边@里情境的創(chuàng)設孩子們相當感興趣,紛紛想做小伊的朋友為其解答困惑。接著在此情境中提問:“小伊還想知道這些寶物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誰能幫幫她?”直接引出本課要研究的四種紡織材料“棉布、羊毛、絲綢和尼龍?!焙竺孢€是以小伊為情境,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各種紡織材料的制作過程以及他們性質上的差異。最后,以情境:“小伊馬上要乘坐時光機繼續(xù)前往未來,你能猜猜未來的紡織材料是什么樣的?”為本課的拓展延伸。
二、明確實驗要求,力求高效探究
實驗切忌毫無目的,隨心所欲,實驗的最終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為的是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規(guī)律,理解規(guī)律,從而掌握規(guī)律。因此教師在實驗探究前要明確任務,學生在觀察實驗時,如果教師不加指導或指導不明確,學生往往會出現無目的、漫不經心的實驗情況,他們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覺新奇或有強烈刺激的現象,而放過實驗目的所要求觀察的主要內容。
《紡織材料》這課共涉及兩個探究活動,一是觀察探究,二是實驗探究,每一次探究前,教師均要引導孩子明確接下來你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例如開始觀察實驗時,我會將實驗要求出示在PPT上,請一個孩子讀一讀要求,說一說你認為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此時孩子就會自己發(fā)現:?。∥铱梢杂醚劬?、手摸、鼻子聞等方法進行觀察比較,同時一定要及時將發(fā)現記錄下來。
當然,讓孩子明確實驗要求,教師必要的演示實驗不可少,在做燃燒實驗時,孩子們對于打火機的使用以及如何觀察燃燒現象還很陌生,這里教師演示如何使用打火機,如何安全觀察火焰情況,如何聞燃燒氣味以及如何觀察燃燒灰燼。有效地演示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思維能力、學習科學探究的正確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實驗習慣的教育。
三、優(yōu)化實驗材料,提高探究能力
小學科學的實驗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能力,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都具有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步入奇妙的科學殿堂;常常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
紡織材料這一課,涉及了二個探究實驗,一是觀察比較四種紡織材料,二是通過實驗探究四種紡織材料吸水性差異以及燃燒后的性質。由于本課的授課對象為三年級上學期的孩子,他們剛剛接觸科學課程沒多久,實驗探究訓練機會不足,因而這里材料的選擇與優(yōu)化對于孩子能否順利完成探究實驗至關重要?!都徔棽牧稀飞婕暗乃姆N材料分別為棉布、羊毛、絲綢和尼龍,這些都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材料,我在家里找出不穿的T恤、羊毛衫、絲巾以及報廢雨傘的傘面。將它們剪成5厘米乘以5厘米的小方塊,在材料標本上打上標簽便于孩子識別。
為了在實際教學中有較好的實驗效果,我課前進行了一定量的模擬實驗,第一個觀察比較四種紡織材料問題不大,主要是第二個實驗探究,而實驗探究問題最大的地方在于燃燒實驗,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燃燒實驗,膽子較小,我第一次將材料剪成大約1厘米乘以1厘米的小塊,用鑷子夾住實驗材料后點燃材料,很多孩子看到火燃起來后非常激動,導致實驗效果不佳。后來無意在電視中看到燃燒著的火把,突然一個想法竄入腦中,能不能將要實驗的燃燒材料也做成火把狀呢?經過反復試驗,我將回形針弄直,將要點燃的實驗材料掛在回形針的一頭,一個小型的火把就形成了,在接下來的實踐授課中,也表明此次實驗材料的優(yōu)化效果良好,均能使布料完全燃燒,便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四、聯系生活,深化探究目的
在現代的科學教學中,科學課程標準就十分強調“科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學生能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有關現象,解決有關實際的問題;了解科學在現代生活和技術中的應用及其對社會發(fā)展的意義”。
本課的教學最終也是要回到生活中去,是要為生活服務的,而探究實驗的設計也是為了加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孩子在觀察比較中,認識到他們在柔軟度、厚度、光滑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吸水性實驗中認識到棉布和尼龍吸水性的差異;在燃燒實驗中,認識到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差異。實驗探究結束后,教師還是要引導孩子將探究的發(fā)現與生活相聯系,提問:“為什么不同的物品要用不同的紡織材料制成?”孩子們自任而然就能將不同紡織材料的性質與它們的功能相結合,孩子們也能將探究的發(fā)現運用至實際生活,也感受到探究的真正意義所在。
五、總結
一、教師引領探究,突破學生科學探究的障礙
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還是會遇到各種困難,需要教師在探究活動中給予必要的指點和引導,此時,老師要做好“助演”的角色,帶領學生克服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順利完成探究活動。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經常會遇到以下問題:
