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8-31 16:36:3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基本閱讀的方法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2013年,新課程改革將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新課程改革的方向與命題特點如何,值得研究,尤其是文學類文本閱讀的命題,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我們很有必要進行一番研究,以提高這類閱讀的得分率。高考語文要求考查考生的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六種能力,分別表現(xiàn)為六個層級(A、B、C、D、E、F)。其中,探究是指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有見解、有發(fā)現(xiàn)、有創(chuàng)新,是在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的基礎上發(fā)展了的能力層級。
文學類文本閱讀,第一,在選材上發(fā)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由以往散文體裁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改變?yōu)樯⑽?、小說平分天下。第二,在命題的特點和走勢上,以下兩點特別值得注意:①突出文學類文本的鑒賞。②突出各種文本,尤其是對文學類文本的探究題、評價題的考查。第三,閱讀文學類文本的要求:①閱讀內容為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②閱讀方法為了解小說和散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xiàn)手法。③鑒賞要求是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xiàn)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④能力層級是分析綜合C級,鑒賞評價D級,探究F級。第四,文本解讀的一般方法有:①知人論世,結合具體的社會歷史背景解讀文本。②了解文本的特征,從結構要素方面把握文本的基本內容。③闡釋文本的基本意蘊,發(fā)掘文本的特色。④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獨立探究等。
二、 答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作為高三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經驗,但以下問題仍然比較常見:①不能突破對文本深層次內涵的理解及鑒賞。②不太重視閱讀文本的過程和方法,缺乏對文本的分析和評價能力。③缺乏基本語感,不能做到前后貫通,抓不住文本的實質,忽略了隱含信息,篩選、整合、歸納能力較差。④閱讀解決后卻無法實現(xiàn)答案的精確、簡潔、規(guī)范與有序。⑤讀題不全、不準,對題干的理解角度不全,答非所問,不能緊扣得分點,實現(xiàn)規(guī)范作答。⑥表達水平不高,語言不簡潔,語句間邏輯關系不清,混淆文中主客體關系,不能切中要害,缺乏一定的答題模式,遲遲寫不出答案。⑦不能實現(xiàn)分數(shù)的最大化,得分率太低。
三、 對策及技巧
針對具體題目,可按以下方法進行。
要求:12分鐘左右讀兩遍,先細讀后粗讀。
方法:整體把握——定向閱讀——規(guī)范作答。
方法分解:
(一) 整體把握
1. 概括全文主旨(一句或兩句)。
2. 注意標題(副標題)。
3. 對象及特點,線索,表現(xiàn)的精神,角度,人物及性格特點,情感態(tài)度,表現(xiàn)手法(托物言志、對比、襯托、卒章顯志、象征、想象、聯(lián)想、照應、寓情于景、烘托、渲染、虛實結合、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借景抒情、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具體事例等,一一弄清。
4. 劃分層次,提煉要點,理清思路。
5. 勾畫核心句(揭示文章中心的語句、內涵豐富的語句、過渡句、段的起始句或終結句、段落中結論性的抒情句、議論句)、核心詞。
(二) 定向閱讀(局部入手)
1. 明白題中所問與原文的哪些段落、語句相關。
2. 弄清各段落語句有何因果關系。
3. 理清文中一些代詞、喻詞的原本意思是什么。
4. 開放性試題(閱讀最后一個小題,問評價、看法、觀點),首先要亮明自己觀點,贊成或反對,然后講文中的道理,再講天下公理,最后舉出實際例子。
(三) 規(guī)范作答
1. 審全、審清題干:題干所問的實質是什么,答什么才正確,應怎么答。
2. 答題的順序層次是什么,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現(xiàn)象、手法、作用)。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是當今時代賦予中學語文教學的重任,也是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舉措之一。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有人認為學習語文之目的唯在作文,而讀書為作文之預備,……。我則語之以讀書亦為目的。老師能引導學生俾善于讀書,則其功至偉。”“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關系。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可見,研究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形成過程,是十分必要的。
從近幾年的語文高考試卷看,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測試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現(xiàn)代文閱讀測試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卻很低,如何才能盡快改變這種局面,切實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呢?我們認為,關鍵是必須認識到,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具有一定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的過程。具體而言,這一過程有四個階段構成。
第一是基本知識的積累階段?,F(xiàn)代文閱讀教學須以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為目標,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又要以具備準確、敏捷的思維為關鍵。我們知道,基本知識是思維的基本因子,知識面的寬窄是閱讀思考時聯(lián)想是否豐富、思維是否活躍的關鍵。因此,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從狠抓基本知識的積累做起。這里的“基本知識”不僅指語文知識、文化常識、歷史常識、哲學常識、生活體驗以及音樂、雕塑、美術、建筑等藝術常識,而且還包括人文科學(如文化學、歷史學、美學、社會學、教育學、語言學)領域和自然科學與科技應用(如心理學、生命科學、環(huán)境科學、信息論、系統(tǒng)論、控制論、現(xiàn)代通訊技術研究等)領域較新的研究概況,還包括邊緣學科和科學學的研究概況。在當今的中學語文界,能全面反映這些既有時代性又有深度和廣度知識內容的教材還很少。在這方面當首推由谷公勝編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蘇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聯(lián)合出版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本《現(xiàn)代文閱讀》。