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9-19 16:19:5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地理教育教學案例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案例分析:“農業(yè)地域類型”在人文地理部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點,歷年高考命題都有所涉及。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復習課,主要講解以種植業(yè)為主的農業(yè)地域類型:季風水田農業(yè)和商品谷物農業(yè)。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這兩種農業(yè)地域類型的區(qū)位條件和生產特點。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的基本目標就是全面系統(tǒng)復習、夯實課本基礎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結合高考考試說明,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重視學生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yǎng),進而提升學生的自我地理知識遷移思維能力。在現(xiàn)行的高考模式下,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非常重視語數(shù)外三科,課后花在地理、歷史等一些小學科上的時間幾乎沒有。因此,在復習每一個知識點時要先用幾分鐘時間瀏覽課本的相關內容。為了讓學生迅速進入高考復習的狀態(tài),我在引入新課部分采用近三年的高考題,再由高考題引出本單元的考點。在課堂的后半段,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觀看“季風水田農業(yè)”和“商品谷物農業(yè)”兩段視頻,分析比較這兩種農業(yè)地域類型的差異。
案例描述:課前,學生紛紛走進教室,看到教室后排黑壓壓地坐著幾排聽課老師,都不禁有些緊張起來。為了緩解學生們的緊張情緒,我在多媒體屏幕上播放著平時我所收集的有關季風水田農業(yè)和商品谷物農業(yè)的圖片。在輕柔的背景音樂聲中,學生的情緒逐漸放松下來,并用視覺的神經(jīng)感受著這兩種農業(yè)地域類型的差異。
上課鈴響了,我播放了江蘇省前三年有關農業(yè)的幾道高考題,問道:“同學們,通過剛才我們對有關農業(yè)的高考題的了解,誰能說出這些高考題主要考查了農業(yè)的哪些知識點?”學生踴躍發(fā)言,歸納出考查知識點主要是“農業(yè)地域類型的區(qū)位條件和生產特點”。然后我總結出本節(jié)課內容的考綱要求:1.季風水田農業(yè)和商品谷物農業(yè)的形成條件及其特點;2.掌握我國主要農業(yè)區(qū)的生產條件。
在分析季風水田農業(yè)的區(qū)位條件時,我采用“圖層疊加”的方式逐次分析該農業(yè)地域類型的區(qū)位條件,先自然條件:亞洲氣候圖、亞洲地形圖,后社會經(jīng)濟區(qū)位條件:亞洲人口分布圖。由于這是一節(jié)復習課,有關區(qū)位條件,我基本上讓學生自己讀圖分析。先讓學生結合前面知識,回憶區(qū)位條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再對照所展示的圖片進行分析歸納。針對學生的分析,我提了兩個問題:1.如何評價季風氣候對季風水田農業(yè)的影響?2.分析該農業(yè)地域類型的社會經(jīng)濟條件時,要不要分析其交通條件?學生踴躍發(fā)言,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基本都能夠知道季風氣候的優(yōu)點: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但對該氣候的缺點――“降水分布不均,水旱災害頻繁”往往想不到。關于第二個問題,學生回答較好,基本都知道季風水田農業(yè)屬于自給農業(yè),不需要分析其交通條件。
隨著時間的流逝,本節(jié)課不知不覺進行了一半,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我播放了兩段有關“季風水田農業(yè)”和“商品谷物農業(yè)”的視頻。由于學生平時生活在城市中,對于農村生活非常陌生,對農業(yè)生產活動更是不了解。當他們觀看著水稻的傳統(tǒng)生產方式時,一個個瞪著驚奇的眼睛,感嘆平時吃的大米原來是這樣生產出來的,課堂氣氛一下子推向一個小。“同學們,我們剛才觀看了季風水田農業(yè)和商品谷物農業(yè)的生產場景,誰能說說它們之間有哪些不同之處?”在他們看完視頻之后我提問道。由于在視頻中這兩種農業(yè)地域類型所展示的生產特征差異非常的顯著,學生爭相發(fā)言,并且基本上都能夠比較歸納出在經(jīng)營方式、單產水平、商品率、機械化水平、科技水平和專業(yè)化水平等方面的差異。
一、區(qū)域視角的選擇與運用
地理學習對象具有區(qū)域性特征,認識一個地理事物,有的要從全球角度去認識,有的要放在一個地方的角度加以考量,這些都涉及空間尺度大小和轉換問題??臻g尺度大小及轉換是區(qū)域視角的具體體現(xiàn)和操作要領,在不同的尺度下看問題,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大尺度的是宏觀的或整體性的規(guī)律,小尺度的是局部的特征、規(guī)律。教學中,教師要增強學生對尺度大小的敏感,教給學生劃分區(qū)域認識地理事物的方法。
教學程序:將地理事物置于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如果把區(qū)域視角比作“透鏡觀察”的話,對大區(qū)要“推鏡頭”――下分分區(qū),對分區(qū)要“拉鏡頭”――上位視角,由此體現(xiàn)區(qū)域差異性教學。區(qū)域視角的分析方法:①區(qū)域定位,分析地形、氣候的類型和特征;②以地形、氣候條件為基礎,確定相應的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③以自然地理特征為條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對主要人文地理現(xiàn)象的影響;④評價區(qū)域發(fā)展的優(yōu)勢條件和限制性因素;⑤確定區(qū)域發(fā)展方向、主要問題及其解決措施。
二、綜合視角的選擇與運用