(一)對化學問題視而不見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裝置”時,學生比較容易完成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簡易裝置的裝配。并對自己的成功沾沾自喜,不再作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①如果酸不夠了,只能將膠塞拔掉,從試管口添加酸,在實驗時操作很不方便,你能否設計一種裝置,不需要拔掉膠塞也能隨時加酸?②長頸漏斗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隨時添加酸液,但它能使反應隨時停止嗎?有什么辦法能使反應隨時停止?③長頸漏斗可以起控制反應快慢的作用嗎?如果不能,用什么儀器替換,可以起到控制反應速率的作用?學生在這樣的追問中,既熟悉了制取二氧化碳的簡易裝置,也逐步摸清了其他替換裝置的原理。整個過程,學生積極動腦,大膽提出新看法、新方案,考慮問題更加全面,對知識的應用更加靈活,探究意識得到激發(fā),探究能力也在這一步一步的探索中得到鍛煉。
(二)對化學現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例如:“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酸”的探究,由于該反應沒有明顯的現象,我跟學生探討后,決定通過做“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的實驗來證明。學生實驗后,發(fā)現紫色石蕊試液變成了紅色,于是有學生很快得出結論: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紅色,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酸。我不緊不慢的提出問題:會不會是二氧化碳本身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了紅色?會不會是溶液中的水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了紅色?還有不有可能是別的什么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了紅色?學生恍然大悟,經過討論,提出了以下假設:猜想①: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變?yōu)榧t色;猜想②:水使紫色石蕊變?yōu)榧t色;猜想③: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生成物使紫色石蕊變?yōu)榧t色。進一步討論后,設計了以下實驗進行探究:(Ⅰ)向干燥的紙花(用石蕊試液浸透的濾紙晾干后制成)噴稀醋酸;(Ⅱ)向干燥的紙花噴水;(Ⅲ)直接把干燥的紙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Ⅳ)將干燥的紙花噴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通過分組實驗,得出結論:水和二氧化碳均不能使紫色石蕊變成紅色;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酸,酸使紫色石蕊變成紅色。輕松的突破了難點,掌握了知識。
(三)對探究的過程缺乏反思
例如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認為“排在前邊的金屬一定能把排在后邊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此時,我讓學生寫出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學生大都寫成:2Na+CuSO4 = Cu+Na2SO4,請學生描述反應的現象:一般都認為金屬鈉消失,出現紅色的銅,溶液由藍色變淺。對學生的分析推理我并不給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讓學生動手實驗:將一粒鈉放入硫酸銅溶液中。結果學生看到的現象是:金屬鈉熔化成一個閃亮的小球,在液面上游動,發(fā)出“嘶嘶”的響聲,產生大量的氣體,甚至引起燃燒,同時生成藍色的沉淀,并沒有紅色的銅出現。實驗結果大大出乎學生的意料,由于預先的想象與實驗結果產生矛盾,學生必定會迫切想找到答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這種生成物又是什么?思維處在高度集中狀態(tài),此時讓學生相互交流討論,教師加以引導,教學效果非常好。
1 在實驗探究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
手操作能力
動手操作能力就是讓學生動動手而已嗎?不是!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關鍵就是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只有思維動起來,學生才會有意識地去做每一步實驗,才會不斷提高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而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只注重學生動手,而不注重學生動腦(即思維)。
比如“熱”單元,每課每一項實驗都以動手操作活動的形式進行。拿“液體的熱脹冷縮”這課來看,讓學生從不成功的裝置進行思考,與組間同學探討裝置的改進,動腦設計實驗方案,如何一步步動手操作來證明水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讓學生在思維活動的基礎上來動手操作。研究完成后發(fā)現水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么其他液體也有嗎?為了讓大家研究的更徹底一些,筆者從平常生活中常見的液體入手,一一出示給大家,有醬油、黃酒、醋、牛奶、果汁、啤酒、可樂……把學生的研究活動向著更寬廣的方向拓展。但是這樣的進一步實驗也提出一個思考難點:在原來的實驗基礎上哪些實驗步驟需要改動?思考過后再動手自己去“玩一玩,做一做”。在每小組有選擇地動手完成實驗探究后,再來闡述所研究的液體是否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這樣的實驗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動手”的基礎上,真正地讓思維動起來,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 在實驗探究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