近幾年語文高考試卷所選的現(xiàn)代文均具有豐富的“內蘊”,涉及的知識既廣又深:有的涉及藝術常識和藝術鑒賞知識,如1996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貝多芬之謎》;有的涉及文藝美學,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題;有的涉及思維科學和教育心理學,如1993年全國卷“四/22~28”題;有的涉及對語文教學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呂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如1992年全國卷“四/26~30”題;有的涉及科技領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幾年高考中連續(xù)出現(xiàn)的科技文章。然而,相當一部分教師一味注重應試教育而忽視素質教育,忽視學生“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相當一部分學生急功近利,為了應付高考,一心只讀教科書,很少過問課外書,對以上“基本知識”他們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沒有“厚積”,哪來“薄發(fā)”?基本知識積累不夠導致了學生知識面的狹窄,阻礙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幾年語文高考中現(xiàn)代文閱讀測試部分得分較低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一教訓提醒人們:要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論的掌握階段?,F(xiàn)代文閱讀的有關基本理論是對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形成過程中一系列規(guī)律的概括,是確立現(xiàn)代文閱讀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據(jù)之一。因此,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還必須狠抓基本理論的掌握。這里講的“現(xiàn)代文閱讀基本理論”,一是指現(xiàn)代文閱讀,一般應從文體、內容和形式三方面進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關鍵性詞語。文體不同,內容和形式的具體要求也不同。記敘文的內容指描敘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點、與景物有關的傳說故事等)和議論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議論文的內容指論點和論據(jù);說明文的內容指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種物品的制作過程,或指某種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點等。形式方面,記敘文主要是指敘述方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順序依據(jù)、線索和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議論文主要是指論證結構方式和論證方法;說明文主要是指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關鍵詞語的確立都有規(guī)律可循,還有概括反映這些規(guī)律的有關理論。篇有中心段,記敘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議論性語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幾個片斷之間的過渡性語段;議論文的中心段一般為文章的引論或結論,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說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確立可通過分析段落的構成情況來進行:若段落由一個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過分析句與句的關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幾個并列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幾個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幾個主從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關鍵詞語,關鍵詞語的確立理論,可參閱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室編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一、二冊中的有關單元知識。這是對學生進行現(xiàn)代文閱讀的一般理論指導,即對學生授之以現(xiàn)代文閱讀基本理論的階段,這是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第二階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階段。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對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程度。學生積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識”,掌握了上文論及的“基本理論”,我們便可引導學生確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現(xiàn)代文閱讀基本方法。根據(jù)上述第一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確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驟。文章閱讀,首先要確定文體,接著須根據(jù)文體特點理解內容。以記敘文的內容理解為例,須以記敘部分的內容理解為基礎,以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理解為根本。記敘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理解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過程等記敘的要素。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根據(jù)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議論性語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語句抒發(fā)作者情感。其他文體的內容理解,也要根據(jù)文體特點進行。譬如小說,其內容不外乎小說的三要素和主題。第三步,研究形式特點并理解其作用。這方面的操作,可根據(jù)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論進行。形式特點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點是如何有利于內容表達的。根據(jù)第二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指導學生從另一角度,即通過分析文章結構層次來理解文章內容。以議論文的內容理解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內容。段有中心句,這個中心句可通過分析段內層次或句群關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內容。學生如能熟練而又靈活地運用以上這些基本方法,現(xiàn)代文閱讀就不會無從下手或抓不住重點。倘若能這樣,學生的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關鍵詞: 五年制幼師歷史教學 閱讀能力 培養(yǎng)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智能發(fā)展,則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彼貜娬{閱讀對智能發(fā)展的決定性作用。如果學生不具備與教學要求相應的閱讀能力,就會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無法全面完成教學任務。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已成為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與增強教學效果的重要步驟。