地理環(huán)境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復雜系統(tǒng)。運用系統(tǒng)論的方法來認識地理環(huán)境,是當今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與學科思想,初步揭示自然環(huán)境要素之間、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復雜關系,從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環(huán)境的綜合性。綜合主要是區(qū)域基礎上的綜合,包括區(qū)域內部各個地理環(huán)境要素的綜合、區(qū)域發(fā)展過程中各要素相互影響的綜合、本區(qū)與鄰區(qū)相互關系的綜合、不同層次的地域間的綜合。
教學程序:區(qū)域特征是區(qū)域地理的核心知識,運用綜合視角學習區(qū)域特征的具體思路為:區(qū)域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等)―區(qū)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區(qū)域人文地理特征(人口、聚落、交通、經(jīng)濟、文化等)―區(qū)域整治和開發(fā)利用(資源條件、環(huán)境問題、自然災害、經(jīng)濟結構調整、重大工程等)。應用綜合視角時可利用因果聯(lián)系框圖,把有關的因素歸為若干組,再根據(jù)具體條件,先分析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把握主導因素,層層深入,遞進分析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的發(fā)展變化過程。
三、動態(tài)視角的選擇與運用
“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地理學的哲學特性已經(jīng)影響到了地理學的知識結構和研究方法。描述地理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動態(tài)視角主要有兩個維度:時間和空間。首先,地理事物總是沿著一定的時間順序來發(fā)展的,在內部、外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不斷地變化,最終呈現(xiàn)一定的狀態(tài)。其次,地理事物在空間上具有一定的變化動態(tài),地理位置、海拔、地形等因素成為制約或促進地理事物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教學程序:運用時間視角把地理事物放到一定的歷史過程中分析,在不同歷史階段事物發(fā)展程度不同,教學程序為“過去―現(xiàn)在―將來”;地理事物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特征不同,教學程序為“初期―中期―末期”。運用空間視角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變化的規(guī)律。教學程序上“按緯度順序、按經(jīng)度順序、按空間遠近、按相對位置、按垂直高度、按人類活動路徑等對空間規(guī)律進行探究”。針對面狀地理事物(地形區(qū)、行政區(qū)、氣候區(qū)、工農業(yè)區(qū)等)描述輪廓特征、分布范圍及區(qū)域差異;針對線狀地理事物(如山脈、河流、交通線、劃界線、海岸線等)確定走向和分布特征;針對點狀地理事物(如城市、礦產、山峰等)描述地理位置和相互關系。
四、生態(tài)視角的選擇與運用
【關鍵詞】 學案導學;地理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4-0-01
一、什么是學案導學
所謂“學案導學”是指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一改過去老師單純的講,學生被動的聽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和諧統(tǒng)一,發(fā)揮最大效益。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根據(jù)教師設計的學案,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然后根據(jù)學案要求完成相關內容,學生可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見解,師生共同研究學習。這種教學模式重要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習慣,教會他們怎樣學習、怎樣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為什么要進行學案導學
“學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礎上的針對學生學習而開發(fā)的一種學習方案,它能讓學生知道老師的授課目標、意圖?!皩W案”在新課程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指導預習,也可用于課堂教學,并且系統(tǒng)的學案還是一份很好的學習資料。
三、實施學案導學,全面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從“教案”到“學案”的轉變,其本質是教學重心由老師如何“教”轉變?yōu)閷W生如何“學”,必須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學習的目標,把學習目標設計成學習方案交給學生。
(一)準確的學案目標定位是提高地理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期望達到的目標。學生開始時就知道教師期望他們做什么,那么他們便能更好地組織學習?!蹦繕耸且环莺玫膶W案的統(tǒng)領,目標分為教師形成學案的目標與學案中學生學習的目標。
1、教師形成學案的目標
一份學案將讓學生在多長時間內,達成什么樣的學習效果這是教師形成學案的目標,學案編寫包括學習流程順序、活動的設計、信息的呈現(xiàn)方式、圖表數(shù)據(jù)的使用、探究問題的拋出及針對練習的數(shù)與質等,這必須經(jīng)過反復考慮,明確編寫的目的性。教師形成學案目標應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讓學生樂于探究,在探究中逐步深入,以獲得知識與能力。
2、學生學習的目標
“學案導學”是教學時能使學生始終處在“問題提出―問題求解―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在“學案”中將學習目標示意給學生,能使學生在課前的預習、課本中的學習及課后的檢查中,都可以“學案”為導向進行學習和小結,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在學習中也能有的放矢。學案中的學習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經(jīng)過實踐思考,我認為學習目標的確立應該具體、實在、可操作性強。