察能力
如在教學“觀察、描述礦物”這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觀察、研究,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討論得熱火朝天。在這個過程中,筆者適時地讓學生來自己動手觀察,從顏色、條痕、光滑度等方面著手。有時自己把不對的步驟調整一下,方法不好的換個方法再試一試。最后,學生描述的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有課本上有的,也有課本上沒有的,真正達到源于課本、高于課本,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3 在實驗探究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
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憑耳朵聽,一般只能吸收5%~20%的信息,傳統的教師和個別學生的一問一答,即使尖子生的回答是100%正確,這一尖子生單位時間里得益是100%,但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收益甚少。只有當每個學生都來動腦、動口、動手,他們每一個既是老師又是學生,還是聽眾,耳、口、眼、腦并用,學習的效率才會大大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就會飛速發(fā)展。新課標強調培養(yǎng)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其中強調“發(fā)展表達和交流的能力”??茖W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科目,不僅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更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科學素養(yǎng),其中包括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科學實驗探究中,要讓學生的所思所想能完整地表達出來,就必須讓學生學會說、懂得說的方法,同時也要有說的勇氣,敢于在眾人面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既不怕說錯,也不怕說不完整,而且能夠做到聲音洪亮、語言清晰、條理性強。這些要求在科學探究學習的課堂環(huán)境中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要想養(yǎng)成學生說的習慣,提高學生說的能力,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充分的說的機會。在平常的課堂中,讓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很多,但是很多時候科學教師對于學生回答更多的是關注答案的準確性,而忽視學生回答的完整性。既然要發(fā)展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那么在課堂中,教師就應該讓多一些的學生來回答問題。同樣的一個問題,在第一個學生回答完畢以后,可以追問誰還能比他回答得更好,期待下一個學生能有更加完善的回答,并且在關注學生的準確性的時候,還要適當地關注一下學生回答問題的完整性。
一、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讓學生敢問
好問是孩子的天性,目前的科學學科課堂上,要求學生主動提問的情況比以前有所增多,但學生普遍存在著“三怕心理”。一怕在課堂上提問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程序而挨教師的批評、指責,二怕提出的問題不成問題而成了同學的笑柄,三怕提出的問題毫無價值而讓同學看不起。究其原因,問題在于教師不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主動提問的條件,不能正確對待學生的主動提問,成為阻礙學生提問能力發(fā)展的不利因素。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首先,我對于學生的每一個發(fā)問都給予極大的關注,以和悅的態(tài)度去傾聽、鼓勵學生能就某一個問題展開探討。其次,當學生提問不理想時,我也肯定其大膽、敢于質疑的精神,并啟發(fā)他用另一種方式思考。再次,學生在課堂上由于情緒緊張而說不清楚問題時,我請同學們幫助他整理問題;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學生,我讓他把問題寫成文字后再提問。這樣一來,學生就沒有精神束縛和心理負擔,上課自然會積極舉手踴躍提問。
二、創(chuàng)設引趣激疑情境,使學生愛問
初中生的形象思維仍占主導地位,而對那些與原知識和經驗相距較遠的抽象材料,則難以引起他們提問的興趣。這時,教師就需去創(chuàng)設引趣激疑的情境。創(chuàng)設引趣激疑的情境主要通過幻燈、掛圖、民間故事等具體生動的材料作為支柱,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主動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鳥類》這一節(jié)的教學中,我引入新課后,就播放鳥類生活錄像片段并配音:鳥類憑借飛行的本領,能輕易地克服高山、海洋、沙漠等地理障礙,分布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占據各種各樣的生活環(huán)境,無論是熙熙攘攘的城市,白雪皚皚的高山,莽莽蒼蒼的叢林,還是煙波浩渺的海洋,荒蕪人煙的戈壁沙漠,天寒地凍的南北極,我們都能看見鳥類蹤影。鳥類的種類在脊椎動物中是僅次于魚類的大家族。全世界現存的鳥類共有9021種,而中國是世界上鳥類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目前就已記錄到鳥類有1260種??吹竭@段背景材料后,學生積極性很高,提出很多很多的問題:鳥類為什么能分布那么廣?鳥類的種類為什么那么多?鳥類為什么那么能飛?……討論后確立探究的中心:鳥類如何與飛翔生活相適應?還有《平面鏡成像》一課中,教師先給學生講述一個愛迪生小時侯利用平面鏡幫助醫(yī)生給母親做手術的故事,學生同樣會非常感興趣的問:(1)平面鏡是怎樣反光的?(2)平面鏡為什么能反光?(3)愛迪生怎么會想到用平面鏡來反光?……