一、歷史閱讀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
教育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對閱讀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但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的歷史教學已經很難適應社會對閱讀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現(xiàn)在:
1.重基礎知識教學,輕閱讀能力培養(yǎng)。
課堂教學往往局限于知識點的孤立講解,學生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學生的閱讀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開發(fā),進而影響到學生以后的歷史學習。
2.閱讀面狹窄,方法單一。
即便是少有的閱讀也有很大的缺憾,內容上閱讀面狹窄,目光僅集中在固定的幾篇基本篇目上;方法上或是教師代勞式閱讀,以教師講析為主,學生被動接受,不能發(fā)揮主動性,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師閱讀完全代替了學生的閱讀;或是放羊式閱讀,完全讓學生自主閱讀,教師不加任何指導,學生缺乏行之有效的閱讀訓練,更有甚者干脆以此作為學生課外閱讀內容,課上只字不提。在少量閱讀中學生完全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產生“厭史”的情緒,大多數(shù)學生靠死記硬背應付考試,歷史課成為花的時間最多、記得最慢、忘得卻最快的科目,教學目標流于形式。
二、五年制幼師歷史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依據(jù)
1.歷史學科特點的需要。
從學科特點講,歷史學科是一門社會科學,歷史教材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語言更具科學性。很多歷史概念都有特定的內涵,歷史學科有著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認識形式:考實性認識、抽象性認識和價值性認識。歷史學科的特點說明歷史閱讀有自身的規(guī)律和方法。
從歷史教學的特點說,歷史教學的課時容量之大,閱讀記憶量之多,遠勝于其他學科,尤其是近年來教科書的改革,使課文內容富有彈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資料、圖片、歷史故事,使課文的閱讀量進一步增大,而且教科書對閱讀的要求進一步深化,對閱讀的速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歷史對閱讀能力的要求高于其他學科。
2.歷史教學改革的客觀要求。
歷史課程目標別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我閱讀、自我探究、自我質疑和自我發(fā)展”,重點加強歷史學科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歷史學科的學習能力包括: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歷史思維能力等,其中最基礎的能力是閱讀能力。閱讀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活動,而其他活動如觀察、分析、思維等都在閱讀過程中進行,閱讀是提高觀察、分析、思維等高層能力的基礎。閱讀是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載體。只有先奠定各種學習能力的共同基礎,才能實現(xiàn)各種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須把培養(yǎng)歷史閱讀能力作為歷史課能力培養(yǎng)的首要任務。
3.五年制幼師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階段的需要。
五年制幼師生由初中升入,年齡相當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與高中生相比,他們思想活躍,喜歡追根溯源,那種局限于對基礎知識的簡單記憶的學習已經很難滿足他們思維發(fā)展的需要。他們在已有的三年歷史學習的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基礎上,在對歷史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的前提下,更需要掌握歷史學習方法,了解歷史學科的特點以達到準確獲取有效信息,識記、理解、運用的目的。由于入學門檻低,他們的基礎素質明顯弱于高中生,因此,這一時期正是歷史學科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訓練閱讀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師應抓住契機,有意識有計劃按步驟地利用課堂教學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并使之養(yǎng)成良好習慣,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這不僅能使學生從學習中得到樂趣,提高成績,而且會終生受益。
三、歷史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一般策略和方法
1.掌握――通過專題課等附加式的教學,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基本特征、歷史閱讀的策略和方法。
“附加式”閱讀指導,是指教師以專門的閱讀指導課形式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策略和方法。初中階段,學生學習歷史基本上局限于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簡單記憶,以及對歷史觀點的一般了解。談不上掌握歷史學習方法,也不了解歷史學科的特點。因此,進入五年制幼師學習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不具備與教材要求相適應的學習能力。由于沒有掌握歷史知識結構特征,不具備最基本的歷史閱讀能力,因此,學習中不能準確地獲取有效信息,識記理解和運用都有困難,影響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根據(jù)這樣的學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就必須首先通過學法指導課、新學年導言課、閱讀指導課等附加式的專題課形式引導學生認識并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基本特征、歷史閱讀的策略和方法。
(1)歷史學科知識的基本特征
歷史知識結構最基本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五要素”、“三部曲”、“多方面”。
五要素:時、地、人、事、義;
三部曲:原因、經過、結果;
多方面: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民族問題、對外關系。
在閱讀活動中,把握“五要素”、“三部曲”和“多方面”的基本點,進行歸納、概括、分析,從中取得規(guī)律性和本質性的認識,掌握歷史表象下的深層次內容,從而奠定理解和運用的基礎。
(2)歷史閱讀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學法指導課的一個重要任務是介紹學習歷史的基本理論武器,即的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觀點,并指導學生運用理論武器去觀察、思考、解決歷史問題。通過教師講解使學生對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有初步認識,并初步學習用之指導閱讀,從而對閱讀能力培養(yǎng)和思維能力培養(yǎng)起到導向性作用。