(二)活潑的學案過程編制是實現(xiàn)地理教學有效性的保證
1、節(jié)奏鮮明的學習流程安排
好的學案,如同一首優(yōu)美的旋律,節(jié)奏明快輕松。緊張時迭起,低回處凝聚心神。地理課程中信息呈現(xiàn)方式多樣,文字資料、數(shù)據(jù)表格、統(tǒng)計圖形、景觀照片等,讓學生不斷變換信息獲取方式。閱讀、思考、討論、繪制圖表、練習等活動有機穿插,交錯紛呈。比如“洋流”一節(jié)學案的學習流程安排如下:(1)激趣資料:“泰坦尼克”號慘劇、二戰(zhàn)中德軍自如地進出地中海。(2)自主學習:洋流概念與分類。(3)分組討論:洋流的成因與分布規(guī)律。(4)動手繪制:太平洋主要洋流運動線路。(5)個性張揚: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6)事實探究:同緯度的英國與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的天氣為什么不一樣?(7)深度思考:世界漁場的形成原因。(8)比較分析:哥倫布第一次與第二次航線的時間差異。(9)現(xiàn)實掃描:希臘“威望”號油輪在西班牙西北海域觸礁,發(fā)生原油泄漏的影響。(10)歸納小結:學生上臺總結發(fā)言。(11)當堂測試:小練習。本節(jié)學案通過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及相互協(xié)作,學習效果顯著。
2、豐富生動的導入資料引用
有趣才能樂學,樂學才會高效。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梢娕d趣在學習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能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熱情,對每一個新問題都樂于主動探究?這是我在每一節(jié)學案的編制過程中反復思考的問題。一節(jié)課要解決多個問題,對每一個問題,均設計一種激趣的引入方法,讓學生樂于探究。
地理學案中引入激趣的方法很多,利用時事新聞引入,利用生活實例、身邊的現(xiàn)象引入,利用名人詩詞等,但都要講求科學性、針對性、適當性原則。如學習天氣系統(tǒng)時,可引用“鳳凰”臺風對我國的影響;講述水污染時,可結合太湖綠藻事件、吉林石化廠爆炸事件;在水循環(huán)知識的學習中,可讓學生先思考“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是否有科學性錯誤;在分析垂直地帶性變化規(guī)律時,可引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引導學生思考等。作為解決相關問題的引子,學生往往熱情高漲。
(三)多元的學案評價機制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持久動力
1、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
由于受時間和精力的限制,課堂上教師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都進行評價。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估,對小組之間進行互評。學案在完每一個新知識,解決每一個新問題之后,都附有自我評價或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表。評價主要從態(tài)度、方法、小組合作的參與及貢獻、知識的理解程度等多個方面進行。
2、教師終端評價
案例教學思想萌芽很早,正式被提出則是在1918年的美國。它能從20世紀初正式確立,到今天仍不斷受到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必然有其緣由。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處于不斷發(fā)展之中。不同的研究者和使用者對案例教學的認知常存在差異,其它教學思想方法也經(jīng)常滲透在案例教學過程中。
地理案例教學全過程可分為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后評價三個階段,本文主要論述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施策略。根據(jù)實踐,可將地理課堂案例教學分為四個部分:案例的引入、案例的探究與討論、案例拓展和小結評價。
一、案例的引入
案例作為地理案例教學的重要載體,引入的時機和方式對教學效果都會產生明顯影響。地理案例具體的引入時間視案例和整個教學的設計以及課堂教學情況而定,以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有的案例較長,而學生對相關知識了解較少,這種情形下可以考慮在課前將案例發(fā)給學生以使其盡快熟悉,提高課堂學習時的效率。而有的案例可能并不適合一次性展示給學生,這時候就要根據(jù)教學設計的安排和實際教學活動情況來確定呈現(xiàn)給學生的時機。案例的引入方式既要看地理案例的內容也要看案例在整個案例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應以最適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方式展示。如在農村中學教學中,有些地理事物可能農村學生在課前從未接收相關的外形信息,而外形特征在教學中又有較強的相關性,這時候就應考慮以圖像的形式展示給學生。
(下轉第79頁)
(上接第78頁)
地理案例的引入并非僅僅局限于呈現(xiàn)給學生,地理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案例只是一個載體,學生可能并不能對案例加以很好的利用,尤其是在采用地理案例教學方式的初期,因此,教師需要加以適當?shù)囊龑?,以幫助學生更快地邁出自主學習的步伐。教師最好的方式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而非直接給出問題,因為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也是形成地理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地理案例教學要求教師以案例為載體將學生引入地理學習情境中,這個環(huán)節(jié)處理的好壞將會影響學生能否進入地理學習情境以及進入的快慢與深淺。
二、案例的探究與討論