三、給定足夠時間空間,使學生能問
問題能提出,主要跟以下幾方面有關,一是要有思考的余地;二是要有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三是捕捉靈感,及時提出;四是教師及時肯定,多加鼓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盡量在課內外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1.在備課時,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fā),安排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在活動中產生問題從而提出問題;2.課堂上,利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方法,在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中自主思考,讓學生提出問題;3.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在課后參加實踐,在實踐活動中結合所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4.設立問題集,讓學生把預習及學習的整個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都寫在問題集上,而教師課前收集問題,進行綜合、歸類,在課堂中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師的指導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話,可以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可以讓學生彌補課堂時間的不足,可以讓一些性格內向,不愿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問題的學生也有提問題的機會,從中得到鍛煉,從而提高學生提問題的能力。
四、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使學生善問
學生有了提問題的勇氣,教師也給了學生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并不等于學生就能提出問題了,因為,有些學生想向教師提問,但卻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因此,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例如《鳥類》一課教師可以教給學生三種提問的方法。
1.引導學生從“課題”中提問題
課題是教材重要資源,同時也是許多問題的隱藏之處。讓學生從課題中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還能養(yǎng)成愛提問題的良好習慣,成為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鳥類》一課中,我出示課題,讓學生說說想了解鳥類的哪些問題。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鳥類的外形是怎樣的?鳥類的外部結構是怎樣的?鳥類是如何繁殖的?鳥類為什么能飛?由于問題來源于學生的需要,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更為積極主動地探索,為教學目標的完成奠定了很深的基礎。
2.引導學生從新舊知識聯系中提問
自然科學知識前后聯系緊密,許多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與發(fā)展。在新舊知識的聯系中,只要認真思考就能產生許多問題。在學習鳥類的循環(huán)系統時,我讓學生將鳥類與兩棲類、魚類的血液、體溫特征進行比較,比較后不難得出鳥類的這些特征更能適應環(huán)境,這些問題的探究既溫習了舊知識,又加深了學生對新課的理解記憶。
3.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現象中提問
自然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在我們的身邊處處有科學問題,關鍵在于我們能否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所以積極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和物,就能提出問題。大自然的現象豐富多采,奧妙無窮,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問題比比皆是,他們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源頭活水”。《鳥類》一課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鳥類探究問題,在生活情境中學習和建構知識。
結束語:“讓學生提出問題”和“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似乎只有幾字之差,可產生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前者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后者卻被局限在一問一答中;前者是探究式的,后者卻是驗證式的。而想富有成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就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改革教學方法,采取科學的手段促使學生敢于提問、喜愛提問、有機會問、善于提問。
參考文獻
[1]宋萬兵.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物理教學探討,2007(09).