2.內化――通過“滲透式”的閱讀教學,教師的示范和學生的實踐相結合,實現(xiàn)學生閱讀方法的內化,提高歷史閱讀能力。
“滲透式”閱讀教學指導是指教師在常規(guī)教學中,結合學生閱讀的具體內容,給予相應的閱讀策略指導。閱讀“是一種技能”,“要達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經過練習的”,“凡是技能唯有在實踐中才能練就。所以閱讀的技能要在閱讀各種文件或書籍報刊中練習”。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教學機會,將導讀活動貫穿教學全過程,滲透課堂教學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注意學生的年齡特征,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作導讀示范,以教師的思維活動帶動學生的思維活動。還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點。采用活潑多樣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思維積極性,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在思維訓練中提高閱讀能力。經過教師的導讀示范和學生的反復強調與不斷實踐,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并內化閱讀方法,培養(yǎng)并提高閱讀能力。以培養(yǎng)閱讀能力為基礎,還可以帶動各方面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歷史學習能力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的飛躍。
由于這種方式是經常使用的,它一方面要求教師制定出歷史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具體目標,以及相應的閱讀指導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與其他教學行為密切結合,完成教學任務。
3.遷移――通過擴展式的閱讀訓練,用課內已掌握的閱讀策略和方法指導課外閱讀,擴大知識面,暢游于閱讀的王國,在實踐中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
歷史作為一門人文科學,其重要的功能在于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開放的、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下,使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人文知識也是歷史學課的任務。但長期以來,中學歷史學習習慣于把目標局限在課本教材,實際上歷史知識浩如煙海,課本上提供的材料知識滄海一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是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彌補教材的不足,引導學生在更寬厚的知識背景下理解歷史、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
歷史課程標準特別引入一個“課程資源”的概念,用了很大的篇幅闡述“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其中明確指出“歷史學科所具有的獨特性質,使其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這些資源包括文字資料、影視資料、歷史文物、歷史遺跡等,可通過文化機構、傳播媒體、學校、社區(qū)、參觀訪問和網(wǎng)絡等多種渠道獲得。
如何充分開發(fā)和利用這些課程資源?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教輔資料外,既要重視課內又要重視課外,把教學過程延伸到45分鐘以外,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課外閱讀。一方面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列出一批適合學生閱讀的歷史書目,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隨意閱覽,有意識、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構建一個中學歷史學科課外閱讀體系。另一方面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指定閱讀主題,并介紹一些書籍文章,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一邊閱讀,一邊做好讀書筆記,最后將閱讀成果寫成讀書心得,在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指導教師可在活動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除了推薦一些適合學生的歷史書籍外還可指導學生分別制定小組和個人活動的評價標準,或參與部分評價工作。評價標準不僅僅是活動終結后區(qū)分出學生活動水平,還在于知道學生的活動過程,促使學生在活動中注意自我約束,明確學習目標,并有利于發(fā)揮每個學生的潛力。
這種課外閱讀的過程既是學生對閱讀策略和方法在實踐中的應用,又必然是一個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過程和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邏輯推理能力的過程。
總之,通過以上幾種閱讀方法的運用,再加上學生通過學習不斷總結出新的閱讀方法,學生就能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提高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振宏.歷史學的理論和方法.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歷史課程新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
[4]田向洲.培養(yǎng)歷史閱讀能力新探.歷史教學,1995.5.
[5]李哲治.閱讀能力培養(yǎng)歷史學習能力的基礎.歷史教學,2005.11.
閱讀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閱讀的效果??茖W的閱讀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打開閱讀大門,提高閱讀效果。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掌握各類文章的閱讀方法。這里,筆者僅就指導學生閱讀小說方面談一點意見。
小說以其獨特的思想性、典型性、藝術性吸引讀者,陶冶人的情操,是一種深刻、生動、普及型的社會生活教科書。中學生愛讀小說,但往往難以把握其真諦,是非不明,主次不分。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切實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小說的閱讀方法。
一、轉化思想,調整教學目標
綜觀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選編的小說,不是名家名篇,就是極富影響的時代力作。這些作品無論是從思想內容上分析,還是從藝術表現(xiàn)方面去衡量,都是上乘之作,值得精讀細品。長期以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一直把教材的思想教育作用、作品藝術表現(xiàn)特點的領會放在教學目標中的首要地位,十分注重“學到什么”,至于“怎么學”卻往往被忽視,即使有時注意到這個問題,有所涉及,也只是一鱗半爪,于事無補。這樣,學生一旦脫離教師的指導,往往讀不得法,收效甚微。因此,教師應該轉化教育思想,調整教學目標中知識與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比重,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受感染、受熏陶的同時,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加強學生的自讀能力。