案例的探究與討論是地理案例教學過程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之一,該步驟完成的情況將直接影響學生部分地理能力的形成,同時還會影響下一環(huán)節(jié)遷移過程的進行。探究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各方面,對任何事情和所有事物的認識都屬于探究,這被人稱為普通探究,而科學探究則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討論則是進行案例學習的一種方式,包括小組討論和班集體討論。在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后,地理教師應在此環(huán)節(jié)通過一些引導如講解、提問等手段使學生更深入學習情境中,完善學生自身的知識體系。教師應引導學生圍繞共同的地理問題和學習任務,以學習小組、討論小組等形式在各種交往關系中學習。學生通過表達,可以形成更清晰的地理知識結構,通過反思問題解決過程則能夠總結經(jīng)驗和方法,因此,在此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以自主或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師在此環(huán)節(jié)應從傳統(tǒng)“授課者”的角色轉變?yōu)椤敖叹殹鄙踔痢皩W習者”的角色,因為教師也可以參與學習過程,教師作為學習者參與過程將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討論是案例學習的一種形式。一般情況下,討論的開始是由教師掌握的,因此,教師應注意根據(jù)教學情況在適當時機開展討論。小組討論和班級討論于何時開始,何時結束都受到地理教師的控制。討論可以是直接進行班級討論,也可以是先進行小組討論,而后班級討論。在時間和案例內容許可的情況下,最好兩種討論方式都采用,因為如果只開展班級討論,學習者個體的交往常常不夠充分,盡管在班級討論的情況下也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小組討論。地理教師在組織班級討論時應注意選好討論的第一位發(fā)言人,因為第一位發(fā)言人對后續(xù)的班級討論會起到很重要的示范作用,將直接影響討論的深入程度和發(fā)展方向。因此,地理教師在小組討論時就應注意各組成員討論的情況,以為后面組織班級討論打好基礎。
教育是為了讓每個受教育者都獲得發(fā)展,地理教師在討論時應多關注較少參與這種教學交往活動的學生,一方面要多加以鼓勵,另一方面還應尋找原因以尋找更具針對性的辦法。如在面對挑戰(zhàn)性任務時,當學生感到教師不會對其加以過度批評時,挑戰(zhàn)本身就能使其獲得更多的激勵,反之如果學生們對于犯錯或猜想的效果有所顧慮和擔心的話,挑戰(zhàn)帶來的激勵效果就會減少。
三、案例拓展
盡管在案例選取時強調典型性,但是案例還是具體而獨特的。地理事物受區(qū)域性影響很大,地理案例在學習遷移時受到的制約也就相對更多。這時候就需要對案例進行拓展學習,以讓學生真正獲取地理學習的能力,而不只是獲得一些一成不變的地理知識。根據(jù)奧蘇伯爾的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對學習者后繼學習有重要影響的三個變量是可利用性、可辨別性、穩(wěn)定性和清晰性。從該理論中可獲得這樣的認識,對原有案例的鞏固及與原有案例具有相似性但又有差異的新案例的學習會促進后繼學習的進行。因此,在原有案例討論的基礎上,地理教師還應讓學生使用同樣原理但有差異的新案例進行學習,以保證他們能更靈活地運用已學過的地理原理。
四、小結評價
不管是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模式,還是地理案例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快要結束時都應進行一個小結。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小結由教師來做,而地理案例教學中既可以由教師完成,也可以選擇學生來完成。與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模式類似,地理案例教學的小結也應包含對教學知識的小結,但地理案例教學并不止于此。該模式下的小結還可以包括對案例本身的小結和討論過程的小結。小結可以幫助學生對案例討論中學習的知識進行鞏固,和其它知識形成聯(lián)結,完成對地理知識和能力的建構。
關鍵詞:有效教學;轉變觀念;引導示范;辨析解惑;遷移拓展
新課程改革依據(jù)建構主義理論,制定了新的課程標準,高中地理教材的編寫側重于用案例建構教材體系,即把教材看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fā)展、能力形成和人格建構的基本素材,對于案例內容不是要求全盤接受,而是讓學生在案例的探究、分析、批判和總結、歸納的基礎上,建構自己知識體系;通過案例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jīng)過幾年來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深刻體會到,為達到有效地在高中地理課堂中進行案例教學的目標,應該做到:
一、轉變觀念,選擇案例
傳統(tǒng)高中地理教學,只注重對地理規(guī)律、原理的認識和運用,對知識來源的過程缺乏探究,對研究性和創(chuàng)新性能力培養(yǎng)不足。為實現(xiàn)新課改提出的“提高科學素養(yǎng)”“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意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等理念,運用案例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當然,案例教學不是為了掌握案例本身所涉及的基本知識,而是要在案例分析中,把案例當成提示地理原理和規(guī)律、啟迪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載體。因此,教師應充分吃透課程標準,領悟教材中案例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結合本校的學生實際和時展的需要選編出更有校本特色的案例,為實施有效實施教學奠定基礎。選用案例通常要注意以下幾點:
1 選編出對應課程標準的要求,類似于教材的案例
案例本身是對課程標準的具體呈現(xiàn),因此,案例中應包括對應于課程標準的可供解讀的知識和能力要素,這樣在課堂案例探究中,便于實現(xiàn)對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規(guī)律的解讀,同時在案例探究中建構起地理學科能力。當然替換教材的案例時,選擇類似于教材的案例,會讓學生消除陌生感,便于課后開展鞏固性的探究。
2 案例的信息點明確、針對性強,有引導學生活動和思考的價值