[2]張新春.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之我見.科教文匯(下半月),2006(01).
[3]符春雨.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中小學電教,2007(11).
關鍵詞:學??茖W;職前教學;培養(yǎng)模式;過程評價
1.小學科學教師專業(yè)化培養(yǎng)的意義
隨著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實施,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就整體情況而言,目前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普遍偏低,需要繼續(xù)加大培養(yǎng)和開發(fā)的力度。同時,自然資源的缺乏和過重的人口負擔,制約了經濟的發(fā)展和科學文化的進步,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顯得格格不入。一些人長期受到封建迷信活動的影響,個別組織對民眾產生一定的誤導,危害社會的因素層出不窮。因此,需要繼續(xù)加大科學教育的力度,尤其是發(fā)揮學校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盡快提高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1]。由于我國的科學教育尚處在起步階段,大多數人對于科學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小學科學教育的意義尚未充分體現。在實際教學中,一些學校往往存在師資力量不足、課程安排過少等情況,學生對于科學課難以產生積極興趣,導致小學科學的教育水平長期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tài)。
小學科學課程起源于上個世紀80年代,最初的學科名稱為自然課。到了2001年的新課改中,才正式更名為科學課,之后教育部正式頒布了《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從課程的內容結構到教學的目標和理念,都發(fā)生了較大更新與進步。同時對教師提出新的挑戰(zhàn),不僅需要具備綜合的科學知識體系,而且應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科學課的精華在于科學探究,小學科學教育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而且需要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借助于自身的感官和認知,探索周圍的物質世界,通過積極的分析與思考,從而尋求答案和提升感悟。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習科學教師的專業(yè)化,是基于小學科學教育自身特性的需要。教師提供必要的科學研究條件,采用合理的培養(yǎng)模式和教學方法,努力增加實習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和體驗,通過科學的學習方法理解自然規(guī)律的本質。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必須具備足夠的教學能力及相應的專業(yè)技能,合理選擇教學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與指導,以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2.小學科學教師的培養(yǎng)模式
2.1培養(yǎng)模式的發(fā)展歷程。嚴格意義上的中國小學科學教育產生于20世紀初期,以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初等師范學堂章程》為正式標志。隨著西方文化和教育思想的傳入,我國的小學科學教育受到較大影響和變化,并逐步走上正規(guī)化的發(fā)展道路。先后經歷了初等師范教育時期和中等師范教育時期,無論是所用教材和教學的方法,都獲得了長足發(fā)展和進步。師范生在校期間得到較為完整的科學教育,小學科學教師的專業(yè)化培養(yǎng)模式已初見雛形。建國后,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關注小學教師的培養(yǎng)關注,依托于中等師范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對課程設置進行過數次調整。隨著科學水平和經濟建設的快速發(fā)展,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小學教師的學歷得到了較大提升。大專學歷的培養(yǎng)模式逐漸成為小學教師培養(yǎng)模式的主流,以師范大學為代表的本科教學比重正在逐步增大,更高層面的培養(yǎng)模式已經開始出現。
2.2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盡管近年來我國的教育水平取得了較大發(fā)展和提高,以本科、??茷橹鞯膸煼额愒盒1榈亻_花,逐步成為小學教師培養(yǎng)的主力軍。與此同時,全國有五百余所中等師范學校,仍在每年為社會輸送大量小學教師人才。絕大多數的??祁悗煼对盒#淝吧矶际窃瓉淼闹械葞煼秾W校,雖然經過了獨立升格,但其硬件和軟件資源并沒有本質的提升[2]。整體而言,當前我國小學科學教師的培養(yǎng)規(guī)格還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在培養(yǎng)體系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混亂,本科、師專、中師三者并存的局面還將持續(xù)。就課程設置而言,其結構方面還存在諸多不合理因素,理論知識水平相對較低,學科知識的學術性不強,培養(yǎng)方案的目標性不明確,教學內容的更新換代速度較慢。一些本科專業(yè)的課程體系過分強調了中文類和數學類課程的比重,科學類課程反而受到忽視。同時,專業(yè)類課程與科學類課程之間的銜接不夠緊密,缺少綜合性的科學課程體系。教學結果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僅以實習和考試成績作為考核指標,對于教學過程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評價體系。教育實習安排的時間較短,且內容和形式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實習實踐基地條件有待完善,情境實習場所相對缺乏。