二、點面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技能
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各冊中安排了二十多篇小說(或節(jié)選)。所選作品既全面又有典型性、代表性,古今中外,長篇、短篇、小小說都有所涉及,各種風格的名篇薈萃。另外在九年級上冊的附錄里還安排了《談談小說》的知識短文。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讓學生較全面地了解有關小說的知識:了解小說的一般特點、古今中外小說各自的風格、作家作品等文學常識。具體說,可以引導學生綜合歸納,上聯(lián)下串,將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也可指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加深理解。如將《變色龍》與《故鄉(xiāng)》進行比較,體會中外小說在表現(xiàn)手法及語言風格上的異同;將《孔乙己》與《范進中舉》相比較,體會古今小說在思想內容及表現(xiàn)形式上的差異。這樣,使學生對小說這類文學作品有較廣泛的了解和初步的認識,為今后的閱讀奠定較好的基礎。
抓好例文,精心指導,點上著力,面上開花。小說閱讀的基本方法是:1.初讀感知,了解作者及背景,抓住情節(jié),忘情閱讀,粗略欣賞。2.精讀理解,把握思想內容,理解人物形象,分析表現(xiàn)特點。3.細讀品味,對精彩片斷作深層探討。在教學時,教師要精選例文,以例說法,引導學生學習閱讀之法。如在教學《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時,筆者注意到這篇課文很有典型性:一是長篇小說節(jié)選;二是成文年代久遠。指導閱讀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閱讀相關資料,了解故事背景與成文背景及小說節(jié)選的前后相關情節(jié),告訴學生閱讀中外古典小說,這一步必不可少,否則就不能準確地把握小說的主旨,也不能了解其時代局限性,甚至會精、糟不分,產生不良影響。其次,指導學生學會精讀,抓住小說中金、鄭之間,魯、鄭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文中有關魯?shù)恼Z言、行動、神態(tài)描寫及兩處細節(jié)描寫,把握魯達的性格特征,領會作品深刻的內涵。再次,引導學生細讀,抓住文中精彩片段“痛快的三拳”,體味作品的藝術特點及作品伸張正義的內涵,同時也領略精彩文段對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題的重要性。至此,筆者還特別引導學生回顧了《最后一課》的結尾部分對韓麥爾先生的描寫對深化愛國主題的作用。這樣,具體分步指導,適時歸納,由此及彼,舉一反三,使學生基本掌握了小說閱讀之法。
學生掌握了基本閱讀方法,只是停留在表層階段,如不加以落實鞏固,還會功敗垂成。我們應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讓其鞏固所學知識,而適當進行課外閱讀則能做到這一點。課外閱讀小說,是件極微妙的事,較難把握。但筆者認為,只要做到適度、有序、調控得當,問題就好解決。
首先,教師在學期初制定教學計劃時就納入這一點,早作規(guī)劃,做到定時、定量。其次,選好材料,恰當利用教材上的自讀課文,向學校圖書館借適當?shù)淖髌?,利用自己訂的有關刊物,如《小說月報》等,每學期舉行三次左右的小說閱讀活動。這樣,使學生課內、課外結合,鞏固了所掌握的基本技能。
三、嚴格要求,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方法掌握之后,習慣的好壞是影響行動成敗的重要因素。我們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沉穩(wěn)、細致、踏實的閱讀習慣。具體說,就是沉穩(wěn)閱讀,細致分析,踏實做好讀書筆記。這樣,有效指導與踏實練習相結合,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和基本素質的提高。
[內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云南 孫群)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初中階段“閱讀能力”的要求是:“讀一般的現(xiàn)代文,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寫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培養(yǎng)默讀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斷。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養(yǎng)成讀書看報的習慣?!睆摹敖虒W控制論”的角度看,上述要求是初中階段閱讀教學的總要求,即總目標。要達成這一總目標,自然要有一個復雜的實施過程。這一實施過程就是完成現(xiàn)代文閱讀任務的教學過程。要使這一教學過程得到科學的、有機的全面控制,并形成一個完整的運行機制,以保證總目標的達成,就需要對總目標加以逐層分解,使之細目化、行為化。
大綱對“閱讀能力”要求的這6句話, 歸納起來是從“會讀”和“讀會”兩個方面提出要求的。“會讀”主要指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即“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培養(yǎng)默讀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斷”和“能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養(yǎng)成讀書看報的習慣”?!白x會”則主要指對閱讀材料的理解能力。即“讀一般的現(xiàn)代文,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寫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以及“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皶x”和“讀會”是辯證的統(tǒng)一,只有“會讀”才能“讀會”,“讀會”了,“會讀”的能力就得到了相應的提高。下面我們把“九義”大綱所規(guī)定的“閱讀能力”這一總目標,按布盧姆認知領域的四個層面,本著“分層優(yōu)化”的原則予以分解,并分述于后。
一、認讀感知能力
整體的認讀感知能力是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的最基本的能力,它包括如下能力要求:
1.能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懂得文章寫了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寫。
2.能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在語句中的含義,包括常用字的正音、正字、釋義以及基本字義、詞義的辨析等。
3.能懂得作者是怎樣寫的,即文章要表達什么中心,層次結構怎樣安排。
4.能感受課文的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即愛什么、恨什么,歌頌什么,反對什么等。
5.能辨別各種文體,懂得各種文體的要素,并根據(jù)各種文體的特點進行閱讀。
6.能把握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并提出自己的疑難問題。能利用有關材料自己解決疑難問題。
7.能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
8.能指出常用的修辭方法(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和反問)。
9.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0.能用摘錄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積累閱讀材料, 記憶或背誦一些精彩的片斷。
這個層次采用的閱讀方法是“速度概覽”,從記時閱讀到限時閱讀,最終達到每分鐘500字的閱讀速度。
二、理解分析能力