案例教學中學生的活動在于對案例信息的提取和加工處理,信息晦澀的案例會加大學生解讀過程的難度,過多的無關主題的信息會沖淡推導地理規(guī)律的主題,直白的信息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因而,案例的組成要素(圖、文、表格等)應該清晰明了,同時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實際“問題”的興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3 案例應該有激發(fā)興趣的元素,案例選材可適當多樣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用興趣激發(fā)探究的原動力,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案例,領悟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固化樂于在研究中學習的習慣。一般而言,鄉(xiāng)土地理、熱點內容,學生的興趣度較高。選材的渠道多樣化,能避免教條地利用案例,能多層面認識以及深化理解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的地理知識體系的建構。案例材料類型多樣,不等同于案例繁多,根據(jù)內容難易、課堂容量確定每節(jié)課中需使用案例的數(shù)量。
二、積極引導,示范案例
利用案例研究進行教學是教學理念變化的重要體現(xiàn)。案例探究離不開案例素材的展示和研究過程的示范。案例素材展示可以將案例中的信息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許多地理案例要涉及文字、圖、表、模型等直觀教具,甚至參觀訪問、網(wǎng)上查找等,教學過程中將這些直觀性材料,用多媒體、實驗、場景模擬等形式展示,可以節(jié)省課堂教學時間,快速引導學生進入到探究問題的情境中去,為提高案例教學的課堂效率,教師對于案例探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應適當進行示范性引導,示范不是越俎代庖,而是科學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體系和能力的建構。
三、嘗試解惑,辨析案例
案例教學使得課堂上同學之間的信息交流、師生之間的信息反饋更重要。同學之間通過討論小組的質疑、辯論,可以全面系統(tǒng)地挖掘案例中的信息,信息的加工和處理過程更優(yōu)化,語言表達更嫻熟規(guī)范。教師的引導作用在于適時地給不同小組研究中出現(xiàn)的困惑進行解答,對共性的問題給予集中指導、矯正。在辨析案例中,挖掘學生的經(jīng)驗資源,從最近發(fā)展區(qū)上引導學生的知識生成。教師的解惑應該在重點、難點的環(huán)節(jié)上,不是全面講解。
地理高效課堂之所以高效在于它塑造了熱愛學習知識的人,如何塑造熱愛學習知識的人,也就是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自主、合作、探究,是我們每位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高效課堂盡量給學生更多時間,要少講精講,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發(fā)展各種能力。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愉快地完成我們的目標,這應該是我們高效課堂的最終目的。學案可以作為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之間的中介,借助學案改進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改進教學中師生互動模式,引導學生正確地確立學習目標和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二、地理案例的選擇與編寫
隨著信息交流的不斷發(fā)展,教師比較容易獲得大量的事實材料或現(xiàn)成的案例。但由于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等的差異,在案例教學中,教師一般都需要對案例進行挑選和修改,甚至撰寫案例。教師在案例選編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要創(chuàng)設好一個情境
一個好的情境能把學生從興奮的課間帶到課堂上來,且根據(jù)這個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使學生更加迫切地想知道由情境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譬如在上《南亞》這一節(jié)時,首先我根據(jù)學生已有知識問學生:“西游記中唐僧是到哪一國取經(jīng)呢?”“印度屬于亞洲的哪個區(qū)域呢?”“泰姬陵是哪一國的?”又問:“同學們想了解南亞的哪些知識?”這時教室里開始沸騰了,同學們齊刷刷地舉手問:“南亞有多少個國家?”有的說:“我想知道南亞的氣候,南亞有哪些景點?以后我到南亞去旅游,什么時候最好?”“南亞有哪些著名的城市?”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激發(fā)起來了。
2.學案設計中要有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學案設計中要有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讓學生明白這節(jié)課要獲得哪些知識、技能,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同時它也可用于課后學生檢測自己是否達到了預設的目標。教學目標的制定不能太籠統(tǒng),要明確,要具有檢測性。比如說,《中國的地形》這堂課同學們要記住地形特點,要在圖中找到重要的地形區(qū),通過地形特點,理解中國的降水、河運、水能,要能解釋水能價值等。
3.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合理安排小組任務和展示內容
一節(jié)課的內容往往很多,如果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教學,完成任務是沒有問題的。但采用學案教學法,因為多了許多學生討論、解決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往往難以完成全部任務,因此需要教師合理規(guī)劃、統(tǒng)籌安排,使學生既能掌握每一節(jié)課要掌握的知識,又有機會得到很多方面的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譬如在設計《中國的地形》的學案時,教師可以把《中國的地形》的基礎知識分成四個任務:
任務一:我國地勢特征我國地勢高低,大致呈級階梯分布。
任務二: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分布狀況對氣候、河流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有什么影響?