3.提高職前科學探究能力的建議措施
3.1樹立正確培養(yǎng)目標,轉變職前教學培養(yǎng)方式。小學科學教師是一種專業(yè)性的人才,應當轉變思想,確立正確的培養(yǎng)目標。在加強文化理論等普通教育的同時,提高其科學研究能力和學術水平。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加大與校外教育結構的交流與合作,大力發(fā)掘師范類院校的教學潛力。通過系統的科學教育和培養(yǎng),努力塑造一專多能的通用型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進一步完善硬件和軟件建設,創(chuàng)建專門的科學實驗室,提供更多實踐活動平臺。結合專業(yè)的具體特點,積極探索輔修專業(yè)的辦學模式,有效解決師資力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3]。
3.2優(yōu)化課程設置,增加實習實踐。從課程結構說,小學科學教師的培養(yǎng)內容,通常包括基礎課程、專業(yè)課程和實踐課程三個方面,采取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培養(yǎng)方式。其中,教學技能的培養(yǎng)是課程設置中的特點和亮點,不僅包括對于科技活動的指導和技能訓練,而且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在基礎年級階段,學習重點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為下一階段的專業(yè)學習打下良好基礎。進入專業(yè)學習階段后,則轉向數理化、生物地理科學等基礎課程。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盡可能增加師范生參與實習與實踐的機會,通過實踐更好地找到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3.3注重實施過程,完善評價體系。探究式的教學源自探究式教育,在師范類院校的培養(yǎng)中,應當積極采取探究的教學方式,努力為師范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探究學習條件和環(huán)境。探究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習者的體驗與感受,而且可以為其將來從事小學科學教學活動、更好地指導小學生的探究學習打下堅實基礎。避免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法,以提高師范生對教學崗位的適應能力。加強對教學實施過程的控制和管理,從宏觀上予以準確把握,從細節(jié)上予以細化完善,注重學科之間的銜接與融合,確保探究教學的目的和效果。評價體系是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體現,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考試成績占據了評價體系的主體地位。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固然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對綜合能力訓練的忽視,影響到小學科學教師的整體水平。因此,采用多元化、綜合性的評價標準,有助于體現量與質評價的充分結合,有益于對探究教學能力的整體把握??己嗽u價的指標應當涵蓋整個學習過程,從日常的學習積累到思維動手能力的評價,再到綜合知識技能的掌握,在注重知識掌握和運用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注重探究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
3.4注重民族地區(qū)教育的特殊性。受歷史條件和地理因素的影響,民族之間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和習俗信仰,使得民族地區(qū)的教育呈現出極大的特殊性。經濟和科學文化發(fā)展水平相對滯后,教師的整體水平與內地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民族地區(qū)的辦學規(guī)模普遍較小,教師往往需要承擔兩門以上的教學任務,因此雙語教學成為民族地區(qū)教育的一大特色。必須牢牢把握民族學生的特點,掌握帶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技能,加大一專多能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4]。
4.結語
科學探究是科學課的靈魂所在,是進行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和方法。隨著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持續(xù)實施,對教師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小學科學教師的專業(yè)化之路已經成為教育發(fā)展的大勢所趨,意義非凡,任重而道遠。師范類院校應當努力提升教學培養(yǎng)的水平,不斷提高專業(yè)建設和辦學能力。加強院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采取一幫一、結對子的形式,充分優(yōu)化學校之間的資源配置,為小學科學教師隊伍源源不斷地輸送更多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丁邦平.我國小學科學教師教育:現狀、問題與思考[J].當代教師教育,2011(06).