“理解分析能力”比“認讀感知能力”高一個層次。這個層次的特點是訓練更為復雜的心智活動和思維能力,它伴之以“精讀細研”的閱讀方法,以達到對課文(閱讀材料)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它包括如下能力要求:
1.能積累較多的詞匯,理解關鍵性詞語在句中的含義和作用。
2.能分析文章的段落結構,歸納段意和中心思想。
3.能整體感知語段或篇章,理清文章的線索和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選取了哪些材料,表現(xiàn)了什么中心,采用什么文體及表達方式,文章怎樣起承轉合等。
4.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關鍵性語句(中心句),分析與其他語句之間的關系。
5.能根據(jù)不同的表達方式和語體特點閱讀課文,了解基本的寫作方法。
6.能從文章的內容中體會作者的態(tài)度和觀點,能分析主題思想及其意義,并作出自己的評價。
7.能領會文中重點句子的深刻含義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8.能就課文內容、語言、寫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問。
在多年的中職英語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存在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甚至一看到英語閱讀就畏懼等問題。老師為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往往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選擇不同題材的英語文章,對學生進行閱讀強化訓練。這樣做,既增加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效果又不見得好。其實,中職課本中的閱讀課文,題材廣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教師完全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利用現(xiàn)成的課文材料,通過閱讀課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中職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薄弱,接受能力不強,運用英語的基本技能欠缺。而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課教學主要以講解詞匯、分析句子結構為主。雖然學生的詞匯量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對文章的理解只注重于句子的結構分析,因此學生只學了許多語法規(guī)則,而沒有學到閱讀的方法,自然也無從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平時的英語學習基本上以記單詞,做語法練習題為主,到了考試及綜合訓練時才有閱讀練習。由于閱讀的每篇文章含義都不同,不像語法有規(guī)則可循,因此學生在屢受打擊后,面對英語閱讀茫然無措,更不可能有興趣去做大量的課外閱讀練習,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必然成了空談。
閱讀關鍵在于“理解”,理解能力是閱讀中最重要的能力。閱讀理解的程度由低到高可分為表層理解、深層理解和評價性理解三個層次。表層理解只是懂得文章字面的意思;深層理解則要求讀者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評價性理解則需要讀者對作者所表達的內容說出自己的看法。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設計問題時有難度差異,根據(jù)閱讀理解三個層次設計教學過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理解層次不斷深入,逐漸實現(xiàn)由知識到技能再到運用的轉化。
認清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后,老師就得有策略地給學生傳授基本的閱讀方法及步驟。
常用閱讀方法有skimming(略讀,只求了解文章大致內容),scanning(檢索讀,在對文章進行skimming之后,從閱讀材料中找出特定的信息,如數(shù)據(jù),年代或事件等),task reading(為解釋某個具體問題而閱讀)等。一般我們按閱讀目的選用相關閱讀方法。如果是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我們就可用skimming訓練學生快速瀏覽,領會大意或抓主旨的能力;如果是尋找具體信息,scanning就更適合;如果是了解具體內容或更深層次地理解文章內在聯(lián)系,以推斷作者意圖或看法,要放慢速度細讀,而且要理解文章細節(jié)和篇章結構;如果只是為了消遣與興趣,泛讀就最恰當。
我們還要讓學生了解用于檢測閱讀理解的問題設置方法有哪些,這樣,閱讀訓練會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問題設置一般有:①重述(restatement)文章某些內容,選項給出時有真有假,有對有錯,檢測讀者是否理解原文。②詞句理解(lexical item),即句中一個詞或短語讀者能否通過上下文語意,推測其確切含意。③推理判斷(inference),在綜合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推斷深層次的判定或作者意圖、傾向等。④總結,對材料進行概括總結。⑤主題句(考查概括能力,一般表達為“Which is the best title?The main idea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is ...”)。
閱讀理解的基本步驟:第一步,快速瀏覽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第二步,閱讀文后題目,暫不作答,帶著這些問題仔細閱讀文章。一邊讀一邊完成簡單淺顯的題目。第三步,分析全文,進行推理,比較和歸納,解決難度較大的題目。第四步,通讀全文,檢查所答題目是否正確。
此外,應指導學生重視文章的標題和段落的主題句。文章的標題,往往指明了文章的中心議題,而段落的主題句,則概括該段中心意思。
關鍵詞:閱讀教學;速讀;能力
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人才。對人才的培養(yǎng)的要求,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的。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也是一個信息時代。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技能將作為一種無形的經濟的主要特征,單位與單位之間的競爭,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的競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同社會之間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都具體化為知識的競爭。這里所謂的知識,包括科技知識和人文知識。
因而,現(xiàn)代社會要求學校所培養(yǎng)的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基本技能,以及運用現(xiàn)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語文教學要“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xiàn)代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和能力”,要“開拓學生視野,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p>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閱讀訓練,尋求最佳的課堂教學程序,優(yōu)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益,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是當前語文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教給學生方法,實現(xiàn)閱讀訓練規(guī)律化