任務三: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寫出山脈名稱。
A.東西走向: 、 、 、 、 。
B.東北―西南走向: 、 、 、 、 、
、 。
C.弧形走向: 。
D.西北―東南: 、 。
E.南北走向: 、 、 。
任務四:主要地形區(qū),寫出地形區(qū)名稱。
四大高原: 、 、 、 ;四大盆地: 、
、 、 ;三大平原: 、 、 ;三大丘陵: 、 、 。
三、地理案例的實施
初中地理案例教學的實施一般分為三個步驟。
1.提出地理案例
地理案例的提出方式多種多樣,有現(xiàn)場參觀考察、地理文案材料、多媒體展現(xiàn)、教師學生描述、模擬實際情景等。案例提出的動機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研究,加深理解,或引發(fā)學生拓展,培養(yǎng)地理創(chuàng)新能力。
2.分析討論地理案例
分析案例的關鍵是將案例的內容與相關地理知識、地理原理聯(lián)系起來,研究討論其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教師的職責是啟發(fā)引導、組織調控、創(chuàng)造一個“整體參與、充分民主、鼓勵競爭”的開放式課堂,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徹底獲得“自由”,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以致各種能力得到充分發(fā)展。
3.評價地理案例
關鍵詞: 高中地理 新課程教學 案例探究
【分類號】G633.55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對于知識分子的要求越來越高,面對這種情況,國家提出了科教興國戰(zhàn)略。同時,為了滿足社會文化與科技的發(fā)展,在全國相繼進行了新課程改革。地理是高中文科課程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文科主要的學習課程之一。對于高中地理新課程案例教學探究是我們深化學習和執(zhí)行新課程改革核心思想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和方式。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中對于地理教學的方式和理念的改變,地理案例教學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但是我們的不得不承認,在我們的教學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基于此,本文對于高中新課改地理課程中案例教學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在這個基礎上,對高中地理新課改課程案例教學提出了一些方案。
一、關于案例教學的定義與界定
1、關于案例教學的定義
案例教學是最近才興起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在我們的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案例教學主要是通過一種對于一個具體問題和具體教育場景的描寫和描述,通過這些方法,讓學生思考在這個問題和場景中出現(xiàn)的小問題,并且對學生的思考加以引導,讓學生自行進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方式的分析和討論以及解決。換言之,案例教學就是教師通過將在以往教學或者其他教學中的真實案例、典型的案例等等作為我們一個教學章節(jié)的引導情境,并且通過這些案例和情境引發(fā)學生對于案例或者情境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事物的一個思考,M而引起學生之間對于問題或者事物的討論的一個過程。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老師對于學生討論的方式和討論的范疇加以引導,通過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這樣一種方法就是我們所說的案例教學方式,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自主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團隊協(xié)作能力。
二、新課改地理案例教學的特點
地理案例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講一個地理教學案例提出來,然后學生通過教師對于這個場景或者案例問題的描述,然后對于場景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一個思考和討論,這樣一種地理教學方式。一般來說,地理案例教學方案和我們一般的案例教學沒有什么本質的區(qū)別。但是不同的僅僅是加入了地理這個學科具體的學習場景和學習問題。但是由于地理本身與其他學科教學有著自身特有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特點,所以,我們地理案例教學也有自己應有的特征:
1、地理案例教學的實踐性很強
在我們的地理案例教學中,通常需要我們的學生進行一個實踐性質的思考和觀察。新課改之后,對于地理的教學要求更加的廣泛和多樣化,需要我們地理講一個抽象的知識概念轉化為一個學生能夠快速讀懂,能夠快速學習的具象化教學。所以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能夠有一個方式,講一個抽象化的地理問題,具象的表述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加快速的吸收新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例如,在我們教學地球自轉的那一章節(jié)內容的時候,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非??菰锏囊环N教學方式,但是,通過案例教學,將之前的教學案例拿出來,學生就會很輕易的弄懂,也可以很輕易的接受關于地球自轉的理論知識。