[2]戴麗敏.小學科學教師的工作現狀與改進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26).
[3]秦麗瀅,龔大潔.職前探究教學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與建議———以小學科學教師為例[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01).
一、設計相應的科學探究情境
在科學探究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相應的探究情境,讓學生明確探究問題的基本方向.教師提出的探究主題,可以是結合具體的知識點設計思考問題,也可以是在師生交流對話中對于生活中的具體現象或者問題的探討.不管是怎樣的形式,都能形成較好的科學探究情境,將學生引入到探究問題的氛圍中,活躍學生的思維.
教學過程:教師要合理地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從日常生活、自然現象或實驗觀察中提出有關物理問題,并且貼近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題.例如,在講“摩擦力”時,我先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人和馬在冰面上滑倒的錄像,讓學生對于本次課堂要探究的重點有一個認識;然后引入另外的情境,在擰緊的瓶蓋上涂上油,讓班上力氣較大的學生來擰開(學生不容易擰開).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為什么人在冰面上易滑倒?為什么涂上油的瓶蓋不容易打開?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生活中發(fā)現和提出一些有意義的物理問題.這些都是創(chuàng)設科學探究情境的有效方式.結合具體的情境,學生更加明確需要探究的問題的實質,從而提高剖析問題的效率.
教學結果:在科學探究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是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形成課堂整體氛圍和知識教學基本鋪墊的過程.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或生活情境出發(fā),提出生活化的探究實例,幫助學生理解與分析涉及的知識,使學生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相對找到一定的依托,從而提高科學探究教學效果.
教學反思:摩擦力相對來說是一個容易創(chuàng)設情境的知識點.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對于摩擦力的探討十分深入.這個知識點生發(fā)出的問題還有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探究主題都可以直觀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對于那些和生活不太貼近的教學主題,教師要挖掘這類知識點教學的有效切入方式,找到更容易被學生理解與接受的創(chuàng)設情境模式,給學生自主探究提供很好的基礎.
二、啟發(fā)學生進行合理的科學猜想
有的科學探究主題提出后,問題不能馬上得到解決.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問題進行合理的猜想與假設,活躍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積極探究問題.學生的猜想和推斷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學中重要的培養(yǎng)目標.在科學探究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猜想和推斷能力.一般情況下,教師首先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合理地進行猜想假設,再引導學生用已有的問題解決方法與技巧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合理,直至最終問題得到有效解答.
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明白,猜想不是無目的、無根據地瞎猜,必須進行科學的猜想.有些內容,學生比較熟悉,容易猜想;有些內容,學生了解不多,不易猜想,需要教師適當引導.例如,在探究“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時,學生觀察羽毛和石塊的下落、石塊和紙團的下落后,就能回答出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有質量、體積、空氣阻力等.但是在探究“彈性勢能的表達式”時,學生很難猜到彈簧的勁度系數.在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問題時,尤其是在學生進行相應的猜想時,教師要把握課堂教學節(jié)奏.對于容易的問題,簡單略過;對于學生存在障礙的問題,要及時給予引導,讓學生的猜想更有依據,解答問題的思路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