要達到快速高效閱讀的目的,必須要教給學生方法,把握閱讀的規(guī)律,實現(xiàn)閱讀訓練的規(guī)律化。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組織各種閱讀材料,讓學生廣泛閱讀,在閱讀中尋求規(guī)律,形成技巧,在精讀理解中達到既快又準的目的。
1.引導學生按固定程序閱讀,迅速捕捉信息
在計時閱讀時,由于時間的限制,必須引導學生按固定程序閱讀,教會學生迅速捕捉信息的方法。
教學中,我們可以傳授閱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傳授基本知識,與常規(guī)教學相同,即將字、詞、句知識,講語法、修辭知識,講篇章結構知識,講文學文化知識,并且綜合歸納,力求給學生較全面的知識構架和較多的知識積累,為他們的閱讀自學準備一個初步的知識基礎。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方法指導,進行閱讀示范,把學習目的和任務告訴學生,把完成任務的方式、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知道掃視或一目十行是怎樣進行的。
快速閱讀的基本要點有:
(1)標題;(2)作者;(3)出處及發(fā)表時間;(4)基本內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實;(6)文章特點;(7)文中的基本觀點。
這七項內容,不單要有一般記憶,還需要有思考,要邊讀邊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資料,略過其對己用處不大的內容。
教給基本方法,還要教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選擇參考書的方法,掌握解釋字義、詞義的方法,把握語境、理解詞義的方法,分析語段、概括段義的方法,總結中心、歸納寫作特點的方法,調動知識和生活經驗,聯(lián)想而豐富作品內涵,加強理解作品意義的方法等。
快速閱讀的基本程序是:
(1)粗讀:快速閱讀全文,略知內容,完成簡單的閱讀目標。
(2)細讀:全面細心閱讀,熟知內容,批寫課文,完成多個閱讀目標。
(3)精讀:分析研究重點內容,深入課文,學習精華,完成重要的閱讀目標。
固定程序閱讀的好處是:
(1)固定程序閱讀要求運用明確而連貫的思維程序,所以可以由雜亂無章的、毫無條理的閱讀過程逐漸形成具有一定程序的閱讀過程。
(2)固定程序閱讀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和記憶讀過的材料的能力。
(3)現(xiàn)代的一切科技讀物、通俗讀物和社會政治讀物,都有相當大的水分,固定程序閱讀,可以更快理出要點,把握文章內容。
2.幫助學生總結快速歸納段意的規(guī)律
段意歸納,首先要全段內容有一個直覺感知,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將綜合的意思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深化提煉,最后將得出的段意參照該段原文,嘗試對段內各句句意進行覆蓋,檢驗段意概括是否正確。
總之,歸納段意的一般方法及其道理是應當讓學生了解并掌握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展示典型的和不典型的若干段落,讓學生加以分析,及時引導學生總結。我們會發(fā)現(xiàn)段落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有中心句的,一種是沒有中心句的。有中心的,其中心句就是段意,其他語句都是為闡述中心句服務的。對這樣的段落,找到了中心句,就找到了段意。
段落的中心往往是在段首,其次多在段尾,少量的在段落中間。對沒有中心句的則要進行概括歸納;而有的段落雖無中心句,但有對段內各層層意概括的句子或詞語,那么將能概括層意的句子或詞語歸納起來也就是段意,對那些既無中心句,又無概括層意句子的段則需完全概括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這些歸納段意規(guī)律歸納如下幾條:
(1)有中心句的,中心句就是段意,中心句多數(shù)在句首,其次在段尾,少數(shù)在段中。
(2)無中心句的,需要概括或利用能概括層意的語句進行概括;
(3)可以利用提示性詞語或記敘段中的抒情句、議論句找到中心句。
3.快速辨析文章的結構與思路的規(guī)律
分析文章的結構是把握作者寫作思路和脈絡的重要方法,也是從整體上把握文章主旨、分析文章寫作技巧的重要一環(huán)。但文無定法,文章的結構形式也是千變萬化的。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文章,讓學生從文章中尋找它們在結構上的共性,發(fā)現(xiàn)文章的基本結構模式。
分析文章結構必須注意不同文體的結構特點:
記敘文(包括散文)常常以時間推移、空間轉換、事件經過、感情變化為線索來組織材料。
議論文則一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間的論證結構又有并列式、對照式、總分式、遞進式等。
說明文往往根據(jù)說明對象的不同分別采用結構順序、空間順序、觀察順序、邏輯順序來結構文章。
這些方法、規(guī)律,可以讓學生歸納小結,也可以由教師給予提示。只要牢牢把握住這些規(guī)律,熟悉這些規(guī)律,甚至讓這些規(guī)律在腦子里形成定勢,每到讀書時,就會自然地運用規(guī)律,快速高效地閱讀與理解。
二、通過計時訓練,激發(fā)學生的緊迫感
中學生閱讀速讀慢,主要是由于閱讀能力低,時間觀念不強,缺乏緊迫感。因此,利用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借助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計時訓練,是提高閱讀效率的有效手段。
具體做法是:
1.利用各種媒體,準備好閱讀素材,并按要求設計練習題。
2.規(guī)定時間,讓學生閱讀材料,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練習。
教師逐題公布答案和評分標準,學生互相評分,并計算閱讀速度、理解率。
三、用量化訓練實現(xiàn)快速、高效的閱讀訓練
學生都有表達自己的心理欲望,教學中我們必須努力創(chuàng)造這種表達和表現(xiàn)的機會,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從檢測中獲得信息反饋,了解知識遷移和運用所達到的層次,以便調整訓練計劃。
快速高效閱讀訓練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方法。我們可以借助計算機,將快速精讀能力分解為若干種具體能力點,對每一項能力訓練進行量化處理,采取先分項、后綜合的訓練方法,就可以實現(xiàn)速讀、精讀的量化訓練。
實踐證明,速讀訓練、快速歸納段意訓練、快速提煉中心思想訓練、快速辨析結構與思路訓練、快速鑒賞藝術特色等能力訓練,都是可以實現(xiàn)量化的,訓練的效果是顯著的。
四、借助電教媒體進一步拓展學生的閱讀面
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日益普及的今天,電子閱覽室、網(wǎng)絡文學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并日益受到學生的關注。
1.引導學生閱讀文學名著
文學名著以其無與倫比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尤其在當代,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行,高考制度的進一步改革,閱讀文學名著已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名著將文學形象所特有的模糊性、典型性發(fā)展到了極致,為人們充分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提供了極好的“起點”;同時,許多名著蘊含豐富的哲理,教師可以借助名著訓練學生形象思維,為全方位提高學生的閱讀材料奠定堅實的基礎。
2.引導學生了解網(wǎng)絡文學創(chuàng)作情況
網(wǎng)絡文學是用電腦創(chuàng)作、在網(wǎng)絡上傳播的供網(wǎng)絡用戶參與或游覽的新型文學樣式。它內容豐富、新穎,傳播快捷,深受學生歡迎。教學中,我們只要對學生認真加以引導,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是很有好處的。