2、地理案例教學互動性強
地理學習本身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互動過程,在我們的地理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的方式方法,就更加增加了我們教學中的互動性。在地理案例教學中,往往我們需要通過對于以學生為主體,但是教師在其中的主導地位不能動搖,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與教師的討論中解決地理問題,學習地理新知識。在講述區(qū)域地理關于美國地理知識的那一章節(jié)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先放一段關于美國地理位置等等知識介紹的視頻,然后,我們就可以通過視頻與學生活動,相互提問,關于美國地理知識的問題,然后一起討論。
三、地理案例教學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的具體應用
1、案例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施步驟
在新課程教學中,高中地理案例教學要遵守一定的步驟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效果和結果,對于案例教學節(jié)奏把握能夠更好的將案例教學應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中。第一、對于地理案例和地理情境的展示和展現(xiàn)我們應該發(fā)放資料、進行PPT展示、視頻資料播放、或則老師的口頭描述以及學生或者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演繹展示;第二、通過對于地理案例的展示,引出課堂的問題思考,并且最終引導出案例所要向學生們提出的核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特別注意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尤其要引導學生對于問題思考向著一個案例核心問題方向展開,不能讓學生的思考太過于發(fā)散,否則不能達到案例展示的目的和意義。第三、將幾個主要的問題交給學生,然后對學生進行分組進行討論和學習,引出問題之后,老師與學生一起積極參與對于問題的討論和研究,這樣可以促進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這樣也能夠保證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了問題的討論中來。第四,總結問題與討論結果,以及對結果進行評價分析。通過這樣一個步驟,讓學生明白自身知識掌握的不足與問題的研究的不透徹點。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的實施策略
對于高中地理案例教學中,不僅要按照一定步驟進行一個教學,同時,在具體的教學中應該注意對于教學策略的應用。首先,老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每一個觀點,即使觀點有問題。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觀點和問題,這樣才能保證整個案例討論順利進行下去。同時,也要注意關注每個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注意那些討論不積極的同學,對他們進行一個特別的關注。最后,我們在選擇案例的時候要注意案例討論的可行性以及與課本問題的聯(lián)系性。
結束語
在我們高中地理的教學中,地理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已經(jīng)得到了很多師生的關注和好評,對于這種教學方法是一種比較科學和前衛(wèi)的教學方式,具有很大的開發(fā)潛力。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也要主要對于案例教學使用時的方法的把握,讓案例教學的有點得到最大的發(fā)揮。
參考文獻
[1]王佳佳. 高中地理新教材案例教學方法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許杰膠. 新課程高中地理選修課程教學案例開發(fā)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7.
關鍵詞: 全班教學 師生話語 時間比例
一、引言
全班教學是最常見的教學組織方法,也是大多數(shù)教師最熟悉的教學模式。第二語言課堂全班教學需要有很多語言交流活動,即課堂互動。課堂的大量時間都用在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語言活動上面。本文運用教師訪談、課堂觀察、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對某個老師的某個班進行了個案調查,集中討論該第二語言課堂全班教學師生話語時間比例問題。
二、相關理論
研究者把第二語言教學活動歸納為7種類型并用代碼表示。它們是:(1)TL——教師講授:描述、解釋、敘述、引導。(2)TQ——教師提問:關于內容和過程的提問,要求學生回答。(3)TR——教師回應:表揚、鼓勵、說笑話、接受或采納學生意見、委婉地批評等。(4)PR——學生回應:學生直接回答教師問題或回應教師指令。(5)PV——學生主動行為:學生主動發(fā)表意見或提問。(6)S——冷場:停頓、短暫的沉默。(7)X——其他難以歸類的教學活動:混亂、聲音難以分辨等(Brown 1975)。