由于借助媒體展示閱讀材料的時間有限,因此限時閱讀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出聲閱讀、用手指著一個一個的字閱讀,閱讀時擺頭、復視和只追求速讀或只求高理解率的毛病,達到提高閱讀效率的目的。
總之,借助電教媒體進行快速高效閱讀訓練,有利于調動非智力因素,有利于激發(fā)學習差的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是對語文課堂教學提出的新的要求?!岸辔招畔?,快吸收信息”是對語文教師素質的挑戰(zhàn)。因此,語文教師要適應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需要,必須不斷學習,要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問題法;語篇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8-019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129
語言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閱讀在以聽、說、讀、寫為主要技能的英語學習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圖式理論觀點認為,從本質上講,閱讀實際上就是學習者與閱讀材料及其語言文字信息彼此交互作用的過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在于:從學生的個性心理和認知特征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閱讀技巧和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下面筆者結合目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搞好閱讀教學的策略與方法談一些認識。
一、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閱讀教學理念陳舊滯后
受傳統(tǒng)閱讀教學理念的消極影響,許多教師熱衷于把講解詞匯、分解句型、羅列語法p剖析結構p歸納搭配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導致教學重復機械,毫無趣味。長期下去,這樣的閱讀教學何談興趣的培養(yǎng),何談積極性的調動?試想一堂索然無味p缺乏積極性調動p無視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的課怎樣才能鍛煉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二)疏于對閱讀教學方法的探究
在教學方法上,許多英語教師沒有形成和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切實可行的閱讀教學模式和方法,守著老一套不放p不思進取,更不愿靜下心認真地探究英語閱讀教學的方法與策略。長期以來,大部分教師疏于對閱讀材料的翻譯、理解的引導和啟發(fā),習慣于填鴨式的滿堂灌。他們喜歡根據(jù)詞典逐句逐字地翻譯,喜歡按照參考資料逐句逐字的分析等。殊不知,這樣根本無法體現(xiàn)出新英語課程標準所倡導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無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造成的結果往往是教師忙得疲于應付,而學生圍繞教師團團轉,只能被動地、機械地、消極地接受語言知識點,這種教學方法嚴重忽視了對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
二、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和方法
(一)更新閱讀教學的觀念是前提
以“教師為主導p學生為主體”是英語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教師要通過對閱讀基本技能的強化訓練和指導,改變“滿堂灌”的錯誤教學方法,大力實施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符合時代特色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而全面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理解的興趣,努力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積極性。
(二)引導學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
1.精讀,主要指對文章進行逐字、逐句、逐段地全方位認真閱讀。
2.泛讀,指為了概括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而進行的一種閱讀方法,
3.速讀,即指快速閱讀的方法。
4.略讀,又叫瀏覽法,包含下列兩個基本要素:
(1) 抓住關鍵。包括文章的標題、黑體字、斜體字等所蘊含的意義。
(2)了解大意。從閱讀文章的關鍵段落捕捉文章大意、背景等重要信息。
(三)實施語篇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關鍵
語篇教學的核心是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特定的語境中體驗并應用語言,是一個篇段結合的連貫的語言體系,具有拓展和延伸特點,它能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通過對文章中某個段落、某個句子的閱讀理解,達到對通篇文章較為全面的、系統(tǒng)的p正確的理解之目的,即實現(xiàn)“窺一斑而知全貌”的@喜效果。其次,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在特定情景的設置中引導學生借助上下文來大膽p積極地預測某個詞p某個詞組或某個句子的大概含義,進而達到對整段乃至整篇文章含義理解的目的。再次,教師要通過巧妙的導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主題句等重要信息并進行以點帶面p層層遞進p步步深入的閱讀和理解,這種高超的導入技能不但能幫助學生形成必要的心理準備,還能帶領學生盡快進入到積極的p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真正起到先聲奪人的奇特作用。
(四)問題設置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
閱讀教學要求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指導或本身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問題設置來對整篇文章進行預測――檢驗預測――再預測――得出結論的問題學習。積極的設疑和提問能極大地喚起學生的注意力。當然,教師的提問一定要體現(xiàn)出閱讀的目的性和針對性的特點,做到有的放失。一般說來,根據(jù)閱讀理解問題的層次可將問題的設置劃分為:
(1)Who/when//where/what/why/how…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
(3)The writer believes/implies that…
第一類型層次明了簡單,容易掌握,圍繞“什么人p在什么時候p在什么地方p做什么p為什么做以及如何做”的主線,幫助和引導學生逐層學習p分析和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第二類型要求學生在第一類型的基礎上學習,了解并掌握文章是與非的基本態(tài)度和觀點;第三類型強調對文章中心理念的凝練和升華,屬于最高層次,旨在要求和啟迪學生全面掌握本篇文章所蘊含的深刻思想以及倡導的理念。
綜上所述,只有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積極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思想p新理念,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力加強對學生閱讀技能的訓練,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tǒng)的p科學的閱讀教學策略和方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