研究者應用上面的7種類型代碼來描述全班教學活動發(fā)現(xiàn):不管是第一語言課堂還是第二語言課堂,教師講話的時間都達到了約70%(Chaudron,1988)。據(jù)資料表明,在中國以教師為中心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和發(fā)表見解的機會甚微,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因而學生所獲得的可理解的語言較少,不利于語言習得。
從師生話語時間比例的角度,研究者歸納出4種全班教學模式,以下是其中的2種(Richards.Jack C.&Lockhart Charles,2000,p.150-151)。模式1是最常見的,可能發(fā)生在任何一堂課的任何一個階段。先是簡短的教師講述,然后是教師提問,簡短的學生回應,教師回應,又是教師講述。模式2是無經(jīng)驗的新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師提問卻無人回答,然后不得不自己講述,這相當于教師在自問自答。
模式1
模式2
三、課堂觀察
1.觀察對象
此次課堂觀察在寧波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Y老師教授的一門基礎英語綜合課上進行。在訪談Y老師時得知這是英語專業(yè)大一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學生成績較好,各科總成績排名在年級前30%。Y老師一般是采用全班教學,讓學生自己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問,因為時間不允許,沒有小組討論。
2.觀察過程
本人聽了該班六次課,做了詳細的聽課記錄,并且做了錄音和攝像,最后選取了一段能代表Y老師教學模式的錄像進行本次各案調查的主要分析對象。該段錄像共持續(xù)1030秒,即17分10秒,從上課鈴聲響起開始拍攝。
3.觀察結果
本人對該段錄像進行了仔細分析,模仿本文第二部分的兩個模式,記錄下了在此次個案調查中該老師表現(xiàn)出來的典型教學活動模式(表格1-3),并且還計算出了該班的全班教學師生話語時間比例(表格4-5)。
表格1
表格2
表格3
表格4
表格5
4.表格分析
分析表格1-3可知,Y老師的全班課堂教學模式屬于或類似于本文第二部分的兩個基本模式。表1中有下劃線的時間區(qū)域屬于模式1,即簡短的教師講述——教師提問——簡短的學生回應——教師回應——教師講述。表2、3中有下劃線的時間區(qū)域類似于模式2,即教師自問自答。只不過不同的是,模式2中在教師提問之后是學生沉默造成冷場,而Y老師提問后是學生在小聲討論,但又分辨不出誰在說什么。
分析表格4-5可知,該老師的課堂全班教學活動中,教師講話的時間大大多于學生發(fā)言的時間,需要進行師生話語時間比例調整,否則影響學生第二語言的習得效果。
四、問卷調查
1.調查對象
與本文第三部分的觀察對象相同。
2.問卷設計
該問卷共12個問題,全部是單選。設計目的是調查學生對Y老師的全班教學師生話語時間比例的看法。這些問題分別從7個方面設計,即師生話語時間比例、教師講授、教師提問、教師回應、學生回應、學生主動行為、冷場。
3.調查結果與分析
(1)
由1項得知,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課堂上Y老師講話時間適中,而對照第三部分課堂錄像分析的結果可知大部分的學生深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認為絕大部分的時間應該是老師講學生聽。由2項得知,大部分的學生覺得課堂上學生講話的時間太短,這點符合本文錄像分析的結果。
(2)
由3項得知,大部分的學生認為Y老師課堂講授時間適中,但仍有21.05%的學生認為太長,這部分學生的看法與實際錄像調查的結果相符合。
(3)
大多數(shù)的學生認為Y老師提問的次數(shù)適中,老師提問后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適中。這說明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了該老師的提問方式。
(4)
上表格說明大部分學生認為該老師能積極回應學生。
(5)
上表格說明大部分學生認為他們很聽從老師的指令,回答問題所用的時間適中。這說明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回答的時間是很短的,這對于語言學習課堂是遠遠不夠的。
(6)
上表格說明大部分學生認為他們只是偶爾主動提問和發(fā)表意見想法,學生的主動行為不夠。
(7)
上表格說明大部分學生認為該老師的課堂基本不冷場,這與老師所說的及上課錄像分析的結果是吻合的。
五、結論與啟示
通過這個個案調查,我們可以知道該老師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第二語言教學模式,學生也深受這種模式的影響,認為該老師的教學模式很合理。其實該教師講話的時間大大多于學生發(fā)言的時間是不合理的現(xiàn)象,因為語言學習需要更多的師生互動,特別是來自學生一方的主動行為。所以該課堂的師生話語時間比例需要調整,但是怎么調整呢?教師講話的時間應該減少,學生的發(fā)言要增加。教師回應要起到鼓勵學生參與課堂的作用;學生回應和學生主動行為應該增加。當然教師應該平衡三者的時間比例,學生的發(fā)言時間應該占到一半,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積極活躍的語言學習課堂。
參考文獻:
[1]Brock,C.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 [J].TESQL Quarterly, 20/1, 47.1986.
[2]Brown,G. Microteaching[M].New York: Methuen, 1975:67.
[3]Brualdi, Amy C. Classroom questions.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6(6). 1998.
[4]Chaudron, C.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